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83790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02MB
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
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
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①从城市功能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从商业活动看:
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
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从数量和规模看:
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⑤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
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
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
【名师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
“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
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
【名师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
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是“华夷之辨”,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逐渐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逐渐接受平等的外交观念,即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C正确;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不符合本题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
中国摒弃天朝观念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B错误;
洋务运动自始至终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反对,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政府外交称呼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认识,意在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晚清近代化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生一定要掌握。
晚清近代化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晚清经济、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
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认识,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近代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分为商品输出为主和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倾销商品、设立洋行等,主要以英国为主;
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大量贷款、创办工厂、兴办铁路等,主要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为主。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几乎每年都会考到,考生一定要注意。
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
傅,傅其德义;
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
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
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
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
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
“西学东源”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清末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实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
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
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
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但是,清末修律客观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基本完成了从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转变。
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C正确;
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A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
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1950年的宣传画来考查考生对建国后农业改革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主义、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
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50年”,由此时间可排除AB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C项。
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解析】材料信息“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
我国是在2008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
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14.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
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
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
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
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
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
1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
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
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
1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
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
【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
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
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
“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军国主义色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新课标高考的高频考点,其特点有,①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④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军队在国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
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
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
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
【考点定位】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俄经济建设•国内战争时期苏俄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这道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
1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
【名师点睛】本题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本题是关于历史理论的好题,契合历史学科的学术热点,这是高中历史教育的薄弱部分。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
历史结论指的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
备考中,师生对这部分一定要关注。
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
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解析】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错误;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错误;
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法国调整外交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1~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4~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
共45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
“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9分)
【答案】
(1)宋太宗:
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
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2)原因:
“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
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
宣扬宋太祖忠义;
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解析】第
(1)问,由材料信息“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海南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