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07688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7.48KB
唐诗五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唐诗五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五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人特别用一“照”字,启示人们去体会那珠水晶莹的景象。
一场秋雨之后,山泉水势必增,诗人又特别用一“流”字,让人们去体味那水石相激的净净淙淙的声音。
月色泉声,视听交织,可触可感。
清泉而云“石上流”,则月光下涧水清澄见底。
这一联给山中清幽之景又涂上了一层明洁的色调。
颈联写山中的人事生活。
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
莲叶摇动,渔船返航顺水而下。
只听见竹林中的喧声而不见其人,只见到莲株的摇动而不见行舟。
不打破山中的静谧,却有一层生动温馨之美。
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尾联借《楚辞&
#8226;
招隐士)末句之词: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原意是招王孙出山,说山中不可久留。
而在王维的笔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虽然自然而然地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王孙”自可不必归去了。
反用其意,构思巧妙,趣味横生。
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
同时也暗寓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这一联中“春芳歇”与首联的“晚来秋”形成对照,相得益彰。
对句中的最末一字“留”,又和首联中起头一字“空”,遥相呼应,见出“自可留”于“空山”之意,使全诗的意境更加完美。
精华鉴赏。
苏轼说:
”本诗就是“诗中有画”的一个典型例子。
首联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天气,为画面定好了基本色调和轮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的确具有画的特点,写出了山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不但画意盎然,且流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王维精通音律,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他的诗也有音调和谐、节奏铿锵,富于音乐性的显著特点。
本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前者用二二一节奏句式,后者却换了二一二节奏句式,造成了音节上的节奏变化。
颔联中的动词“照”和“流”用在句末,颈联中的动词“归”和“下”用在句中,不只是避免了句式的重复,而且使诗歌音调和谐铿锵,富有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
从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人,一说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诗人。
唐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开元二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迁江宁丞,后贬龙标尉。
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诗名轰动一时。
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其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深厚婉丽、风神摇曳,为后人所赞誉。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屑《相和歌辞&
平调曲》,共有7首,这里所选的是第四首。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王昌龄的《从军行》首句写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青海”,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雪山”,祁连山,在青海东北;
又青海南有积石山,亦称雪山。
长云,指天空大片的阴云。
青海湖上升起大片浓云,绵亘低垂,遮蔽着远处的雪山。
次句写孤城戍守,四望荒凉,遥望来路上玉关屹立,而思乡之情因之倍增。
正常的语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
孤城,即玉门关。
因为关隘是筑在边境的险要地方,用以防御敌人进攻的,所以总给人孤零零的感觉。
玉门关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人。
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
”所以玉门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所寄。
末两句,写万里边塞虽然环境艰苦,但男儿卫国的一腔热血,并不因此而削减。
大漠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归还。
一股豪勇壮烈之气撼人心扉。
“楼兰”,西域古国名,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次截杀汉使。
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匈奴王。
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豪气冲天,令人振奋。
一个“还”字,又把战争的正义性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但也有不同的理解。
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日:
“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五日看,倍有诗味。
”今人刘永济也说:
“用一‘终'
字,而使人读之凄然。
盖‘终不还'
者,终不得还也。
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
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
”故此诗可作多种阅读理解。
①精炼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
本诗仅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很丰富的内容。
边塞景色的荒凉,孤城戍守的艰苦、漫长,战争的频繁和残酷,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思归之情等,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言少意多,内涵丰富。
②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作者却将之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犹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突破了空间的界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旨在形容战区之广阔,从而气象浑茫、,含蕴丰富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登高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字子美,祖上曾从原籍京兆迁往襄阳,曾祖时迁居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
青少年时期,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后到长安,困顿十年。
安史之乱起,颠沛流亡。
肃宗时曾任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到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世因称“杜工部”。
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病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
他的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强的人民性,被誉为“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他各体兼善,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元稹评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在唐代诗坛与李白双峰并峙,并称“李杜”,影响深远。
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秋天,杜甫客居夔州期间,其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
