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竹枝词》.docx
- 文档编号:2014914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77KB
小谈《竹枝词》.docx
《小谈《竹枝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谈《竹枝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谈《竹枝词》
小谈《竹枝词》
一、《竹枝词》的原名与别名
1、《竹枝词》的原名是《竹枝》《竹枝词》原名为《竹枝》,并无“词”字。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曲辞》云: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调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按:
刘禹锡集自序云:
“《竹枝》,巴歈也。
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
音协黄钟羽。
”白居易在忠州,亦有《竹枝》四首。
但刘、白《竹枝》俱无和声。
皇甫松、孙光宪之作,始有“竹枝”、“女儿”和声。
关于“和声”,容后再作阐释。
其实,早在开元、天宝年间,张旭就曾唱《竹枝》。
据后唐冯贽《云仙杂记》记载,“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苏州)人,天宝年间当过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存诗十首,最著名者乃收于《唐诗三百首》之《桃花溪》绝句: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鱼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老杜《饮中八仙歌》称赞他说: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惜其所唱《竹枝》今已失传,但从“反复必至九回乃止”看,其曲必哀婉低旋,回肠荡气也。
而就张旭“醉后唱《竹枝曲》”一事,可知《竹枝》之调至少在唐代开元以前就已存在,且《竹枝》亦有《竹枝曲》之别名。
又据清人王士祯《居易录》所载,“《竹枝》本名《竹枝子》,与《采莲子》、《山花子》、《水仙子》、《南乡子》、《生查子》并列,今独去‘子’字,但云‘竹枝’”。
可知《竹枝》又名《竹枝子》。
类此别名尚多,下面再作介绍。
2、《竹枝》之别名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从和声有“女儿”之音,以为《竹枝》渊源于《女儿子》。
《女儿子》乃隋代民歌,收入《乐府诗集》第四十九卷《清商曲辞六》,郭茂倩引《古今乐录》曰:
“《女儿子》,倚歌也。
”其第二首云:
“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任半塘《唐声诗》则云:
“(此体)始见于宪宗时皇甫松辞。
其始歌舞时手执竹枝,黄钟羽。
又收七言四句体三首,前二首,无和声分‘初体’和‘常体’,后一首有和声,称‘别体’,以为此三体。
‘盛唐以前已行,中唐刘禹锡倡为民歌体,别名《竹枝曲》、《竹枝辞》、《竹枝歌》、《竹歌》、《巴渝辞》,民歌合黄钟羽。
’”二、《竹枝词》乃唐之“声诗”“声诗”之名,乃任半塘先生所创,唐本有“歌诗”之称,如李长吉之诗集,即名《李贺歌诗集》,意谓可歌之诗,而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乃名之曰《李贺诗歌集》,大违作者本意。
任半塘先生以为“唐声诗学,实际关系着辞、乐、歌、舞四事......声诗以其特点齐言体与唐曲子及大曲内之杂言体对立”(《唐声诗上下编简介》)。
在《唐声诗》下编里,任半塘先生收录《竹枝》三体,兹先列其二十八字之初体与十四字之有“竹枝”、“女儿”和声者如下,并略加评述:
1、顾况的二十八字体,源于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
顾况《竹枝》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任半塘《唐声诗》列顾况此词为初体,云:
“初体表接近盛唐之早期辞。
”指出其第二句“荆云飞”,三连平。
第三、四句用拗体,不用和声,并云:
“初体,常格非无和声,乃被传本省略。
”
我以为,顾况此诗,当源于杜甫的《夔州歌》十首。
大历元年(766)杜甫时年55岁,由云安到夔州,作《夔州歌十绝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云:
“大概作于七六六年夏,多写夔州山川形势和古迹,很像《竹枝》。
”兹将其十绝录于下: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群雄竞起闻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老杜这十首绝句几乎全突破格律,明显是受夔州民歌影响。
再联系郦道元《水经注》所引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杜少陵初到夔州听到当地人所唱民谣时心灵之震撼。
前人对此十绝,早已指出其与《竹枝》的渊源。
如杨伦《杜诗镜诠》评曰:
“十首亦竹枝词体,自是老境。
前二首记形胜,兼入感慨。
”又如翁方纲《石洲诗话》:
“《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开其端。
”而顾况《竹枝》中所以发“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之叹者,必因老杜“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而起也。
又,老杜此组拗绝,颇多三平尾,而顾况“洞庭叶下荆云飞”亦然,二者嬗递关系,分明可见。
2、皇甫松七言二句十四字《竹枝》,源于《女儿子》“巴东三峡”民歌。
先录皇甫松《竹枝》二首如下:
芙蓉并蒂(竹枝和声)一心连(女儿和声)花侵格子(竹枝和声)眼应穿(女儿和声)——押平韵者(常体)
山头桃花(竹枝和声)谷底杏(女儿和声)两花窈窕(竹枝和声)遥相应(女儿和声)——押仄韵者(别体)按:
皇甫松此二辞均收于《尊前集》。
原作六首,五平一仄,每句皆以平起,四字后和声曰“竹枝”,句末又有和声“女儿”。
“枝”与“儿”叶韵。
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与民歌》论及皇甫松十四字体之《竹枝》,以为源于隋代的《女儿子》,颇具卓识。
王先生说:
“《女儿子》现存二曲,首篇云: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按:
