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战略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31294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2.71KB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院校战略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从事精英高等教育的院校不宜承担大众高等教育的职责,因为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可能产生合乎需要的大众高等教育。
(2)区域外从事大众高等教育的院校无力完全承担区域内大众高等教育的职责,区域内的大众或普及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必须根据区域需要量身定做。
(3)经济领先美国其他各州的加利福尼亚州有全世界最有效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平均约6.5万人有一所高等院校(含私立),平均约7个人中有一个注册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含业余)。
2.关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能用研究的水平评价教育质量吗?
“美国曾经有两位学者在一所非重点的普通大学进行了五年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
各类职称的教师研究成果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相关值,各系科研究成果与教学效果指标的相关值都很低。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研究成果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29、0.34、0.45,……,为此,他们认为,究竟学术研究和发表作品能否促进教学,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有作用的话,也不会很大,……,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把科学研究作为正当的目的,而不是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
”
小斯坦利,米凯拉克等,研究能提高教学质量吗?
曾任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认为:
哈佛大学最重要的是教学而不是研究,“即使哈佛大学没人从事经济学研究了,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也一定还会有别的机构去思考经济如何波动、应该怎样重新设计福利计划,以及国际贸易如何运作等问题。
即使如哈佛这样伟大的大学都不去琢磨细胞如何运行,也不钻研基因组织如何起作用,国家卫生研究所也仍然会拨出大笔预算,相关人士也还会为开展此类重大研究而提出经费申请”。
3.关于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是所有“好大学”必须的吗?
“平均而言,教授参与决策的程度越高,大学的业绩表现越差。
他们认为,只有在决策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教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但教授集体参与决策不利于做出有效的决策,因此,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要求教员的工作应局限于投入,而不是控制决策。
”(根据1989年《法律经济学杂志》发表的全美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的调查)
4.关于教学改革——同样的做法,为什么有些成功了,有些不成功?
(1)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发展后劲,成也厚基础,败也厚基础
(2)更新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要,成也关注就业,败也关注就业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成也科研,败也科研
(4)学分制管理,促进个性化成长,成也自由选课,败也自由选课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效果,成也网络多媒体,败也网络多媒体
(6)面向世界教学,培养国际眼光,成也双语教学,败也双语教学
(7)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成也优秀教材,败也优秀教材
5.大学已不是原来的“大学”了
(1)大学仍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已经不是单一的学者团体(多元)。
(2)大学仍然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地方,学术自由仍然是大学的追求,但是高深学问探究的模式正在改变(科层制)。
(3)大学仍然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但是高等教育已经变了,主体要从精英走向大众(大众化)。
(4)大学仍然是可以实现人类平等的公益性事业机构,但大学已经成为知识产业的核心组织,大学的危机不仅仅是文化的危机,还是经济的危机,国家的危机(产业)。
(5)大学是一个关心价值观的场所,但是它并不是教堂。
(6)大学关心公共政策问题,但它并不能等同于一个政党。
(7)大学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但它并不是家长。
(8)大学关心它的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它并不是一个服务公司。
(9)大学只有服务于社会才有生命力,但它一般不直接创造GDP。
(10)大学林立,都要遵从高等教育的规律,但是每一所大学都力求办出特色,与众不同。
6.高等教育正在全面进入“三个世界”
(1)自然的世界:
以洪堡的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为标志。
科学曾经是大学唯一目的和任务,科学研究的原则是为学术而学术,从事的是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的“纯粹研究”,技术、实用性的知识不在其列,教师不是为了学生而存在,师生在一起只是为科学而科学。
其显著特征是科学本位。
(2)社会的世界:
以范海斯任下的威斯康星大学“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民众,使他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为标志。
专业技术成为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就是满足行业或产业进步的技术需要。
其显著特征就是社会本位。
(3)个体的世界:
以高等教育大众化,岗位技艺大规模进入高等教育为标志。
通过满足千千万万受教育者个体职业的、成就的、交往的、兴趣的、闲暇娱乐的等个性化的身心需要,来满足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
其显著特征是受教育者个人本位——(曾经被忽略的)。
7.为什么需要战略规划?
(1)在一些大学行之有效的理论和举措在另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并不一定适用,无论是经典的还是时髦的。
(2)在同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内,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今天未必适用,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院。
(3)高等院校的分工与合作成为必然,“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的,就是愚蠢的”。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4)面对分化、选择、竞争带来的生死存亡,高等院校的战略管理将越来越重要!
