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译文填空.docx
- 文档编号:11576413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6.41KB
文言文译文填空.docx
《文言文译文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译文填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译文填空
1.刘珙字共父。
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
“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
“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
珙奏曰:
“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種吏以告,珙曰:
“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
珙乃遣兵,戒曰:
“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
”盗意益缓;于是一战敗之,尽擒以归,诛青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
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
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
疾革(),草遗奏言:
“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
”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
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途五十,尽哀致毁。
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言者逐之 风:
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 寝;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
准备。
D.疾革,草遗奏言 革:
痊愈。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珙治盗不失仁爱。
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 刘珙关心民生疾苦。
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 刘珙忧劳国事。
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 刘珙为人孝顺明礼。
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O分)
(1)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刘珙字共父。
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
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
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
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
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
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
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
“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
”刘珙说:
“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
”坚持上奏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
刘珙上奏说:
“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
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
”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
“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
”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
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
“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
”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
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
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
病重时,起草遗奏说:
“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
”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
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
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
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4.D(革:
读jí,急,重。
)
5.C(②表明刘珙的诏檄感奋人心;⑤表明刘珙成功破敌;⑥表明刘珙善纳人言)
6.D(应为:
继母去世时,刘珙五十多岁。
)
7.
(1)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中国”(“中原”)、“于”(表被动)、“岂”(“难道”“怎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临”(“治理”“管理”“为官”等)、“相与”(“共同”“一同”“一起”等)、“祠”(“祭祀”“祭奠”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
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2.王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人也。
幼有神彩,专心笃学,手不释卷。
丹阳尹袁粲闻其名,言之于明帝,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
帝以俭嫡母武康公主同太初巫蛊事,不可以为妇姑(),欲开冢离葬。
俭因人()自陈,密()以死请,故事不行。
母忧(),服阕()为司徒右长史。
《晋令》,公府长史著()朝服,宋大明以来著朱衣()。
俭上言宜()复旧,时议不许。
俭察太祖雄异,先于领府衣裾,太祖为太尉,引()为右长史,恩礼隆密(),专见()任用。
转左长史。
及太傅之授,俭所唱()也。
少有宰相之志,物议咸()相()推许。
时大典将行,俭为佐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褚渊唯为禅诏文,使俭参治之。
上坏()宋明帝紫极殿,以材柱起宣阳门。
俭与褚渊及叔父僧虔连名上表,谏曰:
“臣闻德者身之基,俭者德之舆。
春台将立,晋卿秉议;北宫肇构,汉臣尽规。
彼二君者,或列国常侯,或守文中主,尚使谏诤在义即悦,况陛下圣哲应期。
臣等职司隆重,敢藉前诰,窃乃有心!
”上手诏酬纳。
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关,竹篱穿不完”。
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俭又谏,上答曰:
“吾欲令后世无以()加也。
”朝廷初基,制度草创,俭识旧事,问无不答。
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
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
俭曰:
“臣无所解(),唯知诵书。
”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
上笑曰:
“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
”
先是()诏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上以往来烦数,复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
俭启求解选,不许。
其年疾,上亲临视。
薨(),年三十八。
吏部尚书王晏启及俭丧,上答曰:
“俭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不展救护,便为异世。
奄忽()如此,痛酷弥深!
葬礼依()故太宰文简公褚渊故事()。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贻之贻:
赠送B.后请间言于帝间:
间谍
C.其年固请解选,见许许:
允许D.上亲临视临:
前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父终此职以勇气闻于诸侯B.卒得职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乃上表固请见犯乃死,重负国D.为当时所重吾属今为之虏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俭幼年时就十分喜欢学习。
因父亲早逝,王俭由叔父抚养长大,面对宾客的称赞,叔父担心他以后会名声太大。
B.王俭富有远见。
齐高帝任宰相时,王俭想召集当时的才俊协助齐高帝夺取天下,并暗中进言齐高帝,说他已难为人臣。
C.王俭多次进谏都被皇帝采纳。
齐高帝曾想立符伍制度被王俭劝止了,有司制定郊殷之礼时,王俭的意见也被采纳了。
D.王俭为官清正廉洁。
王俭出行朴素,家无余产,生前只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深得皇帝的信赖,并被当时的人敬重。
(1)时客有姓谭者,诣俭求官,俭谓曰:
“齐桓灭谭,那得有君?
