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格式要求.docx
- 文档编号:12369072
- 上传时间:2023-04-1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78.21KB
本科毕业设计格式要求.docx
《本科毕业设计格式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格式要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格式要求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关于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专业文献资料查找和资料积累方法,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根据学校要求,毕业设计必须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
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
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
无固定格式,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
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2.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8.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
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其他事项
1.一篇毕业论文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字数规定不少于2000字。
2.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至少要求15篇,且外文的至少要求2篇。
3.文献综述应包括综述题目、综述正文、文献资料等几方面内容。
4.文献综述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1987《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常用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类格式:
作者.文章名.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书籍类格式:
作者.书名.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论文集类格式:
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类格式:
作者.题名.保存地:
保存单位,年份.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封面及范例见下页。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小二号黑体,居中
XXXXXXXXXXXXX
文献综述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三号黑体,居中
学生:
XXX
按本科专业目录填写
学号:
XXX
专业:
XXX
班级:
XXX
指导教师:
XXX
小二号黑体,居中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三号黑体,居中
二O一一年十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浅谈光伏产业的问题与对策》。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乃至个人的重视,为了发现光伏产业在现代中国的利用意义和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力研究光伏产业供应链的两端:
上游供应链即多晶硅的采购,下游供应链即太阳能光伏产品的销售物流。
面对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即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国外市场,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利用图书资料、互联网信息、企业调查等方法,探求中国光伏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又以南京中电集团为例,简述该企业在光伏行业中未来的发展之路。
正文
能源的紧缺,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从长远战略上考虑,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成为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能是一种既丰富又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成电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
世界各国都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预测,我国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的年增长率有望超过40%。
到2020年,系统年产值将接近3000亿元。
与此相应,我国光伏产业必然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1、光伏产业供应链的基本情况
整个光伏产业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四个相关的行业。
供应链主要包括硅材料(主要是多晶硅)的生产和供应,电池片制造—组件—系统封装与应用,光伏产品的分销。
其中,进入壁垒最高的环节为太阳能级晶体硅的生产,由于其技术与工艺上的难度,目前基本被国际上7大厂家垄断,这属于产业链上游环节。
多晶硅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
按纯度要求不同,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
其中,用于电子级多晶硅占55%左右,太阳能级多晶硅占45%,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对多晶硅需求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导体多晶硅的发展,预计从2008年,太阳能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超过电子级多晶硅。
2、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由于光伏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现阶段硅材料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大幅上涨,许多投资者和政府、企业对该行业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资料显示,2005年,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仅为66美元,到2007年12月,已上升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多晶硅引起了市场的充分关注。
在市场缺口加大、价格不断上扬的刺激下,国内又一次涌现出投资多晶硅项目热潮。
在这股热潮下,一部分专家指出,中国面临着大量产能上马将逐渐填补供给缺口,但未来可能存在过剩的风险;还有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过剩节点难以预测拐点最终取决未来太阳能需求。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某些地区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追逐眼前利益,有盲目上马多晶硅项目的趋势。
3、光伏产业的从供应链角度所存在的问题
概括来说,是以下3种情况。
上游供应链——卖方市场,中游供应链——两头在外,下游供应链——买方市场。
具体来说,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产能低,上游和中游供需矛盾突出。
2005年中国太阳能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20%-30%,半导体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80%-90%,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多晶硅技术和市场仍牢牢掌握在美、日、德国的少数几个生产厂商中,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
3.2上游硅材料企业生产规模小。
