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印光大师念佛三昧莲池正脉繁体页码.docx

    • 资源ID:30834639       资源大小:46.06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印光大师念佛三昧莲池正脉繁体页码.docx

    1、印光大师念佛三昧莲池正脉繁体页码印光大師 念佛三昧-蓮池正脈注疏之“如水成冰,冰還成水。”-安靜詳譯白話(不含括弧內的字,繁體字版共計26404字。排版重新校對,增加“警惕著魔”等內容,放棄版權,請勿增刪,歡迎翻印流通。)【正文】了余師原稿,略為筆削。(白話詳解)“筆削”筆,記錄。削,修改。古代在竹簡、木簡上寫字,修改時得用刀刮去不需要的文字,故修改文章稱為筆削。“了余師”了余法師。了余法師為原作者,由印光大師筆削之後,投于佛學叢報發表,並收錄于印光法師文鈔之中。正如文中所言:“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筆以記之,以質諸親見之者”。印光大師與了余法師,都是家裏人。印光大師以家裏人的修證經歷,對

    2、了余法師講的家裏事之文,印證、收錄、略加修改。【正文】以佛學叢報檢錯數句,故錄原文。(白話詳解)“檢字”排版。由於佛學叢報刊登時,排版錯了幾句,所以在印光法師文鈔中錄用投稿時的原文。印光大師在這裏說明為什麼印光法師文鈔所錄不同于佛學叢報。印光大師:18611940,陝西郃陽人。於終南山蓮花洞寺出家。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了余法師:18641924,浙江余姚人。於普陀山錫麟堂出家。普陀山普濟寺主持。 【正文】歲在丙午,予掩關於慈溪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白話詳解)“歲在丙午”在丙午這一年。“予”第一人稱“我”。指“了余法師”。“掩關”閉關。“謝絕”婉拒、推辭。“世緣”世間應酬之事。“修習淨

    3、業”修持念佛法門。丙午年(1906年)了余法師在慈溪的寶慶寺閉關,婉拒一切應酬之事,專修念佛法門。丙午年(1906年)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正文】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于關傍。(白話詳解)“值”值遇,遇到。“寺主”寶慶寺的主持。“延”延請,邀請。“關傍”閉關房間的旁邊。“彌陀疏鈔”阿彌陀經疏鈔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所著。了余法師全文講述的修證方法,正是八祖蓮池大師的法脈,亦是十三祖印光大師的修證方法。在閉關期間,遇到寺主邀請諦閑法師講法。諦閑法師這次講的是淨土法門中事理圓融的阿彌陀經疏鈔。碰巧的是講法地點就在了余法師關房的隔壁。 【正文】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于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

    4、處,常參講筵。(白話詳解)“遂”於是。“效”效仿。“匡衡鑿壁故事”匡衡鑿壁偷光的典故。為了能聆聽諦閑法師的講法,了余法師便效仿匡衡鑿壁偷光的典故,在關房的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這樣既不用走出關房,又可以聆聽妙法。 【正文】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白話詳解)“從茲”從此。“舉”提起。“透體”遍體。“中懷”內心。“悅豫”喜悅愉快。“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這是“正定”。“透體清涼,中懷悅豫”這是“正受”。聽聞諦閑法師講阿彌陀經疏鈔,從此“聞思修”並進。念起佛來,越覺得親切。一提起佛號,妄念立即消失的無影無蹤。熱惱熄滅,身心清涼,法喜遍滿。【正文】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

    5、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白話詳解)“直同”猶如。“甘露”古印度神話“攪拌乳海”天醫持有的甘露,清涼能除熱惱病苦。“灌頂”古印度國王即位的儀式,以水或者牛奶灌灑頭頂,流布全身。“醍醐”牛奶中提取的美味,食之令人身心愉悅。“沃”灌溉,澆。“喻”說明,告知。“甘露灌頂”形容“透體清涼”。“醍醐沃心”形容“中懷悅豫”。 這其中的法喜,雖用譬喻的方法,還是難以表達說明。【正文】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餘年,於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障深重,終不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白話詳解)“生信”信有極樂淨土,信有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願力,信念佛能生淨土。“發願”發願往生極樂淨土。“修行”

