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极 哲学范式的转变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92012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3.23KB
杨文极 哲学范式的转变文档格式.docx
《杨文极 哲学范式的转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文极 哲学范式的转变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未来要走向哪里?
走向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现代西方哲学。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革命与反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三种哲学相互对立的格局。
因此,破除这种格局,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
只有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才可以理论创新,才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现代化,并正确认识解读评价现代西方哲学,从而才能使中国哲学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哲学范式;
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斯大林哲学;
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一)
中国现在有三种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在这三种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贫困化,中国哲学合法化,西方哲学边缘化,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使中国哲学现代化,正确解读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
这样,我们的哲学研究才能走向世界。
然而,究竟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怎样使中国哲学现代化?
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哲学范式的转变问题。
哲学范式的转变,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而改变自己的形式的。
譬如,古代哲学研究本体论,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近代哲学研究认识论,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现代哲学研究什么呢?
哲学范式如何转变呢?
说法不一,理解各异,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从哲学史、认识史上说,从主客体理论上来研究,哲学是什么?
哲学作为人生在世的一种方式,爱智慧它首先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
因此,哲学不是表现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是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美好愿景的诉求。
人的生活(处于更原始状态)高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从人的生活实践中生发出来的。
当人类生存下来,探求世界的本原时,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问题,才提了出来。
这就是古代本体论哲学的产生。
到了近代,人类从对客体的探求进展到对主体的研究,提出了主客体理论,即认识论哲学。
现代哲学是从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实践、行动来批判近代哲学并取代他们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的。
马克思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仅把理论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接着,马克思又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多么重视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从而突出了改变现存世界的方法。
因此,现代哲学研究的就是方法论哲学。
恩格斯在其《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又清算了黑格尔以后的费尔巴哈哲学。
恩格斯在这里讲的是“终结”,就是欧洲近代哲学的终结,也就是现代哲学的开始。
从“终结”的观点出发,恩格斯讲,迄今为止,“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这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分。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如果给他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
”这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客体的,是本体论的哲学。
接着,恩格斯又讲:
“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用哲学家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这就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
也可以说是研究认识论的哲学,是专门研究主体认识的哲学。
结果如何呢?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这样就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自在之物”通过人的实践可以变为“为我之物”。
恩格斯特别指出,“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士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这样,现代哲学就是方法论的哲学,它研究现实的个人面向实践,探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哲学智慧的功能。
在这里,恩格斯提出了“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第一自然”与“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等概念,说明了在实践中,主客体是统一的,从而批判了近代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实现了哲学范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哲学,它已实现了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哲学范式的转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对这个事实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
究竟有什么差异呢?
(二)
毛泽东说: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从俄国人那里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应当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而只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应用。
“文本”和应用是有差别的。
全国解放后,我们没有现成的哲学理论。
大家学《社会发展史》,学《实践论》、《矛盾论》,后来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列宁主义问题》、罗森塔尔和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学习前苏联专家编写的《哲学讲义》和《哲学教科书》,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才有了艾思奇主编的我们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材。
但是,这个教材仍然是按照斯大林的哲学体系编写的。
斯大林的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斯大林说: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党底世界观。
其所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
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去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执政。
斯大林经过从1928-1936年的努力,于1936年正式宣布前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斯大林在撰写联共(布)党史时,在四章二节专门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党底世界观,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在辨证唯物主义这个共产党的哲学中,总共讲了十个基本特征。
其中辩证法讲了四个基本特征,即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上,讲了“联系”、“发展”、“过程”和“对立面的斗争”四个基本特征;
唯物主义讲了三个基本特征,即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绝对对立上,讲“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可知性”三个基本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讲了三个基本特征,即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精神生活条件对立的基础上,讲了生产底三个基本特点,“生产永远也不会长久停留在一点上,生产样式决定生活样式,生活样式决定思想样式”,“生产决定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与旧制度的消灭和新制度的产生相关联的”。
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十个基本特征”,就是长期以来影响我们的一种哲学范式。
基本特征是事物表现于外的东西,还不是事物本身内在的本质。
在这一范式中,根本没有讲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法范畴论,也根本没有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根本没有讲人,现实的个人的实践。
据斯大林说,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938)是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1908)来的,所以他提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强调“发展就是对立面的斗争”。
“而这种对立面底斗争,旧东西与新东西间的斗争,衰亡着的东西和产生着的东西之间的斗争,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间的斗争,便是发展过程底实在内容”。
这个哲学范式,提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范式:
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彼此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在时间空间中运动着的物质是有规律的。
人们怎样认识客观规律呢?
