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政治伦理启蒙是中国启蒙的主潮.docx

    • 资源ID:8329160       资源大小:35.0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政治伦理启蒙是中国启蒙的主潮.docx

    1、政治伦理启蒙是中国启蒙的主潮政治伦理启蒙,是中国启蒙的主潮 ” 一、超越西方模式,认识启蒙的本土特色 中西文化会通研究,是一个富有时代感和历史感的课题。不同的文化都是人类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的创造,普天下的文化莫不具有相通、相融的一面;但是不同族别的文化又有各自生存的空间,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心理的不同条件造就不同的文化传统,这就使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又有不同的特性,从而有相距、相斥之处。这种相通又相距的状态,是文化会通中长期使人困扰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突出,这是因为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涌进,是在国门被迫打开之后。这在世界上称雄的先进文化,是伴随西方侵略者的铁蹄而来到中国的。西学的传

    2、入有力地冲击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在中国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使人们震聋发聩。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器、体用、本末、主辅等范畴来阐释西学,既引进西学为我所用,又不失传统的本义,这中体西用式的会通隐伏了“西学汉说”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对西学的误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种误解明显表现出不合时宜的时候,又走向另一极端即“汉学西说”,全盘采用西方观念阐释中国的学说,最典型的莫过于哲学的建立。哲学本是一门外来学科,1916年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问世,第一次引进中国哲学史的概念,运用的仍是国学的解释和体例,似新还旧。1919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3、卷,该书由于依傍西方哲学解释中国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尔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更进一步确立用西方框架建构中国哲学的系统,奠定了“汉学西说”的范式,主导中国思想史研究80多年。 在这世纪之交,哲学界提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质疑用西方概念解释中国思想的研究方式,只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由此产生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疑问。与此同时,汤一介先生提出建立中国解释学的倡议,力图建立本土化的中国哲学体系,这对中国哲学研究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西学汉说”、“汉学西说”到力图摆脱西方模式,阐明中国特色,反映中外文化会通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在这里,中国传统思想不再是任凭西方概念剪裁的资料,而是确立中国哲学思想体系

    4、的源泉和土壤,在这基础上吸收西方思想,提升本土概念,促使传统文化现代化,并以自己的民族特色,会通西方哲学,这是中国哲学走向成熟的表现。 二、中国启蒙不在于情欲的释放 从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各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几乎都要经历思想启蒙的阶段。在西方,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经过三百年的积蓄、动员和发展,由追求人间幸福、享受生活到确立科学、民主、理性的信念。历经宗教改革、工业革命、限制君权法案,到法国大革命形成高潮,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到欧洲各地一脉相承;从感性觉醒到理性启蒙,层层推进;有关启蒙主义的理论,诸如洛克的自然权利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孟德斯鸠

    5、的三权分立,蔚为社会思潮,深入人心。 西方的文艺复兴是以恢复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为旗号,抗拒教会把人生视为苦难的赎罪,反对以神权压抑人们的生活欲望。重新肯定人性和人生的价值,要求恢复人之作为人的权利,鼓动人们追求人世欢乐,把人从禁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主人和幸福生活的创造者。长期被压抑的情欲,由此得到释放,催动人们摆脱教会的禁锢,尽情享受生活,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大肆张扬情感的觉醒,由于这一思潮具有冲决罗、追求个性解放的内容,从而又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导。因此,充分展现人的本能欲望,是推进人文启蒙的动力和标志。 由于西方从文艺复兴启动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转折,成功地走出中世纪,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

    6、代化的迈进,人们往往袭用西方的这一模式来分析中国的思想历程,因此一切满足人欲、放纵声色、有关表现情感的言行,都由此纳入人文启蒙的行列,这一论点已成为学术界大多数人的共识。 人欲,是人类生存、生活、享受、发展的基本欲望,作为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动力,与人类同生共长,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的存在。由于欲望是基于个人的要求,具有个体性和无限膨胀的可能性,因此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规范和治理,使个人欲望受到一定的约束,以协调社会的发展。东方和西方各有一定的治理之道,在西方由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奉行禁欲主义的神权统治,教会以最严酷的方式统制人们的生活,使人生欲望受到最强悍的压抑,这才以伸张

