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9257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38KB
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来五年,实现天津市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紧紧抓住和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应对挑战,化解矛盾,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发展目标振奋人心。
“十二五”天津的发展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这是全市人民非常关注的话题。
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用简明扼要的数据回答了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万元以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以上。
全市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
到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超过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以上,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二:
工业农业服务业三足鼎立筑高地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时期,本市将继续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工业建设十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本市工业基础雄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强,目前已经形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超过全市工业的。
“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加快培育和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构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
到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左右。
同时,继续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汽车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轻纺工业精品基地、国家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等十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整体提升天津制造业的实力和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将实现突破性发展。
本市发展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实现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确定了本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现代金融业,集聚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现代物流业,发展八大行业专业化物流,构建大集大散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一批总部型物流基地和运营中心;
商贸餐饮业,建成津湾广场、泰安道五大院、银河购物中心等高档商业设施,建设一批商业集聚区,完善便民服务网络;
旅游业,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本市在“十二五”时期还要加快发展家政、养老、托幼、医疗、陪护、健身等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创意、会展、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
都市型农业走向优质高效。
“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优质高效设施农业,抓好“菜篮子”工程,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品种和产量,提高质量,促进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到年,全市设施农业达到万亩。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确保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三:
在优势互补中焕发巨大活力
滨海新区加快科学发展,年生产总值将超万亿元
中心城区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发展策略
区县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每年创建个以上文明生态村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力战略布局调整,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前瞻性地提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在彼此整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中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滨海新区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
“十二五”期间,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速的同时,滨海新区将进一步重视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加快转向科学发展轨道。
“十大战役”将全力推进,滨海新区核心区、东疆保税港区、北塘经济区、西部区域、中心渔港主要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南港区域、临港经济区、中心商务区、滨海旅游区、中心生态城主要开发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
到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万亿元。
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左右。
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加快形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大幅提升,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基本建成。
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工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型、创新型、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发展策略,加快建设小白楼、解放路、南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加快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推进新开河、子牙河开发改造。
完善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各类设施,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载体功能、文化品位和宜居程度,促进中心城区繁荣繁华。
区县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向示范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集聚,全面建成个区县工业园区。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完成四批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试点任务,到年,从分散村庄迁入示范小城镇的农民达到万人。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按照“六化”和“六个一”的标准,每年创建个以上文明生态村,到“十二五”末,全市文明生态村累计达到个以上。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四:
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万家,占总数
人才资源总量目标达到万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开发了“天河一号”、“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技术和产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到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以上,建成生物医药、高端信息技术等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组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机等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新建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和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攻克高速轨道机车、大功率风力发电等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流转体制,加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力度,组织实施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和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初步建成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到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培育创新主体。
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培育一大批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
到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万家,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提高到。
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家,占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提高到。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和各区县工业园区聚集,形成创新药物、半导体照明、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等个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把天津打造成为创业环境最好、支持政策最优、成功率最高的城市。
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到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件。
把人才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院士重点后备人选资助扶持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使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万人。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五:
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到年累计新增就业万人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扩大范围提高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我市把民生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市委、市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把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就业万人,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万人的目标。
全社会和城镇从业人员由年的万人和万人分别增加到年的万人和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万人,登记失业率为%,比年下降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继续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充分就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到年,累计新增就业万人。
同时,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和“”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使群众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十一五”末,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和。
“十二五”期间,我们仍然要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通过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增收的体制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公务员工资制度、逐步提高优抚救济人员待遇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增收工作,以及拓宽农村居民增收空间和渠道等方式,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同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增加收入。
到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优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随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增加缴费和提高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
