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以北京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docx
- 文档编号:12060028
- 上传时间:2023-04-1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46.79KB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以北京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docx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以北京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以北京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以北京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调查报告)
题目:
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
——以北京市为例
作者:
刘志勇
学号:
15259033
院别:
体育与休闲学院
班级:
社体
(1)班
指导老师:
XXX
2016年8月20日
摘要
世界五大“时装之都”——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都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服装业是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而且是具有旅游、交通、教育等多功能的特大城市,具有发展时尚服装产业的独特优势和示范作用。
北京具备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有高校云集的智力资源优势,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奥运带来的机遇。
要将北京建成世界时装之都,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北京服装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本文对北京服装产业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北京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方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服装产业链;整合;竞争优势;时装之都
目录
1.北京服装产业链的现状3
1.1产业链的概念3
1.2服装产业的特点4
1.3服装产业的规模5
1.3.1主要经济指标5
1.3.2同行业的比较6
1.3.3产品结构6
2.北京服装产业链的优劣势探究7
2.1优势7
2.1.1具有市场优势7
2.1.2具有人文资源7
2.1.3具有产业基础7
2.2劣势8
2.2.1产业总量明显不足,市场渠道不畅。
8
2.2.2资源缺乏整合,未在产业中形成人才、技术优势。
9
2.2.3时尚氛围引导不够。
9
2.2.4品牌效应亟待加强。
9
3.北京服装产业链的整合策略9
3.1在产业集群中提升服装工业园区的竞争能力9
3.2北京服装产业链的动态平衡策略10
3.2.1服装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增强10
3.2.2服装同类企业的动态平衡10
2.2.3服装企业与上游企业间的动态平衡策略11
3.2.4服装产业链的细分策略11
3.2.5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策略12
3.2.6配套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策略12
参考文献13
2004年11月,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发展北京时装产业,建设时装之都规划纲要》,规划提出:
北京将建成引导中国服装业发展的设计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流行时尚展示中心、精品名品商贸中心、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成中心,这表明北京要在构建现代化大都市基本框架的同时,支持、鼓励时装产业的发展,建设文化先进、科技领先、引领时尚的国际时装之都(图1),上述目标为加快北京服装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此,本文对北京服装产业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北京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提出了解决方案。
图1建设北京时装之都框架图
1.北京服装产业链的现状
1.1产业链的概念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服装制造业包括制衣业、制帽业、制鞋业。
服装产业链的上游是纺织品制造业,产业下游直接是消费市场,见服装产业链图2:
图2服装产业链图
1.2服装产业的特点
服装产业是“无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
如:
2003年北京服装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为7.3万人,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纺织全行业就业人数占北京工业的12%)。
2002年服装纺织行业每亿元固定资产投入能安排就业人数2611人,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2.9倍,医药制造业的3.5倍,食品饮料的3.8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4.1倍(见图3)。
有效地发展服装产业可以缓解北京地域“两少一多”即“水少、地少、人多”的矛盾。
图3
1.3服装产业的规模
1.3.1主要经济指标
截止到200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245家,从业人数7.3万人,销售收入55.1亿元(见表1)。
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2001年末北京服装制造业企业总数为1871家,从业人数14.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11%,89%的企业是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企业,未在日常统计范围内。
2001—2002年规模以上北京服装产业和纺织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趋势基本持平,2003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20%(见图4)。
表12002-2003年北京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
亿元,万人
行业
企业数
从业人数
工业总产值
(现价)
工业增加值
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服装业(2002)
227
7.09
49.94
15.47
46.09
0.15
服装业(2003)
245
7.29
59.32
55.07
增速
7.9%
2.8%
18.8%
19.5%
2002服装占全市纺织行业比例
59.6%
60.2%
52.0%
51.6%
50.0%
36.6%
2002服装占全市工业比例
5.0%
6.6%
1.6%
1.8%
1.4%
0.1%
2002服装占全国比例
2.5%
2.8%
1.7%
2.0%
1.7%
0.1%
1.3.2同行业的比较
从服装产量来比较,北京在全国所占比例也很低(见表2)。
表2北京市服装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所占比例
(单位:
万件,%)
服装产品名称
北京市产量
全国产量
占全国比例
总计
11187
比例
877117
比例
1.28
梭织服装
8392
75.02
459073
52.34
1.83
针织服装
2755
24.63
409076
46.64
0.67
羽绒服装
40
0.36
8968
10.22
0.45
1.3.3产品结构
北京服装制造业的产品分为纺织服装、皮衣、羽绒服及帽、鞋和其它共6类。
2002年按销售收入计算纺织类服装占到87%(44.02亿元)、皮衣4%(1.81亿元)、羽绒1%(0.42亿元,见图5)。
2.北京服装产业链的优劣势探究
2.1优势
2.1.1具有市场优势
(1)已成为重要的服装商贸中心。
