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种植茶叶清洁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1838922
- 上传时间:2023-04-05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71.17KB
生态种植茶叶清洁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生态种植茶叶清洁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种植茶叶清洁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种植茶叶清洁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种植茶叶清洁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态种植茶叶清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地址:
**市盘龙区龙泉路696号
项目性质:
扩建
项目承办单位: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项目起止日期:
2012年9月——2013年12月
(二)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农业科目发展纲要》;
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
4.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有关政策文件;
5.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工艺及公用工程背景资料;
6.云南省茶业产业化经营规划;
7.云南省茶业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可行性研究概论
1.项目建设的目标
本项目针对传统茶叶加工技术的不足,改造现有的茶叶生产加工车间,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设备,进行清洁生产建设。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发挥项目的规模效益,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有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为当地财政增加税收,带动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2.内容及规模
改造现有的茶叶生产加工车间,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设备,进行清洁生产建设。
建设全封闭的高清洁度晾晒车间和恒温发酵车间和完成**普洱茶系列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实现年产1000吨**普洱茶系列的建设目标。
3.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5011.12万元,其中企业自筹2011.12万元,银行贷款3000.00万元,计划申请2012年度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80.00万元,申请的资金全额用于银行贷款贴息。
4.经济及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本项目总投资5011.12万元,预计项目达产年实现销售收入14400.00万元,净利润896.53万元,上缴两税1192.22万元,投资利润率23.85%,投资利税率41.68%。
(2)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可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加速项目区经济建设,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繁荣项目区经济,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团结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的实施,可以吸纳项目区内及周边富余劳动力参与到项目建设中,解决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群众劳务收入,为项目区群众致富广开门路。
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增加人口环境容量,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使本公司的茶叶生产经营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形成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体现集团经营、规模发展的优势,规范种植,打开省外茶叶市场,扩大销售量,实现统购统销,促进农户的茶叶销售,增加广大农户种茶收入。
5.结论及建议
(1)结论
本项目的厂址气候条件良好,企业人才资源优越,为项目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当今节约资源的主旨;项目建设条件基本具备,采用的技术先进可靠,经济效益较好,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并展示了本地区的投资环境。
从财务经济上分析,项目是可行的。
(2)建议
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单位在当地也具有相当的实力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建议项目有关方共同努力,对拟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应进一步抓紧落实,以促使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尽快建成。
为了控制和规避投资风险,应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议尽快上马的同时,加强未来发展规划,对项目成本进行实时监控,聘请专业顾问公司对方案进行优化,规避投资风险,以提高项目的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1、项目建设地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地位于**市盘龙区,地处**市主城区东北部,东、南面与官渡区相连,北接嵩明和富民两县,西临五华区。
环境优越,水电、交通、通信等设施齐备。
建成区面积45.79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292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6%,主要分布于松华、双龙两个乡。
地势北、中部高,最高点海拔2588.9米,最低点在得胜桥与盘龙江交汇处,海拔1888米。
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全年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夏秋雨量充沛,冬春雨量不足。
2、项目技术支撑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名优茶培植、茶园管理生产、茶文化旅游及系列茶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品牌运作为一体的云南专业茶企业。
**人将在继承传统时,不断通过市场学习,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和拼配技术强项,不断开发个性化优质茶产品。
(1)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夯实的技术支撑。
公司现有员工250人,技术研发人员3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2%),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有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员工有5人。
公司注重研发团队建设,拥有一支技术领先,年轻向上的团队,具有高层次的学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项目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通过聘请具有多年从事行业技术、产品研究的技术人才参与本项目的研究开发及建设,积极与国内知名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交流机制。
(2)公司良好的企业信誉,加快项目产品的推广应用。