”(5分)
(2)昔宋祖创业,佐命诸公,开国不过二千,以臣比之,唯觉超越。
(5分)
【参考译文】王俭,字仲宝,他出生不久父亲僧绰遇害,便被叔父僧虔抚养长大。
他幼年时专心好学,手不释卷。
有宾客称赞他,叔父僧虔说:
“我不担忧这孩子没名声,只担忧他名声太大了。
”于是亲自书写崔子玉的《座右铭》来赠给他。
升明二年,王俭担任长史兼侍中,因为父亲死于这个职位,所以他坚决推辞。
此前齐高帝任宰相时,想召引当时的才俊辅佐他夺取天下。
王俭平素知道齐高帝的宏图大志,便向齐高帝暗中进言说:
“功劳太大了,奖赏不了,自古以来不只哪一个人,凭您现在的地位,想脸朝北做人臣,还能够吗?
”齐高帝非常严肃地批评了他,可是神情却十分温和。
当时有个姓谭的客人,到王俭这里求官做,王俭对他说:
“齐桓公灭掉了谭国,哪能够还有你这位姓谭的人?
”那个客人回答道:
“谭国的子孙投奔了莒国,所以还会有我。
”王俭赞赏他善于引经据典,终于让他做了官。
齐高帝即位后,与王俭评议辅佐过自己的功臣,从容地对他说:
“你谋划的功劳,没有谁能可以并列,你的食邑只有二千户,我认为太少了。
”王俭说:
“前朝宋高祖打天下,辅佐他的各位大臣中,开国功臣也不过得到两千户的食邑。
拿我跟他们相比,只觉得我受的恩惠已经超过他们了。
”齐高帝笑着说:
“张良推辞侯位,怎么能超过你呢!
”
建元元年,王俭改封为南昌县公。
当时的都城秩序纷乱,且有很多奸人盗贼,齐高帝想建立符伍制度,让家家户户相互检举监督。
王俭劝谏道:
“京城庄严雄伟,四方之人会合这里,如果人人一定要拿着凭证,那么于事烦琐,于理不会持久,所以谢安说‘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能称得上是京师呢’。
”齐高帝于是取消了这个计划。
这一年,有司上奏商定在京郊举行盛大的祭典,王俭认为:
“应当在今年十月举行大典祭祀宗庙,从此以后,每五年举行一次祭祀盛典。
明年正月第一个辛日将到南郊祈谷,就在当天回来祭祀明堂,并在第二个辛日祭祀北郊,且不能有附带的祭祀。
”齐高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起初,宋明帝的紫极殿珠帘彩柱,用黄金、白玉装饰着,这是江南所没有的。
齐高帝想用紫极殿的材料建宣阳门,王俭、褚彦回及王俭的叔父王僧虔联名上表进谏,齐高帝亲手写诏书表示采纳。
(南朝)宋时,宫门外的六门城头都设有竹篱。
这年年初,有人挖到了白虎樽,上面写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
齐高帝受这话触动,就决定改建高大的墙。
王俭又劝谏,齐高帝回答说:
“我想后代人不要再扩建了。
”朝廷初建,制度草创,王俭有问必答。
齐高帝常说:
“《诗》说‘惟岳降神,生甫及申’,如今天神为我生了王俭。
”一年后,王俭坚持要求辞去参掌选事的职位,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建元五年,王俭获得原来的官号开府仪同三司,他坚决辞让。
建元六年,齐高帝再次下达以前的任命。
起初,命令王俭三天上一次朝,尚书令史出外处理事务,齐高帝认为往来的次数过于频繁,又命令王俭到尚书下省,每月任意用十天时间出朝处理事务。
王俭又请求解职,齐高帝不允许。
建元七年,王俭又上表坚持请求解职,皇上才同意了,改任中书监,掌管选拔人才的事务。
一年后王俭生病了,齐高帝亲自到他住处看望他。
他死时,年仅四十八岁。
王俭嗜好很少,只以治理国家为要务,车舆礼服简陋朴素,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他所写的诗文,受到当时的人敬重.
