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战马》导读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9711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95KB
小学语文《战马》导读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小学语文《战马》导读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战马》导读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它还被世界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成电影,一上映就获得了电影界最高奖项奥斯卡奖的6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
所以说,我们手里拿的这本书,可谓是享誉全球了。
二、初读首章,自拟标题
让我们一起再来按顺序翻翻这本享誉全球的书吧!
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打开书,封面、勒口、扉页之后,是作者的话,然后就是各章节的内容。
一共多少章?
我想找到16章,怎么找?
没有目录我们就给这本书拟一个。
请同学们看屏幕。
这是几本书的目录,请同学们阅读,你发现目录中每个章节的题目可以怎么拟?
我们就以第一章为例,给第一章拟一个小标题吧!
集体的力量无穷大,读完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选择最佳答案,并说说为什么取这个题目。
总结:
真了不起!
你们拟的小标题,既考虑到了文章内容,又考虑到了情感表达,既贴切,又简练。
2000多字的章节,看目录就能猜测其中的内容,很有意义。
我们在阅读其他章节的时候,也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给这本书设计目录。
这种方法能帮助你再次回顾故事时,快速找到想看的章节。
三、细读六章,感受温情
这本书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等国同德国对抗,欧洲各国陷入混战。
1918年,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生死搏斗中,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无数的人死于非命,千千万万个家庭支离破碎。
4年间,30多个国家受到波及,15亿人口卷入战争,1000万人死亡,1000多万匹战马被杀,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战马》就是以一匹马乔伊的视角,讲述了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这个过程中的离合悲欢。
我先放段影片,这是根据小说中第六章的内容拍的。
让我们一起跟随乔伊,看一下一战的战场。
看完了电影,你有什么感受?
硝烟弥漫中,人类是如此渺小,一颗子弹、匕首的一刺,都会让人瞬间失去生命。
横尸遍野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破碎的家庭。
电影直观地向观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那书本又是怎么写战争的呢?
我们一起来读下第六章,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这章的人物,并谈一谈你的感受。
评价:
6页纸,2000多个字,你们竟然10分钟就读完了,真厉害。
谁想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引导:
(先说人物)你不仅找出了本章的主要人物,还关注细节,说出了人物的特点,非常可贵。
《战马》这本书中,基本上每章都会有新的人物出现,而且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之后的阅读中,也可以进行梳理。
(信任)马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种精神,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等等,马都是向前冲的,而实际上,马的眼睛只能看两边,正前方对他来说是盲点。
文中的乔伊穿过树林,大胆地在战火中向前冲,是对骑在自己背上的主人的信任,他代替尼克尔斯上尉完成了冲锋的任务。
这份战场上的信任和友情让人感动。
(人对马的鼓励)这就是战争中的温情,尼克尔斯上尉真正把乔伊当成了战友。
(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尼克尔斯上尉与司徒尔特上尉。
刚才大家在看了电影后,都一致认为战争残酷,但是在读完书后,却从一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人与马、马与马、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温情。
这说明,电影比较注重视觉感受,而小说注重心灵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电影,感受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需要深入文本,感受原作中的细节,尤其是人物的心理。
电影与文本互相对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文本呢。
同学们讲的都很好,你能给这一章拟一个题目吗?
贴切、简练、关注到内容、关注到感情
四、大胆猜测,激发兴趣
第1章、第6章我们读完了,了解了乔伊是怎么离开家的,怎么参加的第一场战斗的,可是现在,它在战场上的主人牺牲了,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谁来大胆猜一猜?
到底谁猜对了呢?
需要我们继续读书,从书中寻找答案。
五、设立计划,布置作业
我们预计在5月25日,上一节推进课,交流一下本阶段的阅读成果。
在此之前,请大家利用这1周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具体哪几天,读哪几章,由你自己制定计划。
比如,你可以借助学习纸上的表格,简单做一份计划。
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制定个阅读计划吧!
