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8078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4.82KB
荷塘月色Word格式.docx
《荷塘月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明确:
可见,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2.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
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二)相关知识
意境:
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
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
闰(
)儿
琐屑(
)
踱(
)步
弥(
)望
霎(
)时敛裾(
)
倩(
)影
鹢(
)首
酣(
)眠
袅(
)娜脉脉(
蓊蓊(
)郁郁
峭楞楞(
参(
)差(
)惦(
)记
幽僻(
媛(
)女
2、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荷
曲
娜
脉
浅
挨
3、记下列形近字
)年
惦(
)记
敛裾(
)
湿润(
掂(
)量
盘踞(
姓闫(
踮(
)脚
前倨(
)后恭
袅(
)娜
枭(
)雄
潺湲(
茑(
)树
瑗(
)玉
4、词语释义
点缀:
斑驳:
丰姿:
袅娜:
脉脉:
羞涩:
没精打采:
蓊蓊郁郁:
5、近义词辨析
斑驳
稀疏
相同点:
均有“错杂、疏朗”之意。
不同点:
“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
如: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
稀疏的头发。
均匀
和谐
都有“相当,适当”之意。
“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
时间或空间间隙相等。
分布均匀。
“和谐”是相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
和谐社会。
安宁
宁静
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
“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
嘈杂的声音,使人不得安宁。
“宁静”着重于“静”,安定清静,不嘈杂,多形容环境或心情。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二、感知文本
(一)初读课文,思考
1.感受文本,说出美“点”。
这是一篇美文,你觉得它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荷塘月色》共9个自然段,这9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9段
(2)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
第7—9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6段)
第三部分(第7—10段)
3.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一些句子?
请大家找出来。
4.感受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景致?
荷塘月色的景致描写中,你喜欢哪些句子?
好在哪里?
5.我有疑问
第二课时
(二)研读课文,
1、阅读第1段,思考
(1)作者深夜为什么要去荷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①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②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第2-3段,思考
(1)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3、阅读第4—6段,赏析画面,涵咏语言,感受意境美。
(1)在这三段中,作者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请从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上,为每段各拟一个标题。
(2)阅读第4段,思考
①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
②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
请你结合具体句子谈。
③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
有没有描写月色?
④品味一组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说出二者的相似点,并能说明其作用)
I、“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II、“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像明珠、星星、美人。
”
III、“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有人认为通感属于一种特殊的比喻。
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并作体会。
(3)阅读第5段,思考
①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②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小睡各指什么?
有无深层含义?
③第5段写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有人说:
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
体会一下:
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
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
找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④佳句品味(重点品味加点的动词,体会表达效果)
I、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II、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III、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4)阅读第6段,思考
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②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
③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4、阅读第7—9段,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4)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5)第9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5、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思考
开头: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
(2)作者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
作者为什么要写“妻”,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
谈谈你的看法。
6、再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2)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三、延伸拓展
关于本文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①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②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的愁苦的心情。
③有人认为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据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你认为是哪一种情况呢?
第三课时
四、课堂训练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ò
)
颤(zhà
n)动
乘(ché
ng)凉
独处(chǔ)
B.酣(hān)睡
参差(cī)
袅娜(nà
蓊蓊郁郁(yù
)
C.点缀(zhuì
倩(qià
n)影
皱缬(xié
揪(jiū)着草
D.一绺(lǚ)
羞涩(sè
踱(duó
)着步
明眸善睐(lá
i)
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迷迷糊糊
凝碧
波痕
朗照B.隐隐约约
幽僻
袅娜
空隙
C.蓊蓊郁郁
寂寞
稀疏
羞涩D.没精打睬
丰姿
酣眠
倩影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月亮
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②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③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渐渐
阵阵
密密
照B.渐渐
缕缕
泄
C.已经
紧紧
照D.已经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满月,天上
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B.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即使
因而
但是
既D.虽然
5.下面对加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致:
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
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
写出了满地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
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6.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
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7.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a.白花零星地点缀着
b.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②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a.高处丛生的灌木,b.高处的灌木丛生,)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8.对《荷塘月色》一文中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B.作者生活丰富,这种联想充实了作品的内容,读之倍感妙趣横生。
C.当晚闲来无事,作者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回忆了这段读书生涯中的趣事。
D.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家乡的荷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9.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
荷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0.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
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
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
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
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
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
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
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
——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
“花花开啦”、“蜻蜒来啦!
”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
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
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
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
骤雨立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
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
此情此景,确也可乐。
总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
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文末的“福气”是指______________。
(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
(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
(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
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五、拓展视野:
1、写荷花的诗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2、《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
讲解》
②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
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
荷>
》
③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
……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 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