    6、專念阿彌陀佛聖號。“一向專念”一向,朝向一方前進,一貫的堅持。專念,就是專一持誦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不雜修,不夾雜。“一心不亂”分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某一天,有訪客來到了余法師關房前請教。來訪者說:修持念佛法門,他已經修持二十幾年了,而且是真信、切願、專念佛號,至誠懇切。因為業深障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得一心不亂。“證得”證悟、得到。印光大師雲:“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謂深信依佛言念佛求生西方必能遂願,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彌陀佛實有),信因信果等義。願,謂發願命終往生淨土,至彼國得不退轉回入此界度化眾生。行,分正行與助行。正行指修念佛,助行指兼修禮誦供養、六度

    7、萬行等。”蕅益大師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具足深信(六信),發大願(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即是發無上菩提心。“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正文】窺吾根性,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白話詳解)“窺”觀察。“根性”根為能生之義,性為習性習氣。心有生善業、生惡業之力,心有善業、惡業的習氣,故稱根性。印光法師文鈔複甯德晉居士書:帶業往生“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印光法師文鈔複吳思謙居士書: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 “約”以。“惑業”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

    8、明惑。“冀”希望。觀察、分析自己的根性,只適合憑藉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臨終時帶業往生淨土。雖然念佛三昧在理論上說,是可以證到的,但今生不敢抱有獲證的希望。【正文】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說之。(白話詳解)“能得之法”能夠證得念佛三昧的方法。“所得之相”證得念佛三昧的境界、覺受、相狀。 請求了余法師為他講說,念佛三昧的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 【正文】予曰:三昧境相,唯證方了。(白話詳解)了余法師回答說:念佛三昧的境界和相狀,只有親自證到了才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正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白話詳解)就象人喝水一樣,水溫冷到什麼程度,或熱到什麼程度,那種飲用的感覺只有飲水者自己明

    9、白,說出來別人也無法體會。【正文】我既未證,焉能宣說。(白話詳解)這裏有兩重含義:一是了余法師謙遜之詞,謙說自己也沒證得,不可能宣說。另外一重含義,因為來訪者未證,就算說出來,他也體會不到。【正文】客固請不已。(白話詳解)“固請”堅決請求。來訪者深信了余法師已證得念佛三昧,因此才叩關造訪,堅決請求了余法師開示,咨決心疑。【正文】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白話詳解)修證念佛三昧的入手方法是什麼呢?“當念佛時”不是散心念佛,散持念佛,夾雜世俗之事。而是指收心斂念,專心念佛,專持念佛,不夾雜其他世俗之事。“即念返觀”念的清清楚楚,吐字清晰,不徐不疾,這是念。聽得的

    10、清清楚楚,字音變化,明察秋毫,這是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絕不可令心神馳散於外境的聲色犬馬,亦不可令心神追逐內境的妄想雜念。這是攝心的功夫。把這心攝持的住。【正文】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白話詳解)“照顧”照,觀照。顧,注意。“心源”佛號從內心生起的源頭處。念頭從內心生起的源頭處。發起“能念”與“能觀”功用的源頭,就是心源。“念念照顧心源”第一個念指念誦佛號之念。第二個念指觀照佛號之念。每念一句佛號的時候,都要觀照、注意所念佛號、所觀佛號的生起處。 “契合”契,契入。合,吻合。“佛體”覺察分辨能力從內心生起的源頭處。覺知感受能力從內心生起的源頭處。發起“能念”與“能觀”功用的源頭,就是

