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了凡四训译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221257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2.21KB
9A文了凡四训译文Word下载.docx
《9A文了凡四训译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了凡四训译文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勇者!
袁了凡先生略传
袁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
博学多才,精通《河图》、《洛书》之理数、星命之学、勘舆之道、律吕音乐、数学算数、水利、兵备无不获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
《了凡四训》即其戒子之文。
明朝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
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赞、督兵等职。
享年七十四岁。
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
谨告读者诸君:
自古以来,一般人都被命运所控制,而身不由已,只有明理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正所谓:
“贤达之人能安命也。
”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
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威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
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
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径。
《改造命运的方法》,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
读者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观念不同,而有见仁见智的观点,然其含有“修身律已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必能逢人介绍传颂才对,而这些收获,正是此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原因。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
开头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性之状态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说开宗明义。
第二篇接着讲“改过之法”,是因为一般人,都自认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试想不知改过之人,就象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改,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
若诸恶不改,只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
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过之法。
”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因此第三篇接着谈“积善之方”,淋漓尽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像穷小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因此末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人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致改造命运的目的。
总而言之,《了凡四训》,虽曰《四训》,其实是一气呵成的一篇“立命道理”,确确实实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了凡四训》,是以文言文流传民间,内容虽然极适合大众的需要,非一般平凡的劝世文,及传教书籍所能望其项背,无奈世事变迁,要现代人以“科学的观念,普通的程度,加上忙碌的生活。
”去阅读实在不容易,因此笔者不揣固陋,谨凭寸心,将《了凡四训语解精编》(现为《改造命运的方法》)详加白话解说,并增加“附录”两题,以扫除一般人日常生活所常碰到的疑难,帮助现代的年青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免彷徨无依,误入歧途。
◇◆◇◆◇◆◇◆◇◆◇◆◇◆◇◆◇◆◇◆◇◆◇◆◇◆◇◆◇◆◇◆
立命之学精解
一、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
我母亲认为:
学习医术可以养生活已,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学成一技在手,也可完成父亲的心愿。
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作官的念头,而改学医术。
有一天,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道貌岸然,酷若神仙的老人,他告诉我说:
“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是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
”我只好告诉他原因,并请教老人姓名与府居。
老人说:
“姓孔。
云南人。
得有‘邵子皇极经世’正传,命该传你。
于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到家里暂住,并将情形告诉了母亲。
母亲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并门次试验老人的命学理数,竟然不管巨细都非常灵验准确,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话,而开始读书,准备考秀才。
孔老人就为我起数算命说:
“县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二名。
提学考试得第九名。
到了次年,三处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录取的名次也确实都符合老人的预言。
因此,我就再请其为我卜占终身之吉凶祸福。
孔老人算定的结果:
说我某年会考上第几名;
某年补上廩生缺;
某年当贡生;
而后某年入选为四川知县;
在任三年半即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而无子。
从此以后,凡碰到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老人的预言所料。
孔老人还算定:
我命中注定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能升为贡生。
但当我领到七十斗之时,上司即为我呈文补贡,因此我就怀疑孔老预言的准确性,没想到结果还是被驳回补贡的呈文。
直到丁卯年,上司发现考场里我出题的预备卷,作得很好,不忍埋没人才,就吩咐县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补贡职,计算所领之廪生米粮,又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
从此我更相信:
“升官发财,迟速有时;
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的命运理数!
对人生从此心灰意冷,淡然无求了!
二、命由已作主,相由心生。
后来入燕京服务一年,终日静坐,也懒于读书求进。
回南京后,有一天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觉。
云谷就问我说:
“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你静坐三天,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
我说:
“被孔老人算定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也没有用!
云谷说:
“人若不能达到无心、明心之境,难免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若被阴阳气运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
二十年来,你被命运所控制,动弹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个,我还以为你是圣贤豪杰呢!
”云谷哈哈大笑!
我问他说:
“一个人的命运,能逃得了吗?
!
“‘命由已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佛教经典里头也说过:
‘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都不是乱讲的。
说谎是释迦的大戒,众神岂敢骗人。
“孟子提过,求起来能够得到,必须自己作得到的事,道德仁义能够力行自求,功名富贵须待他人赏赐,如何求得到?
“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
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说过: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
为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则就算用尽心机,也是两头落空。
三、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云谷又问:
“孔老人到底算你终身命运如何?
我从实详述了过往的经历。
“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
应该有儿子吗?
我想了很久才说:
“官场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的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重,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
“俗语说:
‘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
’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
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
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的三因。
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
岂仅功名与嗣子之事。
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财富,或享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是取决于各人心性所造成,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力量,就像人体的轻重,是决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厚此薄彼,是一样的道理。
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
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
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以护,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则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
化吝啬为施舍;
偏激为和平;
虚伪成虔诚;
浮躁改成沉着;
骄傲改成谦虚;
懒散改为勤奋;
残忍化为仁慈;
刻薄改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自爱,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
血肉物质之身,假若必受生灭气运的影响,则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
古有名言: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诗经》也提过:
‘人若能了悟业命之道,顺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
’
孔老人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
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作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哪有不应验的道理?
《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趋?
凶又如何避?
《易经》坤卦有言: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福及子孙,你相信吗?
四、不会符咒鬼神笑
从此我猛然顿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露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
谷禅师并指点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
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
他又说:
“符录家说过:
‘不会画符鬼神笑。
’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静下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晴空之刻,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
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处在此无思无虑的状态中,则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
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
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么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
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俗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定,永无宁日。
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镜、似光、似无’的境界,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远,这样一切罪恶过失自然也就无踪无影,命运自然归于称心如意,全吉无凶之境,这才是真正利人利已,有价值的行为。
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有时时刻刻持念‘准提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连持咒之念头自己都没有感觉,类似画符之时,空灵难言之境则道必可得,心灵而福至矣。
从此我就把外号“学海”改为“了凡”,以纪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
五、贤达之人能安命
至此以后,终日小心行事,便觉心安理得与前不同。
从前放荡忧郁,六神无主的状态,到此变成了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景象,即使处于暗室之中,也都以不获罪于天而时加警惕。
碰到有人骂我,毁我,也都能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预言开始失灵了。
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
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很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
救人而心存疑虑;
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
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已巳年发愿,到了已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
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
至辛巳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个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笔记于书,内人因为不识字,每行一善就在日历上划一圆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等,有时一天里就作了十几件善事,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有二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完满达成,即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并许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凡四训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