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内涵建设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406990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26KB
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内涵建设Word格式.docx
《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内涵建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内涵建设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项目建设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
建立国家示范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信息上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项目建设信息畅通。
建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检查通报、评比验收制度,保证项目建设工作程序规范有序。
二是加强经费保障。
按照“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以中央为主,地方配套,学校自筹,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的原则,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加大办学经费和建设资金的投入,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加强人力、信息等资源保障。
首先是发动全员参与。
学校采取多种途径来加强示范校建设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氛围,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其次是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建立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
三是及时将示范学校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在本区域进行辐射,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三、项目建设成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丰硕
1.“工学一体,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见成效
2012年6月至9月,专业组成员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共调研企业11家,得到64位毕业生调查信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归纳分析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形成了《机械加工专业企业调研报告》、《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调研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机械加工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机械加工专业”工学一体,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
按照文件精神,我们始终坚持以培养既符合国家中专生学历要求又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证考前强化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了“工学一体,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2.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参与下,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建立了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对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简化,从而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构建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同时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大力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介绍模块化课程体系(4个一级模块,11个二级模块,二级模块下设教学课程)
3.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开发
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本专业教学计划表的编制,完成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以此为基础编写完成4门与地方企业产品相对接的校本教材(《机械制图》、《数控编程》、《金工实训任务工作页》、《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任务工作页》),建设完成7门精品课程(《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其他机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磨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并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成果验收。
在建设过程中,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全程参与,提出了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得以具体化。
全面实现了课程模块与培养对象能力结构相对应,教材模块与企业岗位相对应,教学模块与岗位技能相对应。
4.形成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现已建成拥有1464件CAI课件的教学配套课件库;
建成涵盖所有主干课程与校本教材配套的教案库;
建成与专业教学配套的24个模块、38个项目,长达1740分钟的教学视频资料库;
建成43个模块,155个项目,长达3117分钟的职业技能鉴定教学视频资料库;
建成教学、职业资格鉴定配套题库;
建成一个通用主题素材库。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总量达到1.3TB。
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013年9月,我们将2013年秋季机械加工一
(1)班定为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班,全面使用新编校本教材,编写了项目式电子版教案,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习教学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广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引入行动导向的AITUD教学方法,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
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
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室、企业车间为中心转变。
同时落实了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改变了以往教师以工作量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以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师考核体系,调动了教师抓质量、搞课改的积极性。
全面开展学生多元化、全范围评价模式,改变了以往只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企业多元参与,通过平时表现、课堂表现、考试成绩、技能鉴定成绩从品德及行为规范素质、专业理论及技能素质、文体素质、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范围评价,科学的评价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专家全程参与了改革过程,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二)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采取“一训三聘四进”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1.“一训”固本培元
通过为教师提供多渠道、分等级的师资培养,两年来,本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达220余人天,参加企业实践300人天。
2.“三聘”融合校企
①聘请“职教专家”
本专业聘请了2位职教专家,全程参与教学改革,提升和带动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行“青蓝工程”,锻炼了师傅,提升了徒弟。
②聘请“企业骨干”
本专业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方向,通过精心筛选,聘请了4位专业对口的企业技术师傅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提高较明显。
③聘请“能工巧匠和技术权威”举行技能展示活动
我们采取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的时机,请企业技术骨干进行技能展示活动,同进聘请机械行业技术权威到校进行技术展示和交流活动。
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自觉性,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3.“四进”综合提升
