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庭教育的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06574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95.64KB
第一章家庭教育的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章家庭教育的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家庭教育的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⑴经济功能。
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它是家庭功能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
⑵生育功能。
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延续的保障。
⑶性生活功能。
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
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密切相关,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规范化,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
⑷教育功能。
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⑸抚养与赡养功能。
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
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
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继替必不可少的保障。
⑹感情交流功能。
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
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
⑺休息与娱乐功能。
休息与娱乐是家庭闲暇时间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休息和娱乐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向发展,日渐丰富多彩,家庭在这方面的功能也日益增强。
家庭教育功能关系着家庭成员是否能够而且愿意善尽其身为家庭一分子的职责,致力于使家庭各种功能均得以充分发挥。
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在的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因为家庭不仅要完成人口的自然再生产,而且要承担人口的社会再生产。
即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一个“生物人”,重要的是它还必须为社会培育一个“社会人”。
在实现个体由“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家庭必须、也必然要对新生一代进行教育。
正如《教育与社会》一书所述:
“家庭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它的社会化功能,家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
这不仅是家庭亘古不变的功能,也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功能实现的形式特征是具有强制性,即新生一代家庭成员在社会化初期,尤其是在儿童期,尚未成为完全的社会人的情况下,其语言、行为规范和基本生活技能等等是依靠已经社会化或先期部分社会化的家庭成员的灌输而形成的。
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基本目标。
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实现的手段不尽相同,但这一基本目标是相对稳定的。
此外,不同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又有其特殊目标,即具有特定的能力、特定的个性特征。
如有的家庭注重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
有的训练孩子绘画技能;
有的为孩子提供广泛发展的空间希望孩子活泼开朗;
有的希望孩子循规蹈矩,稳重老成等等。
因此就不同个体而言,家庭教育功能实现的特殊目标决定了其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其人际交往关系具有特殊性,即是一个“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从地理空间上看,在全部社会成员中,家庭成员在空间是最为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
从互动频率上看,在社会群体中,家庭群体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
从互动方式上看,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形式,而且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从利益关系上看,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
从维系的时间上看,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等等。
总之,家庭这种初级群体,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
家庭群体为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人施加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有效的,它“不仅是调节(加强或减弱)社会对个人影响的‘传导体’,而且也是个人实现对社会‘输出’、个人实现他的理想的舞台。
”
家庭作为一种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就决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即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关系和伦理关系。
并且,这些关系受到一定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我国宪法和新婚姻法都明确规定: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这就是说,教育子女是每个有子女的公民所必须认真履行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借故推卸。
这也决定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的不可剥离性,以及家庭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2、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特殊作用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家们一般把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与类型。
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人的一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
儿童时期主要通过家庭、邻里、幼儿园与学校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方式,初步学习口头与书面语言,由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条件反射作用到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作用,获得接受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掌握社会的初级知识。
儿童在与家庭成员、邻里、同龄伙伴等的相互关系中,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培养起了自立性。
儿童从家庭、幼儿园进入小学,是社会化中一次较大的质变过程,即从无组织、无系统、随意性较大的家庭教育为主转变为有目的、有系统、组织性强、约制性较大的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社会化。
这一阶段主要对儿童进行初步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系统教育;
训练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再向更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促使儿童有能力参加更大范围的集体活动,接受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集体观念的熏陶,发展独立的人格。
儿童时期的社会化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这一时期奠定人的一生社会化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儿童时期社会化环境被剥夺,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人性,即使以后回归社会,也难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世界上曾有过一些孩子生下来不幸被狼、猴子、熊等动物抚养的实例,这些人类的后代,由于与动物一起生活而丧失了人性,成为狼孩、猴孩、熊孩。
1920年印度人在狼窝里发现了狼孩卡玛拉,当时她大约8岁,她用四肢行走,慢行时手和膝盖着地,快行时手脚着地。
她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便像狼一样的号叫。
平时只吃肉,而且从不用手拿,必须扔在地上她才吃,一切全是狼的习性。
后来对她进行了恢复“人性”的训练和教育,两年后才会站立,6年后才会像人一样地行走。
4年内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才学会45个单词。
直到1929年她临死时,年龄约17岁,她的智力水平还不及3岁左右的孩子。
这就是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没有很好地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结果。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人横井庄一,从青年时在深山里经历了长达28年的野人生活,在被人发现回国后,只经过28天的时间,就完全恢复和适应了人类生活。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早期生活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渡过的,已经在人类生活环境的熏陶下打下了他成为“人”的基础。
尽管后来他连续脱离人类生活长达28年之久,也没有完全丧失人性。
这两个极端的事列,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人的童年期的社会化的重要性。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除生物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生存期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等。
这其中,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首要因素。
在谈到家庭与儿童社会化关系时美国社会学家埃什尔曼援引艾拉·
L.赖斯的话说:
“社会化,特别是幼儿的社会化,是家庭最独特、最一般性的职能。
”他进一步指出:
“家庭也许还有其他功能,如能反映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但每个社会都像是用婚姻和血缘的纽带把人同培养人成长的社会化联系起来。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对人起培育作用的社会化。
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当时的主要课题是调查有抚养子女经验的家庭中儿童发展的情况,习俗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50年代以后,人们的视野转到了家庭环境、父母的社会地位、职业等因素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方面。
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向,其宗旨在于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克劳森在其主编的《社会化与社会》一书中,对在童年期社会化过程中,家长的目的和做法作了概括:
⑴哺育和照料;
⑵通过培养大小便习惯,断奶,喂固体食物等来对儿童的生理需要加以训练和引导,以方便父母,而最终使儿童符合文化准则的要求;
⑶对儿童进行训导并为其提供机会,使其锻炼身体,练习语言表达,增强认识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发展他们从事自主性的活动潜力;
⑷使儿童与其周围由亲属、邻居、社区和社会机构组成的纷繁多样的环境适应;
⑸向儿童传递社会目标和价值准则,使儿童朝着父母和社会的目标发展;
⑹培养儿童待人处世的本领,关心他人的情感并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反应;
⑺指导、纠正并帮助儿童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自己的行动。
克劳森还指出,在童年期社会化中,儿童的任务和成就是:
⑴接受哺育;
⑵克制动物性的冲动,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什么行为才能被他人接受和使人满意;
⑶学习、认识客体,学习语言,学习走路、越过障碍,掌握自己穿衣、吃饭等本领;
⑷对周围的社会形成一种认识,学习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的需要;
⑸形成是非感,确立目标和选择标准,并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付出努力;
⑹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选择地对他人的期待作出反应;
⑺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衡量自己的表现的标准。
克劳森基本上概括了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是人的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所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的基本训练和教育。
正是在家庭中,儿童逐渐形成了基本生活习惯、对周围事物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由此奠定了一生社会化的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
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其重点是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
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
因此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
而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最先满足人的欲求及与之发生互动的是家庭及家庭成员。
家庭对人的重要性在于:
人出生之后的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是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人的主要生活空间是家庭。
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开始了最初的人际交流、感情联系,开始学习语言、启蒙大脑,并开始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
此外,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已不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对每个人来说,它毕竟仍然是最早的社会关系。
从出生起,家庭便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特征都将对个体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个体进行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活动。
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首先是教会孩子吃饭穿衣的本领,学会生活自理。
在此基础上训练自谋生活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
在教导社会规范、培养道德情操方面,首先是教导一般生活规范,如日常生活中的进食、如厕的规矩,接人待物的礼节,乃至交通规则、团体规章等等,都需要自幼不断地灌输,并逐渐发展到教导法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家庭教育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