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析论蓝鼎元纪水沙连.docx

    • 资源ID:30833035       资源大小:67.91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析论蓝鼎元纪水沙连.docx

    1、析论蓝鼎元纪水沙连析論藍鼎元紀水沙連黃大倬一、前言紀水沙連的寫作背景水沙連是藍鼎元非常喜歡的地方,他在紀荷包嶼文中說:余生平有山水癖,每當茂林澗谷,奇峰怪石,清溪廣湖,輒徘徊不忍去,慨然有家焉之想。而他的家鄉層巒疊嶂,所不足者河湖耳。是以余之樂水,更甚於樂山。他在中國大陸最喜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入臺以來,則悅水沙連,也因而有了名篇紀水沙連。雖然紀水沙連的寫作時間,已無法全然確知;不過,從紀虎尾溪和紀荷包嶼兩篇文章所描述,以及朱一貴事件的平亂經過,可知紀水沙連一文大約是作於康熙六十年(辛丑年,西元一七二一年)初秋北巡期間,那時藍鼎元四十二歲。紀水沙連文中既沒提及寫作年分,也看不出確切的季節時日,

    2、唯有在文章開頭說:自斗六門沿山入,過牛相觸,溯濁水溪之源,翼日可至水沙連內山。將這樣的路線,拿來和紀虎尾溪的一段文字相對照,輪廓就逐漸明朗了:余以辛丑秋初,巡斗六門而北,將之半線,至溪(指虎尾溪)岸。溪源出水沙連,合貓丹、蠻蠻之濁流,為濁水溪,從牛相觸二山間流下。再參照紀荷包嶼所言辛丑秋,余巡臺北,從半線遵海而歸、入臺以來,則悅水沙連。杭州繁華之地,惠州亦無曠土,水沙連又在番山,皆不得遂吾結廬之願,如荷包嶼(在今嘉義縣朴子市)者,其庶乎?可以推知紀水沙連的寫作時間早於紀荷包嶼,而與紀虎尾溪相近。另方面從東征集一書卷六諸記的排序是先由南臺而北臺(十八重溪虎尾溪水沙連竹塹埔),然後折返南臺(火山荷

    3、包嶼),時間也隨著路線遞移,所以說紀水沙連是作於康熙六十年初秋。那年的六月二十三日藍廷珍收復府城,閏六月七日夜晚朱一貴被擒,然而各地餘黨仍伺機反抗,連在內山的阿里山、水沙連的原住民也趁機殺通事,表達對通事橫暴欺凌的不滿,這一事端也被清廷視為叛亂。身為戎幕參謀的藍鼎元,為了熟悉地方事務和山川形勢,更為了積極治臺的主張,他在初秋隨即展開北巡,歷涉險惡之地,來到水沙連訪視,因此紀水沙連決非一般的休閒旅遊作品,而是以知番進而有效治番、化番的經世論點為依歸。二、內容分析(一)主要題材多源自諸羅縣志臺灣文學史上以日月潭地區景觀和其原住民生活風貌為書寫對象,就專篇遊記而言,藍鼎元的紀水沙連是第一篇。紀水沙連

    4、是作於康熙六十年,在此之前對水沙連有較多描述的文獻有二:郁永河的番境補遺和周鍾瑄的諸羅縣志。前者是郁永河採硫之餘,得自耳聞的紀事,與裨海紀遊同為康熙三十六年之作。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水沙廉(連)雖在山中,實輸貢賦。其地四面高山,中為大湖;湖中復起一山,番人聚居山上,非舟莫即。番社形勝無出其右。自柴里社轉小徑,過斗六門,崎嶇而入,阻大溪三重,水深險,無橋梁,老籐橫跨溪上,往來從籐上行;外人至,輒股慄不敢前,番人見慣,不怖也。其番善織罽毯,染五色,狗毛雜樹皮為之,陸離如錯錦,質亦細密;四方人多欲購之,常不可得。番婦亦白皙妍好,能勤稼穡,人皆饒裕。將這段文字和藍鼎元紀水沙連相對照,顯然只有其地四面高山

