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183960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443.29KB
插花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插花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花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插花历史、茶道、茶艺插花
爱花是人的天性,采花插花赏花更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爱好。
早在《诗经》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审美表达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真情表达。
清代文人涨潮在《幽梦影》里也曾写到: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
梅以靖和为知己;
竹以子猷为知己;
莲以濂溪为知己。
这些虽然说得并不是采花插花之事,但也能看得出历代对于花卉的独特审美,道出了中国插花艺术的真谛。
历史表明,中国古代的插花艺术经历了宗教插画、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间插花四个阶段。
但是到了文人这里,插花的艺术才真正具有了自然、社会、思想、情趣四位一体的审美意义,经历了从雅到俗,从大俗到大雅的转变。
在叙述茶艺插花之前,细数茶道和花道各自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在历史发展上的交融。
中国的插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就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汉代花树陶盆,也具有着插花的雏形。
中国的饮茶文化比插花文化早很多,但是初步形成雏形基本都是在汉代。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
“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图一:
汉代花树陶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开始寻求政治之外的精神依托,沉迷于观赏草木。
当时,佛教也相当盛行,民间的插花形式多于各种形式的佛事活动相结合,常见的就是佛前供花。
《南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而不萎。
除了用于佛前供花的瓶花插花形式之外,文人还多用铜盘盛花,是为盘花。
北周诗人梁庚就曾在诗中写到: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翠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诗人以金盘(即铜盘)盛放盛开的杏花,摆放在家中,当做宾客前来的装饰,当时人们对于插花的喜爱。
插花文化正式形成的时间大概是在魏晋时期,饮茶文化也在此时趋于成熟。
随着文人饮茶风气兴起,许多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逐渐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陆纳、桓温、齐武帝认为,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还有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再到隋唐五代,政治安定,国泰明安,文化艺术进入黄金时期,插花艺术也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唐人将赏花视若天下九福,并把农历二月二定为“花朝”节,举办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这一时期,也是插花从佛前供花和文人赏玩的高雅形式发展成雅俗共赏的宫廷赏花和民间插花。
据《清异录》记载:
“李后主每逢春盛之时,梁楝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简,密插杂花,榜曰:
景洞天”这是花艺史上第一个雅俗共赏的插画展览,为后人竞相效仿。
不但宫廷盛行插花,插花艺术在民间也普遍流行。
在明代记述开元盛世的《尊生八
笺》中就曾记述到,富贵人家每年逢春时赴各地寻求名花异卉,盛行用“移春槛”(花车的原始设计)集装游行。
唐代的插花已经相当生活化,唐代仕女会把盘、碗等当做花器,以写实手法表现实景的插花。
这从唐代插花学的代表作,也是后世插花写景与理论学的指南《春盘赋》的“多事佳人,假盘盂而做地,疏绮绣以为珍。
丛林具秀,百卉争新,协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神”中可见一斑。
图二:
簪花仕女图
隋唐代的插花艺术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传日本的插花艺术就是日本的使臣小野妹来中国考察佛教时,对佛前供花印象极深,于是将插花艺术带回日本。
在隋唐前,茶基本以药用功能为主,隋唐后,人们开始普遍饮茶。
隋朝开始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隋唐之际,茶道与花道第一次交融,饮茶文化和插花文化的兴起,基本上都是和佛事文化的兴起有关。
所以两者之间提倡的文化理念都是相似的,以自然、禅心为主。
也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有人提出对话饮茶的思想,促生了茶艺插花的兴起。
到了宋代,赏花插花的风俗基本沿袭唐代,但是不像唐代那样追求富丽堂皇,二是以清雅素淡为美,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进入精雅期。
宋代的插花艺术成就颇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花器的新发展、插花专学的出现、理念花的出现和插花成为社交礼仪活动。
继占景盘的出现之后,为了更好地固定花枝,宋人发明了三十一孔瓷花器、六孔花瓶和十九孔花插等。
宋代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插花著作,包括:
《范村梅谱》、《癸亥杂识》等。
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加深了以花寓意、人伦教化的风尚。
在宋代流行着“四艺”的说法,即: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艺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社交礼仪。
图三:
十九孔花插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民间,茶文化也是更加生机勃勃。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宋代饮茶文化和插花文化的主要发展基本都是以从文人和上流人士向民间过渡,逐渐在民间也形成一种常规的礼仪。
四艺”的说法,即: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就是在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社交礼仪。
及至发展到明清时期,插花艺术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论体系更系统完善。
明代中期,文人思想解放,注意个人的修养,钟情于山水花竹,视插花为重要的休闲项目。
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花材也清新脱俗,具有绘画和书法的美感,颇有文人的书画精神,是典型的中国文人花。
当时,明清人多喜用谐音花型,依谐音主题的造型,多为祝福吉祥之意。
谐音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型,在西方插花中极为少见。
