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docx
- 文档编号:11410897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63.79KB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知识点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句子,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之类的。
注释
天时:
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
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
内城。
郭:
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
包围。
之:
代这座城
而:
连词表转折。
夫:
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
连词表递进。
天时:
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
这。
也:
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
不是。
池:
护城河。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
坚固精良。
利:
精良。
米粟(sù):
粮食。
多:
充足。
委:
抛弃。
而:
然后
去:
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
代词,这
故:
所以。
域:
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
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
疆界、边境。
固:
使巩固。
国:
国防。
山溪:
山河。
险:
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
威服。
以:
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
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
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失道者:
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
少。
之至:
到达极点。
畔:
通“叛”,背叛。
之:
意思是“到、到达”。
至:
意思是“极点”。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
所以。
有:
要么,或者。
胜:
取得胜利。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文言知识
通假字
畔(pàn),通:
“叛”,背叛。
古今异义
城
古义:
内城 今义:
城市
池
古义:
护城河 今义:
水塘
委
古义:
放弃 今义:
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
国防 今义:
国家
亲戚
古义:
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往、到
域
古义:
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
地域
是
古义:
这 今义:
判断动词
兵
古义:
兵器 今义:
士兵
然而
古义:
这样却 今义:
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锐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时候
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
和煦
去
委而去之:
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
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
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
距离
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过,超过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
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
安守,坚守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灭亡
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问题探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因此认定: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二、《富贵不能淫》
注释
景春: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
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张仪:
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
惧:
害怕。
安居:
安静。
熄:
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
这,这个。
焉:
怎么。
未学:
没有学。
之:
"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冠: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16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
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母命之:
母亲给予训导。
嫁:
出嫁。
往:
去,到。
戒:
告诫。
女(rǔ):
通"汝"你
必敬必戒;必:
一定。
敬:
恭敬。
戒:
留神,当心,谨慎
违:
违背
夫子: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以:
把
顺:
顺从
为:
作为
正:
正理,及基本原则。
道:
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
第一个"居":
居住。
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
朱熹注释为:
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立:
站,站立。
正:
正大。
大道:
光明的大道。
得:
实现。
志:
志向。
由:
实行。
独行其道:
独:
独自。
行:
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
原则,行为准则。
淫:
迷乱
移:
改变
屈:
压服
译文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2.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
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
真正,确实:
今义:
诚实)
父命之(古义:
教导,训诲;今义:
命令)
丈夫之冠也(古义:
成年男子;今义:
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
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
使……痛苦;劳:
使……劳累;饿:
使……饥饿;空乏:
使……受到贫困之苦。
)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
舜:
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发:
起,指任用。
畎(quǎn)亩:
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吠,田间水渠。
傅说(fùyuè):
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
“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举:
选拔。
版筑:
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
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
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管夷吾:
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
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
《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
士:
狱官。
孙叔敖(áo):
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
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
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海:
海滨。
百里奚(xī):
又作百里傒。
本为虞国大夫。
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
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
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
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
“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人于是与之。
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
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
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市:
市井。
故:
所以。
任:
责任,担子,使命。
是:
代词,这,这些。
也:
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
一定。
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心志:
意志。
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体肤:
肌肤。
空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空,穷。
乏,绝。
拂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拂,违背,不顺。
乱,错乱。
所为:
所行。
所以: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
同“增”,增加。
能:
才干。
恒:
常常,总是。
过:
过错,过失。
困于心:
在内心里困惑。
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
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
征,征验,征兆。
色,颜面,面色。
赵岐《孟子注》:
“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
”《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发于声:
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
赵岐《孟子注》:
“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
”甯戚,春秋时卫国人。
家贫,为人挽车。
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
歌曰:
“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而后喻:
然后人们才知晓他。
喻,知晓,明白。
入: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法家:
坚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出: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敌国:
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外患:
来自国外的祸患。
恒:
常常。
亡:
灭亡。
生于忧患: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
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思想内容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
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
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
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点明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
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
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
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zēng)益拂(bì)士
通假字: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这;今义:
判断动词)
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
淫乱)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
狱官;今义:
军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征验,表现;今义:
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
了解,明白;今义:
比方)
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
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
介词,在)
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士:
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重点语句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三章 年级 语文 上册 孟子 知识点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