    5、,中為大湖;湖中復起一山,番人聚居山上,非舟莫即這小段落的內容,兩者共有之。郁文所反映的珍貴訊息,如水沙連原住民向清廷輸貢賦、與四方各族接觸,甚至其織毯已成各族(包括漢人)爭購的搶手貨,紀水沙連都未提及。甚至連沿途的險峻路程和景象,藍文竟一字也不提。諸羅縣志雖是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縣令周鍾瑄纂修,其實是他延攬陳夢林來臺撰寫的(次年隨即完成)。陳夢林是藍鼎元的同鄉(福建漳浦),也是藍鼎元的同學,他們同受業於陳汝咸、沈涵。陳夢林曾編修漳州、漳浦的地方志,被視為這方面的能手,而諸羅縣志一書更博得佳評,如臺灣方志中之第一(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方志中之善本(連橫臺灣通史)。書中有關水沙連的敘述不少,擇

    6、要引錄如下:1.又東北而為水沙連內山(內社十一:巒蠻、貓丹、毛碎、決裡、哈裡、難斗截、福骨、羅薛、平了萬、致霧)2.水沙浮嶼嶼在水沙連潭中浮出。3.水沙連男女悅合,必引眾簇擁其女以去,如強奪然,女亦故作悲啼,至家,乃申聘以鐵器(如刀斧、斧鐺之屬)。女家以雞豕、達戈紋之類報之。亦有中悔者,女復歸,則反其所聘。4.水沙連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為潭,廣可七、八里。曲屈如環圍二十餘里。水深多魚,中突一嶼,番繞嶼以居,空其頂。頂為屋,則社有火災。岸草蔓延,繞岸架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種稻,謂之浮田。隔岸欲詣社者,必舉火為號;番划蟒甲以渡。嶼圓淨開爽,青嶂白波,雲水飛動,海外別一洞天地。5.蟒甲,

    7、以獨木為之;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小者三、四人。划雙槳以濟,稍欹側即覆矣。番善水,故雖風濤洶湧,如同兒戲;漢人鮮不驚怖者。6.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山谷深峻,性嚴冷,能卻暑消脹。然路險,又畏生番,故漢人不敢入採,又不諳製茶之法。若挾能製武夷諸品者,購土番採而造之,當香味益上矣。在這六則中,第三則完全不見於紀水沙連,其餘或多或少被藍鼎元襲用了,尤其是第四則,幾乎成了紀水沙連第二、三段的主要內容。其水,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匯為潭。潭廣八、九里,環可二、三十里,中間突起一嶼,藍鼎元添加匯、潭、間、起四個字,而略去可、曲屈如、圍等字,以及改七、八為八、九、二十餘為二、三十,其他

    8、就照搬陳夢林所寫的。番繞嶼(為屋)以居,(極稠密,獨虛其中為山頭,如人露頂然。頂寬平,甚可愛,詢其虛中之故。老番言:自昔禁忌相傳,山)頂為屋,則社有火災,(是以不敢。嶼無田,)岸(多)蔓草,(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遂)種(禾)稻,謂之浮田。水深魚(肥,且繁)多,(外人)欲詣(其)社,必舉(草)火(,以煙起)為號,(則)番(刺)划蟒甲以(迎)渡(,不然不能至也)。以上()中的詞句為陳文所無,而藍文特別增益或更動的地方,下了這些工夫,基本內容雖然仍與陳文雷同,卻不能不說是較為清楚。例如陳文空其頂一句易生歧義,藍運用譬喻和問答,不只是文意明確周延,也使句子變得靈活有致。至於第五

    9、則的前半,也多化入紀水沙連第三段,只在人數上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十餘人,小者三、四人三、五人,略有出入罷了。第六則的前半,搖身一變成了紀水沙連的末段,藍鼎元似乎只添加亦佳品云一句,因為茶甚夥產土茶、性嚴冷味甚清冽,其義兩兩相近,所以整段題材明顯暗引自陳文。透過以上的分析,紀水沙連中有關主體水沙連嶼所描述的內容,以及附記的水沙連內山土茶的情形,大多是沿用、揉合諸羅縣志的舊資料而成的。在題材的開拓上,藍鼎元或許貢獻不多;另方面卻足以印證諸羅縣志的確是一部優秀、嚴謹的方志,值得他信賴,可以做為知性旅遊行前必讀的書籍。不只是紀水沙連,紀虎尾溪、紀火山也是如此,知性部分大體來自諸羅縣志。朱一貴亂起,陳夢林