这就又讲到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所以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物质与意识二元对立情况下,如何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如何认识客观规律性?
如何发展意识的能动性?
理论上讲不通,所以实践上就只能是盲目瞎指挥,拍脑壳的唯意志论。
在辨证唯物主义中,斯大林提出一个物质、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等元素,而没有人的、冷冰冰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观的哲学范式。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只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深入到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没有讲人民、国家、民主、自由、文化。
所以,在1947年,经斯大林批准,由苏共中央主持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哲学讨论会,审查批判了亚历山大洛夫所著的《西欧哲学史》(教科书),出席这次哲学讨论会的有全苏著名哲学家百余人,苏共中央书记日丹诺夫(1896-1948)在会上代表斯大林和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强调人类历史、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历史,斗争是主旋律,斗争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由此可见,前苏联斯大林哲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一种强调“斗争绝对性”的意识形态哲学。
全国解放后,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全盘苏化”,在理论教育和宣传中,全面接受了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精神,接受了斯大林的这一哲学范式。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哲学范式呢?
这是一个强调哲学是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近代哲学理论范式。
当我们一讲到“观”,就是讲看法、“根本看法”。
它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这种哲学范式,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而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应用。
当世界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进展到“和平与发展”,当我国社会已进入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这种哲学范式,显然是落后的,它决不是现代哲学的范式。
因此,面对这种状况,面对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面对着党的指导思想的现代化,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必须要转变。
(三)
所谓哲学范式,就是指库恩描述一种科学发展的图式:
一种范式规定的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旧范式转换成新范式的革命,形成新常规科学。
库恩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不在于意义的证实与证伪,人们在解决疑难的活动中才产生科学。
形成科学的范式,则标志着一门科学的成熟。
范式有模型、模式的含义。
范式由科学共同体普遍承认的科学原理与配套系统历史地理形成的共同信念,如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牛顿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科学范式。
我们借用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称之为哲学范式。
再讲详细一点。
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一种科学哲学,从杜威、波普、拉卡托斯到库恩,他们从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转向了动态地研究科学发展的模式,转向了历史主义学派。
库恩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认为,所谓“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或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围绕某一科学或者工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从而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进行认识活动。
所以,“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一定的科学共同体形成一定的“范式”。
在这里,库恩还讲了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讲了科学发展的模式:
①前科学时期,②常规科学时期,③科学危机时期,④科学革命时期,⑤新的科学常规时期。
我们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解读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和超越了近代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范式”,发展为现代主客相统一的实践方法论哲学范式。
由于我国在解放后“全盘苏化”中学习和借鉴了斯大林主客二元分立的哲学“范式”,所以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就有一个批判和超越斯大林哲学“范式”而向现代哲学范式转变的任务。
这个哲学“范式”的转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现代哲学反映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反映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它实现了由静态的世界观要素论向动态的实践生活论的转变。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而要改变世界,就必须付诸于实践,付诸于现实的个人的实践的方法。
所以现代哲学就是对近代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哲学的超越,向主客统一的实践方法论的转变。
近代哲学无论讲物质、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的世界观要素的哲学范式,还是讲意识、绝对观念、自我意识世界观要素的哲学范式,都是静态的思维方式,都是脱离开人的、抽象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
现代哲学讲主客体统一的生活实践,讲有人居住的、为人所用的现实的属人世界,讲动态的、由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所推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现代哲学一大特点。
第二,现代哲学反映封建专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封建专制社会讲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独白,民主政治讲的是人民民主,是对话。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领袖独白,“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我们不善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一些领袖人民的“四拍”现象,“拍脑壳决策、拍胸脯担保、拍大腿后悔、拍屁股溜走”,老百姓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要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许多人不理解科学与民主的辩证关系,所以出现了要么举科学大旗,要么举民主大旗的事情。
须知二者是统一的,没有民主的意识很难举起科学大旗,没有科学的思想也很难举起民主的大旗。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前面加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科学与民主这两面大旗统一起来。
从“独白”向“对话”转型,这是现代哲学的第二大特点。
第三,现代哲学,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座标上说,既要重视共时态的考察,也要重视历时态的考察,还要重视从共时态向历时态的转变。
从共时态上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从历时态上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从共时态向历时态的转变,既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又可以看到它们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到它们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向,找到它们的同时代性和某些共同点与相似之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很值得我们重视。
例如,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这种近代哲学之后,产生了两种现代哲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是所谓的现代西方哲学。
从横向共时态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不同阶级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但从纵向历时态上看,它们都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同时代性,又在对具体问题探讨上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它们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都有不同的贡献。
这是现代哲学的第三大特点。
研究现代哲学的这三大特点,我们就可以判断我们的哲学尚处在什么阶段?