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
重阳之节,登高望远,想到国事不宁,自己又贫病交加,不禁悲从中来。
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清杨伦赞曰: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明胡应麟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首联和颔联写景。
首联写秋风劲急、天朗气清,远处传来一声声悲哀的猿啼;
江边洲渚沙滩历历在目,空中飞鸟盘旋。
这一联中,诗人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用急、高、哀、清、白、飞六字形容,指明了季节与环境,写出了秋天的肃杀凄厉。
这两句不仅句与句之间是工整的偶对,而且是句中自对,如“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句法严谨,语言精炼。
颔联写四周秋山重叠,远望秋山,俯瞰江水,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
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落木寒寒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此句被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江水流来又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流走消逝,引起下面两联的迟暮之叹。
颈联和尾联点出了“悲秋”的中心。
缘情写景,借景抒情。
颈联:
“万里”指远离家乡。
“常”表明常年如此;
百年指年老。
一生四处漂泊,客居他乡,年暮多病,在这样萧索的秋天,独自一人登上高处。
贫病交加、孤独无援的困境可以想像。
这一联写悲秋之情,包含了好多层“悲”的意思,高度浓缩,极为精炼。
尾联:
“艰难”,指时局艰难。
“苦恨”,痛苦地抱恨,遗憾。
“潦倒”,指生活困苦而衰颓。
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
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以酒解愁,但穷困潦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
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
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全诗以一、二句写景“起”,着重刻画眼前具象,似画中工笔,形、色、态俱备,境界高阔,气象宏大,气氛悲凉。
三、四句“承”上写景,重在渲染气氛,似画中写意,贵在神,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补充空间。
五、六句“转”而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身,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
忧愁苦闷,本可借酒消愁,得到暂时的解脱,但贫病交加,连酒也喝不上了,亦即借酒浇愁的权力都没有了。
末联以哀病愁苦的自我形象收合,使情悲到了顶点。
睹景——登高——伤情——黯神,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格律精严,不着痕迹,也是本诗显著特点。
诗人把博大深沉的感情纳入严格的七律诗形式中,全诗四联都对仗,而且句中还有对,对仗非常工整精美。
以这种严密的形式创造出如此高妙的艺术境界,无怪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
本诗语言极为精炼。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器》称此诗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集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其实,诗的末联意蕴也极为丰富。
由此可见,杜甫诗的语言是非常精炼、准确的,简直到了“难易一字”的地步。
石头城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后迁监察御史。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贬郎州司马,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后入朝为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检校礼部尚书,晚年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
其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而格律精切,其仿民歌的《竹枝词》等,于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存诗800余首。
有《刘梦得文集》10卷。
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作《金陵五题》组诗,以联章的方式歌咏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
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后改用此名。
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
相传诸葛亮观看山头形势,叹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六朝都以此为都城。
当时殿阁富丽、声色喧嚣,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
但自从隋朝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便逐渐荒芜,成为历代文人凭吊历史的对象。
据小序,诗人写作此诗时并未到过石头城,因此诗中所写都是凭空虚构的。
空城与寂寞表达一个历史朝代的消亡,好似一篇金陵的历史浓缩小结。
首联写石头城的险要形势与眼下的冷落荒凉。
偶句发端,笔势雄浑。
“山围”、“潮打”仅四字,便标出石头城的位置。
而地形之险见于言外。
故国,因金陵乃六朝故都,所以唐人常以“故国”称之。
南朝视为重地,不断地加固城墙,因此,尽管历经数百年之久,而城墙依然完好。
诗中对石头城的具体形状和景象,不事刻画,只是准确地选择了“故国”、“周遭”等浑朴的实词,暗暗透露出作者的内心活动:
六朝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利用山川地形,可谓煞费心机。
但当年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坚城犹在,大江依旧,唯独六朝无存。
空城,唐高宗武德年间开始废弃石头城,到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石头城早巳成为“空城”。
这句以人的情思赋予江潮,因感知所拍打的是一座空城,故寂寞地退回,而昔日此城灯火楼台、金迷纸醉之时,它自然并不感到寂寞。
盛衰之感由人及物,由物及人。
这句的“空”与上句的“故”两相呼应,使空间与时间结合,唤起苍茫惆怅的吊古意识。
六朝繁华早已消歇,见得人事不修,则地形之险不足恃。
末联把哲理与事情融为一体,抒发了更为深沉的感慨;
石头城上,女墙仍在,却无人戍守,空荡荒芜。
只有曾照旧时的繁华明月,在夜深人静之时,仍从淮水东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淮水,指秦淮河,淮河两岸是六朝繁华之地。
诗人请明月来做古今历史的见证,月亮亘古不变,然历史因人事不断兴衰更迭。
又特别把今人眼中之月,称为旧时月,增加了吊古的情韵,引读者去回顾六朝兴亡的历史。
从山围故国,潮打空城涌出波澜迭起,至此月照女墙,余音袅袅,怀古深思,引发读者无穷叹想。
此诗景中寓情,言外见意。
诗中句句写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白居易读此诗后,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赞曰:
“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
锦瑟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器生,又号樊南生。
中晚唐诗人。
怀州河南人。
自祖父迁居郑州。
开成二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
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他被卷入政治漩涡,在牛、李两党的夹缝当中生活。
一生困顿失意,在政治上屡遭排挤,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李商隐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和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个人失意的心情。
其中有不少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
在诗歌艺术上,能广泛地学习前人,特别是杜甫。
诗风精密华丽、沉郁顿挫。
