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八下《叫三声夸克》教案7篇1.docx
- 文档编号:11366907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8.20KB
苏教八下《叫三声夸克》教案7篇1.docx
《苏教八下《叫三声夸克》教案7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八下《叫三声夸克》教案7篇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八下《叫三声夸克》教案7篇1
《叫三声夸克》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
06-03-14
叫三声夸克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
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
因此,教师应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
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
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
(1)“夸克”是什么呀?
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
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
“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
”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
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
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
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
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
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
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
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
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
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
提出新的疑问:
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
(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
(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
3.科学家们。
(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
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
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
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孙丽君
《叫三声夸克》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
06-03-14
叫三声夸克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
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
“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
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
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
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
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叫三声夸克》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
06-03-14
一.教学重点:
1.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通俗形象的语言,严谨的结构
3.层次的复杂分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学法指导:
搜集资料、模型展示、分析讨论
四.课前准备:
师:
准备教学模型
生:
1.熟读课文,预习文中重要字词
2.思考:
什么是夸克,课题的含义是什么。
3.填写物质的盒式结构图
4.小组合作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展示模型。
2.自读课文后检查字词: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接受默写,其他同学报预习中发现的重要字词。
3.分小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结合“探究练习”一。
(教学提示:
根据盒式结构图填写“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分析课文思路)
4.分析讨论:
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交流总结: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依次为: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
这部分的内容,是按由假想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
5.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其他的说明方法?
(交流总结:
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分类说明,只有恰当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喻、举例说明。
)
6.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7.小组交流讨论:
“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交流总结:
内容方面,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
结构方面,以此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中间以此为过渡,结尾紧扣它收笔,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
(教学提示: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紧扣课文具体语句。
如:
“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个盒子?
”“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这好比是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有东西。
”“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
8.分析讨论:
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
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
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
(教学提示: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
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
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
(交流总结:
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
9.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你感兴趣吗?
为什么感兴趣?
(明确:
1、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2、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具体表现在: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采用设问、发人深思。
)
10.交流各个小组准备好的科普小短文。
(教学提示:
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科普作品的兴趣。
)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第二、三题
(2)预习《〈梦溪笔谈〉二则》
叫三声夸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分类说明的方法,认识“金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学习说明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者学生轮流读课文,并思考。
(1)标号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本文说明了什么?
2、明确(课件展示)
一(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二(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三(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二)研究课文探讨交流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
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
(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
(阅读、讨论、交流)
(3—4)段:
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
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
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
(11—12)段:
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
(重点详写)
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
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3、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
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
4、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最主要的还是分类别。
文章内容以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
而且许多新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
5、语言特色:
平实、准确、通俗、几乎口语化。
加入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
“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讨论明确:
“大约”“相当于”语言准确。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
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改为:
“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讨论明确:
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作业:
写观察笔记,记录各种不同的天气的典型现象。
叫三声夸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情感目标:
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一课时(8-1-36)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观看一则关于“强子对撞试验”的新闻报道,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
强子对撞的原理是将强子加速到可以与光速相比,然后引导它们撞到一起。
因为人类想知道在那么快的速度撞击下会发生什么奇异的现象。
比如:
小范围的黑洞,发现新的微粒子,科学家们希望借助这台世界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好奇(hào) 档案(dàng) 禁闭(jìn) 模型(mó) 隧(suì)道 驱(qū)使 泄(xiè)气
踪(zōng)迹 有缘(yuán)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针对下列句子提出的问题
A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
(“看上去”起什么作用?
)
说明实质与表象不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根据什么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为什么又说好像?
)
根据“基本粒子”这样说。
说“好像”是因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C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摇一摇,听到响动”说明什么?
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效果?
)
说明可以判定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这样说既形象又准确。
D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是一句形象的说明,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
说明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比喻的一项是(A)
A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B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荷,如何自旋(左旋还是右旋),寿命多长,就像调查户口似的,记入了档案,再加以分析。
C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D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4)摘出文中涉及到“盒子”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
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这等于承认盒子里有东西。
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经不少了……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作用:
标示文章思路不断推进,使文章说明顺序更加清晰,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整理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第二部分(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第三部分(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4、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那么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明确: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
(2)上面这样概括行吗?
为什么呢?
不对。
因为这只是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后来随着认识深入一步,他们知道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然后这种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现在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
(3)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
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4)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
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
5、品味说明语言——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探究1练习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
明确:
“大约”“相当于”表明10万是一个约数,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
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
明确:
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6、问题探究
(1)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说说文章一开始写“礼品盒”有什么作用?