    10、、藍鼎元同為平亂的參謀人員,同對治臺事物多所獻策,更被謝金鑾並許為籌臺之宗匠。陳夢林所提供的水沙連資料,也許是藉由通事的調查,再加以記錄而成;而藍鼎元帶著士兵冒險走一趟,有了實情的察考,既證明了陳文可信度之高,也同時進行若干增補。尤其是有關水沙連嶼原住民的生活風貌和特色,住屋、浮田、蟒甲三者根據舊說,另增駕船射魚、酒歌娛樂的描述,然後配合外人幾乎不能至的險要、奇絕地勢,形構出不知帝力於何有的世外桃源。藍鼎元這高度的評價,更使水沙連聞名遐邇,後代文人雅士流連賦詩為文者眾,而且常提及藍鼎元的評價,如:此境若非番社異,武陵洞口認花蹊。藍鹿洲喜得一遊,比諸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國初藍鹿洲所謂水沙連,彷彿桃

    11、源者,即此也耶!大約在嘉慶末年、道光初年,隨著邵族人遷離水沙連嶼(拉魯島),島上逐漸荒蕪,難覓藍鼎元筆下的風土民俗(划蟒甲除外),引人入勝的浮田耕種也不見蹤跡。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利用巡視內山的機會,專程往遊水沙連,其遊水裡社記中說:攝衣披草而登,風清雲淡,鳥語花香,怡愕忘疲,惜荒蕪中,無處可列坐而休耳。鹿洲所云番黎繞嶼為屋以居,架竹木水上,藉草承土為浮田以耕者,府志亦載之,今皆不見。但見庋木水中,傍嶼結寮為倉,以方箱貯稻而已。其實番黎不解畬,既視膏腴如磽确,又安用此浮田為哉?欲躡山頂以得寥廓之觀,而草深樹密,無路可尋,悵悵而返,仍令刺舟繞嶼緩行,以愜幽意。距離藍鼎元

    12、所記,百年光景,鄧傳安已看不到拉魯島上的邵族聚落,他還認為原住民既視膏腴如磽确,浮田以耕的消失,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再經過九十年(西元一九一五年),洪繻(洪棄生)作遊珠潭記,文中也有這樣的描述:停舟登嶼,而眺人家,林莽寥落,番族遠徙他山,昔之浮田而耕者,今不見矣。雖然島上少了可看的風土人情,但是登臨環顧遠處的群山,俯視潭水澂天,仍讓洪棄生飄飄然生世外想。那時的拉魯島,周圍二十餘里,高一里許(鄧傳安遊水裡社記),畢竟是約有八公頃大、海拔七百四十五公尺的中流砥柱,屹立在萬頃滄溟中。洪棄生遊珠潭之後的第四年(一九一九年,大正八年)起,日本政府在日月潭興築發電廠,日月潭水位升高十八公尺之多,拉魯島大

    13、部分的土地都淹沒在水裡,只剩下不到一公頃的山頭,眼前的容貌很難想像她曾經是座山,是邵族人賴以為生的村落。此時閱讀藍鼎元的紀水沙連,想必有更多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這也說明紀水沙連一文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二)德化為名、擴張為實的弔詭現象鄧傳安水沙連紀程中有段文字:況佳山水之得自傳聞何如目覩,豈憚險遠而不一行!顧深入異域,未可無衛,於是先廣盛裝,令眾社丁屬徒百人,益以屯丁四十人,田頭社生番亦率眾來迓,願為先導,乃韔弓、箙矢、執戈、揚盾以往。道光三年,鄧傳安為了視察水沙連內山各社,雖然是可藉以親睹水沙連的好山好水,卻覺得有如進入異域遐方,不能沒有護衛人員。在水沙連紀程之後的遊水裡社記,鄧傳安還寫著:

    14、從舟中望傍嶼(水沙連嶼)之寮,懸髑髏纍纍;據稱馘自北港(北港溪)之野番。考乾隆五十二年,水裡社番毛天福以助討林爽文受賞;府志載雍正四年,水沙連社番骨宗作亂殘民,巡道吳昌祚討擒之,搜出頭顱八十餘顆;蓋後先之順逆不同矣。彼纍纍者,番耶?民耶?遊者果無戒心,奚庸護衛之挾弓矢耶?當他看到島上草屋掛著髑髏,想起水沙連地區原住民時順時逆的歷史,且不管那些髑髏到底是原住民,或是侵墾的漢人,也不必去深究原住民反抗的原因和出草的習俗,一旦身臨其地,總讓人不得不心存戒懼,否則哪需要帶著弓箭的護衛人員!他是否記起百年前藍鼎元的呼籲?顯然當政的官員未能真正做到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連官員來此都得戰戰兢兢,哪能奢求一般人

    15、皆得宴遊呢!紀水沙連首段,藍鼎元先快筆敘述了水沙連內山的地理位置和部落數量,就馬上把焦點放在那些戍守隘寮的丁勇,他們皆鷙悍,未甚馴良。其實他們大多是從熟番部落挑選出來的,應是漢化程度不算低,卻依然不改剽悍的個性,使藍鼎元感慨在君王德化的傳布還不夠,而又不忍心剿除的情形下,只能盡力籠絡他們。熟番都已如此剽悍不馴,那深居內山的生番必然更令人惴慄不安了。這個如何馴化原住民的課題,著實吸引了藍鼎元,生平有山水癖的他,竟然對沿途的異物奇景均略過不提,也使文章首段就隱伏暗潮,有著不安的氣氛,難怪下文要強調必時挾軍士以來遊。然而顧及了安全,卻又降低了雅趣,也怕山神笑他膽怯。因而越是著迷於水沙連嶼的風土景致,

    16、心中的吶喊越發強烈,所以在由衷地讚美、高度地評價此一勝地後,急切提出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人皆得宴遊焉,則不獨余之幸也已的感受和主張。所謂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看來藍鼎元的氣度識見和經世致用的用心,很值得後人深入研究。什麼是德化?正如首段的王化所敷的實質內涵是什麼?我們先試著解讀藍鼎元的兩首詩:番黎素無知,渾噩近太古。祇為巧偽引,訟爭亦肆侮。睚眥動殺機,其心將莫禦。所幸弗聯屬,社社自愚魯。太上用夏變,衣冠與居處。使彼忘為番,齊民消黨羽。其次俾畏威,罔敢生乖迕。無虐無令傲,服勞安作苦。恩勝即亂階,煦噓鼠為虎。所以王道平,不為矯枉補。內山有生番,可以漸而熟。王化棄不收,獷悍若野鹿。

    17、穿箐截人首,飾金誇其族。自古以為常,近者乃更酷。我民則何辜,晨樵夕弗復。不庭宜有征,振威寧百谷。土闢德民趨,番馴賦亦足。如何計退避,畫疆俾肆毒。附界總為戕,將避及床褥。所謂德化,其實是透過馴化以征服原住民。藍鼎元認為太上用夏變,衣冠與居處。使彼忘為番,齊民消黨羽,主張推展教化,宣揚儒家尊君思想及倫理觀,一切和教化在臺的漢人相同。假以時日,讓原住民逐漸不認同自己的文化,也不再結夥反抗。為政者宜避免給予過多的恩惠和關懷,以免原住民反而伺機製造禍端或坐大勢力。換句話說,必須寬嚴並濟,不得有矯枉過正的情形。另方面,為了保護我民(漢人),不惜用武力征討不庭(叛逆)的原住民,進而積極開發的山地,聽任漢人前

    18、往墾殖,既可將原為生番所有的土地拓展為清帝國的領域,任由大清子民趨前拓殖,而更重要的是可藉此機會徵收生番的賦稅以充實國庫。從這兩首詩的內容,已可看出藍鼎元藉由德化、馴化推銷他的開發論和擴張論,這種論調在復呂府軍論生番書表現得更露骨:生番殺人,臺中常事。此輩雖有人形,全無人理,穿林飛箐,如鳥獸猿猴,撫之不能,剿之不忍,則亦未如之何矣。然則將何以治之?曰:以殺止殺,以番和番;征之使畏,撫之使順。闢其土而聚我民焉,害將自息。久之生番化熟,又久之為戶口貢賦之區矣。另外,藍鼎元在平臺紀略總論裡又殷殷告戒:臺灣山高土肥,最利墾闢。利之所在,人所必趨。不歸之民,則歸之番,歸之賊。即使內賊不生,野番不作,又恐