北京的服装销售渠道具有独特优势,形成了一批包括中高档服装商场、专卖店和超市在内的服装零售体系;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已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服装集散地;现代物流基地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2)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服装消费市场影响因素有四个方面:
品牌偏好、收入、年龄、区域和气候因素。
2003年北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9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3元,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均居全国前列。
特别是形成了由各界名人、外企职员、公司白领等高收入阶层构成的高消费群体,不仅拉动了北京的高档服装市场,而且对周边,尤其是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服装流行趋势有较强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3)服装出口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02年北京海关统计北京企业服装出口7.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59.68亿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12%。
2.1.2具有人文资源
(1)丰富的人才资源。
北京集中了大批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拥有全国顶尖级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唯一的服装学院等专业学府,是培育高级创作、设计人员和模特的人才基地。
北京有服装设计人员约700人,工人技师约280人。
同时在京的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中国服装信息中心等全国性机构,将服装界的各类专业人才汇集北京,具有人力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
(2)深厚的文化资源。
北京是凝聚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历史古都,积淀着包括服装文化在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深厚文化。
2.1.3具有产业基础
(1)已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200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245家,总产值59亿元,出口交货值27亿元。
(2)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
近年来北京服装业以民营企业为龙头,凭借北京的院校资源和市场优势,在原有铜牛、顺美、雪莲等北京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一批民营服装企业脱颖而出,如李宁、白领、滕氏、爱慕、婷美等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目前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已有20多家。
2.2劣势
2.2.1产业总量明显不足,市场渠道不畅。
目前北京服装业的有限总量与巨大的市场空间形成较大反差,缺少在全国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产业不配套及产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问题(见图6),使北京服装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低。
北京发展服装产业与外省市比较,优势在于市场、品牌、信息,因此要改变目前以生产加工为主的格局,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价值链高端研发贸易在市中心,加工配套在郊区县的产业格局。
2.2.2资源缺乏整合,未在产业中形成人才、技术优势。
北京服装业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信息业、会展业、出版业、模特业等相关产业未形成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格局,缺乏对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
城区是研发设计、贸易的集中地,但缺少知名设计师和国内外知名的时尚街。
北京的服装纺织专业院校、研究院所的人才、技术资源未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优势。
产业逐步向郊区集中,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等环境方面有差距,难以吸引国内外著名设计师,高端技术也难以应用。
2.2.3时尚氛围引导不够。
北京具有很好的文化时尚氛围,但是引导不够。
上海借举办世博会之机全力打造世界时尚之都,并已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北京则在抓住机遇、营造氛围、引导市场、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显得力度不足,行动迟缓。
2.2.4品牌效应亟待加强。
2002年全国服装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北京仅有两家,且排名50位之后。
这与北京具有的人文资源优势极不相称。
北京服装产业大企业集团少、总量小、竞争力弱,一方面是缺乏吸引国内外著名服装品牌企业进京,另一方面是对现有地区品牌企业的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此外,环境差、成本高等也是品牌效应难以发挥的挚肘问题。
3.北京服装产业链的整合策略
北京服装产业链整合的根本目标是使得服装行业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有效运用,实现服装行业的价值最大化,提升服装行业整体竞争优势。
北京服装产业的特点主要是服装文化、服装设计及服装商贸战略协同发展,根据这一发展思路,本文提出整合北京服装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的设想。
3.1在产业集群中提升服装工业园区的竞争能力
为提升北京服装产业的竞争力,根据北京市的产业政策和工业布局,北京市政府在建设北京时装之都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北京服装基地要以规模聚集、产业配套为重要特征,在汇集一批规模相当、装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服装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相互配套的功能,建立面料、辅料、包装等方便快捷的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配套功能。
所以,各服装产业园区在完善过程中应致力做好以下几点:
合力打造区域品牌、发展和完善支撑产业和服务体系、追求园区内各企业在组织、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
3.2北京服装产业链的动态平衡策略
3.2.1服装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增强
在市场竞争中,每一服装企业都应通过创造产品差别(如产品质量、包装、品牌等)获取超额利润,产品差别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整体的价值系统。
因此,服装企业创造产品差别必须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相对接,从服装企业内部的销售和资金需要量预测、相关预算的编制、作业成本及其控制等角度架构出服装企业内部价值链系统;从来自于服装上游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服装企业与下游销售商及最终产品购买者的关系角度构建出外部价值链系统。
3.2.2服装同类企业的动态平衡
要建成国际型的时装之都,北京市各服装企业之间在服装的数量、品种、档次、经销地等方面要做到既能有效的、但又不是过度的竞争,同时又不会出现低价、盲目、无序的或垄断的经营格局,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同类服装企业在一个有效、合理竞争环境中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1)北京地区服装企业应该将自身的价值链放入整个服装行业的产业链中去考虑,每个服装企业必须考虑其在服装产业链中的定位、纵向整合、进入或退出、自制或外包决策等。
