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试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2872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23.18KB
届高考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试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试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试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3.A
【解析】根据“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可知,总理衙门主张学习西方,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以促进工商业发展,表明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设立商务局管理工商业,并非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
商务局是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并非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排除D。
4.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
清末自开商埠
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D.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4.A
【解析】材料表明,清朝末年国家对奏请开埠通商十分的认可,这与清末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有一定的关系,故A项正确;
此时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自身的需求,故C项错误;
D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D项。
5.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
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答案】5.D
【解析】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
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
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
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遇到各国在华轮船公司的恶性竞争。
基于此,清廷对轮船招商局加大扶助:
官方贷款“分年还本,缓缴利息”“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局船照章承运”,最后在竞争中损失惨重的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在1878年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妥协,签订了“齐价合同”。
材料主要说明
A.清朝政府积极地对外开展商战B.民用企业发展形势乐观
C.轮船招商局抵制外国经济侵略D.近代工业成长需要政府扶持
【答案】6.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轮船招商局由于清朝政府的扶持,从而在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优势地位来看,材料主要说明近代工业的成长需要政府扶持。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出“民用企业发展形势乐观”,排除B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1894年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接办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后,逐步进行改制,企业名称经历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华盛机器纺织总厂→集成纺织公司”的变化。
这突出反映了
A.商业思维主导改制B.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
C.私有化是国营企业改革的良药D.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答案】7.A
【解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华盛机器纺织总厂→集成纺织公司”体现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由政府控制的“局”到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厂”再到现代意义上的“公司”的演变,这突出说明了商业思维在主导企业改制,故A项正确;
企业改制的主观要求不是客观要求,故B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故D项错误。
8.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
”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
“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
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
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答案】8.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杨村战役,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一定真实,也未必夸大其词,故AB错误;
历史研究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也应重视国内学者的成果,故D项错误;
“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了部分成效,故C项正确。
9.1843年,上海县城和近郊人口仅20万,但是在五十年代后,大量杭州、苏州、扬州士绅移民上海,到1862年,上海仅市区人口就已达到300万,一跃而成特大城市。
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直接因素是
A.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洋务运动的广泛开展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9.B
【解析】根据材料“五十年代后,大量杭州、苏州、扬州士绅移民上海”,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到1856年时,苏杭一带已经被太平天国占领,故大量人口转移到临近的到上海,故B项正确;
上海通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品贸易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方面,不会使人口增长如此之快,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
10.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
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B.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
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D.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答案】10.B
【解析】在华设立商户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表现。
从示意图中可知,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增加较快,说明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数量增加较快,故选B;
日本和俄国在华设立商行较多,但经济实力并非最强,排除A;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排除C;
德国在华设立了商行,总体趋势是增加,排除D。
11.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
……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
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
”这种变化说明
A.近代商人地位提高B.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11.B
【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
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
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12.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答案】12.D
【解析】由材料“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选D。
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
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质变,排除C。
13.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年份
茶
丝
豆
棉花
其他
1871—1873
52.7
5
0.1
0.2
12.5
1881—1883
2
26.2
0.4
27.0
1891—1893
26.9
24.9
1.2
4.8
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13.D
【解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与表格的内容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不符,故A项错误;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故B项错误;
从表格可知,豆、棉花和其他出口比重增加,表明列强对中国原料需求变大,故C项错误;
从表格可知,豆,棉花和其他出口比重增加,表明列强对中国原料需求变大,说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
14.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
“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14.B
【解析】材料认为“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显然没有看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商品输出是不断增加的,排除AC,选B;
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排除D。
15.下图为1912—1932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表(单位:
10万两)。
据此可知当时
A.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B.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D.民族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
【答案】15.A
【解析】根据材料的数据可得知,棉纺织业所需的原料棉花进口量大量增加,一战期间棉织物进口下降,再结合1912-1932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基本概况,说明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有所发展。
故A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对自然经济与其它经济成分进行比较,故排除B项。
中外贸易的比较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技术是否实现突破,故D项错误。
16.1882
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
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
据此可知()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答案】16.C
【解析】根据“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
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C正确;
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排除D。
17.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
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
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
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答案】17.D
【解析】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甲午战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D正确;
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世纪末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错误;
排除B;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C错误。
18.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
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
A.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
C.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答案】18.D
【解析】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封建势力的阻碍,同时又依附于封建势力,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故答案为D项。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改变了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排除A项;
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19.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答案】19.D
【解析】由材料,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选D;
近代中国综合国力弱小,难以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
“北伐告成”是反对国内北洋军阀的军事斗争,排除B;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实现关税完全自主,排除C。
20.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A.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D.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答案】20.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棉布价值百分比不断增加,且占据第一位,体现日本利用一战的时机,扩大在华经济侵略,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从各国进口棉布价值比重,而不是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排除A。
材料中没有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故无法推断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排除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上升,排除D。
21.光绪元年(1875年)军机大臣文祥上《密陈大计疏》,奏折中说,(在中国)“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在难行”,但其“义可采取”。
十年后,淮军宿将、两广总督张树声在遗折中,直接提出效仿西方设议院的要求。
由此可见
A.当时官员可大胆倡言设议院B.单纯依靠办洋务难以实现自强
C.洋务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D.面对瓜分危局应加大改革力度
【答案】21.B
【解析】清朝官员的上疏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对西方政治民主化认识的加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器物”的不足,表明单纯依靠办洋务难以实现自强。
A项“大胆倡言”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从材料信息中不能反映,排除;
“瓜分危局”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22.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
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22.A
【解析】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主要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好国际环境,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说明实业救国并不能挽救中国,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A正确;
B是民族工业特点;
C说法不符合事实,D属于思想层面。
23.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
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
这说明当时
A.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23.C
【解析】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
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
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
24.(题文)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②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C.③的趋势表明我国没有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答案】24.B
【解析】①代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不限于英国一个国家,而且对华资本输出是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的主要经济侵略手段,故A错误;
②代表洋务派经济,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故B正确;
③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56年三大改造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为公有制经济,这表明我国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故C错误;
④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抗战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B。
25.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答案】25.D
【解析】材料“1895-1913年”“新建工矿企业”“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故A项错误;
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6.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
这一“专利”
A.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B.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答案】26.C
【解析】“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表明李鸿章创办的洋务民用工业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正确;
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材料无法体现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错误;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不属于军事工业,D错误。
27.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
这—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枳极推行重商政策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答案】27.D
【解析】根据“仿织洋布,定易销售”“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采用机器生产、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逐渐形成,D正确;
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二、简答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
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
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
28.【答案】观点一:
外因论政治:
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
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
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
内因论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
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复习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变动 资本主义 曲折 发展 试题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