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04345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9.86KB
土木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土木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线平面设计线形中常用的单曲线、复曲线及回头曲线等,一般都包含了圆曲线。
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行好、行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使用十分普遍。
2.3.1圆曲线的几何要素
T=Rtanα/2
L=παR/180
E=R(secα/2−1)
D=2T−L
T─切线长(m)
L─曲线长(m)
E─外距(m)
D─校正数或称超距(m)
R─圆曲线半径(m)
α─转角(۫)
2.3.2汽车在圆曲线上的行驶特性
行驶在曲线上的汽车由于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其稳定性手到影响,而离心力的大小有与曲线的半径有密切的关系,半径越小越不利,所以在选择平曲线上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值,只有在地形或者其他条件受影响时才可用较小的半径。
为了行车的安全与舒适,《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了圆曲线半径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最小值。
R=V2/127(µ
±
i)
V=行驶车速(km/h)
i=超高横坡度
在指定车速V下,最小Rmin决定于容许的最大横坡度μmax和该曲线的最大超高icmax。
2.3.3圆曲线的半径和长度
在半径的选用中,尽量选用较大的半径,极限最小半径尽可能不用,但是半径不是越大越好,还要视所设的路线而定,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规定圆曲线的半径最大不宜超过10000m。
在三级公路中,设计速度V=40km/h,在一般最小半径中R≥100m,在极限最小半径中R≥50m,在设计中根据地形的情况自行选择合适的半径,所以在设计的三级公路中JD1的R1取200m,JD2的R2取60m,都符合要求。
2.4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设计的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除四级公路不要求设缓和曲线,其余的等级的公路都应该设置缓和曲线。
2.4.1缓和曲线的线性特征
回旋线是公路路线设计中最常用的的一种缓和曲线。
1)回旋线的基本公式
R∙LS=A2
R=回旋线所连续的圆曲线半径
LS=回旋线型的缓和曲线长度
2.4.2缓和曲线的长度及其标准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公式:
LS(min)=0.036V3/R
在三级公路中,R1=200,V=40km/h,代入得:
LS(min)=0.036*403÷
200
=11.52m
R2=60,V=40km/h,代入公式得
60
=38.4m
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值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40
30
2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85
70
所以在三级公路设计中,缓和曲线了LS都取40m满足要求。
2.4.3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几何要素
道路平面曲线的几何元素公式如下:
T=(R+ΔR)tanα/2+q
L=Rπα/180+LS=Rπ(α─2β)/180+2LS
E=(R+ΔR)/cosα/2─R
β=90LS/Rπ
q=LS/2─L3S/240R2
ΔR=L2S/24R─L4S/2384R3
在所设计的三级公路中,R1=200m,R2=60m,求出平面曲线几何要素,就平曲线长度L为例子。
L1=R1π(α1─2β1)/180+2LS
β1=90LS/R1π=90*40÷
200π=5.73۫
L1=200π(37۫─2*5.73۫)÷
180۫+80
=169.12m
平曲线要素如下:
JD
α
R
LS
T
L
E
1
左37。
87
169.12
11.24
2
左118。
12,
122.1
163.78
58.99
2.5平面曲线组合设计
平面线形应值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长直线的尽头不能和小半径的曲线相接,在公路弯道一般情况下,由两端曲线和一段圆曲线组成。
缓和曲线的长度不能小于所设计等级公路的最小长度的规定;
中间圆曲线的长度也宜大于3s的行程。
下表为各级公路平曲线的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
一般指
1000
850
700
500
350
250
最小值
170
140
50
所求的两个弯道的平曲线长度L1=169.12m、L2=163.78m都满足要求。
3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空间的线形几何构成的大小及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纵断面是由两条主要的线,一是地面线,根据中线个点的高程而绘出的不规则的折线;
一条是设计线,是反映道路线的起伏情况,器标高为设计标高。
三级公路的标高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直线的坡度和长度会影响行车的速度和安全,竖曲线有凹有凸,主要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
3.1纵坡及坡长设计
3.1.1坡度设计
是纵坡设计经济合理,结合选线的纵坡安排意图,经过综合分析、反复比较定出纵坡。
纵坡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1)纵坡要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2)纵坡要考虑地质、水文、气候、排水等因素。
3)纵坡要考虑填挖平衡,就近填方。
4)考虑交通枢纽、农田水利等因素。
3.1.2最大纵坡
是道路所允许的最大坡度值,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指标。
设计速度km/h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在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上,最大纵坡为7%。
3.1.3最小纵坡
纵坡小能有利于汽车的行驶,但是同时还要考虑到路面排水的功效,说以纵坡不宜太小,要满足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所以纵坡的设计以不小于0.3%为最小纵坡,一般要大于0.5%为宜。
在特殊地形上纵坡小于0.3%是,边沟要做纵向的排水设计在超高横坡度渐变段上,为使行车外侧边缘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的纵坡不宜小于超高的允许渐变率。
3.1.4合成坡度
是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三级公路在V=40km/h时的最大合成坡度为10%,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3.1.5坡长设计
三级公路在40km/h的最短坡长为120米。
根据《公路工程及技术标准》在三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接近5.5%和5%为宜。
3.2竖曲线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为了缓和因车辆动力变化而引起的冲击和视距保证,必须插入竖曲线。
竖曲线一般是由圆曲线和二次抛物线两种。
3.2.1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长度
在纵断面设计中,有三个因素决定最小半径。
1)缓和冲击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了加速度,从而产生了离心力,让乘客感觉不舒服。
R=V2/13a
加速度a一般在0.5~0.7m/s2.
