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947185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44KB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重点整理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按照边长短来分:
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
(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7、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8、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9、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10、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直角;
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钝角。
1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
15、图形的拼组: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6、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18、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
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19、密铺:
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正六边形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3篇
第一节的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出示例的表格后,学生从中发现了多个规律,学生说出若干规律后,我追问学生:
这些规律中,我们最常用的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
(生:
是用路程去除以时间得到的速度是相同的)路程除以时间还可以怎样说?
(引生说:
还可以说成是路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相同的——师:
也就说比值是一定的。
)由此,引到正比例的意义中去……
成正比例的关系的两个量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相关联,二是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
教材中例子除了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相关联,但是不成正比例外,告知的两个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反例很少,结果,让人感受不到“关联”的联系程度,感觉就是比值一定,两个量就成正比例,许多学生拿到数据就直接看比值了,忽略了之间的“关联”。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补充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判断,特别夹杂一些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比如:
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吗?
像上面的两个例子,有时很难判断。
给(1)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一个人的体重和岁数不能一直保持正比例的关系,比如他老了可能都不增体重了。
给(2)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不太相关联。
但是上面的两例在特殊情况下又都像是成正比例的。
给(1)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小磊在8岁前都是这样的一年增重4千克地成长着,但是8岁时夭折了。
这8年(一生)的岁数与体重,你能说不成正比例吗?
给(2)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这个表格记录的是两个商贩正在进行商品的交换的过程(用红玫瑰去交换鸡蛋),你又能说这儿的花的朵数与蛋的个数不成正比例吗?
此外,对于那些两量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关联,学生叙述成正比例的理由时,我都只要求说出是哪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行了。
第二节课的正比例的图像,例2的教学,我先给学生一个空的数轴图,让学生试着,在图中表示出表数的`各组数据来,再让学生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同一条和直线上),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
最后让学生通过找对应量(在学生找到后,我还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计算还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归一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图像直线特点。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对日后中学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下午第二节课的“实际测量”我大体是按照教材的思路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活动的,在第一个环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点之间绝对直线式测量,在长距离的中间中正确添加标杆的方法,我特意让学生测量操场的斜对角,以免学生测量直跑道时,直接贴着跑道的路沿进行测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于没有找到正宗的标杆,只得利用班里的四个拖把代替了标杆,进行测量时,大家都感到拖把比标杆更好用,因为操场都是水泥地的,用标杆是插不下去的,而拖把自己就可以站立在操场上,调好位置后,扶的人都可以走开去,更利于别的同学观察。
下面的步测和目测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测学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觉作用不大,实际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只得提示学生今后有机会多练就会有感觉了!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了正比例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题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
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
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
这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
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
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
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
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
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
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
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我执教的《正比例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63的内容,课前给学生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充放预习的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归纳、回顾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课堂以合作交流、展示为重点,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
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小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个同学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再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完善,小组整理的知识达成共识。
经过这个过程,复习的重要知识基本上就形成了。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了解信息,以便在全班展示时及时抓重点、难点给予点拨、引导。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汇报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
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学生及时补充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点拨判断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合作交流”部分的小组交流中时间留的较多,再加上学生在预展部分板书较慢,学生的板演技能还不是很高,以致课堂预设流程没有能够进行完。
2、学生的课堂语言有重复打结的现象,在学生的展示、补充、点评环节都有存在。
对学生课堂发言、倾听习惯培养不到位,对学生课堂语言要进一步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
那我们在计算的'
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
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
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
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
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
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
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
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
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
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
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
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
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
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的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
学生在给“人”分类时有的说按人的高矮分、按穿着的颜色分、按胖瘦分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是分得太细还是不符合分的标准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数学 三角形 复习 重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