    7、人欲,追求人文精神的复兴。在中国对人欲的治理和规范与西方中世纪有不同的模式,这也使得中国与西方启蒙的路径有所不同。 断言中国早期启蒙与西方一样,以欲望的觉醒作为重要特征的论者,往往以明清之际一度活跃的“诲淫导欲”的思潮作为重要论据,并以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比附西方教会的灭人欲。 诚然,活跃在这时期的“性灵说”、“童心说”、“情教说”等被目为“异端邪说”的思想,表现了人文思潮的萌动。然而,它们的重要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催动人生欲望,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对人生欲望的优容。人是有欲望的生物,在众多的欲望中,以食、色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欲求,饥渴生死、爱恨情仇,都是人性本能的表现,孟子一句

    8、“食、色,性也。”享誉千古,因为它揭示了求食与求色是人性的源头,中国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以饮食文化来说,烹调技艺的精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孔子就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形成一套精选细作的饮食理论,所谓切割不正,颜色不美,烹饪不得法,调料不当,沽酒市脯等等都在不食之列。孟子说:“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这就是说吃要吃好的,听要听动听的,看要看美丽的,天下人都一样。孔子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他看来,喜好食、色,追求富贵,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应该指责的是对富贵的取之不当。可见儒家对食与色的态度还是相当开

    9、明的,包括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当有人问他“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他的回答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食而知其味,全凭个人的口感,是天理还是人欲很难区分,所以他也不得不承认“天理人欲几微之间”,“天理人欲无硬定底界”。他提出的灭人欲,并不仅仅针对民众,也指向“格君心之非”,在他给皇帝讲解大学时说:“自今” 以往,一念之萌则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扩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大不使其少有凝滞。”力倡礼教的理学家尚且如此,更甭论他人。 再以“色”来说,性爱是最贴已、最隐私的欲望。中国人对性爱的态度是相当豁达的,战国策.秦

    10、策记述,宣太后在大堂之上接见外国使臣时,公然以她的性生活来比喻政治形势,清人王士祯评论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女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其实从先秦到唐代,对性的问题公开讨论,并加以具体描述的并不少见。诗经郑风对野合、性嬉戏都有生动的叙说;古人对男女之道还提升为阴阳学说,进入哲学的范畴,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钱玄同、郭沫若早就指出这是用生殖、性交崇拜认识世界;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传世的名篇,葛洪的抱朴子、张衡的同声歌、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都有论说,思想家、文学家是如此;在医学家眼中作为房中术更有专题研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有房内补益的专章,素女经、素女妙论、玉房指要、大乐赋、妇人良

    11、方等诸多著作,不仅在儒家、道家、佛家经典中屡有所见,有的还收入“经籍志”中,作为正史传诸后人;有关性的色情文学和春宫画如张旌的游仙窟、孙危的神女传、鸳鸯秘谱等等更是不胜枚举;在民间还常以秘戏图解、男欢女爱的画像、玉雕、瓷雕、性器具作为陪嫁,进行具体形象的性教育;汉代还用房中术作为陪葬品,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合阴阳就是一例。宋明时期虽有所收敛,但号称色情之最的肉蒲团、绣榻野史、金瓶梅恰恰是在礼教最严酷的明代问世,虽经禁止,却又不径而走。据台湾出版的香艳丛书看来,所收集的性爱小说至少在50种以上,有些著名文人如唐伯虎、冯梦龙、李渔都留下房中术的文章或春宫画。士大夫与妓女交游视为风流佳话