8.当一类组织达到这样的发展阶段:
(1)组织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相关程度日益紧密;
(2)组织开始进入了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竞争性发展时代;
(3)组织将不得不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开始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4)组织成员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将决定组织发展的走向与效率;
(5)与目标一致的有效管理成为这类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
管理协调对于这类组织的成长越来越重要;
(6)科层制成为组织权力运行的基本架构,管理层越来越职业化。
9.高等院校战略的主要特征
(1)价值观战略
没有德性的教学是罪恶,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术研究要有益于人类就没有不顾价值判断的价值自由;
公司并不需要为他们生产的餐刀被人用做凶器感到内疚,而大学则要为他们的高材生将硫酸泼向狗熊而受到社会的责难;
一个说不清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战略,带给院校的可能是危机四伏,可能会有增长,但未必有真正的发展;
一所核心价值观混乱的大学,非但产生不了大师,而且很容易将大师改造成某种耀眼的、易碎的、很快就会布满铜锈的高价饰品,除了浪费宝贵的办学资源外,并无什么益处。
“商业化正在侵蚀着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象牙塔正面临着被铜臭污染的危险。
”“其实大学追求经济利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趋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是大学校园内的盈利活动明显增加,……,另一个是盈利活动已经从教学本身(如开办分校或附属学校)发展到大学的核心活动——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在商业利益与学术道德之间取得平衡呢?
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用它来指导自己。
”(德里克.博克(哈佛大学校长1971-1991)《市场中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商业化》)
要将你们“培养成为终身有思想的公民,具有批判性地审视所有集团和利益的主张,不要姑息那些企图用情感来代替理智的人。
你们拥有了自由独立的头脑,就有责任为所有人捍卫自由和独立,……民主程序才最有效”。
(理查德.雷文(耶鲁大学校长1994-今)《大学工作》)
(2)稳定型战略
有速成的包装,有偷工减料的教学,有投机取巧的研究,却没有速成的教育,无论教育技术多么发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十九章)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虑、得《大学》)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每一个环节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环节都不多余,少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充分理由。
“一个大学一旦建立起来要倒闭也非常难。
这和一个企业很不一样,一个企业如果三年没有用好人,就完蛋了;
但是一个大学一旦建立一个品牌以后,它三十年不用好人,也可能不会完蛋,虽然它的地位也可能在下降。
”张维迎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一旦到了一定的年份,达到了很高的声望之后,就变成一个近乎垄断的组织。
(3)多目标战略
政治目标:
促进社会的民主、平等、正义、社会阶层的正向流动
学术目标:
知识的选择、融合、传承、应用、创造
经济目标:
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培养目标:
数量、质量、类型、结构、层次
管理目标:
资源利用率、成本效益、行政效率
个人成就目标:
学生和教师的职业成就
(4)差异化战略
“最为国人心仪的美国,从来没有统一的大学理念。
哈佛是一个标准,高贵的人文博雅传统;
斯坦福又是一种理念,地道的美国实用主义;
普林斯顿以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偏偏专攻形而下,以科技领先自豪。
美国的大学就像美国人一样,各有各的个性,你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比较。
风格千姿百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迎合人们各种偏好。
一条查尔斯河绵延数里,比肩而立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各为其主,不屑攀比。
加州伯克利和斯坦福在旧金山湾各霸一方,你出你的前卫风头,我搞我的实惠硅谷,到不相同,不相为谋。
”(许纪霖)
10.战略规划是怎样形成的?
(1)战略规划是想好了再做,还是边做边设计,事后总结的?
——有限理性无法对未来完全决策
(2)战略规划是分析技术的产物,还是洞察力的结果?
——任何硬数据都失去边界和联系
(3)战略规划是战略家的创造,还是群体的智慧?
——建立一个有远见的组织比只依赖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明智许多
(4)战略规划是对变化的管理,还是通过变化来管理?
(5)战略规矩是理想的产物,还是权力妥协的结果?