(1)教师进企业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施细则”,每个学期安排6-8名教师下企业实践,两年来已有7位教师参加为期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对口企业学习锻炼活动。
(2)苗子进高校
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学校出台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升专业教师的学历,目前,专业组已有谢新柳、齐德芳等多名教师正在考取在职研究生。
(3)技能进赛场
本专业教师积极进行各类大赛辅导工作,成效显著,在刚刚结束的全市焊接技能大赛中,本专业教师齐德芳在全省骨干教师技能比武中获焊接技术一等奖,三名教师获市、区级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为学校增添了荣誉。
(4)成果进课堂
教师将外出培训、企业实践的成果带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融入课堂,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专业已经培养了4名专业带头人和4名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由19名专业课教师、4名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18名,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94%。
(3)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不断深化
2012年6月至9月,在进行企业调研过程中,我们和被调研企业领导深入探讨校企合作事宜,争取企业领导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到本地工业园区管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们搭建了校企沟通的桥梁,经过与企业多次深度交流与探讨,本专业已与11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具体做法如下:
1.搭建了“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共同评价教学质量。
二是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
学校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了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加强了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了合作领域。
2.校企深度融合、工学运行一体
①校企联合办学
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章程、校企合作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
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了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企业专家将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同时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了学校的实习条件。
②实施了工学结合下“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们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在以往“2+1”培养方式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我校“0.5+1.5+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
前三学期保证学生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2个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计划,专业教师和车间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学生在企业学到了择业所需的相关技能,同时了解实习企业的环境、企业文化、员工的岗位要求、生产流程及管理方式。
为个人角色由学生向员工转换奠定了基础。
第三年的实习则是让学生按照企业的安排,在生产一线顶岗就业实习。
现共有1042人次在合作企业进行了顶岗实习,437人次进行了工学交替企业实践活动。
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最终达到“毕业就能就好业,就业就是熟练工”。
的目标。
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建立了与本专业群相关的9个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我校理实一体化“数字化工厂”建设已完成,省级“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在我校落户。
④订单式培养
现已与南京金陵造船厂、武威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现有订单班8个,订单培养学生数303人,占全日制专业学生总数的89.3%。
四、贡献与示范
(一)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1.提升了学校的硬件实力
新建数字化工厂1个,总值151.1万元。
新增校外实训基地8个
2.提升了学校的师资实力
通过示范校两年多的建设,提升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本专业现有1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教师,2名校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8名“双师型”教师,聘请高校兼职教师2名,企业兼职教师4名,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学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技能竞赛成绩全市领先
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获得省级技能大赛奖项2项、市级技能大赛奖项29项,包揽了区级技能大赛本专业前三名。
4.“双证”获取率大幅提升,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机械加工专业通过基于“工学一体,双证融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升,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7%,毕业生持中级工证书率均达98.3%。
从企业对我们近几年的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一致认为我们的学生可以较好、较快的融入到工作岗位上去,而且具有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潜力。
从毕业生回访情况看,09、10、11届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企业的管理岗位:
11%,技术人员:
20%,操作工:
49%,质检:
10%。
自主创业的占总人数的13%。
(二)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树立职教标杆
我校与区内四所职业学校进行长期教学交流活动,定期举行“联片教科研”活动,并抽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他们机械、数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培训,累计培训6678人天。
与古浪、天祝、民勤四所职业学校签订了“校对校”对口支援协议书,并按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活动,引领和带动了兄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助力“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对外开展培训鉴定,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
为我区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农机维修员50名、农机驾驶员50名,累计培训共1500人天。
为我区两后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共4000人天;
为区域内其它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培训,累计培训6678人天。
为武威石油机械有限公司52名员工、顺达实业有限公司26名员工进行为期一天的义务培训。
2.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参与企业技术革新
本专业教师高红宝、董雷、齐德芳、谢新柳、李沅儒、王明义六名教师组成校企研发小组,协助武威石油机械有限公司、顺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农机具设计与研发工作。
研发小组完成“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研发,为农民收获马铃薯提供了方便。
研发小组完成“籽瓜籽汗分离机”研发,为瓜农挖取黑瓜籽提供了方便。
五、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机械加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资金预计投入398万元,实际投入398万元,实际使用399.7万元,资金使用率100.4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39万元,实际使用239万元,资金使用率100%,中央资金用于实验实训设备费用40万元,占中央资金总额的16.7%;
用于师资培训费用24.9万元,占中央资金总额的10.4%。
六、示范校永远在路上
通过两年示范校建设,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创新与示范永无止境,我们正走在示范校建设的路上,我们将迎着职业教育的春天阔步向前,因为示范校永远在路上。
谢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内涵建设 深度 融合 提升 内涵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