    11、佛體。“心心契合佛體”第一個心是能念佛號的心,第二個心是能觀佛號的心。每念一句佛號的時候,都要契入、吻合能念佛號、能觀佛號的源頭處。 “照顧”與“契合”在這裏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修辭的區別。“心源”與“佛體”在這裏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修辭的區別。“心源、佛體”在凡夫這裏,則是被無明業障纏縛、遮障的。而“心源、佛體”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無染的。 霍小玉傳:“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說的是小姐想通知檀郎沒有機會,就故意在房裏叫丫頭的名字,好讓檀郎知道“我在這裏”。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溯本清源,回溯到源頭處,把源頭上的蒙蔽污染清除掉。回溯到源頭處,猶如檀郎認得聲,不只是聽聲音,還得注意

    12、到發聲處。“一翳在目,空華亂墜。”“翳”白內障。如果眼睛患有白內障,有障礙在眼睛裏,到處看見空華亂墜的景象。把源頭處的蒙蔽污染清除掉,猶如把白內障治好了,空華亂墜的虛幻景象也就消失了。楞嚴經雲:“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俗稱楞嚴經。“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這就是“溯本清源”的“溯本”。“溯本”這一步做好,下面才會進行“清源”的修持。楞嚴經雲:“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正文】返念自念,返觀自觀。(白話詳解)“返念自念”是寂,是止,可止息妄緣。“返觀自觀”是照,是觀,可觀之境明明了了。“返念”能念的

    13、心收斂,不流浪於內境的妄念,而專注於持誦佛號,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使其不隱沒。若出現昏沉,佛號模糊不清,則大聲念佛,使得佛號清晰顯露。“自念”念佛時佛號從心至口,由耳返心。這樣念下去,佛號如轉輪一般,在心、口、耳之間轉動不停,時間長了,念得純熟,自然就“不念而自念”了。類似念佛機那樣的自動播放,這是習氣習慣,這是把習氣習慣當作修證的工具使用。“返觀”能觀照的心反轉,不馳逐於外境的聲色犬馬,而專注於觀照佛號。音節變化,明察秋毫,使其不含混。若是出現散亂,妄念叢生,則大聲念佛,集中精力觀照佛號。“自觀”時時觀照佛號,在自心中如鏡照物,明明了了的生起觀照。觀得純熟之後,不求觀照,而觀照之法也

    14、就自然在其中了,自然就“不觀而自觀”了。完全相同於上述的“自念”特徵,自動的去觀照,這是習氣習慣,這是把習氣習慣當作修證的工具使用。或者著重念的清清楚楚而使得“自念”出現,或者著重觀的清清楚楚而使得“自觀”出現。【正文】即念即觀,即觀即念。 (白話詳解)“即念即觀”在念佛的同時,觀照不斷。如果念佛的時候,觀照提不起來,那念佛也不是真正的念佛。有念無觀,則容易昏沉。“即觀即念”在起觀照的同時,佛號持續不斷的提起。如果觀照的時候,佛號提不起來,那觀照也不是真正的觀照。如果有觀無念,則容易散亂。“止觀雙運”在念佛的時候,念、觀並舉,不可偏廢。【正文】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白話

    15、詳解)“務使”務,務必。使,促使。從作用上講,有念,有觀。能觀的心和能念的心都是同一個心體。能觀的功用,與能念的功用,都是同一個心體的功用。妄念猶如充滿氣的皮球,沒人拍球,這個球不會自己蹦起來。追逐妄念就是拍球,就是“提起”。若是跟隨妄念想東想西,則妄念叢生連綿不斷,稱之為附會,這是“業行”。凡夫心中的妄念自生自滅,這是無明習氣,猶如念佛機的自動播放,這是“業習”。與妄念相對而言,佛號稱之為“淨念”。“全念”只提起佛號,其他的念頭一律不提起。久而久之,心中的妄念自動消失,只剩下提起佛號,妄念轉變為淨念。妄念自動生滅的業習,轉變為佛號的自動生滅的“淨習”。這種情形,主動提起的佛號的“淨行”,自動

