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2127157
- 上传时间:2023-04-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40KB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docx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
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重视并努力搞好社区建设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社区建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大陆)的社区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
本文简述了中外社区建设的历程,然后在源流、背景、内容、推动方式、社区组织、群众参与、宗教影响、学者的作用和大学教育等方面,对中外社区建设的异同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
社区建设在国外(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又提出了“社区发展计划”,可见社区建设在全世界范围的受关注和受重视程度。
社区建设发展到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
在我们中国,社区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严格地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不过20年左右的历史。
比较中外社区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及其成功与不足、经验与教训,对于改进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区建设,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
(一)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缘起
西方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当时西方的工业化进程给西方带来社会变迁的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最初是建立在社区复兴、社区重建的理念基础之上的。
在传统社区里,社区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功能都较强,社区居民的同质程度比较高,价值观基本相同,关系比较密切。
他们毗邻相居,守望相助,邻里、乡亲情感较深,心理认同感较强。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区的上述功能却大大弱化。
与此同时,城市里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人们认为传统社区衰落并消亡了。
许多社会学家意识到了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复兴社区、重建社区的口号。
(二)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历程
西方城市的社区建设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的社区救助和20世纪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则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
1、福利救助
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可追溯到18—19世纪的福利救助活动。
当时,工业化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也制造了大量的城市赤贫阶级。
这些急剧增长的城市贫困人口,居住在贫民窟里,境况悲惨。
同时,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脱离了原来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的生活保障网,而新的生活保障网又未建立起来。
于是,建立新的社区扶助系统就成为稳定社会的需要。
因此,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起步目标就是社区福利和社区救助。
早期的社区福利和社区救助主要出现在欧洲的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
18世纪后期,德国汉堡市出现助人自助的救济制度;英国伦敦建立起慈善组织协会,后来介绍到了美国;19世纪80年代,英、法、美等国出现社区睦邻组织。
这些制度或组织都是为了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贫困问题而出现的,目的是尽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改造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2、社区睦邻组织运动
社区睦邻组织运动(又称社区睦邻运动)首先是由教会及一些慈善组织、基金会发起的。
目标是让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区生活,尽量调动并利用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和教育居民改善自己的环境,培养居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
最早的社区睦邻运动发起人是东伦敦教区的牧师巴涅特。
东伦敦教区是伦敦当时最贫困的教区之一,环境脏、乱、差,居民生活十分困苦。
巴涅特夫妇动员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到教区为贫民服务,并在该社区建立起社区睦邻服务中心(该中心同时也是社区的文化中心)。
以后,英国各地也建立了类似的服务中心。
社区睦邻运动的做法、所提倡的服务精神和取得的成就,无疑给当时面临种种社会问题而束手无策的西方各国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因而在短期内迅速传遍欧洲大部分国家。
世界的其他一些地方,比如日本和东南亚等,也竞相效仿。
但社区睦邻运动开展得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
3、城市改造计划
20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
原先都市里的许多传统社区逐步被高耸的办公楼、商业中心和拓宽的街道、停车场等代替。
中产阶级迁往郊区,城内剩下的是失修的学校、破烂的公共住房以及大多要靠政府福利生活的居民。
这里不仅缺乏基本的医疗等生活设施,而且犯罪率高,城市改造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出的城市改造计划比较有名的有芝加哥计划、阿林斯基的伍德雷尔社区计划、福特基金会的格雷地区计划等。
50年代,在一些城市还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建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发展项目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预防犯罪、大众教育和廉价住宅建设等。
4、社区建设项目
到了80年代,人们逐步认识到社区建设需要穷人的参与才能达到改善社区环境的目的,才能培育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社区。
由此,引发了80年代美国好几个城市的社区建设大项目。
比如凯西基金会的社区合作促进计划、福特基金会的“家庭邻里改革”计划,以及纽约把社团、志愿者和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的社区全面复兴计划。
美国的这些社区建设计划和项目,强调社区关系网络,强调广泛的社区参与,强调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依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社区富有生命力。
这些社区建设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使社区成了环境干净优雅、社会治安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社区。
5、社区管理体制建设