    12、,对妇女的贞节也并非那样严酷,从上古到唐宋,从宫廷到平民,再醮之妇尽屡见不鲜,蔡文姬一嫁、再嫁、三嫁还上了后汉书的列女传。北宋宰相王安石,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家族中都有寡妇再婚的事例。 想嫁:“嫁了罢,嫁了罢,怎么不嫁?说许他,定许他,怎能勾见他?秋到冬,冬到春,春又到夏。咬得牙根痛,韬(才旁)得指尖麻。真不得真来也,假又不得假。” 偷:“结识私情弗要慌,捉着子奸情奴自去当,拼得到官双膝馒头跪子从实说,咬钉嚼铁我偷郎。” 同心:“你是男,我是女,怎知我二人合一个心肠,若将我二人上一上天平也。你半斤我八两。” 姐儿生得:“姐儿生得滑油油,遇着子情郎就要偷,正像个柴擦(左为禾)上火烧处处着,葫芦结

    13、顶再是囫囵头。” 小尼姑:“小尼姑猛想起把偏衫撇下。正青春,年纪小,出什么家?守空门便是活地狱,难禁难架,不各蓄好了青丝发,去嫁个俏冤家。念什么经文也,守什么的寡。” 八十婆婆:“八十婆婆要嫁人,寻头讨脑骂乡邻。脚跟里水窠老皮里介养,多年裙带是老腰(妖)精。”11 根据明人的笔记客座赘语,此种“诲淫导欲”的民间俚曲,风靡一时,仅仅从这儿首吴歌所见,高龄老妇要再嫁;寺院的尼姑在思春;深闺少女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与情人私奔,出了事自己承当的勇气,就令人惊叹。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讳,为争取爱情,奔命献身,被封建礼教压抑的人性,喷薄而出,化为琅琅歌声,传播到乡间里巷,

    14、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强烈的反差。纵使其中难免有良莠并存、精粗混杂的情况,但这自发生成的民间吟唱,不加修饰地把自己的情欲发挥得淋漓尽致。君主的诏令、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强烈的挑战,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灭人欲的控制。 这种景象是不入正史的,可这又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悖的另一种存在,正如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所说:“他们表现着另一个社会,另一种人生,另一方面的中国,和正统文学,贵族文学,为帝王所养活着的许多文人学士们所写作的东西里所表现的不同。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出真正的中国人民的发展,生活和情绪。中国妇女们的心情,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大胆的、称心的不伪饰的

    15、倾吐着。” 从这里可以理解,尽管在“明天理,灭人欲”的礼教统治下,制造了许多殉天理的人性悲剧,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却是一纸空文。当然,由于礼教维护的封建论理制度,在前现代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历代王朝莫不用法制的、礼教的、宗族的手段加以灌输和提倡,制造了罄竹难书的人性悲剧;也有一批封建纲常的躬行者,为此言传身教,殉道尽节;更有大量的言不由衷的说教,造就一批假道学,伪君子;还有天高皇帝远、我行我素的民间行为,所以实际上,天理人欲在中国的言论和实践,是很复杂的,绝非以一句“灭人欲”就涵盖一切。可以这样说,从先秦到明清之际,“食、色,性也”。这一认识在中国学界和民间,实际上从未退出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人

    16、之追求美食与对性爱的宽容,可与中世纪的欧洲作一参照。 以中国人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眼光来考察西餐,烹饪技术是相当粗放的,林语堂在吾国吾民饮食中指出:“英国人不郑重其事地对待饮食,而把它看着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这种危险的态度可以在他们的国民生活中找到证据。如果他们知道食物的滋味,他们的语言中就会有表达这一含义的词语。”因此他从中英文的对比中发现,英语中原本没有“CUISINE”(烹饪)这个词,只有“COOKING”(烧煮);也没有恰当的词称“CHEF”(厨师),而是直接了当地称之为“COOK”(伙夫);原本也不说“MENU”(菜肴),只是称之为“DISHES”(盘装菜);原本没有一个词语称呼“G