11.在四个方面达成共识:
价值选择:
学校的使命和办学理念
目标选择:
学校的发展定位
模式选择:
学校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特色选择:
人才培养追求什么样的与众不同
12.制定战略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精英高等教育的战略实施大众高等教育
(2)只数量增长没有质量提升的“虚胖战略”
(3)以企业战略作为院校发展战略
(4)没有创造的模仿战略
(5)不切实际的口号战略
(6)不协调整体的孤立战略
(7)不审时度势的僵化战略
(8)不依靠群体的领袖战略
(9)……
二、院校战略规划的构成要素
1.战略环境:
推动与制约的外部力量
2.战略能力:
成长与衰退的内在逻辑
3.战略目标:
分类与定位
4.战略规划评价:
准则与方法
5.战略进程控制:
反馈、协调与规划修订
(一)战略环境分析
1.战略环境的分类
(1)按照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交换范围可以分为:
宏观环境——国际、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态势;
中观坏境——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发展态势;
微观坏境——院校周边校区、其他相关院校的发展状况。
(耶鲁、蔡元培)
(2)按照所交换三要素的性质可以分为:
政治环境——政治制度、法律条例、公共权力等所规定的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所规定的环境;
文化环境——精英与大众的生活方式所影响的环境;
工作、生活环境——学术及人居环境等。
2.社会需求要素
(1)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律规范
(2)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目标
(3)城市化进程的政府目标
(4)中产阶层的人口及贫困人口比例
(5)学龄人口分布:
11-22岁,22-64岁
(6)最近1-2个战略期内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
(7)继续教育人口的潜在数量
(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政府目标
(9)每年被区域外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数量和院校层次分布
(10)每年中学生、大学生出国留学的数量
(11)可能接受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
(12)人才需求主要专业类型和数量预测
①每百亿元GDP人才需求
②一二三次产业需求比例
③智力型劳动者和非智力型劳动者的比例
④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政府目标
⑤区域产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⑥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需求数
⑦自主创新活动的政府目标及投入
⑧社会进步的人文需求
3.个人需求要素
(1)人均GDP
(2)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3)25-64岁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4)个人成长、职业、成就等对学习的需要
(5)个人兴趣、生活、交往、娱乐、安全等方面对学习的需要
(6)潜在受教育者对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的选择性需要
4.资源要素
(1)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
(2)政策性资源(如税收优惠、贴息、公共资源无偿使用等)
(3)学费收入
(4)可以预期的科研经费收入
(5)有偿还能力的市场融资
(6)院校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经营性收入
(7)可能获得的社会捐赠收入
(8)法规政策未禁止的营利性教育的收益
(9)通过科学管理,堵塞漏洞,提高使用效率可能节约的资源
(10)通过调整院校发展的方向、重点、时序,以有所不为来支撑有所为,以有所后为来支撑有所前为,以有所少为来支撑有所多为而整合出来的资源
(11)通过使用市场机制激活或放大的校内使用不充分和闲置的资源
(12)可以共享的其他院校或社会组织的资源
5.学术与人居环境要素
(1)区域内设置高等院校的历史
(2)区域内大众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全和有效程度
(3)院校与政府部门关系,院校长与政府负责人的关系
(4)区域大学或学院毕业的各类人才年均净增减比例
(5)区域内政府官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其中政府主要官员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科、层次、类型
(6)城市的交通、治安、文化、休闲活动环境,教师的居住、医疗、小孩上学、配偶就业条件等服务体系的有效程度
(7)能稳定支撑的讲师以上专任教师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的相对薪资水平
6.院校社会形象要素
(1)院校录取生源的竞争性
(2)与同类院校比较,毕业生的就业率与薪资水平
(3)近年来,教授、副教授的调入与调出比例
(4)就业后与入学前相比,社会阶层提升的校友对母校教育的认可程度
(5)参与捐赠的校友比例
(6)地方政府科技投入中本校获得的比例及近年来的增长幅度
(7)院校接受非校友捐赠的增长率
(8)院校对区域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
(9)政府官员及社会知名人士对院校的评价
(10)由第三方征集的其他同类院校对本校的评价
7.其他院校的发展定位对本院校的影响因素
(1)本校录取学生在全国统一高考中的分数位置(与课程、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学校定位密切相关)
(2)相比较院校——发展的参照对象
①哪些学科或者学科方向的水平本院校难以超越,不宜发展
②哪些学科或者学科方向是可以合作发展
③本校的优势在什么方面
④哪些学科或者学科方向存在可能的突破机会
⑤哪些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⑥哪些方面不可避免激烈竞争
(3)相比其他院校,本校学生职业成就竞争的优、劣势所在
(二)战略能力分析
在“抉择做哪些好事”与“把事情做好”两者之中,“抉择做哪些好事”的能力对战略更为关键;
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者之中,质量对战略更为关键;
在“英明领袖”式的决策能力与制度文化的作用力之中,制度文化的作用力对战略更为关键;
在适应性能力与创造性能力两者之中,创造性能力对战略更为关键。
1.战略能力之一:
形成概念的能力
(1)著名管理学家罗博特.卡茨(RobertL.Katz)认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形成概念的能力最重要。
(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解决人事关系的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
即使我们摸着了很多的石头,没有足够的概念能力,学校的发展也将“碎片化”,“发展”得很热闹,若干年后回头一看,却很难找得到真正的进步。
况且水太深了,往往摸不到石头,要凭强大的概念能力,可靠地感觉到那块“石头”,全面地把握那块“石头”,坚定地控制前进的方向。
(质量、效益、教学型、研究型、事业与产业、赢利与营利)
(2)“培养创新人才”,何谓创新?