在社区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美国诺伍德镇是个成功范例。
50年代联合国倡导社区发展运动后,该镇实行“镇代表会议加经理制”的市镇管理制度。
选民选出镇“代表会议”的代表,“代表”再选出5个镇管理者,他们负责聘用镇经理。
镇经理负责镇上的行政管理事务,可以连聘连任。
5个管理者每年召开15—20次会议,讨论镇上各种建设问题,作出决策。
会议对全镇居民开放,而且重大决策必须经由会议通过。
这种社区管理形式,有利于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管理工作,致使该镇经济发达,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社区组织始终坚持开展各类活动和服务工作,社区生活生机盎然。
6、非政府组织
20世纪60年代,社区组织在加拿大大量出现。
在教会和福利组织的资助下,很多地区涌现出一些非政府组织。
它们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倡导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中重建社区。
到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加拿大的社区组织逐步调整自己的思路,使自己成为政府的合伙人,共同承担一些社会义务。
同时把关注点从经济目标转移到社会目标,培育志愿者队伍,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建立广泛的社区网络。
[1]
7、联合国的积极作用
在推动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社区建设中,联合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390D号议案,发出开展“社区发展运动”的倡议。
该议案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在基层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55年,《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联合国文件提出社区发展的10项基本原则。
1961年,联合国秘书长提出《都市地区社区发展报告书》。
在联合国倡导下,“社区服务”中引进“发展”的概念,演变为“社区发展服务”。
50年代初,世界上只有7个国家推行社区发展计划;到50年代末,已有30多个国家推行该项计划,而且都是全国性的。
60年代以后,推行社区发展计划的国家达到60多个,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比如东南亚、南亚、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等。
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迅速成为各国大学社会学系中的热门专业,社会工作者也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职业。
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
[2]
二、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
社区建设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的社会控制途径先是转向以单位体系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又开始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
随着单位制的衰落,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程并取得成效,社区建设因而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社区建设的历程
1、缘起:
社区服务(1986年——)
我国的社区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社区建设又是由社区服务发展而来的。
1986年,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
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系统。
同年11月,又在杭州召开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对社区服务应纳入街道工作达成共识。
此后,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的社区服务工作逐步开展。
服务的项目有老年人包护(包护对象为社救孤老、离退休孤老和身边无子女、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包护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1989年10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杭州市民政局在会上介绍了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经验。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2、转承:
社区建设(1991年——)
随着社区服务的发展,其它社区工作也迅速展开,社区服务的概念逐渐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
民政部于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在1991年提出了开展社区建设的新思路。
1991年5月,民政部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在城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社区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经济、社区就业等。
这标志着社区工作已由原来比较单纯的“服务”走向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民政部根据“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试点引路、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条件好、工作经验多和创新精神强的10个城市的11个城区作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期探索中国式社区建设模式,为全国城区提供经验。
此后,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向全国发出《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
同时,在多个城市开展社区建设实践探索活动。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镇江经验”(或称“镇江模式”)。
此外,杭州市下城区、天津市河北区与和平区也开展了社区建设试点。
1993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设立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岗。
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从地方社区建设的实践看,许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并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
3、试点:
(1999年——)
为了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路子,提出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民政部1999年在全国选择了22个城市的26个城区作为实验区。
由此,我国的社区建设逐步向纵深发展。
[3]
这26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
2001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
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
2002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
经评审确认,民政部命名27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148个区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