    17、OURMET”(美食家),不客气地称“GREEDYGUT”(贪吃的肚子)。词语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中国所谓烹饪、菜肴、厨师、美食家的称谓,也是对制作精良、专业化和美学化的一种表达,而同样的事物在西方则称为烧煮、盘装菜、伙夫、贪吃的肚子,反映了西餐制作的简易、直观、浅近,这是中西方烹调观念和技术差异引导下的不同表现。与西方人对饮食处以随便的态度相比,中国人则对饮食推崇到极致,“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训,就把人人习已为常的饮食推崇为至高的信念。有关烹饪的技法如烧、烤、煎、炙、爆、焙、炒、熏、烙、烹、煮、涮、脍、蒸、煨、熬达数十种之多,可谓世界之最。以美食家自诩,甚或亲自执厨,附庸风雅的文人学士更是不胜枚

    18、举。至高无上的饮食观念与精益求精的烹调技艺,创造了中餐-这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奇芭,这是高度追求美食的丰硕成果。 在性爱方面来说,中外也难以比拟,在西方中世纪,同性恋者要被处死,而在中国,汉哀帝与董贤的恋情成为艳事,雅称为“断袖之欢”,男宠之风在民间也颇为盛行,在古籍周逸书中就有“美男破老”的记载,以同性恋追求青春的说法在坊间里巷流传。明清之际中国还出现了描写同性恋的小说弁而钗,这在世界史上也数第一例。金瓶梅以性为主线表现男女的情爱,淋漓尽致地描写性心理、性行为,尤其是对市井妇女性生活感受的刻画,远远超过西方的十日谈。荷兰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中所收集的性学著与图” 象多达200余种。中

    19、国古代有关性爱的专书和专论,对性技巧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娱乐化,广涉医学、文学、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各个领域,其著作数量之多,题材之丰富,在世界文化史上名列前茅。 所以中国的启蒙思潮,不同于西方追逐个人欢乐,从天国回到人间,因为中国古人并不缺乏这种享受,也不可能由此走向个性解放、人格独立。 晚明思潮起伏跌宕,汹涌澎湃,诸如放纵声色、追利逐欲、回归童心等异端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越出传统礼法的藩篱,然而这并非是中国早期启蒙的主要特征。在西方中世纪神权压倒一切,人文启蒙主要是反抗神权,以解放情感人欲,伸张人的权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作用。在中国,封建伦理的最高权威是君主专制及其意识形态,不动摇这高压在

    20、民众精神上的盘石就不足以构成启蒙思想的主潮。作为异端之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不绝于缕,在义和利、理和欲、情与法之争中,有关利、欲、情的论辩都不失有助长个性之义,在实践中又常常汇入纵情声色的欲流。每当王朝末世,政治腐败,礼制失控,就会出现僭礼败度的景象,也不乏有愤世忌俗和离经叛道之论。但是有价值的命题并不一定都有启蒙的意义,凡是启蒙的必定具有民众性和社会性。晚明思想启蒙与西方人文启蒙不同,主要是政治伦理的启蒙,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对伦理信仰的最高原则忠君信条的怀疑、动摇和抨击,而且下延到广大民众,蔚为社会性的思潮。 三、席卷全社会的“非君”浪潮 这忠君观念由来已久,自有君主以来就已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

    21、统治阶级莫不利用法制的、哲理的、神学的一切手段树立对君主的绝对迷信和盲从。明代是皇权统治最严酷的一个王朝,朱元璋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采取前所未有的集权措施,包括收回相权,大权独揽;肆意删节孟子;屠杀功臣;兴文字狱;不准宦官、外戚干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专制王朝。过度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是把皇帝的权威推到极至,君主不论是昏是暴,是白痴还是幼儿,为臣的只能顶礼膜拜,歌功颂德,不能说一个不字,任何对君主的不敬和亵渎,都要受到重处,甚或破家灭族。直弄得君要臣死,臣不死不足以尽忠,对君主效忠到如痴如迷、若愚若傻的地步。 然而,这种情况到万历中叶以后,出现急剧的转变,由于神宗踢开官府敛财,抛弃法定