2)时间行程不过短
在竖曲线上行驶,行驶路程太短,会让乘客感觉不舒服,所以最短距离要满足。
Lmin=V/1.2,设计速度为40km/h的最小长度为35m.
2)满足视距要求
汽车在凸曲线上行驶,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视线。
在凸曲线上设计车速为40km/h最小半径为700m。
3.3竖曲线设计
在纵断面的变坡点上,由于坡度的改变形成了坡度角ω
ω=i2─i1
当ω为“+”时表示凹曲线,当ω为“─”时为凸曲线。
在总多面设计中,有3个变坡点,所以有4个坡度,i1=─0.56%i2=5.9%
i3=─3.4%i4=5%
所以经过计算ω1=i2─i1=6.46%ω2=i3─i2=─9.3%ω3=i4─i3=8.3%
所以第一个为凹曲线,第二个为凸曲线,第三个为凹曲线,分别选择半径R1=2000m,R2=800m,R3=1000m,都满足竖曲线半径的要求。
三个变坡点的桩号分别为K0+710、K1+40、K1+360.
三个变坡点的高程:
H1=281,H2=300.5,H3=291
在进行竖曲线要素计算
竖曲线长度:
L=Rω
竖曲线切线长:
T=L/2=Rω/2
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h=x2/2Rx为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终点桩号差
竖曲线外距:
E=T2/2R
竖曲线起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
竖曲线起点高程H起=H0±
Ti
竖曲线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
竖曲线终点高程H终=H0±
以上两式中的凸竖曲线用“─”,凹竖曲线用“+”。
以半径R1=2000m为例计算
L1=R1ω=2000*0.0646=129.2
T=L/2=129.2÷
2=64.6
E=T2/2R=64.62÷
4000=1.04
算的竖曲线要素如下:
变坡点
变坡点桩号
凹凸性
变坡点高程
K0+710
凹
2000
64.6
1.04
281
K1+40
凸
800
37.2
0.86
300.5
K1+360
42
0.88
290
竖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竖距h,竖曲线上的一点里程桩号K0+690
该竖曲线的起点桩号为K0+710─T=K0+645.4
x=690─645.4=44.6mh=x2/2R=44.62÷
4000=0.497m
竖曲线起点高程=281+64.6*0.0056=281.36(m)
竖曲线的终点桩号=(K0+710)+T=K0+774.6
竖曲线终点高程=281+64.6*0.059=284.81(m)
在桩号为K0+760处:
横距x=44.6m
切线高程=281+(64.6─44.6)*0.0036=.281.07m
设计高程=281.07+0.497=581.57m
桩号K0+760
横距x=774.6─760=14.6m
h=x2/2R=0.05m
切线高程=281+(64.6─14.6)*0.059=283.95m
设计高程=283.95+0.05=284m
求的在竖曲线上的桩号的切线标高、设计标高如下:
里程桩号
K0+670
K0+690
K0+740
K0+760
K1+60
K1+340
K1+390
切线高程
281.21
281.07
282.77
283.95
299.82
291
291.5
设计高程
281.4
281.57
282.04
283.10
284
299.64
299.60
290.90
291.60
3.4道路的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3.4.1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该相互重合,且平曲线要长于竖曲线,就是所说的“平包纵”。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平衡。
3)暗弯与凸形曲线结合,明弯和凹形曲线组合才合理。
4)要避免使凸曲线的顶部或者凹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5)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
3.5纵断面设计要点和方法
3.5.1纵断面设计要点
要求从断面均匀平顺、起伏缓和、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考虑到排水的因素,所以为了路面和边沟的排水,最下纵坡不应低于0.3%~0.5%.
在关于纵坡的长度上,纵坡的长度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s的行程为宜。
竖曲线的半径选用较大的为宜,在受限制时可用最小值。
3.5.2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在纵坡的设计小于0.3%时,对道路的排水不利,所以在道路的两侧可以设置锯齿形的沟进行排水。
4横断面设计
道路的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个点的法相切面,是由横断面设计和地面线组成。
4.1横断面的组成
1)路幅是指公路路基顶面的两路肩外侧之间的部分。
三级公路在设计速度为40km/h时的路基宽度为8.5m。
2)路拱是为了有利于路面的横向排水,将路得中央做成相亮泽倾斜的拱形。
路拱对排水有利但是路拱对于行车不利,在设计时不能太大。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一般取1.0~2.0%,为了有利排水,在这里去路拱ig=2.0%。
路肩是为了保护车道的主要稳定,供车辆紧急停止,在道路的两侧。
在三级公路设计中只有土路肩,宽度为0.75m。
在路肩上也有为了有利于排水而设置的路肩横坡度,在这里选用3%.