明清的茶文化发展,主要是出现各种类型的茶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当然这一时期,不但是泡茶的技艺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饮茶时的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谈到花与茶的关系时,明确地指出了:
“茗赏者上也”。
图四:
百年好合主题的插花
以上,是中国古代插花文化和饮茶文化的简单发展历程,在这个从秦汉至今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和插花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茶道和花道同样都是追求着“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茶清新隽永与花的清雅超凡相辅相成,二者如果能够相互融合,就能够互相增辉。
因此,在现代人看来,茶道和花道相结合是值得提倡的。
但其实,早在唐代,对话饮茶被认为是一件十分煞风景的事情。
唐朝吕温《茶宴序》中写道:
“三月月三,上已楔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代焉。
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月色留兴。
卧措青霭,坐攀香枝,闲花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
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吕温等人在三月三之日(三月三乃上巳节,是一个纪念皇帝的节日,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外出郊游,以茶代酒,席地而坐,欣赏飞花红蕊。
由此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对话饮茶的习惯。
但是,唐代文人韩愈列举了十六件“煞风景”的事情,包括:
焚琴煮鹤、清溪濯足、松下喝道等,其中就包括对花饮茶。
田艺蘅《煮泉小品》:
“唐人以对花啜茶为煞风景,故王介甫诗云‘金谷千花莫漫煎’,其意在花,非在茶也。
”意思是说对花啜茶,花的香味会有损真茶的香味,因此和“清泉濯足、焚琴煮鹤、松下喝道”等一样,不足效仿。
然而后人也有对此提出异议的,如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说:
“对花啜茶,唐人谓之煞风景,宋人则不然,张功甫梅花宣称,有扫雪烹茶一条。
放翁诗云:
‘花摇新茶满市香’,盖以此为韵事矣。
”徐渭《密集致品》:
“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松月下、宜花鸟间……”所以田艺蘅最后得出了结论,说:
“若把一瓯对山花啜之,当更助风景。
”
唐人不喜对花饮茶,但是宋明人却认为花宜茶,主要是和唐人对于花的审美和后人有所不同有关。
由于唐代的繁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多以金碧辉煌为美,以象征大唐民族的富贵华丽。
牡丹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偏爱,成为牡丹精神。
唐代所流行的隆盛型的插花就多是以牡丹为主,体型硕大,色彩艳丽,枝繁叶茂。
艳丽的颜色,硕大的花型,虽然适合重大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但是不适合品茶时所需的清净淡雅的气氛。
因此,唐人不喜对花饮茶是情有可原的。
及至插花发展到宋代时,理念花逐渐流行,多选用寓意人伦教化的花型,如:
松柏、梅兰、竹菊等,忽视色彩,花、枝、叶以清疏为主。
再到明清时期的文人插花,注重清新简洁和书画的美感。
自唐代以后插花的发展就是以清新淡雅,人文内涵为主,开始住逐渐和茶道所追求的“清和空真”的境界相符,因此,后世的人们也逐渐开始推崇花道和茶道相辅相成了。
图五、六:
隆盛型插花
宋代政局稳定,种植业发达,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花市应运而生。
宋代将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合称生活四艺,不但是文人雅士聚会的主要活动,也是民间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
这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能够充实人的内在涵养与修为。
此外,宋代的商业也十分繁荣,在商业集会区,存在着大量的茶肆,供商人休息和商谈。
宋代把茶馆称为茶肆,茶肆里通常内设花架,安排奇松异槐,敲锣卖歌,招揽顾客,按不同季节卖应时茶汤。
茶肆规模的扩大,必然要促使茶馆的经营机制趋于完善。
为了吸引顾客,宋代的茶肆十分重视摆设,特别到了南宋,更是精心布置。
《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州茶肆是:
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大茶坊更是富丽堂皇,讲究文化装饰,营造品饮环境。
可见茶肆插花在宋代已流行,直至清末,茶肆插花还是相当流行的。
《儒林外史》中就有记载:
旧时南京,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
即使僻巷里也悬着灯笼,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
茶肆酒店无不以之装点门面,插花普及,提高艺术生活之质量。
茶道和花道相结合风气之盛是在明代。
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谈到花与茶的关系时,说道:
他主张烹茶插花、插花品茗,花茶交映,相得益彰,提升花艺的品味。
在《中国茶花之道》一书中也曾提到:
“袁宏道之后,明代的张谦德、高濂、屠隆、文震亨、屠本畯乃至清代的乾隆及文人们均擅沏茶,书斋茶室无不插花而蔚为风气。
图七:
茶艺插花
自唐代到明代,历数花道和茶道的分分合合,不难看出插花是茶道的伴侣,但是茶席之花,是区别于其他常见的插花的。
泡茶者把茶泡得什么风格,传达怎样的茶道内涵,插花就要帮泡茶者说话,不能南辕北辙,词不达意。
一般情况下,花与茶是兼性相宜的,都教人崇尚天性,清心寡欲,进而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升华。
茶道插花的手法应该以单纯、简约、朴实为主,讲究自然和留白,追求顺着花纸的自然形态来展示插花艺术。
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人生,在插花的过程中感受自然。
茶道与花道既是现代人生活休闲的时尚,也是了解哲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扇窗。
在我们生活中追求茶道和花道的“天人合一”精神,才会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艺术一点。
参考文献:
林丹彤.《插花,艺术与生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周武忠,张丽娟.《插花创作与欣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黎佩霞.《插花艺术基础》.农业出版社.1993
黄永川.《中国插花史研究》.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
肖伊.《茶道·
花道》.中国期刊数据库
谢艳.《浅论茶席插花》.中国期刊数据库
程启坤,姚国坤,张莉颖.《唯茶是道》.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冷香斋主人.《无风荷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杨再军.《中国茶业历史、现状及未来》.知网,20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插花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