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校本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0591784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50.01KB
《世界现代史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校本导学案.docx
《《世界现代史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校本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校本导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校本导学案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
世界现代史
◇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
(1945年至今)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概念辨析 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图解历史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概念辨析 欧共体和欧盟
⑴“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不要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⑵欧盟成立于1993年,是由欧共体发展而来的经济、政治合作组织。
概念辨析 不结盟运动的含义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考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
⑵战后军事格局、核武器及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导致战争更加具有破坏力,美苏两国不敢贸然开战。
⑶世界人民刚刚经历残酷的世界大战,厌战情绪明显。
⑷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平趋势的增强。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⑴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⑵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⑶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祼祼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⑴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⑵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⑶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⑷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⑸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依据史料,说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
史料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
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
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课标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考点二 欧洲走向联合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⑴特点
①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④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⑵影响
①经济上: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
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关系上:
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⑵具体原因:
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1.论从史出
第三世界崛起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史料 不结盟运动发展简况表:
时间
1961年
1964年
1995年
不结盟国家
25个
47个
100多个
联合国成立时,在51个会员国中亚非国家仅占13个,到1970年时,在124个会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来由斯堪的纳维亚人担任的联合国秘书长职务已由缅甸人吴丹担任。
与此同时,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国人成为吴丹的行政秘书,两名非洲人成为副秘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舒曼计划”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材料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
”他在声明中倡议:
“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此即“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二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及美欧关系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1950年之后进一步加剧),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二战后初期的美苏及美欧关系;冷战对美欧关系的影响。
2.冷战时期的军事对抗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如何评价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两极格局的影响。
3.冷战格局下的欧亚战略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特点;美苏冷战格局中的欧亚战略的不同。
4.20世纪70年代的“崭新的世界格局”
(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20世纪70年代“崭新的世界格局”的含义;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及原因。
5.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崛起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
“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展开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家乡群马县的演讲(1983年7月28日)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对外政策及成因;日本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因素。
1.命题点:
西方的遏制政策与苏联经济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2.命题点:
“冷战”与文化领域的争夺
(2016·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1.命题点:
“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1947年苏联谴责美国某政策时说,“(它)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国家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的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
”这说明此政策( )
A.引发了美苏两国军事冲突B.迫使苏联与美国争夺霸权
C.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D.使欧洲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2.命题点:
高科技与美苏“冷战”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传出,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主流媒体普遍将这一事件作为“紧急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并且认为“美国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
这表明( )
A.苏联科技水平已超越美国B.意识形态决定科技的发展
C.苏联国内不重视空间技术D.美苏争霸已进入新的领域
3.命题点:
“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的调整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奉行“两场半战争”的战略,即能够同时应付与苏联、中国外加另一个国家的重大战争,到70年代尼克松时期调整为“一场半战争”。
美国做出这一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B.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崛起
C.美国军事实力严重衰退D.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4.命题点:
英国与欧共体关系的发展
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
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这表明( )
A.英国迫切靠拢欧共体的愿望B.法国借助欧共体牵制英国
C.英国放弃了传统均势政策D.欧洲一体化影响不断扩大
5.命题点:
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
孟钟捷在《欧洲意识的培育》中有这样的记载:
1950年8月,德法两国的300名青年人聚集在国界,用烧毁界桩的方式来反对欧洲民族国家的隔阂。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争取两国统一的愿望B.有利于法国和民主德国和解
C.是民间反思两国历史的反映D.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6.命题点:
法德和解与欧洲合作的开端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次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西欧各国实现煤钢“联营”,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这表明( )
A.西欧形成了统一自由市场B.西欧各国竞争消除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关键D.美苏争霸受到冲击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 )
A.推动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重申了美国对外政策理论
C.加速了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D.巩固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2.1946年底,欧洲遭遇严寒,经济面临崩溃。
次年6月,美国国务卿指出:
“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
”该援助( )
A.直接推动东欧经济发展B.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C.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D.为欧洲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3.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欧洲各受援国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
这一规定( )