4.2行车道宽度
行车道宽度是根据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和汽车行驶速度分别来确定。
参考数据:
在设计速度为40km/m的时候,车道宽度取3.5m.
4.3曲线的超高、加宽于视距保证
4.3.1曲线超高
为了抵消在曲线段上的离心力,将路面设计成为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度,就是超高。
在这里我们根据超高表来确定,在设计速度为40km/h的三级公路上,超高横坡度的选择如下表:
V=40km/m
600~390
390~270
270~200
200~150
150~120
120~90
90~60
─
超高%
1)超高的过度
一般绕内线旋转由于内侧的不降低,有利于纵向排水,所以在新建的公路中一般都以绕内线旋转的方法。
2)横断面的超高值得计算
利用绕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超高位置
计算公式
注
圆
曲
线
上
外缘
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
2.临界断面距缓和段起点
3.X距离处的加宽值:
中线
内缘
过
度
段
或(
)
参考数据:
a=0.75b=3.5ic1=5%ic2=8%ig=2%ij=3%LC=40
路基加宽值随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在JD1R=200时,BJ1=1.0
在JD2R=60时,BJ2=2.5
对超高进行计算:
1)圆曲线的超高,以桩号K0+240为例
外缘hc=0.75*0.03+(0.75+7)*0.05=0.41
中线h`c=0.75*0.03+3.5*0.05=0.2
内缘h``c=0.75*0.03─(0.75+0.6)*0.05=─0.045
2)缓和曲线上的超高,以桩号K0+200为例
X0=0.02÷
0.05*40=24X=200─180=20
所以x<x0
BJX=x·
Bj/LC=0.5
外缘=20*0.41÷
40=0.205
中线=0.75*0.03+3.5*0.05=0.0925
内缘=0.75*0.03─(0.5+0.75)*0.02=-0.0025
对在平曲线上的各个桩号的超高值计算如下表:
JD1
K0+180(ZH)
0.0925
+200
-0.0025
0.205
+220(HY)
-0.065
0.2
0.41
+240
+260
+280
0.2
+300
+309.12(YH)
+320
-0.022
0.15
0.3
+340
-0.0035
0.094
+349.12(HZ)
JD2
K1+133.92(ZH)
+150
-0.034
0.135
0.26
+170
-0.19
0.063
+173.92(HY)
-0.24
0.64
+190
+210
+230
+250
+257.7(YH)
+270
-0.115
0.0.22
0.445
+290
-0.002
0.12
+297.7(HZ)
4.3.2曲线加宽
为了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候的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测的需要,在平曲线的内侧增加路面、路基的宽度。
但是对于R>
250m的圆曲线不用设计加宽。
在圆曲线上为全加宽。
在JD1R=200时,BJ1=1在JD2R=60时,BJ2=2.5
加宽值公式:
bx=LXb/L
以圆曲线上的桩号K0+200为例,在JD1上,所以BJ1=1。
LX=200-180=20L=40
Bx=20*1÷
40=0.5
在K0+200桩号处的加宽为0.75m
圆曲线上加宽值
桩号
加宽值/m
K0+200
0.5
K0+220(HY)
K0+309.12(YH)
1.
0.728
0.228
K0+349.12(HZ)
0.05
2.23
K1+173.92(HY)
2.5
K1+257.7(YH)
1.73
0.48
K1+297.7(HZ)
4..4视距保证
在弯道部分,可能有建筑物挡住司机的视线,所以在设计路线时候要考虑到在弯道内侧的建筑物和障碍是否遮挡了视线,即考虑横净距h。
S=80mL`=163.78mR=60B=8.5
参考公式:
h=RS(1─cosγ/2)γ=180S/πRSRS=R─B/2+1.5
过程:
RS=60─4.25+1.5=57.25
γ=180。
*80÷
π÷
57.25=80°
03′50″
h=57.25*(1─cos40°
01′55″)=13.4m
在设计时候用横净距对弯道进行限制。
4.5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
在公路工程中,有挖方有填方,所以对其要进行计算和合理的调配。
4.5.1横断面的计算
用积距法,把需要填挖的地方划分成若干个规则图形进行计算在相加。
4.5.2土石方的计算
平均断面法,用相邻两个断面的填方或者是挖方的平均面积与其距离的乘积。
V=(F1+F2)L/2
4.5.3平均运距
计算土体的平均运输距离,即为从挖方体积的中心到填方距离重心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市政设计院.城市道路设计手册.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陈洪仁.道路交叉设计.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3]冯桂炎.公路航测选线.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4]符锌砂.公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何景华.公路实用勘测设计.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建设部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木工程 道路 勘测 设计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