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电子备课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78879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7.39KB
第四单元电子备课Word下载.docx
《第四单元电子备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电子备课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
b=b×
a
乘法结合律:
(a×
b)×
c=a×
(b×
c)
乘法分配律:
(a+b)×
c+b×
c
减法的性质:
a-b-c=a-(b+c)
除法的性质:
a÷
b÷
c=a÷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
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
是怎样表示的?
(请一生板演)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a•b)•c=a•(b•c)或(ab)c=a(bc)
(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
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
为什么?
(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
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
(1):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
怎样读?
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a2表示什么?
2a表示什么?
师强调: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口答结果:
3的平方
5的平方
6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
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
x
m×
m
0.1×
0.1
a×
6
3×
n
χ×
8
教学例3
(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
两生板演。
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
第1题在书上完成。
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
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S=a×
C=a×
4
S=a2
C=4a
教后反思: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
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
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反馈出学生C与S不分。
为此,我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
摸图形的周长时就要用手沿边画一周,所以是C;
摸面积是时就要用手把物体的表面全部都摸到,所以是S。
通过这种动作形象记忆法,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区别这两个字母的含义。
今天十分紧张的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却差强人意。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
如b×
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
x应该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
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业格式错误。
部分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欢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
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段适应调整的过程。
第二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二)
教材P47-P48例4
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理解式子的含义。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理解字母所表示的含义,知道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
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
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
3
7
14+b
a÷
5-x
0.6×
0.6
二、新授。
导入: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而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
(板书课题: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教学例4
(1):
(1)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大了?
(指几名学生来猜)
老师不告诉你们实际年龄,只告诉你们我比XX同学大23,请你们算一算,XX同学在1岁、2岁、3岁……到现在11岁时,老师各是多少岁?
跟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XX同学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3=24
2
2+23=25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接着写,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这样的式子还能写下去吗?
(师在表下补一栏,并打上省略号)
XX同学的年龄在变,老师的年龄也在变,但有没有不变的?
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
XX的年龄+23岁=老师的年龄
法2:
a+23
提问:
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23中,a表示什么?
23表示什么?
a+23表示什么?
(a表示XX的年龄,30表示老师比XX大的年龄,a+23即表示老师的年龄)
想一想:
a可以是哪些数?
a能是200吗?
(3)结合关系式解答:
当a=15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2、小结: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
(2):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在月球上宇航员是跳着走路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这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
(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表中的X表示什么?
6X呢?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出示举重记录的小资料。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举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6X=6×
15=90,使学生掌握求含有字母算式值的正确写法。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
(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
v=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
S=vt=150×
30=4500
板书设计:
例4
(1):
例4
(2):
法1:
XX的年龄+23岁=老师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6a
法2:
a+23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老师的年龄是:
6a=6×
15=90
a+23=11+23=34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探讨老师与郑X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亲近数学,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了与新知的距离。
学生在草稿本上由郑X同学的年龄计算老师年龄时,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老师的年龄。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由数到式的认识过程;
在这一过程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理解。
困惑:
教材50页第5题“鸟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05~0.06倍,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18倍。
一个人重a千克,骨骼约是( )千克。
”按以往老教材的说法,这里只能说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18%。
因为不足1倍,所以只能说是几分之几或零点一八,为何在这题还能以“倍”自居?
不知道是否与老教材有所区别。
第三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三)
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第7-13题
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
能熟炼地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a+a=()a×
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
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
(2)30x+a
(3)a—30x
3、小结;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
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
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5、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
让学生顺着往下念。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
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
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让3名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bcs
×
9
scba
对照人教社老教材,发觉学生不仅对“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
数量=总产量”等常见数量关系式烂熟于心,而且在解答相关应用题时也总能得心应手。
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却令我大跌眼镜。
第12题是有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三者之间关系的填空题,全体学生竟然告诉我从未听说过这三个词(由于我今年刚接触新课标教材,不知学生所言是否真实)。
在平时解答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等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也有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是启而不发,这不得不令我深思。
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教材的变化?
2.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
对,它是天平。
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的指针就会在标尺中间,表示天平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在天平一边放上两个50克的砝码,一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问:
现在天平是什么状态?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这种情况?
试试着。
[板书:
50+50=100]
50+50=100是个什么式子?
(等式)
那么这次咱们再来操作一次天平:
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
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
发现了什么?
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
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100+x>
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哪边重些?
怎样用式子表示?
让学生得出:
100+x<
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
用式子怎样表示?
100+x=250。
比一比100+X=250和原来学习的50+50=100以及上面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
与第一个式子比含有未知数,与另两个式子比它是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对,叫方程。
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小结:
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方程是不是等式?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
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方程的意义
50+50=100
等式
1只空杯子=100克
100+X>
200
100+X<
300
100+X=2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教学反思为突显方程的意义,在例题前增加了用天平演示50+50=100的过程。
别看小小的一处改动且用时不多,但却为本课的教学增辉不少。
当黑板上出现了4个式子后,我引导学生将100+X=250与上面三个式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观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了50+50=100虽然是等式,却不含有未知数,而100+X>
200、100+X<
300虽然含有未知数,却是不等式,从而明确一个式子如果是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在作业中如何看图列方程还需加强指导。
如教材62页第3题就有许多学生列出了将X单独放在等式一边的方程。
这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要求,还要在比较不同方程的数量关系中使学生发现按顺向思维列的方程最容易理解。
学生质疑: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问“40—28=X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列方程呢?
”作为教师该如何回答更准确呢?
第二课时
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挂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
这说明什么?
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即a=2b(板),
第二步,问:
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
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
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第三步,问:
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
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观察挂图,如果设一个花盆的质量为A,1个花瓶的质量为B,那么这幅图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
A+B=4B
如果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
上面的过程可以怎样表示?
A+B-B=4B-B。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
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
(课件)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
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即c=2d(板),
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
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扩大了2倍),右边呢?
(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用式子表示就是c×
2=2d×
2。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
2=4d÷
2。
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
归纳得出:
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
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
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
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
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
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
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1、画图
(1)第一幅图:
天平平衡。
左边有一个长方体盒子和2个正方体盒子,右边有5个小正方体盒子。
第二幅图:
天平左边有一个长方体盒子,右边打?
号,请学生画图。
(2)第一幅图:
左边有一个圆,右边有三个三角形。
天平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打?
2、填空并说明理由。
(1)X+3=5
X+3-3=5(
)
(2)5X=20
5X÷
5=20(
(3)X-6=76
X-6+6=76(
(4)X÷
11=3
X÷
11×
11=3(
小结:
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作为常规课,今天既没有课件、也没用天平、仅用4张挂图和一块小黑板,但教学效果一样的棒,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投入,且整体掌握情况非常好。
从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如何顺利过渡到难度相对较大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呢?
我在此处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刚才咱们是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如果这次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的不是同样的物品,又该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不变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努力思考,比一比谁的脑子灵,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样通过言语提醒学生注意规律1与规律2两者在变化中的区别,同时也提请所有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
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环节不再支离破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观察思考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学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三课时
数学书P57、58页例1及“做一做”中相关部分练习,练习十一第4题、第5题(前两排)、第6题(第一排)、第7题(第一排)。
1、结合具体图例能根据题目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会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解形如X±
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5、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会解形如X±
a=b的方程,并检验。
理解形如X±
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单元 电子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