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新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952119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03.97KB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新版Word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新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新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池塘水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现象
B.放映电影时,在幕布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C.红色月季花是因为它吸收了红光
D.近视眼患者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视力
7.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循环。
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汽化
C.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
D.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升华
8.襄阳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园林古城,四季变化分明。
在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护城河里的冰逐渐化成水
B.青草上形成的“露珠”
C.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
D.羊祜山上形成的白雾
9.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
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B.光线bC.光线cD.光线d
(第9题)
(第11题)
10.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
B.用液态氢作为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用透明玻璃做窗户
D.用塑料泡沫作为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11.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
(第12题)
12.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液体密度为2g/cm3
B.该液体密度为1.5g/cm3
C.量杯质量为40g
D.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
二、填空与作图题(19、20题各3分,其余每空1分,共19分)
13.蒙内(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是我国用中国技术,按中国标准帮肯尼亚修建的标轨铁路,2017年5月31日正式通车运行。
列车从蒙巴萨出发,以120km/h的速度运行4h后到达内罗毕,铁路全程约________km,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14.如图所示,小明站在平面镜前1.5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____m,若他向镜面靠近0.5m,则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相距________m。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15.如图,表示的是__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情况,需要用________(填“凸”或“凹”)透镜来矫正。
16.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又能看到“硬币”。
这是因为光从________斜射入________中时发生了________现象。
17.2013年12月4日上午8时25分左右,南京鼓楼区煤炭港的市民通过天空中的雾霾居然看到了“一大一小”两个太阳,其周边还有暗红色光晕,如图所示。
通过暗红色的光晕,可以说明太阳光是一种________(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人们看到的“小太阳”是由于太阳光经小冰晶反射和________后所形成的虚像。
18.暖气通常安置于房间的地面上,由于低处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密度________(填“大”或“小”)而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周围冷空气就补充过来,形成冷、热空气的交互循环,更有利于整个房间变得温暖。
1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第19题)
(第20题)
20.请完成图中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再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
三、实验与探究题(21题10分,22题7分,23题6分,共23分)
21.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做探究水沸腾和冰熔化的实验,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表一(甲组实验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8
表二(乙组实验记录)
…
83
84
85
86
87
-6
-4
-2
(第21题)
(1)表一中,第3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该温度是________℃,水的沸点为________℃,实验时的大气压__________标准大气压。
(2)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水珠。
(3)撤掉酒精灯,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表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准备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
(第22题)
(1)实验时,小明应选________(填字母)作为平面镜,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选________(填字母)两支蜡烛。
(3)实验时镜面与桌面必须________。
(4)实验中小明把光屏放在烛焰所成像的位置上,他在光屏上并没有看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5)实验结束后,小明无意间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挂钟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时间是________。
23.小亮做“测量襄阳某品牌酒密度”的实验。
(1)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项操作: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酒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酒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酒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酒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酒的质量。
以上操作步骤中有一步是多余的,多余的一步是________(填序号)。
(2)由图可知待测酒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__kg/m3。
(第23题)
四、综合运用题(每题11分,共22分)
24.研究发现:
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
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
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
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提示:
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员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第24题)
25.“十一”假期,小明和爸爸来到祖国边疆和田旅游,买了一个由和田玉制作的茶壶,如图所示。
他很想知道这种和田玉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则:
(ρ水=1.0×
103kg/m3)
(1)和田玉的密度约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含玉石的体积为多大?
(第25题)
答案
一、1.C 2.B 3.C 4.C 5.D 6.A
7.A 点拨:
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
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8.C 9.B 10.D
11.C 点拨:
平均速度v=s/t=1350m/(10min)=2.25m/s。
12.D 点拨:
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由题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可得ρ×
20cm3+m杯=40g ①;
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可得ρ×
80cm3+m杯=100g ②;
解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液体的密度ρ=1g/cm3、m杯=20g。
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时,液体质量m3=ρ×
V3=1g/cm3×
60cm3=60g。
二、13.480;
运动 点拨:
行驶路程s=Vt=120km/h×
4h=480km,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建筑物是运动的。
14.3;
1 15.近视眼;
凹
16.水中;
空气;
折射 17.复色光;
折射
18.小;
上升
19.解:
如图所示。
(第19题)
20.解:
三、21.
(1)96;
98;
低于
(2)液化
(3)水能继续从铁圈(或石棉网)上吸收热量
(4)①冰的熔点是0℃,冰和水共存的温度为0℃;
②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冰比水升温快
22.
(1)G;
确定像的位置
(2)B、C (3)垂直 (4)虚 (5)10:
35 点拨: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因此实验时,小明应选G作为平面镜;
(2)实验中选择相同的B、C两支蜡烛,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实验时镜面与桌子必须垂直;
(4)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在光屏上并没有看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
图中显示的时间为10:
35。
23.
(1)A
(2)40;
0.92×
103 点拨:
(1)实验中只要能测出倒出酒的质量和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ρ=
就可以求出酒的密度,所以测量空烧杯的质量是多余的,即步骤A是多余的;
(2)由图B可知,烧杯和酒的总质量为m1=50g+20g+10g+1.8g=81.8g,由图D可知,烧杯和剩余酒的总质量为m2=20g+20g+5g=45g,倒出酒的质量为m=m1-m2=81.8g-45g=36.8g,由图C可知,倒出酒的体积为V=40cm3,ρ=
=
=0.92g/cm3=0.92×
103kg/m3。
四、24.解:
(1)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故反应距离s=vt=15m/s×
1.2s=18m。
(2)汽车从A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t总=t反+t=1.2s+1s=2.2s,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s人=v人t总=1.5m/s×
2.2s=3.3m。
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3)驾驶人员:
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行人:
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25.解:
(1)V盖=V水=m水/ρ水=14.8g/(1.0g/cm3)=14.8cm3,
ρ=m盖/V盖=44.4g/(14.8cm3)=3.0g/cm3。
(2)V壶=m壶/ρ=159g/(3.0g/cm3)=53cm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新版 部编人教版八 年级 物理 上册 第一 学期 期末 测试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