    16、出現佛號的淨習“打成一片”,稱之為全念。“全念即觀”只提起佛號,只觀照佛號。在全念的狀態下,心中唯有佛號,心中能觀照的只有佛號,所以“念外無觀”。 在全念的狀態下,佛號之外的念頭,只要不特意的去提起,就不會去觀照。“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內境的妄念,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一提佛號,萬念俱寂,唯獨佛號顯現,這是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處是淨念相繼。注意力猶如鐵屑,沒有磁鐵,這鐵屑不會自己被吸走。喜好厭惡就是磁鐵,對外境聲色的喜好厭惡就是“在意”。若是外境出現喜好的現象或厭惡的現象,注意力就被吸引過去了,則喜好厭惡的情緒愈演愈烈,稱之為攀緣,這是“業行”。凡夫對於外

    17、境的聲色,喜歡厭惡之心自生自滅,這是無明習氣,猶如念佛機的自動播放,這是“業習”。與在意外境聲色而言,在意佛號稱之為“淨觀”。 “全觀”只在意佛號,外境聲色現象無論喜好還是厭惡,一律不在意。久而久之,對外境喜好厭惡之心就會自動消失,只剩下在意佛號。在意外境生起喜好厭惡的業習,轉變為在意佛號的“淨習”。這種情形,主動在意佛號的“淨觀”,自動在意佛號的淨習 “打成一片”,稱之為全觀。“全觀即念”只觀照佛號,只提起佛號。在全觀的狀態下,心中只在意佛號,心中只有佛號能被在意,所以“觀外無念”。在全觀的狀態下,佛號之外的聲色現象,只要不特別的去觀照,就不會去在意。“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外境的醇酒美人,都

    18、沒有吸引力了。身處鬧市,猶如夜靜深山,萬籟俱寂,這是都攝六根。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處是都攝六根。“全念即觀。全觀即念。”主動的淨行與自動的淨習“打成一片”。“念外無觀。觀外無念。”並非在佛號之外,另有一個念頭能觀照。並非在觀照之外,另有一個念頭在念佛。觀與念渾然一味,不分彼此。這是“念、觀不二”的境界。修持的功夫到了這一個地步,才是事上的“一心不亂”,即“事一心不亂”。上文所述的“即念即觀,即觀即念。”雖然念、觀並舉。但是觀與念仍似兩物,觀是觀,念是念。並不是“念、觀不二”的境界。“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的修持,比起上文所述的“返念自念,返觀自

    19、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在功夫上更進一層!“打成一片”使得淨行淨習的“淨業”勢力現前。事一心不亂,斷見思惑、塵沙惑。長久的穩定在事一心不亂狀態,見思惑、塵沙惑則能斷盡,此乃“淨業”勢力使然。 見思惑、塵沙惑斷盡,得生“方便有餘土”。前文說的溯本清源,此處的事一心不亂,正是清源的修持,清除源頭上的污染。印光大師雲:“方便有餘土者,乃已斷見思(塵沙),未破無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實之前方便。言有餘者,雖斷見思(塵沙),未破無明,故言有餘。若破無明,可稱分證無餘。若無明淨盡,則是究竟無餘矣。” 印光大師此處注解:“(塵沙無體,說不說俱可。若說,此九方便人,正破塵沙惑耳。九方便,即

    20、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別教三賢,圓教十信。此九種人,同斷見思,未破無明。)” 此處注意,印光大師把見思惑與塵沙惑合併一起來說,因為見思惑、塵沙惑同屬事持範疇。例如“圓教十信”,見思惑斷盡後,再斷盡塵沙惑,為圓教十信位。印光法師文鈔天臺山上方廣寺募修三聖殿疏:煩惑與了生脫死“竊以法門無量,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唯念佛一法,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竊以”謙虛之辭,竊以為,私下裏認為。“煩惑”見思惑。此處專指見思惑。“但具”若具,但能夠具備,若能夠具備。印光法師文鈔複化凡居士書:“即證初二三果之人,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或致墮落惡道。證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

