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743101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20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二者是最根本的斗争;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8、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
1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也是物质的;
4物质是可以认识和反映的。
9、认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伟大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时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
11、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实践: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2、如何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时候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事物发展的主要作用
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的主要作用:
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主要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7、事物的质、量、度的概念及其认识度的意义
质: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认识度的意义:
要掌握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意识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作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
③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
2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各是什么?
主体:
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①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①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的间接经验;
②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
2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①必须从实践出发,做的理论联系实际;
②需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环节;
③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5、真理的客观性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
③它们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6、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真理?
在实践中,我们应认识和发展真理。
27、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8、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缺陷是什么?
基本观点:
①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精神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缺陷:
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社会存在及其构成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构成: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A、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B、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A、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C、社会革命不否认和排斥社会改良的作用。
总之,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准备;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34、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复习资料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这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的在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⑶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六、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七、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意识决定于物质。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八、联系的特点: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九、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十一、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
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
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十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十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十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普遍和特殊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十五、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在相互作用各自素而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十六、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质、量、度
⑴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⑵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⑶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间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十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十八、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首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