    19、寇自外來,將有日本、荷蘭之患,不可不早為綢繆者也。文中無視原住民的權益,也不見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作者一來把番、民對立,二來把番、賊歸併為同類,接著更以海防安全為由,毫無掩飾地強調他的開發山地和擴張領土論。不願去尊重原住民的歷史文化,卻又對其土地經濟進行掠奪,這怎能稱為以實心行實政?禮讓可興固然是檢視德化政績的一大指標,可是當原住民長期被蔑視、侵奪,族人勢力中挫、漸衰之下,只好被迫營造出禮讓的假相時,這無疑是德化的最大諷刺!邵族被德化的結果,漢人不斷地用各種方式侵墾,到了光緒末年,邵族人的聚落只剩下日月潭一帶幾個舊社。今日的水沙連已屬漢族的天地,邵族卻局限於伊達邵(德化社),人口僅存二百八十一

    20、人!德化的結果,僅存德化社,是邵族的宿命嗎?令人不勝歔欷!施懿琳教授說得好:表面上說來,這是天朝威力無邊,將漢文化的勢力延伸到一向荒遠不文的東南海島上來,事實上卻是斬斷臺灣土著的歷史、抺消其文化,進行對其經濟的剝削和控制,在本質上與殖民帝國並沒有什麼兩樣。總之,我們讀紀水沙連,不能只聽到、看到藍鼎元修德化的說詞,實在有必要探討、洞悉他潛隱的臺詞:那是以德化為名、為輔,而以開發和擴張為實、為主的帝國治番策略。況且邵族習俗文化,一旦被漢文化所馴服,紀水沙連中所認知、肯定的人文經濟特色必然消失,面對這種弔詭現象,不知道藍鼎元作何解說!三、作法分析(一)順逆與伏應所謂順逆法,是一種通過對順勢與逆勢的巧

    21、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浪迭起,起伏變化的寫法。順勢,即順著事物某種發展趨勢來寫;逆勢,即寫與順勢相反的趨勢。在紀水沙連中,有兩處經過巧妙安排,表現出順逆錯落相雜,而把文章寫得層波疊浪,峰起嶺伏,具有文學和美學價值,很值得玩味。首段作者有意省掉險峻路況的描述,而僅以溯濁水溪之源,翼日可至水沙連內山兩句話帶過,如此一來,雖然還不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但是至少給人旅途大抵平順的印象,所以可稱得上順勢。順勢推進的話,馬上就是描述日月潭的山光水色了;然而,這未免顯得操之過急。於是作者來個不小的轉折,藉由隘寮丁勇皆鷙悍,未甚馴良,加上王化所敷只是羈縻勿絕的感慨,形成危疑不安的氣氛,既彌補上文略過艱辛行程的不足之處

    22、,更有著逆勢錯雜,波瀾起伏的效果。嗟乎!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親遊水沙連嶼後,藍鼎元發出一連串的讚嘆,水沙連是個贏過仇池,而與桃源並駕齊驅的海外樂土。就整個行文而言,此段遊賞的發展趨勢,無疑是順勢的,而且應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然而緊接著但字一出,以逆勢抒發缺憾和心聲,必時挾軍士以來遊,於情弗暢,且恐山靈笑我、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人人皆得宴遊焉。使順勢發展的過程中,再度面臨大障礙,以致無法一瀉而下。這即是順逆法的運用,頓挫之妙存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前面順逆法裡指出紀水沙連有兩個逆勢的地方,而這兩處正是一伏一應。伏,即預伏,是指作者在文章的前邊對將要出現的人