到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参保率达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住房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热点,“十二五”规划提出新住房保障思路,使“居者有其屋”。
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三种保障性住房,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廉租住房租房补贴等三种补贴,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构建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及危陋房屋拆迁居民的住房保障体系。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六:
营造水绿天蓝生态家园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为居民营造水绿天蓝、空气清新、山川秀美的生态家园。
强化对节能减排的定量约束。
《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将继续降低,并新增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性指标。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的国际承诺条件下,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约束性指标,对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污染物排放量指标方面,除了保留“十一五”规划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标外,又增加了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两项指标,以强化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节能任务,在发展经济,增加居民福祉的同时,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消减污染物排放量。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改善水环境,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开展地表水综合治理,消除城市人口密集区水体黑臭现象。
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推进小燃煤锅炉并网改燃,建设无燃煤示范区,实施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作,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推行机动车排放国Ⅳ标准。
建设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全面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不断扩大节能覆盖面。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引导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但是这种以项目工程为主的减排方式已接近极限,必须寻找新的减排突破口。
“十二五”期间将不断扩大节能覆盖面,在继续强化工业节能的基础上,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全部实现三步节能,促进交通节能,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节约技术及替代产品将被大力推广,同时推进结构减排,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来实现总量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将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全社会推广。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化工、冶金、电子、医药、建材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成条具有较高水平、较大规模、行业特色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对燃煤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十二五”末,力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七:
现代大都市百姓宜居城
年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运输体系 完善公交网络年市民公交出行提高到 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十二五”时期,随着全市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我市的城市建设步伐也将不断提速。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加快以“两港三路”(海港、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年基本建成以双城为中心,通达腹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运输体系,为确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建设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通过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增加公交专用车道和开通快速公交线路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城市公交网络体系。
在发展地面公共交通的同时,我市的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将成为我市发展公共交通的重头戏。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区地铁、、、、号线将陆续建成,、、号线将启动建设,同时滨海新区内部的线、线、以及连接双城的线也将启动建设,到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公里,实现网络化运营,使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快速的公交服务,市民的公交出行比例由“十一五”末的提高到。
在完善城市交通大循环的基础上,还要下大力量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通过新建和拓宽城市道路,打通道路卡口路段,加快完善停车设施以及强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改善城市的微循环,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通行能力。
同时,还将建设一批过街天桥、安全岛等人行过街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水、电、热、气等资源保障能力,对于我市“十二五”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等城乡公用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全面保障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到年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新城等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全市集中供热率达到。
在加大资源保障建设力度的同时,“十二五”时期还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进一步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在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加强生态建设,不仅是我市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和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城市建设等工作也都作出了部署,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的建成区绿化率由“十一五”末的提高到,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由“十一五”末的提高到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十一五”末的提高到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由“十一五”末的提高到,将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居住环境宜人的生态城市。
加强城市管理,不仅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天津在国内外的形象,更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倡导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形成长效机制。
继续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面覆盖、整体提升,使每一个社区、每一条道路、每个角落都干净有序,整洁美观,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展现天津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满意。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八:
年人均预期寿命岁
教育、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与市民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实施重大民心工程,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优质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和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
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扩大农村普通高中优质资源。
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
到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建成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创新,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切实抓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显著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使我市居民健康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健康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切实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新建和改扩建天津医院、胸科医院、环湖医院、中医一附院、中医二附院、医大二附院、医大代谢病医院、三中心医院等。
加强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建设。
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全科医生。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到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人、护师人。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九:
用“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和灵魂。
“十二五”时期本市将给力文化建设,用“硬功夫”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津沽大地上将打响一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努力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市。
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天津文化中心、天津文学馆、天津画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将陆续建成,同时将新建和改扩建群众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民族文化宫、中国大戏院、曹禺话剧院、大天津杂技马戏城等重点文化设施,同时随着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到“十二五”末全市将初步形成就近、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广大市民能够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
在文化事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要快速提升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全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将开工建设,为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重要载体。
在加强载体建设的同时,本市还将着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要面对市场,还需要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市场主体。
“十二五”期间,本市在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提升改造传统媒体的同时,将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也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出台一系列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育发展有特色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民营龙头文化企业,为天津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有生力量。
此外,本市还将通过建设培育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读 天津 十二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