    22、的官僚体制,直接委派宦官征收地方税收,引起官员强烈的反抗,在全国掀起反对矿使税监的城市民变。在这期间批评、抨击皇帝的奏疏连篇累牍。户科给事中田大益说:“陛下驱率虎狼虎,飞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剥肤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灾地坼,山崩川竭。衅自上开,愤由怨积,奈何欲涂民耳目,以自解释,谩曰权宜哉!”12工科给事中王德完指责神宗:“(皇上)祗知财利之多寡,不问黎元之死生。民何负於君?而鱼肉蚕食至於此极耶!”13有的直指“皇上嗜利心滋,布满虎狼,飞而食人,使百姓剥肤吸髓,剜肉刺骨,亡家丧身,掘冢剖棺,抵充皇上私藏,而未曾锱铢佐国。”14大理少卿李三才说:“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

    23、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於斯,而可幸无乱者。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并警告皇帝说:“天人共愤,大难将作。”“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敌国。”15神宗三十年不上朝,创下中国历史之最,官员对其极为反感,给以无情的揭露,御史冯从吾说:“近颂敕谕,谓圣体违于,欲借此自掩,不知鼓钟於宫,声闻於外。陛下每夕必饮,仅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天下后世,其可欺乎?”16有的历数皇帝犹如夏桀、商纣、周幽王、宋徽宗等六大昏君说:“陛下迩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17有的痛斥神宗“酗酒”

    24、、“恋色”、“贪财”、“尚气”,“四毒俱全”18,其言词之激烈、情绪之愤慨,简直到了破口大骂的地步。官僚士大夫以批鳞为荣,或以抵牾执政博取清流的美名。国榷以“批鳞君子”称誉敢于抗上的人士。由此可见,这些慷慨激昂的奏疏已超出一般的讽谏,它所起的效果已不仅仅是规劝帝王的过失,而是对君主肆虐的揭露和控诉,客观上成为与皇帝离心的力量而汇入社会性的非君思潮。 在朝的大僚是如此,在野的士大夫更是肆无忌惮,归庄的一曲万古愁从秦始皇、汉高祖骂到唐宗、宋祖;王世贞的鸣凤记,用戏剧痛斥严嵩父子,揶揄到先帝嘉靖;讥评朝政更是到了街谈巷议的情景。 讽谏帝王并非启蒙。当王朝统治发生危机的时候,官僚士大夫中会出现一些有识

    25、之士对皇帝劝谏,指出皇帝的某些过失,唤起皇帝励精图治,这本是封建伦理道德所许可的行为。像这样抨击君主成风,直闹到街谈巷议,连说书卖唱的都肆无忌惮地攻击当朝,这在整个封建王朝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景象。 在明末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潮中,民歌、民谣是一支生动活泼的生力军,冯梦龙进行了集大成的收集、整理,在他的明清民歌时调集中,有一首名为多的情歌说:“天上星多月弗明,池里鱼多文弗清,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一首黄山谜说:“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谜底是一个“四”字。三皇五帝是历代王朝崇奉的至尊先祖,神圣不可侵犯,可在民谣中,平民百姓不仅与他称兄道弟,

    26、而一旦他若有过失,一样被问罪,这样赤裸裸、大胆地藐视圣祖权威,要求平等的意识,真是亘古未有之高论。 在民间对封建伦理的冲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都熟知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的故事,殊不知,在明代还有一个比孙大圣更有造反精神的土地神,明清刊本土地宝卷说的是土地公公逛南天门,受到天兵天将” 的咒骂:“你这老头,斯不知贵贱,不晓高低!”“土地怒恼,使动龙拐,望众打去。众将一躲,打在南天门上,将天门打开。天门开放,毫光普遍,六方振动。”土地爷一出手,天兵大败,玉帝又下令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同去围攻,“土地观见,不慌不忙,一柄拐去,指东打西,遮前打后。天兵虽多,不能前进,难得取胜,土地这拐使开,无有遮挡,

