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3842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58KB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背诵,积累语言
四、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
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
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
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
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
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
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
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步感受到景色美;
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
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
闲适的象征。
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
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6、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教学过程:
《乡村四月》
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
1、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2、题目就是诗的眼睛,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
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1、交流方法:
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
正音:
多音字:
卷、了生字:
蚕、桑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全班齐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学生充分的朗读为正确地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处理方法:
(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古诗打下基础。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
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写人。
3、整体理解古诗: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
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
并说出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
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
2、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
(出示句式:
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
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
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⑵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
(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
幸福勤劳)
⑶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
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
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
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
(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七、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美清新明丽
人忙勤劳幸福
《四时田园杂兴》
一、初识作者,整体通读,把握诗意
1、温习上节课所学古诗《乡村四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
自读古诗词,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板书题目)
3、指名读古诗。
大家要认真听,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
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诗人的介绍。
(2)都有景物描写。
随机设疑:
描写了哪些景物。
(3)都写到了人。
随机追问:
写了哪些人,都在干什么?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在开课伊始,我就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
试图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
此处整合,意在了解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二、举一反三,品悟诗情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解读《四时田园杂兴》
1、《四时田园杂兴》也是我国古代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赞美劳动的诗。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押韵。
3、小组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明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悟情:
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运用:
交流自己写的画面。
叶圣陶先生指出:
“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
”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
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对比学习: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联系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乡村四月》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
都是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
师生共同背诵。
此处整合,目的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
通过对比参读的策略,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
四、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
开阔视眼,树立大语文意识。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一首词《忆江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渔歌子》也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渔歌子”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
《渔歌子》不是诗,而是词。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2、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读。
(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3.开火车读。
4、练习带着节奏朗读这首古诗。
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分部体会
1)“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2)“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
(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4)体会读: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由部分用整体,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
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
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
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
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
“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
“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
“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
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
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
(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
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呢?
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2、学生自主探究。
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诗句中的意境。
3、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
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学习《乡村四月》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四、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五、背诵,积累语言
六、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
子规声里雨如烟。
热爱、赞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紧张繁忙的劳动景象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昼、夜各当家赞扬
(宋范成大)桑阴学种瓜
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四、积累语言,布置作业
《乡村四月》说课稿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黑板、挂图。
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23 古诗词 教学 设计 说课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