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书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docx
- 文档编号:1107888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73KB
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书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docx
《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书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书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书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关键词:
餐桌文化;园本课程
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1.继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
精、美、情、礼。
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饮食还是文化习俗的重要载体,比如过年吃饺子、端午节包粽子等,人们就这样在餐饮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许多传统习俗。
还有许多先贤的政治及育人等思想都寓于餐事中。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独特的饮食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领域。
”通过对幼儿进行与餐桌文化相关的文化教育,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2.践行保教法规政策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在食品安全制度的措施中提出:
“将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利用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
为了培养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成人应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可以在落实和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文件中,聚焦“餐桌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3.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据调查:
3~6岁幼儿普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59.6%的幼儿挑食偏食;34.6%的幼儿厌食;29.4%的幼儿边玩边吃;57.7%的幼儿菜肉不均;36.8%的幼儿进餐偏少。
在我园,进餐礼仪较差的幼儿达到了38.2%,许多幼儿不懂得“长辈要上座”、“嚼食不出声”。
不良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
餐桌文化教育正是围绕着进餐饮食开展各项活动,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在各类教育不断受到关注的同时,餐桌上的教育却被忽视了,许多孩子成了餐桌上的“小霸王”。
小小的餐桌,承载着文明,如何利用餐桌礼仪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德育及养成教育,迫切需要我们重视与探索。
4.继承和深化现有课题成果的需要。
从“十一五”市规划课题开始,我园就围绕“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幼儿生活守则》和《幼儿园养成教育活动园本课程》的研究成果。
但我们发现:
生活守则中的有关进餐习惯的指导较为简单和空泛,养成教育园本课程中也缺乏有关饮食传统、进餐礼仪、用餐文化、食品知识等内容涉及。
大部分教师关注的是“幼儿是否在吃”、“吃饱没有”,忽略了进餐活动中有关“习俗”、“文明”、“礼仪”、“食品知识”的内容。
因此,我们思考,在原有养成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构建一套适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餐桌文化园本特色课程,通过“小餐桌”引导幼儿认识“大社会”。
(二)课题的界定
1.餐桌文化:
我们认为餐桌文化是指在用餐及用餐环境中所蕴含的饮食营养、餐饮习惯、用餐礼仪、交流的方式内容和价值观等所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的文化复合体。
2.园本课程:
顾名思意就是国家或地方课程园本化,是在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起来的,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出发,符合本园实际,形成符合本园发展的教育特色,带有本园个性色彩的课程。
3.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是指在餐桌文化理念与课程园本化理念指导下,理解“餐桌”及与其相关文化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其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园实际,按照园本课程的规范,用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多样化方式,构建以“餐桌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健康文明的用餐习惯和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其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餐桌文化内涵的梳理
一些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给“餐桌文化”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较多的是直接将“餐桌文化”视为“餐桌礼仪”,如陈华在《中西方餐桌文化对比》中指出“餐桌文化”是一种为了让餐膳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让地进行的实用守则。
二是将“餐桌文化”与餐饮习惯相联系。
王亚红、张定军认为:
“餐桌文化是指人们在家庭用餐、集体聚餐的环境中所蕴含的健康文明的餐饮习惯”。
还有的是将餐桌文化与家庭文化相联系。
将“餐桌文化”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以文化素养为内涵,以进餐气氛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家庭文化现象”(于学平,李梅)。
2.餐桌文化中教育价值的梳理
(1)餐桌文化与礼仪教育。
餐桌文化中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礼仪教育中。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涉及到餐桌礼仪的内容,《礼记?