    27、万将难敌,只打的个个着伤,头破血流,天兵后退。”土地爷再次还击又大获全胜,得意洋洋地奚若说:“土地呵呵笑,我把天宫闹,神兵不能敌,听唱雁儿落。”“土地拐一根,摇动晃乾坤,神仙敌不住,听谓柳摇金”待到天兵再次围攻的时候,土地又往地下抓了一把土满天一洒,害得这些天兵连眼都睁不开,弄得玉帝无奈,向佛求救,佛遣派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助阵,岂知土地立即倒在地上,化作树木森林,烧起漫地大火,只烧的天兵袍破甲烂,奔走无门。天帝眼看招架不住,又调动大闹天宫的孙行者来对阵,谁知这齐天大圣又败在土地手下。这故事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土地爷大败天兵天将的花招。最后连如来佛也感叹:“土地之神,只可尊敬,不可冒犯,冒犯土地,我

    28、也难敌。”22这则故事说明地位卑微的土地神,冒犯贵贱之别的天条,把天宫闹得落花流水,此为不忠的范例。 这样忤逆的作品并不多见,但却生动地表现了另一种社会层面的价值观,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指出,即使“有三五篇作品,往往是比之千百部的诗集、文集更足以看出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生活来的。他们是比之无量数的诗集、文集,更有生命的”。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活跃在民间的大量的异端言行,是对既存的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启蒙思潮正是从这解构的裂隙中获得蓬勃滋长。只要看一看流行在坊间里巷的吴歌、戏文、小说、民谣、笑话、谜语,莫不为这一时期“大逆不道”的言行和非君思潮而震撼。 毫无疑问,在这股思潮中,官

    29、员士大夫们直言不讳,激昂慷慨地抨击君主,起了带头的作用。关于这点连清代学者也为之震惊,观奕道人在槐西杂记中认为这是积百年怨气的爆发,他说:“是以下伏怨毒,上干神怒,积百年冤愤之气,而发之一朝。”23清末郭嵩焘对此却赞誉说:“明人则一人言之,咻咻然群起而和之,学士大夫采其一疏,互相标榜曰,是真敢言者也。”24 四、政治伦理启蒙是最大特色 生活在非君思潮席卷全社会的思想家们,受到社会浪潮的激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非君思潮作出哲理性的概括。吕坤提出“立君为民”说,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奈何以我病百姓!”25傅山提出“非君合于礼”的看法,对非君的合理性作出新的解释说:“非其君而

    30、君之曰礼也,非礼也;而有不君之,非礼也,礼也。”26何心隐提出君者“群而均”的见解,把君与国家的职能理解为“均平”基础上的群众组织说:“君者,均也;君者,群也。臣民莫非君之群也,必君而后可以群而均也。”27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唐甄的潜书。 这两个同时代而从未谋面的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君权至上的弊端提出质疑和抨击。黄宗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君道的失落,致使君主与天下人为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捕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日)我固为子孙创业

    31、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而产业之花息也。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8唐甄提出“势尊自蔽”的命题说:“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公卿大臣罕得进见;变色失容,不敢仰视;跪拜应对,不得比于严家之仆隶。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渊。臣日益疏,智日益蔽;伊尹、傅说不能诲,龙逢、比干不能谏,而国亡矣。.岂人之能蔽其耳目哉?势尊自蔽也。”29这就尖锐地指出,位置愈高,权力愈大,愈容易受到蔽目塞听,因此,权位至上有可能肇成祸国之源,这不在于他人所为,而是权力本身造成耳目闭塞的后果,这才有抑尊的篇章出世,明确提出抑制权力的主张,这样深刻地对权力集中之弊的思考,已接近“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现代思想。 对于怎样抑制君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提出过许多设想,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黄宗羲的方案,其要点有三方面: 第一,用加强官僚机构职能的办法,分散君权的独揽。 他说:“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又说:“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30他强调的是,臣子任职是为天下不是为君主,治国理政需要君臣共同协力,像


    注意事项

    本文(政治伦理启蒙是中国启蒙的主潮.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