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追求哪些创新?
①提出一种新的理论
新的判断形成新的观点,系统化了的新观点形成新的理论,系统化了的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思想。
②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③提出一种新的概念,以浓缩的语言集成新的判断
④对一个旧的概念或一种旧的状态重新描绘
⑤把一堆零散的常识系统化
⑥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发现新的资料
⑦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3)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教育既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又要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
(4)内部关系规律——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发展相适应;
教育既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所制约,又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5)各高等教育应注重什么?
①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③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④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6)判断是否有足够的概念能力的若干方面:
师资队伍:
层次和结构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及学科发展方向需要?
怎样兼顾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教学管理制度:
怎样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人事分配制度:
有利于激励绝大多数教师创造性的学术工作吗?
其效果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吗?
行政管理制度: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能够在相互协调中充分行使,并有效发挥作用吗?
校内资源配置:
优先按教育规律还是按市场规律?
服务地方:
产生了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明显的、实质性的效果吗?
校园文化:
体现了对娱乐和商业文化的超越吗?
校园环境与后勤服务体系:
包含了多少教育和人文关怀功能?
2.资源能力
(1)公共资源的获得能力
(2)市场资源的获得能力
(3)社会捐助的获得能力
(4)资源集中调度能力
(5)资源利用能力:
①经营性活动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
②公益性活动投入资源的使用充分性;
③必需的价值性活动使用资源的合理性
教育过程中的“节约”有些是质量陷阱,人才培养的“速成”往往是数量泡沫。
3.学术能力
(1)学术人才水平、结构、数量
(2)教学与研究条件
(3)学术管理制度:
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学术成果评价制度、教师队伍的晋升与退出制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制度
4.经营能力
(1)院校内部治理能力
(2)公共关系经营能力
(3)市场经营能力
5.制度创新能力
“真正的制度往往并不是文字规定中的制度,而是实际运行中的制度”
(1)学习能力(组织的)
(2)制度诊断能力
(3)制度设计能力
(4)制度实施能力
6.战略能力综合
(1)资源能力——物质层面的能力
(2)学术能力——科学与技术层面的能力
(3)经营能力——管理层面的能力
(4)制度创新能力——文化层面的能力
(5)概念形成能力——哲学层面的能力
综合战略能力=k1×
资源能力×
k2×
学术能力×
k3×
经营能力×
k4×
制度创新能力×
k5×
概念形成能力
资源能力、学术能力、经营能力大体上是可以复制或移植的,不可复制能力是在自己的组织内生长出来的,可能汲取了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但是经过了组织内特殊的生长过程,先进的发展观念与组织特殊的结构、特定的环境、特别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因而是不可移植的。
院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的选择,鲜明特色的形成,持久的竞争力优势的保持,依靠的主要是不可复制能力。
制度创新能力、概念能力基本上是不可复制的。
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需具有不可复制性。
要在自己所属的类别中成为一流院校,仅有可复制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出类拔萃是不可复制的,而平庸是可以批量复制的。
(三)战略目标
1.分类与定位
(1)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
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遵循的分工,应该体现的与其他院校发展的差异。
在发展人的个性、道德、能力、兴趣方面承担什么职责,用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实施教育的类别、结构、层次、质量标准、特色。
①教育类别定位,从事精英高等教育的还是从事大众高等教育;
以普通教育为主,还是以专业教育,或以职业教育为主。
②教育目标定位,主要指人才培养的模式、类型、层次、规格。
③学科目标定位,主要指院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门类、方向、水平。
④管理目标定位,主要指物质资源利用率,人力资源效益,行政管理与服务效率等。
(2)分类依据
①服务面向定位:
主要服务什么区域?
满足哪一类别和层次的社会需要?
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中承担什么独特的角色,在区域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什么别的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办学类型定位:
精英高等教育还是大众高等教育?
重心在普通教育、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③办学层次定位:
主要是本科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院校 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