    21、,初信斷見惑,與小乘初果同。七信斷思惑盡,方了生死。” “圓教七信”見惑斷盡後,再斷盡思惑,為圓教七信位。印光法師文鈔複法海大師書 “若按通途教理而修,雖明心見性,去了生死, 尚大遠在。以明心見性是悟,不是證。今人能悟者尚少,況能證乎?!證則惑業淨盡,生死之因既斷,自不感生死之果矣。初果(須陀洹)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能斷盡見思二惑,而證阿羅漢果。”“惑業”見思惑。此處專指見思惑。“阿羅漢”見惑、思惑斷盡。“事一心不亂”斷見思惑、塵沙惑,未破無明。“理一心不亂”破無明,證法性。“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還是有很大差距。想要證得念佛三昧,就一定要先得努力達到事一心不亂的“念觀不二”的境界。

    22、印光法師文鈔複夏壽祺居士書:“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一心不亂”指事一心不亂。清朝彭際清居士說:“觀念本無二用,即念之時觀在念,即觀之時念在觀。要以一心不亂為准。未到此觀,或念或觀,一門深入可也,(觀、念)交際為功亦可也”。“觀念本無二用,即念之時觀在念,即觀之時念在觀。”指念與觀同一個心源。 “要以一心不亂為准。”指事一心不亂。“未到此觀”若是達不到事一心不亂的念觀不二境界。“或念或觀,一門深入可也。”或者著重念,或者著重觀,選擇一門深入。或者著重念,實現上文所述的“全念”打成一片。或者著重觀,實現上文所述的“全觀”打成一片。“(觀、念)交際為功亦可也。”也可以

    23、著重念與著重觀,交替著用功。雖然著重不同,或者交替用功,最終都能實現事一心不亂的念觀不二境界。 印光法師文鈔複高邵麟居士書:“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真行”指念佛的功夫。印光法師文鈔複郁智朗居士居士書: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

    24、,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此處的一心不亂,指事一心不亂。信願行三缺一不可!不能只著重於念佛的修持功夫!【正文】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鞠到根源。(白話詳解)“鞠”是窮盡的意思。“根源”心源,心體。觀和念雖然有名稱和功用的不同,但是同一心體起用,觀和念的源頭,即為心源。事一心不亂的念觀不二境界,使得觀與念猶如水乳交融,已經非常的接近根源了,但是並未挖到根源。 【正文】須向者,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白話詳解)“重重”反復,屢屢。“體究”語出蓮池大師雲棲法匯“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

    25、然契合。”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雲:“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 修持,分為“事持”與“理持”。事持的果,是“事一心不亂”。前文所述,皆是事持。從此處開始,進入理持階段。蓮池大師雲棲法匯雲:“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淨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又雲:“古德雲:看話頭,不得蔔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裏,但只恁麼看,此要言也。”“蔔度穿鑿”思辨、推理話頭,邏輯、分析話頭。“無事”無所事事,指不提起話頭、不進行觀照。“甲”甲殼。“恁麼”如此,這樣。“只恁麼看”直接去看,直接觀照。所謂“體究”,就是直接去體會,直接去感受,直接去觀照。“切切”深切,真切。“提撕”提

    26、挈,提起。“提撕”語出蓮池大師雲棲法匯:“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覷”看,觀照。“覷破”照破。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指照破五蘊。“五蘊”色受想行識。“念起處”觀與念的源頭,是同一個心源,就是這念起處。對於念的功用來說,佛號的生起之處,消散之處,就是心源。對於觀的功用來說,注意力、覺知能力,發起之處,轉移之處就是心源。觀與念的功用,以自身為工具。直接去體會、感受、觀照觀與念功用