是不是现代哲学?
要不要向现代哲学范式转变?
什么是哲学,古代希腊把哲学称之为爱智慧,是智慧之学;
近代把哲学称之为知识之总汇,是科学,是认识论;
现代把哲学看作是理论思维,是思维活动,是思维方法,是方法论。
这就是说,古代哲学研究客体,是本体论;
近代哲学研究主体,是认识论;
现代哲学研究主客体统一,是实践方法论。
如果我们理解和把握了现代哲学的三个基本特点,就可以明白把哲学当作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停留在近代哲学范式的水平上,而没有实现向现代哲学范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现代化,正确认识和评价西方哲学,都应当从现代哲学的三个基本特点出发,这样我国的哲学才能繁荣和发展,才能走向世界。
马克思曾预言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1948年也提出过中国哲学世界化的问题,所以从现代哲学的三个基本特点出发,推进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就是中国哲学界的根本任务。
(四)
哲学范式的转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实现了哲学范式的转变,现代西方哲学也已经实现了哲学范式的转变。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本体论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问题。
有人说,本体论是形而上学一分支,它是关于存在的最一般的规定和范畴的学说。
也有人说,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形而上学。
从古至今,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本体论,有理念论的本体论,有经验论的本体论,有神学的本体论,有科学的本体论,还有的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
我们认为,所谓本体论就是对世界起源、要素、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在西方,哲学发展到康德,本体论从关于存在本身的学说,转到了另一个方面,转到了对理性的基本原理和描述现象的原则进行分析的方面,即主体性方面。
康德认为,作为关于存在本身的学说的本体论,若不与理性认识、人的行为和评价能力相关,就会完全失去意义。
于是康德阐明了他的“现象—物自体”独特的本体论模式。
康德认为,人的理性只能运用于感性经验范围内,才有客观有效性,才是真理。
至于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等问题,根本不是知识,不是科学所追求的对象,它们是信仰的对象,是实践理性的公设。
这样一来,在知识里“否弃”了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在道德里、在实践方面完全以另外一种形式,以信仰的形式而固定下来。
由此可见,康德关于“现象—物自体”的划分,一举完成了批判哲学的两大任务:
《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这样,康德就把科学与道德、启蒙精神与宗教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与唯理论结合在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中。
长期以来,我们不能正确解读康德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据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一书中所讲的那一段话。
列宁说: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点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对立的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的表象相符合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
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
在康德承认经验、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时,他是在把自己的哲学引向感觉论,并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觉论而引向唯物主义;
在康德承认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等的先验性时,他就把自己的哲学引向唯心主义。
”显然,在这里,列宁是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来划界的。
没有看到“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也没有涉及到康德所讲的科学与道德、启蒙精神与宗教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语唯理论等诸多问题,所以他就看不到康德在本体论上的转折和贡献。
正如马克思所说,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由于它们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所以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在康德之后,以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哲学”、谢林的“同一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哲学,都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费尔巴哈虽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他也不懂“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
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区分了人化自然和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并认为人化自然是人类生活资料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是实现劳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条件。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人、对实践、对改变世界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真谛。
所以,作为现代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本体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从对近代哲学范式的批判中,走进了现代哲学的范式。
西方许多科学哲学思潮,都反对和拒斥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
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首先,实用主义者杜威,他说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从来不怀疑世界的存在。
他承认地质科学的结论,承认宇宙的世界的说法,但是他却不把这个世界看成是某种超乎有关它的知识以上的东西。
他把知识和知识以外的东西,把人化自然和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相区别。
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他提出了经验的自然主义。
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把经验与自然分开,认为经验只是人们的主观感受,是对自然现象的反映,它是偶然的、零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文极 哲学范式的转变 哲学 范式 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