第二首前面已引,是“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
唐皇甫松《竹枝辞》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竹枝辞》一名《巴渝辞》,与巴东谣产地相同。
皇甫松的《竹枝辞》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
”萧涤非《论词之起源》则进一步论断:
“《云谣集杂曲》所载《竹枝子》二首,则已并‘竹枝’、‘女儿’诸和声(兼包孙光宪七言四句《竹枝》)而为实字,遂成长短句。
二首文句.....与七绝体之《竹枝》,亦不甚相远,知必由孳乳而来。
此词之作,应在孙光宪之前,亦足为《竹枝》自始即有和声之一证。
《竹枝子》……腔调虽出于里巷之《竹枝》,而其由七绝体之《竹枝》变为长短句,则亦未始不缘泛声也。
”
萧先生所言《云谣集杂曲》,即《敦煌曲子词》。
其中《竹枝子》有两体,与流传之《竹枝》迥然不同,只可视为变格。
先看《敦煌曲子词》中的57字体《竹枝子》:
罗幌尘生,帡帏悄悄,笙篁(簧)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
不施红粉镜台前。
只是焚香祷祝天。
垂珠泪,的(滴)点点,的(滴)成斑。
待伊来,敬共伊言。
须改往来段(断)却颠。
按:
此词双调,57字。
上片34字,6句,1仄韵,3平韵;下片23字,1仄韵,3平韵。
再看《竹枝子》63字体(《敦煌曲子词》)高卷朱帘垂玉牖。
公子王孙女。
倾容二八小娘。
满头珠翠影争光。
百步惟闻兰麝香。
含红豆相思语。
几度遥相许。
修书传与萧郎(娘)。
倘若有意嫁潘郎。
休遣潘郎争断肠。
按:
此词双调63字,上片32字,下片31字,各5句,2仄韵,3平韵)
试比较皇甫松《竹枝》与《敦煌曲子词》中的《竹枝子》,觉萧涤非先生所言“已并‘竹枝’、‘女儿’诸和声(兼包孙光宪七言四句《竹枝》)而为实字,遂成长短句。
二首文句……与七绝体之《竹枝》,亦不甚相远,知必由孳乳而来”,似嫌武断。
我们至多能说两者之间乃一正一变,敦煌曲子词乃变格,而不能说将皇甫松的《竹枝》里的和声“竹枝”与“女儿”“并而为实字”。
倘若一定要举出“并而为实字”的例子,我以为元代杨朝英《阳春白雪》所引无名氏《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里柳色新。
更洒遍客舍青青,千里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
人生会少,自古功名富贵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完全是隐括王维《阳关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即加以“泛声”,才勉强可称得上是把和声“并而为实字”。
三、刘禹锡《竹枝》九首1、刘词作于夔州而非朗州辨(新旧《唐书》皆误)。
兹先录梦得《竹枝九首》(并序)于下: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辞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
故余亦有《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拍山”一作“拍江”,“山”字更好)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朱楼”二字,梦得集作“春来”)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除第三句外,其余皆合律)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此乃折腰体,此首《尊前集》未收)按:
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此代指夔州。
刘梦得于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任夔州刺史,时年51岁到53岁。
不久后,梦得又作《竹枝二首》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
此二首纯乎律绝,与前九首之拗绝不同,第二首结尾的“纥那”另见梦得《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纥那,梦得自谓:
“纥囊得体那之句,岂其所本欤?
“按:
唐人于舟中唱得体歌,有号头,即和声。
纥那者,或曲之和声也。
梦得这11首《竹枝》究竟作于何处?
《唐才子传》、《乐府诗集》、《词律》、《词谱》均以为作于朗州,盖沿新、旧《唐书》之误也。
兹将旧、新《唐书》相关资料摘引如下:
《旧唐书》一六0《刘禹锡传》: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怡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
《新唐书》一六八《刘禹锡传》:
“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
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
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唐才子传》、《乐府诗集》等書所载略同。
按:
朗州,今湖南常德。
)
第一位对此说表示怀疑的,是南宋的学者葛立方,其《韵语阳秋》十五云: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其一云: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其一云: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
’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
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
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郭茂倩《乐府诗集》言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俗,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辞》九章,则茂倩亦以为武陵所作,当是从史所书也。
”
葛立方此论,以梦得《竹枝》中涉及夔州地名为内证,颇有说服力。
2、刘词何以连章九首?
白居易《竹枝》四首并非与刘唱酬窃以为刘梦得之所以写完《竹枝》连章九首后,又作《竹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