A.反映了美国的霸权意识B.加剧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C.推动了各国国有化发展D.旨在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4.下图是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载的《美国最新式战车》漫画,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该漫画( )
A.说明了作者站在美国人立场上谋求世界霸权
B.反映了冷战初期大国经济对抗和意识形态之争
C.体现了战后苏联加入欧洲的联合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5.下图是赫鲁晓夫拥抱肯尼迪的漫画,下面的小人物是卡斯特罗。
这一事件说明( )
A.大国之间的博弈就此消失B.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
C.美苏超级大国影响力削弱D.苏联争霸的优势明显体现
6.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在美国的默许下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这是日本在二战以后第一次派兵出国。
这说明日本( )
A.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二战罪责得以逃脱
C.试图挑战美国霸权D.充当美国军事工具
7.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就达25件,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交流,两国最终就古巴导弹问题达成谅解。
这说明了美苏两国( )
A.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
C.各自的势力范围不同D.对峙中蕴含对话的趋势
8.美国中央情报局1960年和197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
这说明( )
A.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B.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美苏争霸削弱了美苏的实力D.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成效显著
9.1958年,法国、德国等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和葡萄牙等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这些组织的出现( )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B.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D.缓解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10.据统计,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只有2亿美元,1952年末增加到11.4亿美元,三年内增加了5倍。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日本确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B.马歇尔援助计划产生推动作用
C.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D.局部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11.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
“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
”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B.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D.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12.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1%,60年代为5.1%;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7%和5.8%;苏联50年代为5.7%,60年代为5.1%。
材料表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
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效益差D.世界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美欧关系错综复杂,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1年北约组织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艾森豪威尔宣称:
“只要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居民便无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应有的成就……然而满足于目前而对未来的美好前景毫无向往的人们,是无法确保他们自己的安全权的。
只有以联邦的形式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获得欧洲的安全,才能继续对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
”
——[法]让·莫内《让·莫内回忆录》
材料二 法国总统蓬皮杜在(1972年)巴黎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说: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有8个国家通过大西洋条约与之结成了联盟。
我们同这个伟大国家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欧洲统一起来反对美国的任何想法都是荒谬的。
但是,恰恰是这种密切关系使得欧洲对于美国必须保持其个性。
西欧的自由要归功于当年美国军人的决定性伸入,西欧靠美国之助才得以重建,现在还凭借与美国结盟以求得安全;欧洲决不能脱离美国。
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
——[法]格罗赛《战后欧美关系》
材料三 1995年12月签署的《跨大西洋关系新纲要》写道: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和欧洲联盟……在一起,我们促使对手变为盟友,专制变为民主。
在一起,我们架构起保障我们安全和经济强盛的合作机构和模式。
这些都是史诗般的成就。
今天我们面临国内外新的挑战。
为迎接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我们服务得如此之好的伙伴关系……”
——叶江《解读美欧: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欧关系》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说明美国支持欧洲联合的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实现其意图的措施。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总统对美欧关系的定位。
并说明其原因。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诗般的成就”的突出表现和美欧关系的未来走向。
⑷据美欧关系的变化,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教师用)
世界现代史
◇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
(1945年至今)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概念辨析 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图解历史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概念辨析 欧共体和欧盟
⑴“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不要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⑵欧盟成立于1993年,是由欧共体发展而来的经济、政治合作组织。
概念辨析 不结盟运动的含义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考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
⑵战后军事格局、核武器及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导致战争更加具有破坏力,美苏两国不敢贸然开战。
⑶世界人民刚刚经历残酷的世界大战,厌战情绪明显。
⑷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平趋势的增强。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⑴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⑵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⑶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祼祼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⑴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⑵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⑶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⑷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⑸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依据史料,说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
史料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
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
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论证:
答案 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2016·课标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煤钢联营)
解读题干
信息:
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复兴;要求欧洲国家联合
主旨:
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辨析选项
根据题干材料“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可知,这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故A项正确,排除C项。
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与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没有联系,排除B项。
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排除D项
答案 A
考点二 欧洲走向联合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⑴特点
①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④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⑵影响
①经济上: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
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关系上:
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⑵具体原因:
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现代史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 现代史 整体 扩展 信息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政治 格局 演变 校本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