同时,各地在总结示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
4、推进:
(2000年——)
在全国成功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础上,民政部于2000年10月9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这个《意见》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
并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于2000年11月9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
自此,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新阶段。
全国社区建设呈现出由点到面发展,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进的良好态势。
统计表明,全国共有10万个社区居委会、50万名社区居委会干部;全国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18万个,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45万个;社区专职服务人员36万人,另有兼职人员57万人;全国各地建立的社区服务组织9万个,志愿者人数发展到540万人;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①
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规模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培育和发展了社区中介组织。
社区组织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
社区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氛围初步形成。
社区建设正在成为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各地合理调整了社区规模。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委会77884个,其中1000户以下的占29%,1001-3000户的占56%,3001-5000户的占11%,5001-8000户的占3%,8001户以上的占1%。
各地逐步完善了社区组织体系。
抽样调查显示,目前,93%的社区建立了党组织,99%的社区建立了居委会、89%的社区建立了成员(居民)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69%的社区建立了共青团组织、78%的社区建立了妇女组织、57%的社区建立了工会组织、76%的社区建立了志愿者组织、68%的社区建立了残疾人组织、72%的社区建立了老年人组织,100%的社区都有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
2006年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来研究发展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足见社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所受重视程度。
此举必定有力推动社区建设更好更健康地深入发展。
(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成绩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
概括起来,主要有:
1、发展社区服务,初步构筑起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抽样调查显示,87%的社区建有服务中心,93%的社区建有劳动保障所(站),80%的社区建有警务室,85%的社区建有卫生服务站(点),70%的社区建有图书室,73%的社区建有1处以上的居民公共活动场所,60%的城区建有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
仅是2004年底,我国城市就已建有社会捐赠站(点)2.7万个。
不少城市社区还建立了阳光超市、慈善超市、扶贫超市等社会救助载体。
社区为2208万人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服务,为121.7万人提供了再就业服务。
以社区社会救助为基础的社区服务网络新格局正在形成。
2、培育社区干部,初步建设一支中国特色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截至2004年底,社区居委会成员共计42.5万人。
其中,30岁以下占15%,31-50岁占60%,51-60岁的占15%,61岁以上的占10%;小学学历及以下的占2%,初中学历的占21%,高中(中专)学历的占51%,大专学历以上的占26%。
社区志愿者组织7万多个,人数达1600多万。
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的补贴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解决,其中,300元/月以下的占31%,301-800元/月的占50%,801元/月以上的占19%;44%的社区干部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21%的社区干部办理了失业保险,9%的社区干部办理了工伤保险。
此外,上海、江苏等地开始出现了从事社区矫正、社区禁毒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社工。
目前,一个以社区干部为主体,以社区志愿者、专业社工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社区工作者队伍初步建立。
3、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初步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的较有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
各地在社区整合及培育过程中,坚持做到同步调整设置社区党组织。
抽样调查显示,目前,93%的社区建立了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党员主任的比例达89%。
各地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机制,普遍建立了街道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员联谊会等党建制度。
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居民自治活动。
2004年,全国共有43053个社区居委会(占社区居委会总数的60%)进行了换届选举,其中采用直接选举、户代表选举、居民小组代表选举的分别占22%、29%、49%。
各地社区还广泛开展居民接待日、居务公开、居民论坛、社区事务听证、“民评民”、“民评官”、楼宇自治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促进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4]
三、中外社区建设的特点比较
(一)原创与跟进
我们知道,“社区”连同“社区建设”这样的社会学专业词汇,首先是由西方学者发明的(其实,连同“社会学”这门学科也是由西方学者创立的)。
从学术意义上说,对于西方来说,“社区”和“社区建设”是他们的原创。
而我们中国,则是从西方引进的“社区”和“社区建设”(连同“社会学”这门学科也是从西方引进的),是跟进。
如同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一样,近代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也是源于西方、由西方的学者首先创立,然后陆续传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方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是原创,我们中国是学习,是跟进。
(二)背景
前面说了,西方对社区的研究和社区建设的实践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席卷欧美,从而使得城市的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丛生的背景下出现的,目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西方城市的社区建设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的社区救助和20世纪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建设。