公司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质量保证为前提,努力创新开拓市场,加强管理完善服务为宗旨,公司将科学、健康和持续地倡导云茶产业并不断促进云茶的发展,坚持走稳定发展云南茶产业的道路,在全开放的生产管理下提供给消费者眼见为实,优质价平的茶品,真正让消费者“享美好生活,品**”。
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企业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自身的所在领域技术优势,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加强产品性能、成本、环保等研究,严格按照(或高于)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实行全过程监控,推出一系列公司新产品。
保证了过硬质量,在用户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3、国家产业政策
云南茶产业近年来呈现跨越式发展,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快速增长。
目前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60万亩,茶叶初制所(厂)有5644家,生产能力突破25万吨。
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为了推动茶产业发展,云南省政府2005年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发布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综合标准》,2008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2009年发布了《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了茶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010年又出台《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再次明确了茶产业在云南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保证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茶叶深加工是科技进步的结晶,也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茶叶深加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将传统的初级茶产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形成高附加值更新产品,如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和保健茶等,二是从茶叶及其副产品中提取具有活性功能成分的天然产物如茶多酚、茶皂素、咖啡因、茶多糖、茶色素等并进行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应用研究开发。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村产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农民增加收入作为当前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把农民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云南省政府为实施“云南省茶业振兴工程的意见”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增加茶农收入,2012年云南省以茶业开发作为工作要点。
并积极推动“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利用大量的低档茶及修剪的枝梢等原料提取茶多酚,带动本地及周边县市的茶业产业发展,增加茶农收入。
2、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和需求
增强茶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2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茶叶消费向着优质、新型、营养和保健等多样化方向发展,以茶叶提取物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用化学品等—大批茶叶深加工产品正在成为茶叶消费新的增长点。
茶叶精深加工打破传统的茶产业结构,拓宽茶类资源的用途,茶叶深加工产品正在成为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茶产品附加值、提升茶叶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茶叶生产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下,只有保持供需基本平稳,保持利润和茶价上升才会使茶业步出低谷,而主要途径是增加茶叶消费和产品多样化。
自21世纪以来,茶叶深加工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茶叶深加工产业正在崛起,成为促进世界茶业经济发展的新的趋势。
如日本已利用茶叶中有用成分开发出生活日用品达90多种,遍及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预计到2015年全球茶叶深加工产值将达到茶叶总产值的35%以上。
3、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茶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的必然需求
我国是茶叶源产地,发现和利用茶叶已近5000年的历史但长久以来—直是“茶农种茶→采茶→烘炒成干茶→供消费者冲泡饮用”千年不变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致使传统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意外地发现喝了几千年的茶叶,今天还有许多新“喝”法国外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已有总产量23%的茶叶深加工成90多种产品。
日本年产茶叶量不足9万吨,是我国的1/8,但日本的茶叶及其工业制成品的产值达60多亿美元,是我国的6倍,茶叶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应用范围愈来愈广,逐步向保健食品、医药品、日用品领域渗透,以茶多酚等茶叶提取物为代表的新一代茶制品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已开始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因此我国今后茶叶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茶叶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茶叶功能成份提取是实现茶叶综合利用的主要手段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4、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于1999年9月批准茶叶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以满足中国入世后茶叶出口的需要和国家扩大茶叶内需快速增长的需要。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行业标准,即《无公害食品——茶叶·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于2002年8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会议”农业部推出了9大优质《农产品加工发展行动计划》其中第9项就是《茶叶主产区优质茶叶产业带加工项目》。
由此可见,茶叶已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而茶业及其深加工,不仅可以使企业及其深加工企业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5、是发展壮大农村龙头企业,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
我国茶叶生产历史上以单体农户为主体,规模小,很难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因此需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茶农进入并逐步扩大市场范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的模式。