读《战马》:
1.给《战马》这本书做一份目录。
2.读《战马》,对喜欢的人物进行深度研读。
六、板书设计
战马
人物感受题目
《生命的壮歌》第三课时即《战马》导读课的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儿童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一、学生的知识基础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辨证思维萌芽期,学生辨证分析能力不够完善,概括水平较低。
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对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
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二、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
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战马》这本书以“一战”为背景,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不够了解,甚至对于战争,也没有丰富的认知。
所以,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的残酷。
《生命的壮歌》第三课时即《战马》导读课的测评效果分析
课后,我对该班学生进行了测评,测评试卷中有两道题目:
1、初读了《战马》,你能记住本书的主人公都有谁吗?
写出几个名字,如果能写写你对ta的印象就更好了。
2、给《战马》第6章拟一个小标题,你会拟什么?
为什么?
两项题目均为开放题型,旨在测试学生对书本的大致了解,对本课重点“拟小标题”的掌握情况。
全班45人,共交回试卷45份,全部答题,没有空题。
第一题,乔伊、艾伯特两个姓名出现频率最高,86%的学生都写上了这两个名字,并知道乔伊是一匹马,艾伯特是它的第一任主人。
最多的一位同学写出了5个主人公的名字,这些名字均出现在了板书上,说明这位同学听讲专注、读书用心。
第二题,小标题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主人公的名字(尼科尔斯上尉),占22%;
第二类是故事情节(乔伊参加的第一场战争、第一场战争、与德国的正面交锋、尼克斯上尉牺牲了、我失去了战场上的第一位主人),占42%;
第三类则饱含了作者的感情(战争的残酷、残酷中的温情、残忍的战争),占33%。
令人惊喜的是,有两位同学从三个方面拟了小标题。
这说明学生对给书本“拟小标题”的方法掌握得较为扎实,能够在接下来的阅读当中,自己给本书做一份目录。
《生命的壮歌》第三课时即《战马》导读课的教材内容
《生命的壮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原作者沈石溪。
“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
“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
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而《战马》这本书则是以“一战”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关于勇气、忠诚、和平与爱的非凡故事。
乔伊原本是一匹在乡间干活的小马,但是命运却安排它走上了战场,故事通过乔伊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战争的残忍与人性的美好。
(一)整本书导读课的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学生畅游书海时,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在学生刚拿到一本书时,教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这本书中。
这就是导读课的意义所在。
基于此,导读课的目标为:
1、了解大概内容和相关信息,形成初步印象;
2、选读精彩部分,或猜想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3、掌握阅读方法,制定阅读计划。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本书主题深刻,需要孩子先了解“一战”的背景;
同时,市面上买到的南海出版公司的这本《战马》,从装帧上来看,缺少目录,虽然我们无法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迅速掌握整本书的内容,但是因祸得福,我们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任务——给这本书做一个目录,来促进学生思考。
基于此,《战马》导读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从封面、封底、书脊、作者的话、插图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的主人公、主要故事情节。
2、了解本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激发阅读兴趣。
3、通过数据、影片、第6章,了解“一战”历史,为理解本书的战争情节做铺垫。
4、通过拟第1章小标题,学会做目录的方法,并能试着为《战马》做一份目录。
5、设立阅读计划。
(三)后续的课时安排
笔者所在的,从2014年就开始对把“整本书阅读指导”作为一门课程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将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与学校适切教育的理念相结合,构建阅读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探索出了特有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模式:
即一主线三课型。
一主线,也就是围绕一本书。
三课型即整本书阅读前的“导读课”,初次阅读后的“推进课”,再次阅读后的“展示课”。
导读课。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让阅读事半功倍。
学生拿到一本书时,如果能主动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课内外进行连接,既是对语文课内容的巩固,又是学生阅读方法的学以致用、阅读能力的提升。
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如果能用一节课进行导读,把课内外的阅读进行连接,学生面对一本书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经历就会少一些。
导读课通常与课内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合并为一个课时,大约十几、二十分钟,教师带着孩子们读封面、读目录、读简介、读片段,一起猜一猜,议一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这样被点燃起来。
推进课。
学生在阅读中,依然可能存在读不下去、有些章节很难理解的情况。
此时,需要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提炼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继续贯彻阅读方法,深入阅读一本书。
推进课,顾名思义,就是在导读的基础上,把阅读推进,让学生继续深入阅读。
在推进课上,教师会相机指导一下阅读,提炼一些阅读方法,让学生贯彻下去。
展示课。
一本书读完了,学生是囫囵吞枣,还是读有所悟?