现在公认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0吨/年,最佳经济规模在2500吨/年,而我国现阶段多晶硅生产企业离此规模仍有较大的距离。
工艺设备落后,同类产品物料和电力消耗过大,三废问题多,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多晶硅生产物耗能耗高出1倍以上,产品成本缺乏竞争力。
3.3行业供应链及地区供应链不够健全。
地方政府和企业项目投资多晶硅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忧。
3.4下游市场在外。
技术和市场被国外控制,存在“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
中国光伏产业采购成本高,销售利润薄,有趋向于“代工生产”的趋势。
4、如何解决问题
4.1发展壮大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市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多晶硅产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工艺完善、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我国的多晶硅产业。
4.2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与行业管理,避免低水平项目的重复投资建设,保证产业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4.3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反对不计成本的引进和仿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4风险规避。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结盟,阻止打价格战,实现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4.5支持最具条件的改良西门子法共性技术的实施,加快突破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从材料生产工艺、装备、自动控制、回收循环利用的多晶硅产业化生产线,材料性能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指标;建成节能、低耗、环保、循环、经济的多晶硅材料生产体系,提高我们多晶硅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4.6依托高校以及研究院所,加强新一代低成本工艺技术基础性及前瞻性研究,建立低成本太阳能及多晶硅研究开发的知识及技术创新体系,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4.7以建设绿色奥运为背景,大力倡导环保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从下游供应链角度解决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在外的问题,摆脱OEM的嫌疑,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5、中电集团在光伏供应链上所处的地位
中电集团与2006年成立了南京光伏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应用研究,集团下还有南京半导体材料公司、南京绝缘材料公司等,并计划在江西设立光伏的上游公司,主要从事多晶硅的生产。
可以说,中电集团涉及了光伏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硅原料的生产到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和销售。
6、中电光伏的优势和劣势
6.1优势:
6.1.1硅材料公司建成后,将控制了目前制约光伏行业发展最大的因素,即多晶硅高昂的价格。
光伏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从而获得竞争力。
6.1.2鉴于对整个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的前提,加上近年硅原料短缺的实际状况造成产业倒置漏斗状布局,获得良好发展机会的重心向上游偏移。
参与上游硅原料生产的公司短期内依然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利润。
6.1.3对于上游硅材料公司的大量进入从而可能引起的产能过剩也不用过分担心。
即便硅材料采购成本下降,亦可用于本集团内部光伏企业的生产。
6.2劣势:
鉴于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的落后,硅材料生产成本高、耗能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作为一个由社会责任的企业,这些都应该是要考虑的问题。
7、中电集团如何在光伏供应链中取得优势
7.1健全产业网络组织。
行业内部应建立产业联盟,行业外部面向上游要选择供应商,面向下游要面向市场和客户。
7.2核心化生产。
注重研发,生产核心产品,避免业务范围太广、太滥。
7.3构建动态学习型组织。
智力全球化,从全球范围内引进技术型和管理型专业人才。
7.4资本全球化。
采用中外合资或上市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募集资金。
7.5市场全球化。
与国外采购商和销售商合作,以解决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7.6早日投产。
竞争将更为激烈。
因此,促成硅料企业的早日投产,才是企业生存和制胜的关键。
结论
对于光伏产业的新进入者而言,好时代已经过去。
在没有充足资金和稳定的供应渠道的前提下,光伏行业的生存是艰难的。
因为在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都是九成以上掌握在国外的时候,一个没有产业链角色和国际身份的企业,困难可想而知。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这种背景下,游戏规则和制胜的核心就是全球配置资源。
中国光伏产业应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自身优势,寻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良好合作与竞争。
同时,政府应加强引导力度,大力提供金融和技术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比尔罗伯茨,2006:
《硅与太阳能:
马与马车》,《ElectronicBusinessChina》,第10期。
[2]陈学森,2007:
《国内多晶硅工业现状及相关发展政策建议》,《世界有色金属》第10期
[3]傅桂林、袁水林,2007:
《物流成本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
[4]何颖、赵争鸣,2004:
《新疆光伏发电现状及发展对策》,《新能源及工艺》第4期
[5]李红波、俞善庆,2006:
《太阳能光伏技术及产业发展》,《上海电力》第4期
[6]梁骏吾,2006:
《光伏产业面临多晶硅瓶颈及对策》,《科技导报》第06期
[7]王凤彬,2006:
《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王文静,2006:
《硅材料紧缺对于太阳电池产业链影响的深度分析》,《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第17期。
[9]魏奎先等,2006:
《大阳能电池硅转换材料现状及发展趋势》,《轻金属》第2期
[10]郭瑾、李积和,2007:
《国内外多晶硅工业现状》,《上海有色金属》3月第1期
[11]肖户卫,2006:
《中国硅太阳能电池投资过热现象》,《中国科技信息》第17期
[12]杨国鑫、郑永孝,2007:
《多晶硅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煤》16卷第3期
[13]AdolfGoetzberger,Christopherllehliy.Photovoltaicmaterials,past,present,future.SolarEnergyMaterials&SolarCells,62(2000):
1-19
[14]K.morita,T.MiKi.ThennodynamicsofSolar-Grade-siliconrefiningIntermetallics,2003(11):
1111-1117
[15]PeterWoditsch,WolfgangKoch.SolargradesiliconfeedstocksupplyfoPVludustrv.SolarEnergyMaterials&SolarCells,72(2002):
11-
本科毕业设计选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1.选题目的和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含论文提纲):
3.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方法及措施,包括实验设计、调研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内容:
4.论文(设计)的进程安排:
5.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是否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注:
此表前四项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要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研究决定,毕业设计要求翻译1-2篇外文文献(每篇译文的中文字数一般要求2000-3000左右。
)
翻译的外文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文章、有关著作及其他相关材料,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相关,并作为外文参考文献列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
并在每篇中文译文首页用“脚注”形式注明原文作者及出处,中文译文后应附外文原文。
中文译文的基本撰写格式为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字居中打印,正文采用宋体五号字,行间距一般为固定值20磅,标准字符间距。
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页面统一采用A4纸,并按“封面、译文一、外文原文一、译文二、外文原文二”的顺序统一装订,与文献综述、选题报告一同提交。
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
毕业设计题目
翻译题目
专业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二O一一年十月
JIUJIANGUNIVERSITY
毕业设计
题目减速器设计
英文题目
院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姓名
年级2006(机A0632)
指导教师
二零零年月
摘 要
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作为一种能有效实现高效低污染的燃烧方式,能够使发动机同时保持较高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而且能有效降低发动机的NOx和碳烟排放。
此外HCCI燃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燃料的着火时刻和燃烧过程主要受化学动力学控制,基于这个特点,发动机结构参数和工况的改变将显著地影响着HCCI发动机的着火和燃烧过程。
本文以新型发动机代用燃料二甲醚(DME)为例,对HCCI发动机燃用DME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
为考虑壁面传热的影响,在HCT程序中增加了壁面传热子模型。
采用该方法研究了压缩比、燃空当量比、进气充量加热、发动机转速、EGR和燃料添加剂等因素对HCCI着火和燃烧的影响。
结果表明,DME的HCCI燃烧过程有明显的低温反应放热和高温反应放热两阶段;增大压缩比、燃空当量比、提高进气充量温度、添加H2O2、H2、CO使着火提前;提高发动机转速、采用冷却EGR、添加CH4、CH3OH使着火滞后。
【关键词】均质充量压缩着火;化学动力学;数值模拟;二甲醚
Abstract
HCCI(HomogenousChargeCompressionIgnition)combustionhasadvantagesintermsofefficiencyandreducedemission.HCCIcombustioncannotonlyensureboththehigheconomicanddynamicqualityoftheengine,butalsoefficientlyreducetheNOxandsmokeemission.Moreover,oneoftheremarkablecharacteristicsofHCCIcombustionisthattheignitionandcombustionprocessarecontrolledbythechemicalkinetics,sotheHCCIignitiontimecanvarysignificantlywiththechangesofengineconfigurationparametersandoperatingconditions.InthisworknumericalschemefortheignitionandcombustionprocessofDMEhomogeneouschargecompressionignitionisstudied.ThedetailedreactionmechanismofDMEproposedbyAmericanLawrenceLivermoreNationalLaboratory(LLNL)andtheHCTchemicalkineticscodedevelopedbyLLNLareusedtoinvestigatetheignitionandcombustionprocessesofanHCCIenginefueledwithDME.ThenewkineticmechanismforDMEconsistsof79speciesand
。
。
。
。
【Keywords】HCCI;chemicalkinetics;numericalsimulation;DME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概论·····················································1
1.1HCCI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
1.1.1HCCI数值模拟模型··················································1
第二章DME均质充量压燃着火的数值模拟方法······················2
2.1·······································································2
2.1.1···································································2
结论······································································35
参考文献··································································36
谢辞·······································································40
前 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在大量消耗石油燃料的同时,尾气排出的有害气体还严重地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实现能源与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汽车和内燃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环保和能源是发动机工业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现在已制定了将NOx和PM视为大气污染源的强化法规,如美国加州在1998年生效的一项超低排放汽车法规规定汽车的NOx+HC排放<2.5g/bph-hr,PM排放<0.05g/bph-hr。
为满足严格的排放要求,研究人员在各个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改进发动机的燃烧系统作为一个重要解决途径,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
传统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尾气排放污染物主要包括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可以通过三效催化后处理加以解决,但要达到欧IV及其以上标准仍存在较大困难,且汽油机的热效率低,在中低负荷工作时还有较大的泵气损失。
柴油机热效率高,但排气中的NOx和碳烟微粒排放物(PM)却难以折中,使用一种排放物减少的措施,往往导致另一排放物的增加。
由于柴油机总体上富氧燃烧,NOx的催化处理技术尚未成熟。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燃烧方式都不能解决碳烟和氮氧化物生成的trade-off关系,因而很难在这两种燃烧模式下通过改进燃烧来同时大量降低碳烟和氮氧化物的生成。
第一章 XXXX
1.2HCCI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HCCI发动机的着火与燃烧过程与传统的火花塞点火式和压燃式发动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HCCI发动机的着火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相对于传统发动机数值模拟研究主要侧重于湍流混合与燃烧模型而言,HCCI发动机燃烧模拟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燃料的反应机理和化学动力学模型上。
1.2.1HCCI数值模拟模型
目前HCCI数值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区、多区和多维模型上[2]。
本节将从这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科 毕业设计 格式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