其一,引出话题;其二,激发阅读兴趣;其三,为全文的比喻说明做铺垫。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以人们认识物质结构不断深入的过程为序。
好处:
便于把事理说清,又能吸引读者,且与文章标题和首段相吻合。
(3)你认为文章以一连串的问题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好。
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结构认识的现状,并激发人们对未知领域继续探求的激情。
(4)由寻找夸克的过程,你得到什么启发?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哲人说:
……我们每个人不都能跨越AB这个有限的距离吗?
”
对上面的问题,你想不想探究一番,说说你的看法。
其实中外哲人所说的都不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他们所说的与“叫三声夸克”的道理一样,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
7、课内阅读理解
“这时候,科学家充分发挥了想像力……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
”
(1)“……无非是一语双关……”,“说明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仅仅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什么?
比喻要进行物质结构的新探索。
(2)“这等于承认了盒子里有东西”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的确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
(3)“没想到……”,句中的“没想到”指的是什么?
在人们就要泄气的时候,丁肇中的发现给人们带来惊喜,唤起了人们寻找夸克的热情。
(4)说说“命名的妙处”指什么样的妙处。
新粒子的名字与发现者名字的首字形状相似,可以使人由这个名字联想到发现者。
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随文练习一、四题
教学一得
《叫三声夸克》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知道什么是夸克。
2.认识“盒子”在说明内容及安排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的说明语言。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认真阅读、实践体验等自主学习方法,了解科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上的一些特点,初步形成说明知识的能力。
3.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
【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活动: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然科学书籍或网络,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等科学概念;收集科学家敢于怀疑、探索新知的例子)
师:
(在讲台上放一盒子)同学们看到这个盒子可能会想,盒子里是什么呢?
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看看。
(一同学走上讲台打开盒子)
生:
还是盒子。
师:
再打开盒子看看。
(生继续打开盒子)
生:
还是盒子啊?
(生一脸疑惑。
有学生笑)
(同学们顿时有了兴致,纷纷要求继续打开盒子)
师:
同学们都有一种探究下去的欲望,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同学们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倒是我们获得许多发现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叫三声夸克》就体现了科学家们这样的执着精神。
(师板书:
《叫三声夸克》)
师:
同学们课前已经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熟悉了课文,了解了一些科学概念。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读的时候,划出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并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
(生读课文。
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边读边用笔划语句)
(老师巡视并解答一些同学提出的疑问)
师:
刚才有同学问这几个字怎么读:
“毓”“肇”“隧”。
哪位同学读读看?
生:
第一个读yù,第二个读zhào,第三个读suì。
师:
对。
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整体印象。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文字投影]①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②根据课文内容,将物质结构关系用示意图画出来。
小组讨论三分钟时间。
(生四人小组展开热烈讨论。
三分钟后,老师组织交流)
生:
我们认为,文章主要说明了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些物质结构。
师:
说明它们的时候有顺序吗?
生:
有。
按照物理学家们发现并认识这些物质结构的过程来写的,是不断深入的。
师:
对。
这在说明的顺序上叫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板书)。
生:
老师,作者还提出了物质结构研究的一些新问题。
师:
补充得很好。
作者不仅提出了物理学家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问题说不定还要靠同学们将来去解决呢。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一些物质结构能不能用示意图画出来?
(画在黑板上)
生1展示:
强子
原子
原子核
夸克
这些盒子是越来越小的,它体现了物质结构的特征。
生2展示: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
因为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个是数量比较少的轻子,还有数量多的强子,所以可以这样来画盒式结构图。
师:
不错,你读书与分析问题都比较仔细。
生:
老师,我画的不是盒式图,而是线状图。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
质子 中子 轻子 强子
师:
有创意,读书也很细心。
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两个问题,基本上了解了文章说明的内容。
现在,我们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
(师投影活动内容: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你是科普知识推广员,你将怎样向同学们推广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
)
师:
我再提示几点:
同学们可以将课前查资料获得的一些信息与课文中的说明内容结合起来,注意语言要通俗,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代表推广。
大家在小组内先交流八分钟左右时间。
(生活动。
有的小组拿出课前上网查的资料,有的拿出一些科普读物,还有的划出课文中一些相关句子,有的在纸上整理内容。
同学们思维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叫三声夸克 苏教八下 叫三声 夸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