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作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342962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2.79KB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Word下载.docx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义门观后感作文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另外金圣柱作为一个韩国人,这对于他来讲真的是难上加难。
幸得可以与兄弟杨旭文一起,两人不仅在劳作间隙、亦或是睡前休息都孜孜不倦的探讨起来,杨旭文一字一句的为金圣柱讲解《家规》的要义以便记忆。
两人的行为也充分的表现了“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的良好家训。
经过这期节目,宋小宝等演员纷纷表示深有感触,在沉下心按照家规行事之后,他们都深刻感受到了“郑义门“的传承精髓,感觉经此一事,成长颇大。
我想不止对于他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虽说那是明朝时期的家规,但就现在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最后就以《郑氏规范》来结尾吧:
听,听,听,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
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
毋纵奢侈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间和气,
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厥性。
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隳尔胤。
眷兹祖训,实系废兴。
言之再三,尔宜深戒。
听,听,听!
郑义门观后感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
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
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国的人文学者和江南人家中,郑义门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年。
它十五世合族同居的奥秘,它被宋、元、明三代正史所传颂的荣光,以及它那部传世家规《郑氏规范》中所蕴藏的“学问”,都被归置在研究者的案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在一个江南雨后的下午,我们来到了矗立于浦江之畔的郑氏宗祠。
这是一座别有韵味的古式建筑。
有记载说它“石柱林立,横梁盈抱”,有亲历者赞其“庭院幽深,别有洞天”,看来这些都并非浮夸之词。
移步室内,眼前的一幕幕是如此亲切!
那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为郑家家谱题写“郑氏家宝”的故事,在导游的娓娓讲述下似乎就发生在不久之前;
那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就是他写下了我们早在初中就熟读的文言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作为郑氏家族的朋友和恩师,正是在他的参与和修订下促成了《郑氏规范》的最终成熟;
那个我们感佩不已的一代大儒方孝孺,作为郑氏私塾东明书院培育的英才,他为这个家族题写的楹联“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就静静地悬挂在祠堂的旁柱上……
漫步在郑氏宗祠,那一字一句镌刻着《郑氏规范》的木牌,依然还端端正正摆放在祠堂的中央。
祠堂的大门开开合合。
数百年来,被家规温润的光芒和智慧润泽着的郑氏后人,走出了大宅。
环绕着郑氏祠堂,两层三层的江南民居,白墙黑瓦相映,一座接一座向四周铺陈、延展,形成了今天的郑宅镇。
还有许多的郑氏族人散布到全国、甚至海外……
触碰那口悬挂在宗祠左侧的大钟,耳边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
回望郑氏义门,那本被视为其家族灵魂的《郑氏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或许与今天的人们产生了时空上的隔膜和认同上的疏离,但这种以一纸家规将“孝义”精神传承至今的创举,以及蕴藏其中的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今天的人们治国治家的启示和借鉴。
郑义门观后感三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
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
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
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但在这之前的元朝,已经有过两次旌表“义门”的盛典。
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
元重纪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
对此,宫廷上下,认识一致,颂声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诸公卿多作大书及赋诗以美其行。
有史载日:
“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
一代贤相脱脱有“白麟溪”三大字题赠。
翰林学士承旨月鲁帖木耳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于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
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次赐书“麟凤”、“眉寿”。
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国史院的儒学名家如虞集、揭斯、危素、欧阳玄、李好文、陈绎曾、陈旅,以及与郑氏有同里与世交关系的黄、柳贯、吴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诗作文赞美的行列,掀起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热潮。
这些题赠和诗文,后来均被制成匾额悬挂厅堂,收入《麟溪集》中,载入史册,成为郑氏家族一代光辉的象征。
那末元朝统治者草原里打过来的蒙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
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
但是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指出:
“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忧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
”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诏十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等,列名上闻;
并诏立国史翰林院,招揽儒学人才。
一代大儒姚枢、许衡、窦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谋臣,又在各地又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一些博学老儒得到了擢用,为元朝初期施仁发政,立纲陈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识,旌赏孝义力田是他们施仁政的重要内容。
元朝宫廷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
可惜当时这样的“门”不多,而浦江郑氏家庭,却脱颖而出,首开元代风俗之先,实现了“九世同居”的振兴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表彰。
郑氏家族的同居义举,所以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
还出于统治者的自身的需要。
元朝当局有个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继承法没有规定,只是依仗贵族大会(忽里台)来公选,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给后宫、重臣及诸王之间的竞争留下了隐患。
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内,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备,可谓功勋卓著。
但在他去世以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问题。
他有十个儿子,二儿子裕宗真金,被封为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裕宗的第三个儿子铁木耳,但裕宗还有第一个儿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将王位拱手他人?