一次阅读展示,便能帮助学生升华自己的阅读感悟。
这种阅读展示,我们可以称之为“展示课”。
《生命的壮歌》第三课时即《战马》导读课的测评试卷(课后)
一、初读了《战马》,你能记住本书的主人公都有谁吗?
二、给《战马》第6章拟一个小标题,你会拟什么?
《生命的壮歌》第三课时即《战马》导读课的自我反思
本次《战马》导读课,有得有失,我的反思从导读课的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展开。
一、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定位
二、《战马》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战马》这本书以“一战”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关于勇气、忠诚、和平与爱的非凡故事。
三、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拿到新书,获得信息
课前20分钟,学生拿到这本书,我在上课之前,就告诉孩子:
我们举行一个比赛,就看这本书,看看谁能在20分钟内,获得的信息最多。
学生会从封面、封底、书脊、勒口、腰封等寻找信息,看得快的孩子,可能看完了第一章。
在课上,我会介绍《战马》这本书的世界影响力,来激发阅读兴趣。
(二)给第一章拟小标题
领着孩子一起翻一翻这本书,聪明的同学就会发现这本书缺少目录,然后以第一章为例,通过学习其他书籍目录中拟标题的方法,学生知道拟标题既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概括,又可以关注情感。
人名、地名,四字,对偶都可以。
(三)细读第六章,感受战争中的温情
在这个环节中,补充战争背景,接着播放第6章的影片,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谈完感受后,再读文本,学生会发现:
在读完书后,却从一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人与马、马与马、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
这说明,电影注比较重视觉感受,而小说注重心灵感受。
电影与文本互相对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文本。
同样,给第6章再口头拟标题。
(四)猜故事走向
第1章、第6章我们读完了,了解了乔伊是怎么离开家的,怎么参加的第一场战斗的,它在战场上的主人牺牲了,它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来大胆猜一猜,激发阅读兴趣。
(五)设立阅读计划
告诉孩子在5月25日,上一节推进课,在一周内读完书。
并制定阅读计划。
最好,布置作业,继续读《战马》:
1.给这本书做一份目录。
2.对喜欢的人物进行深度研读。
四、教学效果
纵观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整本书阅读大多被归入“略读”课程,甚至属于“课外阅读”的范畴。
在一线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读书的习惯养成:
向学生推荐过阅读书目、读书评比、读书闯关、读书分享、亲子阅读……但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似乎爱读书的孩子总是那几个,似乎相当一部分孩子还是在囫囵吞枣,读热闹、不爱读书的孩子依然如故。
反思原因,一方面整本书教学中往往“只见大海,不见江河”。
教师忽视大海的浩瀚在于江河的涵养、补充,缺乏对文本多维内涵的挖掘,和对学生思维规律的探究。
语文教师所开展的阅读活动,更多的重视了阅读的数量,而忽视了阅读的质量以及阅读方法的指导,即使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来进行汇报交流。
这样的交流孩子们只是在自己的阅读水平上进行平面的交流,缺少一个有深度、有高度的引领。
从而导致泛泛而读,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所以,本次《战马》导读课,我重视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以第一章为例,通过学习其他书籍目录中拟标题的方法,学生知道拟标题既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概括,又可以关注情感。
接着,给第六章拟小标题。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或者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活动。
阅读也是一种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手段。
在概括小标题环节,学生从哪些点发散都可以,老师采取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生命的壮歌》第三课时
即《战马》导读课中的引导与落实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直是重视整本书阅读的。
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也作过专门论述,他说“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
”叶老十分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开门见山地提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皮毛与骨肉,是长在一起的,水乳交融的。
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学习能力与兴趣的整本书,以教材为依托,顺势而为。
整本书的阅读是学习方式的一次升级,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课文到整本书,两者在主题上有共同之处。
所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生命的壮歌》第三课时——《战马》导读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马 小学语文 导读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