4.B(3分)(间:
暗暗地。
)
5.D(3分)(为:
均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A.以:
因为,连词;凭借,介词。
B.焉:
表示陈述语气,不译;兼词,可译为“于此”。
C.连词,于是、就;连词,才。
)
6.B(3分)(“王俭想召集当时的才俊”不合文意,“说他已难为人臣”中的“他”有歧义。
)
7.
(1)当时有个姓谭的客人,到王俭这里求官做,王俭对他说:
“齐桓公灭掉了谭国,哪能够还有你这位姓谭的人?
”(“客有姓谭者”“诣”“那得”各1分,句意通顺2分。
)
(2)前朝宋高祖打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各位大臣中,开国功臣也不过得到两千户的食邑,拿我跟他们相比,只觉得我受的恩惠已经超过他们了。
(“佐命”“二千”“以”各1分,句意通顺2分。
)
3.盖方泌,字季源,山东蒲台人。
嘉庆初,以()拔贡就职州判,发陕西,署()汉阴通判、石泉知县。
三年,署商州州同。
治州东百里曰龙驹寨,寨之东为河南,南出武关为湖北。
路四通,多林莽山径,易凭匿()。
时川、楚教匪屡由武关入陕西。
方泌始至,民吏扫地赤立①(),贼酋张汉潮拥众至,乃罝药面中,诱贼劫食,多死,遂西走(),大军乘之,汉潮由是()不振。
方泌集众谋曰:
“贼虽去,必复来。
若等()逃亦死,守不得耕种亦死。
我文官无兵,若能为吾兵,当全活尔()。
”众曰:
“惟命。
”乃筑堡聚粮,户三丁抽一,得三千人,无丁者以财佐粮糗(qiǔ
干粮)兵械,亲教之战,辰集午散,无废农事。
四年,贼屯山阳、镇安,将东走河南,迎击败之;又击贼于铁峪铺,贼据山上,而伏其半于沟,乃分兵翦伏,夺据东山上,数乘懈()击之,贼宵遁()。
后贼由雒南东逸,方泌驰至分水岭,间道()走铁洞沟出贼前伏待之,贼错愕()迎战,遂败,斩首数百,乡兵名由是()大振。
自武关至竹林关,乡兵皆请隶龙驹寨。
五年,知州困于贼,方泌驰()百九十里至北湾,贼惊曰:
“龙驹寨兵至矣!
”时贼屯州西及雒南、山阳各万余人,欲东出。
方泌勒()乡兵二万,列三大营以待。
会()官军至,夹攻,贼大败,几尽歼。
是役()枕戈()而寝者五十日。
游击②某诬以事,解职,大吏直之(),得留任。
贼遂相戒无过商州。
八年,授盩厔知县,犹时时入山搜贼,又获宁陕倡乱者四十余人。
境内甫定(),捐俸赈饥,旌()死节妇,河滩、马厂、盐法,皆区画()久远。
擢()宁陕同知。
仁宗召见,问商州事甚悉。
擢四川顺庆知府。
渠县民变,大吏属以兵。
方泌曰:
“此赛会人众,至各相惊疑,讹言横兴,非叛也。
”捕十二人而变息。
调成都,母忧()归。
服阕(),授福建延平。
寻()调台湾,两署台湾道。
屡谳③大狱,皆聚众汹汹,稍激则变。
方泌一以理喻(),蔽罪()如法。
道光十八年,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
【注】①扫地赤立:
空无所有,形容穷困之极。
②游击:
古代官名。
③谳:
审判定罪。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贼由雒南东逸逸:
逃跑
B.方泌勒乡兵二万勒:
率领
C.大吏属以兵属:
归属
D.蔽罪如法蔽:
判决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罝药面中②是乃仁术也
B.①亲教之战②句读之不知
C.①是役枕戈而寝者五十日②王怒而疏屈平
D.①方泌一以理喻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小题3: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盖方泌“治乱有方”的一组是