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品牌,而品牌竞争的实质是企业实力的竞争,因此,要提升我国茶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做强龙头企业,必须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通过提高质量创立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
本项目以茶叶科技开发和综合利用为核心,依托已有的成熟工艺技术和设备,建设高标准的茶叶深加工工厂,组建产业龙头,加快茶业行业产业化,延伸茶叶产业链,解决中低档茶叶及茶副料出路,是发展科技型、创汇型、高效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6、是解决中低档茶叶滞销,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茶农经济效益的需要
从保健、防病、治病的功能来说,中低档茶的功能成份—般不比高档茶差,从中低档茶中提取功能成份并加以利用,是解决中低档茶出路的重要办法。
本项目所用原料中低档茶叶为主,可使茶叶初加工品增值数倍以上,直接促进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项目对茶叶原料需求的增加,为目前滞销的中低档茶及茶片、茶末等副产品找到了一条出路,由此将促进本地区茶叶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使茶农收入大幅度增加。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政策、产品结构调整和国家清洁生产的要求。
项目产品能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市场前景广阔。
项目具备良好的建设条件,工艺技术成熟可靠,生产设备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产技术成熟、可靠:
产品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的企业生产技术标准执行。
经营效益显著:
项目实施企业每年平均获896.53万元利润,每年上缴销售税金及附加893.38万元,交纳所得税298.84万元。
保护环境、绿化荒山:
茶叶精深加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可进一步带动茶叶基地发展,绿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
市场前景广阔: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为高品质茶叶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茶叶具有多种保健及药理功能,随着人类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茶将成为本世纪最具有市场前景的健康饮料。
综上所述,项目实施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有较强的应对和抗风险能力,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是合理的、可行的。
三、承办企业基本情况
(一)项目承担企业基本概况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由原**市**茶厂(1995年成立)和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峨山山后联营茶厂,后改制而成)合并成立的一家云南省著名的民营茶企业。
公司集茶叶种植、名优茶培植、茶园管理生产、茶文化旅游及系列茶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品牌运作为一体的云南专业茶企业。
公司下属机构——两厂两园一山庄:
(****茶厂)、(****茶乐园)、(峨山高香茶厂)、(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园)、(峨山云茶山庄)(国家AA级万亩生态茶文化风景旅游区)。
公司现有员工250余人,年茶叶加工能力1000吨,产品有**品牌的普洱茶系列、高香品牌的绿茶生态系列、高香品牌的红茶系列等产品。
自成立之日起,我们一直致力于继承、发扬和促进云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园生态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标准。
**人将在继承传统时,不断通过市场学习,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和拼配技术强项,不断开发个性化优质茶产品。
公司今后将科学、健康和持续地倡导云茶产业并不断促进云茶的发展,坚持走稳定发展云南茶产业的道路,在全开放的生产管理下提供给消费者眼见为实,优质价平的茶品,真正让消费者“享美好生活,品**”。
旗下的高香万亩茶园(云茶山庄)是距**最近、最生态、最壮观的特有小气候茶园。
(二)项目承办企业现有工作基础
1.研发能力
云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拥有一批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生产与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除此之外,公司还与高校合作对茶业加工技术的科研与开发工作。
云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职工人数250人,其中技术人员30人。
以茶叶产业化技术研究为主攻方向,从事无公害茶叶配套栽培技术,制茶工艺及茶文化等研究。
为云南省茶叶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生产及营销能力
公司建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售后服务体系,具有一批经验丰富、懂技术的专业生产队伍和专业营销队伍。
生产、技术、供销、服务全面实现计算机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公司把市场定位向多元化设计生产结合市场定制生产,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用户特殊要求的产品,满足各类客户的要求,最大限度做到成品零库存。
3.资金管理能力
有效的资金管理能力是保证整个项目有序、有效运营的根本保证。
目前企业自身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银行贷款能力。
企业信用等级和银行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银行贷款,信用等级良好。
(2)应付账款能力。
企业本身具有相对完善的资金管理和调度能力,做到及时付款,在应付账款的管理上比较合理。
(3)应收账款能力。
企业的收款模式是,货到收款,即使是赊账的公司也允许不会超过10天,所以在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上是没有问题的。
(三)企业法人简介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65年生于云南临沧。
父亲李明德为临沧地区80年代《临沧茶史》主编。
祖籍为江西婺源,至**已是六代以茶为生,可以说是出生于茶叶世家。
79年得益父亲的指点,初次开始尝试茶叶经营,而后进入临沧忙畔茶叶试验站,开始了从事茶叶种植、茶园维护、初制、精制、审评、销售等一系列的系统性学习和实践。
85年开始茶叶个体经营,长途贸易,为满足不同市场要求不同的品质而深入到云南各个茶区、茶厂。
如:
昌宁、凤庆、临沧、思茅、云县、永德、镇康、勐海、西双版纳、牛洛河茶厂、黎明茶厂、**茶厂、农垦茶厂、跑马山拼配茶厂、下关、南涧等各初制、精制茶厂。
当时已有销售关系的有**各地区贸易客栈、金碧商场、南窑商场、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贸易中心、红茶、绿茶等部);省外已涉及到江苏、东北、广东、甘肃、青海等地。
98年后主要市场转移到沿海广东一带。
亲身经历了云茶80年代绿茶、90年代红茶、2000年后普洱茶的三起三落。
对云茶的兴衰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也深知品牌对云茶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宏观规划云茶产业是云茶发展走捷径的基础保障。
以发展云茶为己任,于95年在**注册成立了****茶厂。
99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也迎来了更加明媚的春天。
茶文化之风开始吹向华夏大地。
他敏感的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一场新的饮茶方式正悄悄的改变着中国原有的茶叶市场。
于是他便开始走访了解并掌握中国茶叶主产区的情况,98年开始对中国各地区的茶文化及民风茶俗了解和学习。
为体现云茶之故乡,云南茶文化不甘落后。
当时收入还很微薄的****茶厂与其他省份的茶企激烈竞争,最终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行动赢得了云南首届茶艺大奖赛的冠名权,将当时最新、最美的茶艺、茶文化通过大赛的竞争形式充分的展现给了社会大众,并独资邀请**电视台深入广东、江浙茶文化比较普及的地区采访收集整理茶文化图片,影视文字资料,独资通过电视台广泛报道中国茶文化、茶产业的情况,积极促进云茶发展。