就这样忽里台大会开了一百二十多天,为立储争论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众人责备而退让,铁木耳方当选。
不过自此以后,两派势力围绕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后一个元顺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间,皇帝换了九个,最短的只有两个月。
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谋杀身亡。
而一个成功登位的皇帝,也无不以反对者的鲜血生命为代价。
而郑氏家族孝义同居的事迹,同皇族内部的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家和万事兴”,元朝宫廷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一点,拼命宣传郑氏同居的意义和好处,可惜元朝统治者无法学到手,在一片表彰郑氏义门的声浪中,继续杀来杀去,内外交困,终于走向了元历史的尽头。
元朝统治,自元始祖定国号“大元”的1271年算起,到元顺帝退出大都止,前后共九十七年,这是郑氏家族同居共财发展最顺利、成就最突出时期。
这段时间,不仅达到了“九世同居”的高峰,而且家庭治理方面,更趋成熟和制度化,创造了一些别人所难做到的事绩,倍受朝廷关注。
元朝一开始,郑氏家庭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是元始祖十五年(公元1278),宋朝投降的第二年,地方上还比较混乱。
五世孙德璋因为人刚直,与物多忤,受到诬陷,罪会逮扬州狱,兄德毅然代刑,争先死于狱中。
这件事对后世影响很大。
六世孙文嗣、文融兄弟等先后主家政,他们接过父辈创造的业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家庭内部治理推向鼎盛。
其中尤以文融,功绩最著。
他出生于宋景定五年(1264),元始祖登上皇位的前一年,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享年九十岁。
经历了元朝一代的兴衰起落,他还担任过元朝的下级官吏,建康路龙湾提领,熟悉元朝政务。
中年辞官,继从兄文嗣,主家政四十余载。
在他的带领下,以朱熹家礼为蓝本,先后办了几件振兴家族的大事:
一是建立祠堂,设立祖宗牌位,四时祭奠,朔望参谒,以尽报本孝敬之礼。
二是整顿扩建学校,培育后继人材。
原有家塾东明精舍一所,系五世孙德所创,到了六世文嗣、文融兄弟主家政时,进一步扩充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延聘大儒吴莱、宋濂先后主教席。
规定男子八岁以上从家学,年二十以上,学无成就者,改习家业,学有所进者不拘。
学习内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课,词章辅之。
三是制定家规。
先是由文融为书五十八则,七世孙郑钦和郑铉补充后录七十则,续录九十二则,勒石锓梓。
《家规》根据九世同居,人多族众的实际情况,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大大促进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使人伦风俗面貌一新,历史评价甚高。
郑氏义门的七、八两世,是人丁兴旺,人材辈出的时代,他们再也按捺不住读书、求职、出仕的冲动,纷纷走出家门,广交朋友,成功的开展外交攻略,为家庭的振兴添砖加瓦。
郑氏家族六世以前,人口较少。
元初六世兄弟仅5人,而到了元中期七世就跃升到11人,八世26人,九世44人(其中10人是明以后出生)当时史称“九世同居,食指三千”,一家四世同堂,以每个男丁四口计,约计300人,同居共炊,雍睦一室。
时天下承平,“衣冠萃于燕都”,七世孙郑铉,排行昌七公,首创出游先列。
带着侄孙郑涛,叔侄双双观光上国,拜会当朝名士虞集、揭斯、黄诸公,通过他们结交胄监诸俊彦,日以文学诗礼为习,于是藉藉有声誉。
他还同当朝丞相脱脱相友善,曾为书数千言,陈时政之弊,丞相多采纳之。
他虽然一生隐居求志,不乐仕进,但仁义之声,名震朝野,为后来子弟进身仕途开辟道路。
七世孙郑铢,排行昌八公,从小学做生意,赚了钱,使家道丰裕,与兄郑钦营田二千亩,建嘉礼庄以给婚姻之用。
但他不满足安逸的家庭生活,决心到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新的机遇。
他带了两个“苍头”骑马直奔京师,受到丞相脱脱的赏识,官至行宣政院照磨,转松江等处稻田所提领。
所到之处,无不以勤政清廉,一发无所取,而受人称道。
继后,八世孙郑深、郑涛、郑泳、昆仲三相继崛起,他们皆以文学出仕。
蔚为名臣。
人称“河东三凤,风韵高远”。
其中郑深初客丞相脱脱家,为其子哈剌章之师,委以托孤之重任。
后辟太傅府长史,总领太傅府事务。
官至宣文阁授经郎,兼经筵译文官,转宣文阁鉴书博士,日侍皇太子研席,宠遇殊甚。
以江南浙西道廉访司事卸任还乡。
从弟郑涛同样受知丞相脱脱,先为子师。
在脱脱因浮言去国的危难时刻,与兄郑深一起,受托孤之重任,守义弗辞、深得公允。
在元朝宫廷中,先后担任经筵检讨,同知经筵事,权参赞官,国子助教。
两入翰林,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
后任太常博士,中书礼部郎中等职务。
兄弟双双同入馆阁,传为美谈。
从弟郑泳,少从宋濂游学四方,及壮,受知于丞相脱脱,辟为三公府掾,随脱脱平徐州,征高邮,侍从左右。
脱脱去国后,转温州路总管府经历,至正中,弃官回家。
兄弟三人,皆以才学进身,明大义,守礼节。
与人交,不以势之崇卑而二其心。
深得当朝名士的赞颂,与公卿大夫数百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他们的为官品德与郑氏家风,名传天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义门 观后感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