    23、物或事件,預先作出某種暗示;應,即照應,作者針對伏筆,而在文章的後邊進行呼應、說明。像藍鼎元先在首段提及原住民丁勇未甚馴良、王化力有未逮,雖然與下文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描寫,彼此似乎無法相銜接;可是到了抒發感受時,但番人服教未深、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這些句子的出現,即是用以呼應首段的伏筆。而隨著伏應法一路下來,我們也就能確切指出作者立言的旨趣了。(二)疏密與縮放疏密,主要是個詳略問題。略寫則疏,詳寫則密、疏密相間是寫作謀篇的一個重要美學原理。運用疏密法,首先必須從表達主旨的需要出發,衡量材料的主次輕重。這是確定詳略疏密的依據。據此處理,才能做到詳略得當,疏密合理。其實,疏密也是濃淡問題,與文章主

    24、軸關係密切的內容必須詳寫,也就是濃筆鋪陳;而與主軸關係不大,屬於次要內容的,自然宜採略寫的方式,即是淡筆勾勒。紀水沙連內容分別描述水沙連內山和水沙連嶼,然而主次分明,水沙連內山顯然不是全文的重點,所以僅在首段就地理位置、部落數量略作交代,以及末段附記土茶而已,並沒有隨意點染。而水沙連嶼既是本文書寫的主體,作者也就用了泰半的篇幅詳述,從自然風光到生活風貌,外加點出旨趣的結描部分,正好安排在中幅三段,位置和分量都恰到好處。如此既與前者疏密相間,更是以疏襯密,以略顯詳,成功地凸出主旨,可為疏密法的典範之作。當我們進一步分析,不然發現作者書寫水沙連嶼時,再度採用了疏密法。自然風光的部分,作者惜墨如金,

    25、僅用了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四句,文字樸實無華,又不失簡煉,具有白描的特點。至於原住民生活風貌,作者幾乎是進行工筆刻劃,住屋、農漁、娛樂、交通,無不包括。經由作者濃筆細描,使讀者不必身親其地,而歷歷如在目前。所以單就主體的書寫,作者讓疏密法又一次立下大功,文章因而更顯得錯落有致,謀篇布局跟著達到妥切和諧的境界。水沙連嶼在深潭之中,小山如贅疣,浮游水面,其水,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以上數句,是以水沙連嶼為立足點或圓心,逐步擴大畫面的景物範圍,由嶼(潭中小山)而潭,而四周大山,到山外溪流,畫面如由小而大的同心圓,也是由近而遠不斷地轉換,變化畫面,此為縮放法中的放。山外溪流包絡,自山

    26、口入匯為潭。潭廣八、九里,環可二、三十里,中間突起一嶼這幾句的畫面順序,恰好與上一小段落相反,山外溪流群山潭嶼(小山),是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如電影鏡頭逐步推近,景物範圍逐漸縮小,畫面也逐漸清晰起來,最後是一個特寫鏡頭,點出主要對象。相對於上一小段落落的放,這回是用縮放法中的縮。縮法的最後特寫鏡頭,通常就是書寫的主要對象,以紀水沙連而言,即為水沙連嶼;放法以第一個鏡頭作為觀察的基點,它與文章的核心、書寫的主要對象息息相關,而紀水沙連進入正文的第一個畫面(鏡頭),正是水沙連嶼。劉勵操認為這一系列畫面的轉換變化,既可以顯示主要對象所處的社會背景和自然環境,也可以渲染氣氛、襯托鋪墊,更加凸出整體背景

    27、中的主要對象。藍鼎元文中藉由一放一縮,已足以說明它的書寫主體正是水沙連嶼,而且結合上述的疏密法,藍鼎元以濃筆詳寫水沙連嶼,可說是相得益彰。(三)類比聯想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這個神祕、幽邃、奇絕的勝地水沙連嶼,讓藍鼎元先聯想到傳說中的仙山蓬萊、瀛洲,它們都是在大水之中,然而蓬、瀛所處的大海周遭並無萬山環抱,所以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可以類比,還是不及水沙連嶼。接著作者又想起蘇軾和桃花源序文中引述的幾句話,那是曾主修冊府元龜的王欽若(西元九六二一二五年)之言:吾嘗奉使過氿池,有九十九泉,萬山環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群山圍繞,盤廻曲折的仇池山,山上又有仇池,風光極為奇麗,也是自成洞天而可