礼运》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明确指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文化的发端。
张雪在《国外孩子餐桌礼仪教育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日本、英国和美国的餐桌礼仪教育,例如英国,他们“把餐桌当成课堂”,孩子会从2岁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
在美国,他们的观念是“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基于这点,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餐桌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赞的素质或性格。
(2)餐桌文化与品德教育。
在日本,人们会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所付出的劳动,并且让儿童参与食物的制做,培养幼儿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并形成了独特的“食育”活动。
在于学平、汪春芹的研究成果中指出,通过餐桌,成人可以引导幼儿懂得感恩,有爱心、孝心,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培养孩子勤奋、诚实、自信、坚强的品格。
可见,餐桌文化对幼儿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餐桌文化与其他能力的培养。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餐桌交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智力发展,提升语言能力,改善情绪等。
同时,餐桌还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理能力及环保意识,比如鼓励儿童独立进餐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个性及自理能力,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等。
以上理论,卞红艳、李国雄在自己的成果都有说明。
3.简析
(1)从目前研究的视角来看,餐桌文化及其教育意义,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缺乏从幼儿角度探讨的成果。
(2)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大多为经验性的浅层理解,没有挖掘餐桌文化的深层影响。
(3)从研究重点上看,主要探讨了餐桌礼仪教育,没有针对幼儿心理特质或不同年龄段特点的具体论述,特别是缺乏幼儿园餐桌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相关的课程成果更少。
总体而言,以“餐桌文化”为重点的一系列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思考。
我园可以充分借鉴以上研究给予的起点,找出更加适宜我园开展餐桌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师开展餐桌文化活动的园本课程。
(四)评选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不良的餐桌行为、习惯直接造成了幼儿在饮食进餐过程中的营养不均衡、食物浪费、自私自利的情况。
对幼儿进行“餐桌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而且对幼儿的发育各个方面有不可替的作用。
在餐桌上,应把健康的饮食理念、科学的进餐方式、优雅的餐桌礼仪、优良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并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使孩子终身受益。
2.有利于弥补餐桌文化教育的缺失,提高教师和家长的餐桌教育意识
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都普遍存在着饮食不健康、食物浪费严重、缺乏进餐礼仪的问题,在我园,仅4%的幼儿园老师会针对“餐桌文化”开展教学活动,有关餐桌文化的内容大多数在幼儿进餐时口头告知。
在家中,许多家长对于儿童餐桌的不良言行也是采取默许的态度。
教师、家长“餐桌文化”教育意识的淡薄和匮乏,直接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及认知的培养。
“餐桌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餐桌上的教育意识的新家长、新教师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完善幼儿园的养成教育课程
尹建莉说“餐桌是最好的课桌”,成人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及教养素质,都可以通过进餐活动的点点滴滴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习惯养成。
幼儿园的进餐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零星开发间或有之,大量资源仍处于闲置状态。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幼儿进餐和与之相关的其它活动所蕴涵的健康、社会、科学、自我认知等内容彰显并被充分利用,构建出与餐桌文化和谐、统一的教育课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园所环境、文化活动等,逐步形成幼儿园办园特色。
(五)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旨在唤醒大家的餐桌上教育意识,构建积极的餐桌文化,构造丰富的餐桌教育课程:
学习健康饮食,传承礼仪文化,模拟社会交往,亲近自然科学,浸润道德发展,在日常生活、自然情境和多向互动中,实现幼儿个体与健康、个体与文化、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个体与自我的整合与发展。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从生理学角度考虑,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餐桌文化教育正是以真实的生活为教育的内容、环境和背景,重视对幼儿生活的观照,强调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尊重幼儿的发展需求,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点。
这样的教育真实而生机勃勃,能激发幼儿学习健康的饮食、继承传统餐桌礼仪、了解自然科学、塑造良好品德的主动性和乐趣。
2.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其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也就是说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
餐桌文化园本课程强调的正是幼儿在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进行操作、实践、对话、交往和互动,幼儿是“餐桌文化”学习的主体。
(二)研究目标
完善幼儿园餐桌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基本形成可操作的餐桌文化园本课程体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整合有利的教育因素,构建适合于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目标。
2.从餐桌上的社会教育、餐桌上的人文教育、餐桌上的自然科学教育和餐桌上的健康教育这几个模块,探索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课程内容。
3.初步探索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评价体系。
(三)研究内容
1.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目标的研究
探索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培养的总目标,明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健康、知识、习惯、态度的相关指标。
2.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内容的研究
(1)开发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资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园内资源、家庭资源及社区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立体的餐桌文化教育环境,提供真实、生动、有趣的活动条件。
(2)构建不同的餐桌文化园本课程主题活动内容,从社会与人际交往、习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亲近与了解自然、健康饮食等几个方面细化。
3.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策略研究
通过实际问题分析,一方面从环境材料、师生互动、学习方式等方面开展具体的实践;另一方面与五大领域的整合,加强各领域的内在关系。
4.幼儿园餐桌文化园本课程评价的研究
探索从幼儿、教师和课程不同方面的有关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评价内容与方式,考察与分析餐桌文化园本课程的适宜性。
(四)研究假设设及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
(1)通过对课程意识、课程模块及具体课程类型的整合,建构一个以“餐桌”为载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引导教师与幼儿“从餐桌开始”,构建具有积极意义的餐桌文化和园所文化。
(2)本课题的研究,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给予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注重相互的交流和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引导幼儿建立诚信、友善、尊重的人际关系。
通过课程的开发,转变教师观念,重视教师的反思,帮助教师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2.创新之处
形成具有幼儿园特色的餐桌文化园本课程,为3-6岁的幼儿创设不同的餐桌主题教育活动,唤醒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教育 课题 申报 幼儿园 餐桌 文化园 课程 构建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