比起西方作为社区建设开端的社区救助,我们中国的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为开端)大约晚了一个多世纪。
但背景相同,同样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社会问题涌现、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出现的。
目的同样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内容
无论中外,都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
促进社区发展、推动社区参与和提高居民的地区意识应是社区建设的三个主要方面,一般表现为强化社区要素、增进社区机能、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实现互相关怀,它是人们有意识地建设社区的过程。
当然,由于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不同,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重点会有所不同(在起初阶段,西方是以慈善和救助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则是以社区服务为开端的。
其实,慈善和救助也是社区服务)。
这不仅中外之间存在着差别,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其社区建设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四)推动方式
在社区建设的推动方式上,国外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基本上是由政府在那里主持、组织和推动,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
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即是典型代表。
二是政府与社区结合模式,政府的行政行为与社区自治管理相结合,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管理中交织并行。
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是这一模式的代表。
三是社区自治模式,政府的行政行为与社区管理工作相对分离,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没有直接的关系。
后者在国外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模式。
在我国,尽管越来越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但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模式。
各地的社区建设,基本上是由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行政性强烈,官方色彩浓厚。
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和主导,中国的社区建设是无法推开的。
也就是说,中国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也十分明显,功不可没。
这是西方国家的社区建设不可能有的坚强后盾。
(五)社区组织
在国外的社区建设中,社区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那些实行自主自治的社区,基本上是由社区组织在那里主持一切活动的。
即便是实行半自治或者政府主导模式,社区组织也是十分活跃,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
比如英国,伦敦在18世纪后期就成立了慈善组织协会。
后来,在19世纪80年代,英、法、美等国出现了社区睦邻组织。
在社区睦邻运动影响最大、开展得最为广泛的美国,亚当斯于1886年在芝加哥创办了著名的社区睦邻服务社——苏尔大厦,对所在地芝加哥市市民的生活改善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对全美社区睦邻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到1937年美国已有300多个类似服务中心)。
美国的一些基金组织也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好几个城市的社区建设大项目就是由基金组织负责推动的。
比如凯西基金会的旨在促进广泛的社区合作计划和福特基金会的反贫困行动的“家庭邻里改革”计划等。
20世纪60年代,社区组织在加拿大也大量出现。
很多地区在教会和福利组织的资助下,出现了一些非政府组织。
这些非政府组织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倡导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中重建社区。
从组织上讲,加拿大的城市社区建设一开始就是由民间组织发起的。
而在我们中国,尽管有统计表明,大多数社区建立了党、团、工会、妇女组织、老年人组织、残疾人组织等,多数社区建立了志愿者组织,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
但真正意义上与西方的社区组织相似的、能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且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社区组织,应该说基本没有。
自然,也没有发现哪个基金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六)群众参与
在国外,不管是哪种推动模式,群众参与的程度都比较高。
特别是那些有社区组织在主持活动的社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
否则,在不是政府主导的情况下,群众的参与程度倘若不高,社区建设是无法搞起来的。
在社区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美国诺伍德镇是个成功范例。
该镇实行的“镇代表会议加经理制”的市镇管理制度(选民选代表,代表选管理者,管理者聘镇经理,镇经理负责镇上的行政管理事务),较好地尊重和维护了居民的权利,有利于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工作。
在中国,尽管社区群众的参与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总的来说,群众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还是不够的。
在大多数社区中,群众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究其原因,除了宣传的力度不够、群众的认识有待提高外,主要还是推动方式存在问题。
由于是政府主导,很容易变成包办代替。
此外,社区民间组织的不发达,也严重制约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七)宗教影响
在西方国家的社区文化中,宗教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大。
比如英国,在社区建设早期,东伦敦社区的文化中心就是由该教区的牧师巴涅特带头建起来的(起先叫社区睦邻服务中心),这为英国各地建起类似的服务中心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又如美国,一般说来,教堂就是社区活动的中心,社区工作、社区活动有许多与教区活动相通。
一些专业性的社区工作,比如为老人、伤残人、妇女、儿童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慈善事业等,也大多在教区的范围内开展。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宗教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教的人多,教民占居民的比重很高,教会在居民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凝聚力。
反观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非常有限。
不仅真正信教的人数有限,而且绝大部分社区没有教堂(或其他宗教场所),这就决定了宗教在中国的影响有限,宗教在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区 建设 中外 比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