    28、以避世的勝地,應與水沙連嶼相提並論,所以藍鼎元拿來類比;不過,仇池山既非在大水之中,仇池裡更沒有小山,難怪他會說:仇池公安足道哉!鄧傳安遊水裡社記上說:遊之適無過山水,而水中有山尤佳。可惜仇池中無嶼,襯顯不出整個山水的性靈。至於將桃花源、水沙連類比,倒不是其地形地貌有何類似之處,而是著眼於兩處同為洵不知帝力於何有、自足自樂的國度。從意境氣氛和實際生活形態看來,水沙連使藍鼎元不再認為桃源是詭誕不可稽。類比之後,足以凸顯水沙連性靈意境之美,並且信彭澤之非欺我也!一切有如洪棄生所說的桃源真境,幸已身逢。四、結語紀水沙連是臺灣文學史上以日月潭地區景觀,和其原住民生活風貌為題材的首篇遊記,有著舉足輕重的

    29、分量。雖然它不像東征集書中多數實用性散文(政論檄札之類)那樣富於陽剛的風格,但是伴隨著對海外特殊風土的描述文字,他那講求經世致用,主張積極治番的用心,可說是呼之欲出,也因而呈現出以德化撫順為名,卻行擴張侵奪之實的弔詭現象。另方面,由於主要題材多沿襲諸羅縣志,就內容的豐富獨特,如技巧的繁複多變,似不及後來本土文人的作品(如洪棄生遊珠潭記),然而在獨創、著重的部分,有伏有應,先放後縮,順逆、疏密、類比之法穿梭其間,仍有其可觀的文學和美學價值。一遊珠潭記洪繻武夷九曲、仇池之隒,六六迴勝矣。然而岕萬山之中,瀦眾山之泉,注一潭之水,外而萬峰屏峙,內而一嶼孤浮,水聳山顛,山渟水畔,則珠潭為海上之勝也。潭南

    30、多大山,危峰插空連雲,迤西一山斗入潭際,岡陵蜿蜒,自高遠視,與嶼若相聯,而實潭水斷之。嶼若湧珠,潭若沉璧,天光嵐光,秀合於潭嶼之間,或分二色,故又謂之日月潭。臺灣多佳山水,而山與水交匯爭奇,於數百里深巖窙寥之中,則斯地為尤勝焉。當余之未至於潭也,自二八水下火輪車,乘輕車一路,沿濁水溪而望獅頭山,則峻嶺峨峨,渾流浩浩,山在水上,水在山下也。車聲雷激,不轉瞬而陟夫草嶺。迴視嶺西,坑口、觸口諸山,如在無底之壑,而濁溪惡浪,砉自峰頭,則又水在山上,山在水下矣。循草嶺入集集之街,則眾山攢互之中,忽拓坡垞平坦之地,縱橫廣袤,殆十餘里。人煙稠密,園林蔥倩,田疇畦隴,萬綠黏天。南濁溪,北清溪,夾流遠近,朝看山

    31、色,夜聽泉聲。居民多農賈,百工蚩蚩,不知其勝也。出集集之山,緣風空山之險,陟土地公案山之高,途中有所謂油車坑者。新城,山中城。山者,或懸溜千尋, 或怪石萬狀,危崖壓頭,而濁溪走足下,澗瀑如積雪,溪聲如轟雷,其駭心目而動魂魄者,不能以言詞形容也。迨脫險而近水裡坑,溪邊有釣客,坑裡有人家,神為一舒。而涉溪不百步,則嵯峨嵼,當面而起者,土地公案山也。上山少半,得平坦一方,有田,有園,有澗者,曰二坪也。再上則輿夫傴僂,膝及頦矣。山徑黑蝶如錦,金蟬聲如銅絃,山花如繡,眾鳥如奏樂,峻險間有足怡情者。登山巔則有平土, 廣四尋,袤過之,有土地公祠,峰頭有茅草,可遠眺迴視,所來山路人家,則又渺然雲壑之下,遠者如累黍,近者如魚鱗也。山至此益高,屢上屢下,歷紅土徑十餘里,經田頭社而至輪龍嶺社。在山半有田二千畝,人家百戶,輪龍嶺亦有好人家。嶺半則見下方積水浸天,一白無際,四面青山繚


    注意事项

    本文(析论蓝鼎元纪水沙连.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