但有时用典太多,晦涩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三卷。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一般认为它是诗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有影响的有咏瑟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自序其诗说,钱钟书又有自寓创作说等等。
现在多倾向于认为它是诗人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
全诗意境朦胧,但情真感人。
首联两句;
因瑟起兴。
瑟,是一种弹奏乐器。
古瑟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
锦瑟,雕饰精美的瑟。
多喜用华美的字眼,这是诗人作诗的一个特点。
无端,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表示心惊、出乎意料之意。
这是诗人的痴话,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可是诗人偏偏发问:
锦瑟为什么有这么多条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弹起锦瑟,它的每一根弦都会令人勾起对美好青春年华的追忆。
颔联的出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子梦里发现自己化成了蝴蝶,醒来时又发现化成了庄子,因而他感到迷惑:
不知是自己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这里面隐约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对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因为德薄,失去帝位,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此句意思为:
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给杜鹃。
这联中的一“迷”、一“托”极富表现力,正是它们点化了两个典故的意义,透露出作者的功力,精当地概括出了诗人无端陷入困境,又无力自拔寻求寄托的真实心态。
颈联写沧海月明,蓝田玉烟,寄托对美好往事的伤感和对理想的向往。
“珠有泪”来自一个古代传说,相传南海外有鲛人,哭泣时流下的眼泪能化为珍珠。
诗人遥望沧海,对景伤情,哭悼美好往事。
“蓝田”即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产良玉。
烟,这里指玉气。
据传说蓝田山在日光照射下,有玉气生成。
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
但美玉的精气远观如在,近看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
“蓝田日暖”和上句“沧海月明”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相映成辉。
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
由此可见李商隐对词藻的考究。
尾联总结全篇,意思是说: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巳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
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
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是为了表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诗句如泣如诉,甚是感人。
本诗托物比兴,抒情委婉含蓄。
诗歌通过吟咏“锦瑟”这一物象的今昔、古今变化,暗示世事的沧桑,委婉地倾诉了作者华年流逝的伤痛之情,自身遭际的悲哀之意,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
古瑟多弦,也暗示作者思绪的纷繁,情感的复杂。
诗作寄托很深,意蕴也很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本诗用典也较多。
中间两联连用了四个典故,以“庄生梦蝶”、“望帝伤春”、“鲛人泪珠”和“蓝田玉烟”等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实言明,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像空间。
2.习题解说。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好方式。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第1小题,命题意图:
认识、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和特色,并具体品味“诗中有画”的意趣。
参考答案:
参考该诗“精华鉴赏”。
第2小题,命题意图:
体会老杜速一首“古今七言律第一”的佳作格律精工、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本诗四联都对仗,这在古代格律诗中是极为罕见的,不仅两句相对,而且还有句中相对,如首联出句“风急”对“天高”,对句“渚清”对“沙白”。
全诗的对仗贴切工整,严谨精美,体现出诗人写作律诗的炉火纯青的技艺。
诗歌前两联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这种万物萧条凋零的秋景,与诗人忧时伤世、万念俱灰的心境一致,因此,这种景致着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谓情中景。
后两联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流离他乡、穷愁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
这种悲哀固然是早已有之,但因登高远眺,为眼下秋景所激发,置身其间,悲哀之感更加浓烈、更加凝重,是谓景中情。
诗歌情景交融,相辅相成,意境极为深远。
&
第3小题,命题意图:
理解、体会李商隐诗歌意旨朦胧,寄托遥深的艺术风格,并试图让学生摆脱以往只有一种理解、一种标准,或者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约束,开阔思路和视野,敢于发表新参考答案:
参考“基本解读”首段,并结合课文的讲读、理解,畅所欲言。
本课所选的五个作品,分别是五位诗人的代表作品。
题目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比较明确地把握这五位诗人的基本风格特征。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风格比较优雅清新,色彩秀丽明静,充满诗情画意;
《从军行》写边塞生活和景色,湖光山色,大漠风尘,金戈铁马,画面开阔大气,风格雄放,有阳刚之美;
《登高》写悲秋之情,忧国忧民忧己,沉郁顿挫,景中见情,寓情于景,风格悲凉深沉;
刘禹锡的托物抒情,如泣如诉,充满伤感情调,寄托深远,含蓄凄美。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熟练掌握诗歌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
①“归浣女”、“下渔舟”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浣女归”、“渔舟下”,意为妇女们洗完衣衫回家,小渔船顺流而下。
该诗的上一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本联把动词“归”和“下”提前,变动词序,是为了使诗句的节奏有所变化,造成一种错落美。
②“常作客”:
意为常年在异乡漂泊,长时间旅居他乡。
此为夸张,极言在外时间久长。
③“艰难”:
一指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
一指国家不宁,社会动乱。
语带双关。
④“暗”:
遮蔽,掩映之意。
形容词作动词。
3.相关资料。
《从军行》相关资料。
o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
尽。
惜后人不善读耳。
)
o七言绝句古今当推李白王昌龄。
《登高》相关资料。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宇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石头城》相关资料。
①山水月色皆无异于东晋,而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
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②只写山水明月&
,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③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
后为历阳守,而望之。
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迪尔生思,效然有得。
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日《石头》诗云“潮湿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锦瑟》相关资料。
自题其诗,开宗明义,略同编集之自序。
拈锦瑟发兴,犹杜甫《西阁)“新诗近玉琴”,锦瑟玉琴,殊堪比类。
首二句言年华已逝,篇什犹留。
次言作诗之法,寓言假物,譬喻拟象,均义归比兴。
三言诗成之风格和境界,虽化珠园,仍含泪热,已成珍玩,尚带酸辛。
喻己诗虽琢炼精莹,而真情流露,生气蓬勃,异于雕绘夺情、工巧伤气之作。
【钱钟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