    27、的生起處、發起處。佛號提起得越真切,心源也就越顯露,越能夠體究心源。在重重體究的同時,務必要把每一句佛號都清晰地提起來。【正文】越究越切,越提越親。(白話詳解)“切”真切。“親”親炙。越是體究,越能契合心源,越能真切的提撕。越是提撕,心源越是顯露,越能親炙的體究。體究與提撕,如龍守珠,似雞孵卵,綿綿密密的用功。前面在事持下了功夫,達到事一心不亂的“念、觀不二”的境界。當前修理持的時候,才能格外得力。無論有多麼高的見地、見解,若是沒有前面事持的功夫,直接去修理持,了不得力!為何?若無事持的功底而直接去修理持時,業行業習使得注意力無法專注,觀力微弱。業行業習使得心念混雜,念力微弱。面對業行業習,觀

    28、力、念力不堪一擊,談何體究提撕?自心無力,談何根器利鈍?“根器”根,根性,指自心狀態的優劣。器,器量,指修持功夫的強弱,亦指接受能力的大小。 特別注意這個階段!特別謹慎這個階段!越是體究,越能契合心源,越能真切的提撕。越是提撕,心源越是顯露,越能親炙的體究。在這個階段身心變得非常敏感,眼、耳、鼻、舌、身、意各種異于常人的感受會出現,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知覺各種異于常人的現象會出現。這是“心源顯露”導致的現象。專注的“體究、契合”心源!不要喜歡或者排斥這些感受。不要在意、執著這些現象。謹防貪著感受,執著現象而著魔!雖然在這個階段之前,也會出現異于常人的現象,但是身心的感受不那麼明顯。若

    29、無事持的功底而直接去修理持,觀力、念力不堪一擊,在這個階段很容易被感受、現象吸引,從而貪著、在意這些異于常人的感受、現象,而導致著魔。 若事持的功底深厚,修理持時遇到這些感受、現象,無需怎麼費力,就能輕鬆的把注意力集中、專注的“體究、契合”心源。事持肯踏實用功,則修理持時非常受用。 【正文】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白話詳解)“及至”等到,達到。“力極”體究與提撕的修持的力量積累到了極限,猶如火山爆發之前熔漿積累到了極限。“功純”體究與提撕的修持的功夫磨練到了純熟,猶如瓜熟蒂落之前瓜蒂枯萎。“豁然”忽然一下子開闊、敞亮。指念佛境界突破時,脫離五陰束縛,心地突然開朗。“五

    30、陰”五,五蘊。陰,遮蓋,障礙。指五蘊遮障的意思。“和念”和,連同。念,指體究與提撕。“脫落”粘附的東西掉下。猶如牆壁原本沒有污泥粘附,當牆壁上的污泥脫落之後,牆壁本來的樣子就顯現出來。“和念脫落”親證念佛證三昧,達到理持的理一心不亂,破除五陰區宇的初步境界。“五陰區宇”詳見楞嚴經卷九。區宇,範圍、領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印光法師文鈔複徐志一居士居士書:“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 “三摩地”三昧。“淨念相繼”是事持功夫,達到事持的事一心不亂。“三摩地”是理持功夫,達到理持的理一心不亂。“無念無不念”兩個“念”都是指佛號、觀照,指提撕、體究。 體

    31、究提撕階段,能感受到:能用得上力體究,用得上力提撕,這是“有念”的“念相”。猶如爬樓上梯那樣,能感受到腳踏實地,能夠用力踩著樓梯爬樓。但和念脫落時,體究用不上力了,提撕用不上力了。猶如黑夜裏走樓梯,一下子踏空,用不上力了。提撕怎麼也用不上力了,提不起來,體究怎麼也用不上力了,體究不了,這是無念無不念之中“無念”的“離念相”,但是佛號依然出現,但是觀照依然進行,這就是無念無不念之中“無不念”。 無念無不念的狀態,很難描述。如果是從事持用功,按部就班一路走過來,證入無念無不念之時,立即就會識別出來。因為證入無念無不念之前與之後對比,差異實在太巨大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無論怎樣努力描述,也無法明確表達,才盡詞窮。


    注意事项

    本文(印光大师念佛三昧莲池正脉繁体页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