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推荐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6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42026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70.55KB
新品推荐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6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品推荐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6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品推荐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6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例:
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搬
运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海滨地区
沉
积
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
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处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入海口(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c级知识归纳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存在差异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滨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河流地貌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下图所示。
真题设问
1.(2018·
4月浙江选考)形成乙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
2.(2017·
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3.(2017·
4月浙江选考)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
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
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考向和规律
1.考向: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的表现与影响。
2.命题规律
题型:
本专题最主要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但非选择题中的填空题也应引起重视。
材料特征:
多以某种地貌景观或地貌示意图、某区域地物略图、模拟某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简单的文字材料为信息的载体呈现。
设问特征:
多以“是由×
×
作用形成的”“是×
作用”“由于×
作用,可能……”“模拟的地质作用是……”的形式设问。
选项或答案特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给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例1
(2017·
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观察四幅照片可知,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
例2
4月浙江选考)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
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
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答案 D
解析 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温缓慢。
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
故D选项正确。
1.(2017·
浙江模拟)下图中字母a最可能表示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B.风力侵蚀
C.冻融风化D.冰川搬运
答案 C
解析 破碎后的物体还残留在原地,故为风化作用。
(2018·
浙江天台检测)河流下切,致使原先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读“黄土高原某地区河流阶地景观示意图”,完成2~3题。
2.形成河流阶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该河流阶地横剖面示意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2.B 3.D
解析 第2题,根据河流阶地的概念中提到的“河流下切”,可判断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第3题,图中显示河流两岸存在多个河流阶地,是河流多次侵蚀黄土层形成的,故④正确。
4.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
(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
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泥沙容易沉积;
人为加高堤坝。
(3)F岸。
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岸即E岸受侵蚀作用较强。
解析 第
(1)题,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地质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
二是河流地貌受力(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第
(2)题,依据荆江成为“地上河”的成因知识进行迁移即可:
自然原因(河道形状)和人为原因(加高堤坝)。
第(3)题,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其可能偏向F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向右偏转对E岸侵蚀严重,泥沙淤积到F岸。
5.(2017·
浙江温州鹿城调研)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1)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2)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
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 第
(1)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
源自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
(2)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石多且出露河滩;
夏季汛期河流搬运能力强,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28、29加试加练
6.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3到图5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哪一个?
该河段主要以哪种侵蚀作用为主?
(2)判断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哪一岸?
说明理由。
(3)若图1中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型谷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
(4)若图1所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为什么?
答案
(1)图4。
溯源侵蚀,下蚀。
(2)D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C (4)与左岸相连。
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最终与左岸相连。
解析
(1)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段,坡度大,流水以下切、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邃,呈“V”形。
(2)D岸为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水流缓,泥沙沉积多。
(3)河流流经,阶梯断层地带,形成瀑布。
(4)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口的沙洲右侧不断沉积最终与河流左岸相连。
7.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黄淮海平原地形特征。
(2)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有学者研究发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历史上曾有加快的趋势,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
(1)平原面积广阔,平原上有丘陵、山地分布;
地势总体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中东部是冲积低平原;
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
(2)分布特征:
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形成原因:
黄河冲出山口后进入地壳下沉的冲积平原,地势趋于平缓;
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
搬运能力减弱,促使从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物质以山口为顶点向外逐渐沉积下来;
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
历史上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加剧,黄河含沙量日益增加,下游河床抬高,造成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
黄河的凌汛也会导致黄河下游决堤,使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浙江名校联考)福建平潭的石牌洋被称为“双帆石”,整个礁石牌在海洋中,像一艘大船,两块巨石像两面鼓起的双帆,是著名的花岗岩地貌。
据此完成第1题。
1.造成图中“双帆”高矮差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搬运、堆积B.侵蚀、搬运
C.风化、侵蚀D.侵蚀、堆积
解析 由题可知,该岩体为花岗岩(为岩浆岩),可以排除堆积作用,A、D项错误;
其外形的差异主要是由风化与侵蚀作用导致的,故C项正确。
(2017·
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
据此完成2~3题。
2.如图所示,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 )
A.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
C.搬运作用D.侵蚀作用
3.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 )
A.冬季B.秋季C.夏季D.春季
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风化作用。
第3题,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
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
浙江台州9月教学评估)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
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
完成4~5题。
4.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水蚀作用B.风蚀作用
C.风化作用D.沉积作用
5.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狭长山谷底B.河流出山口
C.平原边缘处D.河流入海口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当沙子从书上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沙子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是沉积作用,D正确。
第5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冲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B正确。
浙江嵊州联考)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完成第6题。
6.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B.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D.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
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沉积;
③处位于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
④处是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沉积。
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越南下龙湾约有3000个岩石岛屿和土岛,伸出海面的锯齿状石灰岩柱为典型景观,因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被称为“海上桂林”。
完成7~8题。
7.关于该处景观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
B.岩层沉积——海水侵蚀——流水溶蚀和地壳抬升
C.挤压褶皱——岩层沉积——地壳抬升和海水侵蚀
D.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
8.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与下龙湾相似的是( )
A.山东泰山B.路南石林
C.挪威峡湾D.东非大裂谷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石灰岩是浅海沉积形成的沉积岩,而锯齿状石灰岩柱则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D项正确。
第8题,下龙湾的形成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与路南石林成因相似,B项正确。
浙江嵊州月考)读“我国某区域(约34°
33′N,114°
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完成第9题。
9.图示时期,该地地表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区域临近河道,地势不断变高,因此可判断该地地表变化的自然原因为流水沉积。
10.(2017·
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下列构造地貌的形成中外力作用占主导的是( )
A.褶皱山B.背斜山C.向斜山D.断块山
解析 褶皱山、背斜山、断块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排除A、B、D项。
11.(2017·
浙江宁波江东区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高度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的碳酸钙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
沙山(链)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
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使风沙在此沉积;
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 第
(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山(链)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故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
第
(2)题,该地风力强劲,沙源丰富。
结合下可知,地表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起阻挡作用,湖泊附近,水汽含量增多,由于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
第(3)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12.(2018·
浙江瑞安检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答案
(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
后由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地势较两侧低。
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地势相对较高。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解析
(1)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
(3)河流泥沙都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品推荐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6 含答案 新品 推荐 高考 地理 浙江 新增 二轮 优选 习题 专题 地球表面 形态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834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