企业应准确定位,并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朝着服装品牌专业化、规模大型化方向发展,由此将能产生辐射作用,以产生规模效应。
(2)每一服装企业必须对居于产业链相同或相近位置的竞争者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增强服装行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成本战略,避免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及1+1+1<3的内耗效应。
(3)中小型服装企业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竞争:
一是坚持走建设、发展自身品牌之路,自身有相当高的设计、加工水平的企业,可在自己的服装细分市场中找准位置,做到小而精、小而强;二是走产业分工、联合发展之路,即通过分工协作,不断寻找共同成长的基点,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盟关系,实现多赢,变服装企业的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为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用一个内部具有的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区域品牌去角逐市场,从而使园区内的大、小服装企业均受益[3]。
3.2.3服装企业与上游企业间的动态平衡策略
针对目前北京服装企业中高档面辅料大部分从外省市或国外进口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进行企业股份制改制,机制的灵活多变将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2)尽快对北京地区纺织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尽快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3)通过各项政策吸引技术、管理等各类人才;(4)建立信息交流、咨询中心,保证服装企业对纺织印染产品的需求信息的上下通畅,使上游企业或原辅料市场能及时生产或提供满足服装企业需求的产品。
3.2.4服装产业链的细分策略
园区内服装上下游之间的企业,可根据资源有效配置进而产生最大效能的机理,通过再造企业原有的价值链来缩短或延长价值链,以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具体策略是:
将服装产业链进一步细分为与服装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如设计公司、裁剪公司、加工公司、包装公司、运输公司、品牌运营商等。
通过这样的产业链细分,每个企业就可将资源集中于能使企业获取绝对优势的竞争环节上,从而使企业的内部资源赢利率达到最大化。
在园区灵活、统一的产业链整合、服装上下游及相关配套环节的有效衔接及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上,随着服装产业整体的良性发展及产业链的配套功能的逐渐完善,北京服装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3.2.5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策略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选择集中购物的消费形式,因此,新兴超市、大型卖场、专卖店和百货商场等成为了这种消费方式理想或必须的场所。
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服装销售市场的经营水平和经营实力,建立相对强市的服装市场区域品牌。
具体策略是:
(1)硬件环境资源的整合。
例如:
采取措施确保拥有便利的交通达到服装市场,市场内拥有良好的治安环境,拥有便利的金融服务机构,有相应的物流配送机构等。
(2)软件环境资源的整合。
如市政府应及时调整和出台相关的鼓励合理竞争、打击假冒伪劣不法行为的政策;工商、税务等(3)提高服装市场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水平。
3.2.6配套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策略
与服装产业链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有:
信息交流发布中心、研究机构、咨询、金融、物流、贸易、会展、展示展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等。
资源整合策略包括:
一、做好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即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应积极主动地走进企业,将自身的智力资源充分地运用于企业,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难题;而企业应转变求稳怕变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北京国有及国有控股服装纺织企业,更应主动与相关的科研机构、高校联姻,为企业寻找技术、管理人才。
二、充分利用各类展览展示的服务功能。
各企业应充分利用北京有关服装产业的各类展览展示,以及与其它省市、国外交流频繁及便利的条件,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寻求市场商机,积极拓展市场,以便做大、做强服装纺织品牌,提升竞争力,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
[4]
三、服装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分生产,七分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乃至服装产业链竞争水平。
企业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正确确定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从管理理念、制度、管理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创新,管理与技术的同步非常重要。
四、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做好信息管理、服务工作,如做到通信技术设备的完好使用,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并使各类数据能及时更新与发布,从而确保服装企业上下游,服装企业与各配套服务机构之间信息流的通畅[5]。
整合、完善北京服装产业链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做许多扎扎实实、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工作,并要求相关行业、部门配合、协调。
相信在北京资源优势的支持、首都的契机以及北京服装产业链上下、前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服装产业链将能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并将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更高层次水平的服装消费,也将使北京成为国际时装之都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徐飞鹏《推动首都服装产业发展,展示中华服饰文化风采》.北京日报[2004-06-16].
[2]冯秀英《北京全面启动时装之都规划国内最大服装研发设计产业园落户亦庄》.北京现代商报[2005-03-24].
[3]唐婉虹《成本管理会计》.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4]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编《中国产业地图》.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陈筱红《建六大服装产业基地北京打造时装之都产业格局》.北京青年报[2004-11-22].37109.html.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暑期社会 实践 论文 服装 产业链 整合 探究 北京市 本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