在云南率先创办儿童茶艺,让孩子们从小爱茶,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活动,积极鼓动了云南省政府对云茶产业的关心与支持,对今天云南雨后春笋般兴起的茶艺馆,茶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9年他又与云茶其他茶企率先在全国开办了茶艺广播、茶文化知识讲座,如《空中茶艺馆》、《云岭茶苑》、《**茶言茶语》,并成功的举办了云南首届斗茶公开大奖赛。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不渝的将云茶在海内外的市场信息积极主动的通过报刊、杂志,画报等反应传播给云茶企业和市场促进云茶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云茶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先锋的带头作用。
认真、落实、执行**以“继承”、“发扬”、“促进”云茶发展为己任的精神。
并在2000年得到了社会公认**——云茶骄子的美誉。
凭借多年的经验,预见性的掌握了全国将掀起普洱茶之风,但云南茶企销售经验落后,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被炒作、控制的情况及时的将企业精神向科学、持续、健康、倡导云茶上调整,为更好的体现好,率先打响收购云茶资源的第一枪,成功收购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园,凭借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园,开展了“最美的茶园唱最美的歌”活动。
提倡身临其境观叠翠,眼见为实选高香促进茶业发展的旅游模式。
企业围绕采茶、制茶、吃茶、睡茶一系列活动。
共投资两千多万元成功的将高香茶园打造成为云南首家“国家AA级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风景旅游区”在**又投入两千多万元打造“**茶乐园”,并成为“云南首家开放式普洱茶生产、示范企业”,有效的抵制了外界对云茶的诽谤、造谣、神话、荒诞、鼓吹的行为,带领**成功的规避了云茶07、08、09年的低谷市场。
为**及云茶产业从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管理,科学树立云茶品牌的建立,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还在社会上积极参以捐资助学、汶川、海地抗震救灾等活动。
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更好、更快、更高的提升**品牌,又创造出了茶品牌立足于文化活动,发展于市场经济的创新模式,成功将**品牌融进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重要活动之中,为坚持提倡“科学”、“健康”、“持续”倡导云茶而奋斗,现已成为云南省茶行业产业链最完善、最全面、个人投资最大的茶企业。
其个人成绩无论在社会上、行业上、各茶业协会上都得到了一致好评,现为四个茶业协会的副会长。
**已获得的荣誉:
●云南十大普洱茶企业家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
●民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理事长。
●**茶行业协会副会长。
(四)项目主要成员在项目中的分工
姓名
性别
单位
职务职称
本项目承担的工作
**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项目负责人
潘永刚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经理
技术顾问
刘家汉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营销副总
销售
李宾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生产厂长
项目管理
唐金虎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库管组级长
技术骨干
龚成伟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主任
技术骨干
高克飞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压茶技术员
技术骨干
封亚君
女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销售大厅经理
销售
杨建兰
女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包装车间组长
技术骨干
宋群
女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开单员
开单员
程荷梅
女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记帐员
记账员
王成
男
云南**茶业有限公司
库管员
技术
四、产品需求分析
(一)产品的发展背景
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茶叶种植面积列世界第一位,产量列世界第二位。
1998年我国茶园面积为76万公顷,产量达70万吨,其中国内销售量为39.50万吨,人均消费茶叶0.30公斤,在70万吨总产量中、低档茶约占总产量的近30。
近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大宗茶已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销售已出现一定的困难,特别是2003年我国茶叶不仅价格持续下跌,而且还频频遭遇欧盟和东南亚国家的各种壁垒。
2003年1-9月,我国对欧盟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0175吨和182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9.16%和34.35%。
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茶叶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国际知名品牌较少。
另外,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吨左右的低档茶积压,同时还有10—15万吨茶叶和15万吨左右的茶籽因市场需求的阻力和茶叶深加工产品组合没有进一步开发而留在茶树上未被采收。
在茶叶产成品生产中自然产生的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20%。
以茶叶总产量为50万吨计算,则低档茶叶,包括副产品,的数量达16万吨,这预示着茶叶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如果将茶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挖掘茶业产品组合方案的深度,则能大大激活和提升我国的茶叶产业,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有大量的茶叶浪费,尤其是对于那些低档茶叶来说,大部分被弃用,造成资源严重的流失。
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及其它科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茶叶中有效成分认识逐渐深化,如今从茶叶中可以提取到多种具有功能性的食品添加剂,如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等,特别是从低档茶中提取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意义重大,已引起国内外食品、化工、医药等部门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茶叶深加工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茶叶的深加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由应用茶叶深加工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产业正在崛起,这也成为今后茶叶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固定不变的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料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趋向“营养、方便、快速、天然、多样”。
近年来,饮料业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现竞争激烈。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料,受到其他饮料的挑战,茶叶行业必须采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种植 茶叶 清洁 加工 技术 产业化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