①乃罝药面中,诱贼劫食②而伏其半于沟,乃分兵翦伏③贼错愕迎战,遂败④是役枕戈而寝者五十日⑤皆区画久远⑥捕十二人而变息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庆三年,盖方泌代理商州佐官,所辖区域四面畅通,而且有很多山林路径,便于藏匿,这给了川、楚教匪出入此地的机会。
B.当时商州老百姓非常穷困,盖方泌设计诱杀当地匪贼,并在当地集合了队伍,亲自训练,定时集散,因此没有耽误农事。
C.盖方泌多次带兵击败匪贼,其乡兵名声大振,吸引了很多人加入队伍,以至于匪贼闻声丧胆,相互告诫不要经过商州。
D.盖方泌有丰富的平乱经验,当渠县发生民变时,他清醒地做出判断,认为并非百姓叛乱,最终平息了民变。
调职成都后因为母亲的担忧而回家尽孝。
小题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文官无兵,若能为吾兵,当全活尔。
(3分)
(2)游击某诬以事,解职,大吏直之,得留任。
(4分)
(3)屡谳大狱,皆聚众汹汹,稍激则变。
(3分)
盖方泌,字季源,山东蒲泰人。
嘉庆初年,凭借拔贡的身份就职州判,来到陕西,代理汉阴通判、石泉知县。
三年,代理商州佐官。
所辖地区向东一百里是龙驹寨,寨的东面是河南,向南出武关是湖北。
路四通八达,很多林莽山路,很容易借此藏匿。
当时川、楚教匪多次由武关进入陕西。
方泌刚来时,民吏非常贫穷,贼首张汉潮带人来到,方泌就把药撒到面粉中,引诱贼人劫食,贼人大多死了,剩余的向西逃跑,大军乘机追击,张汉潮从此一蹶不振。
方泌集合众人谋划说:
“贼人虽离开了,但必定还会来。
你们逃是死,守在这儿不能耕种也是死。
我是文官没有兵,如果你们能成为我的兵,我就能让你们都活下来。
”众人回答:
“听你的命令。
”于是筑堡聚粮,每户三丁抽一,得到三千人,无丁者就用钱财买来粮食兵器,方泌亲自教人们作战,每天辰时集合午时解散,没有荒废农事。
四年,贼屯据山阳、镇安,将向东去往河南,方泌迎击打败他们;又在铁峪铺击杀贼人,贼屯据山上,方泌就在山沟上埋伏一半的兵,然后分兵翦伏,夺取占据了东山之上,多次乘贼人松懈时击杀,贼人连夜逃跑。
后来贼人由雒南向东逃跑,方泌飞马到分水岭,从小道走铁洞沟抢到贼人前面埋伏袭击,贼惊愕之下迎战,大败,被斩首数百,乡兵名声从此大振。
自武关至竹林关,乡兵都请求隶属龙驹寨。
八年,授以盩厔知县,还时时入山搜贼,又抓获宁陕作乱的四十余人。
境内刚刚安定,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赈灾,表彰死者和节妇,河滩、马厂、盐法,都谋划安排得很久远。
他被提升为宁陕同知。
仁宗召见,问起商州事很详细。
又被提升为四川顺庆知府。
渠县发生民变,地方官要带兵集合。
方泌说:
“这是赛会人多,以致各自相互惊扰,谣言到处传,不是叛乱。
”抓捕了十二人就平息了民变。
调到成都,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
守丧期满后,授职到福建延平。
不久调到台湾,两次代理台湾道。
多次审理大的案件,都是聚集了很多势头凶猛的人,稍一激化就能发生事变。
方泌全都用道理来说明,按照法律判罪。
道光十八年,死。
1C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
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内容“渠县民变”大意可知,属:
集合。
2D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D以:
用,拿,均为介词。
A.前者为连词,于是;后者为动词,是。
B.前者为代词,他们;后者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顺承。
3B③是间接表现;④是体现战事辛苦;⑤是体现治民措施有方。
所以选B。
4D“因为母亲的担忧而回家尽孝”,应为“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家守孝”。
5
(1)我是文官没有兵,如果你们能成为我的兵,我就能让你们都活下来。
(2)某官员拿事情诬陷他,他被解除职务,地方官(大官)认为他是正直之士,他因此能够留任。
(3)多次审理大的案件,都是聚集了很多势头凶猛的人,稍一激化就能发生事变。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活、状语后置句“当全活尔”“游击某诬以事”、意动用法“大吏直之”、狱、变。
4.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
天启元年乡试中举。
崇祯年间授任为南阳知县。
南阳这个地方四通八达,贼出没其间,多次被何腾蛟击败而离去。
后来,又讨伐平定土寇,更加知名。
升迁为兵部主事,进升为员外郎,离开朝廷担任怀来兵备佥事,调任口北道。
他才智精明敏悟,所任各职都被称道。
适逢何腾蛟母亲去世,巡抚刘永祚荐举他贤能,请求让他不等守丧期满而任职。
何腾蛟不同意,坚决推辞归家。
十六年冬,拜授右佥都御史,代替王聚奎巡抚湖广。
当时,湖北的土地全部失陷,只剩下武昌,左良玉大军屯驻其地,军队非常强横。
何腾蛟与左良玉结好,得以相安无事。
五月,福王即位,诏书至,左良玉驻军汉阳,他的部下有不同的议论,不想宣读皇上的圣旨。
何腾蛟说:
“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如果不奉诏,我以死相殉。
”不久,左良玉举兵反叛,邀约何腾蛟一同出发,何腾蛟不同意,左良玉便杀掉城中全部的人以劫持何腾蛟,士民争相藏到他的官署之中,何腾蛟坐在大门口,放任他们进入。
左良玉打破墙垣放火,避难的人全部被烧死。
何腾蛟急忙解下官印交付家人,命令他们迅速离开,将自杀,被左良玉部将簇拥离去。
左良玉想与他同船,何腾蛟不同意,便安置他于另外的船,以副将四人看守。
船停于汉阳门,他趁空隙跳入江中,四人怕被杀,也跳入江中。
何腾蛟漂流十几里,打鱼船把他救起来(的地方),正在汉前将军关壮缪侯庙的前面。
怀藏官印的家人也赶到了,相视大惊。
寻找渔船,却忽然不见了。
远近之人都说何腾蛟的忠诚得到神灵的保佑,更想诚心归附。
永明王六年正月,传檄马进忠从益阳到长沙,约定诸将全部聚会,何腾蛟亲自到忠贞营,邀请李赤心到衡州。
部下共六千人,畏惧忠贞营突然袭击,不带护卫随行,只携带吏卒三十人前往。
将要到达,听说忠贞营已经向东去,便尾随到湘潭。
湘潭是空城,李赤心不守而离开,腾蛟便入城居住下来。
大清军队知道何腾蛟进入空城,派将领徐勇率军入城。
徐勇是何腾蛟原来的部将,率其部卒罗列而拜,劝何腾蛟投降。
何腾蛟大声呵斥他,徐勇便拥持他而离开。
何腾蛟绝食七天,后来被杀掉了。
永明王听说后很哀痛,赐祭九次,赠中湘王,谥号文烈。
才谞:
才智交欢:
泛指结好素知:
一向了解罗拜:
环绕下拜
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
天启元年举()于乡。
崇祯中授南阳知县。
地四达,贼出没其间,数被挫()去。
已(),又讨平土寇,益知名。
迁()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出为()怀来兵备佥事,调口北道。
才谞()精敏,所在见称()。
遭母忧(),巡抚刘永祚荐其贤,乞夺情()任事。
腾蛟不可,固辞()归。
十六年冬,拜()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译文 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