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浙江省温州十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00396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825.92KB
解析浙江省温州十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解析浙江省温州十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浙江省温州十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等位基因A和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D正确。
4.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分子中共有2个磷酸基团
B.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
能量载体和能量通货
C.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一般全部变成热能散失
D.ATP-ADP循环使细胞内物质和能量得以循环利用
【答案】B
ATP含有一分子腺嘌呤、核糖和三分子磷酸,2个高能磷酸键。
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A、ATP分子中共有3个磷酸基团,A错误;
B、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和能量通货,是直接的能源物质,B正确;
C、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会用于肌肉收缩、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C错误;
D、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5.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
A.葡萄糖浓度B.温度
C.K+浓度D.CO2浓度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pH。
【详解】A、葡萄糖浓度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组织细胞,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A错误;
B、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中温度在37摄氏度左右,B正确;
C、K+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出入细胞,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浓度差,C错误。
D、CO2通过细胞呼吸产生,故细胞内含量较高,D错误。
6.雄蚕比雌蚕出丝率高20%-30%,人们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发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使家蚕卵在还未孵化时就能区分雌雄,以便于及早淘汰雌蚕,提高蚕丝产量和质量。
上述过程中使用的育种方法是
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
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发生变异,并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过程。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题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发了染色体易位,获得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7.下列符合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的是
A.患病父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女儿
B.患病父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儿子
C.患病母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女儿
D.患病母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儿子
【答案】D
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隔代交叉遗传。
【详解】AB、患病父亲基因型为XbY,母亲的基因型未知,故女儿和儿子均不一定患病,A、B错误;
CD、患病母亲即XbXb,父亲的基因型未知,儿子一定患病,女儿不一定患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伴X隐性遗传病中,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伴X显性遗传病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8.撕取洋葱外表皮分别放置在一定浓度的甲(蔗糖)、乙(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黑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不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结果
B.甲溶液中细胞壁不收缩而原生质体收缩导致发生质壁分离
C.乙溶液中10min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实验初始时
D.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是因甲、乙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由图可知,甲中细胞失水后未发生吸水,故为蔗糖溶液;
乙中细胞失水后自动吸水,故为硝酸钾溶液。
【详解】A、黑藻叶片含有大液泡,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得到相似的实验结果,A错误;
B、细胞壁收缩性小,而原生质体收缩大导致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
C、乙溶液,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以进入细胞中,10min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实验初始时,C正确;
D、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是因甲、乙溶液中溶质不同导致,D错误。
【点睛】易错点:
两条曲线的不同的原因不是甲乙溶液的浓度不同,而知溶质种类不同。
9.如图所示,某一天然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t2过程中会生成酶—底物复合物
B.t2时反应物浓度为零是因为反应物消耗殆尽
C.适当升高反应温度t2会右移
D.实验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的结论
由图可知,t1时加入酶,反应物浓度下降较快,说明酶加快了反应速率。
【详解】A、t1~t2过程中会生成酶-底物复合物,催化底物的反应,A正确;
B、t2时反应物消耗殆尽,故反应物浓度为零,B正确;
C、图中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适当升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减慢,t2会右移,C正确;
D、实验只能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不能得出高效性的结论,D错误。
【点睛】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自变量是有无酶;
验证酶具有高效性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10.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中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便于研究
B.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他时期细胞的二倍
C.丙细胞的细胞膜在赤道面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环沟
D.丁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细胞核内存在组蛋白
由图可知,甲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乙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丙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丁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
【详解】A、甲细胞中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形态数目较清晰,便于研究,A正确;
B、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是其他时期细胞的2倍,B正确;
C、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板向四周延伸把细胞一分为二,C错误;
D、丁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核内存在组蛋白,D正确。
11.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B.各细胞的基因不同导致形态、功能不同
C.各细胞中的RNA和蛋白质种类相同
D.产生上述细胞的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详解】A、图中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A错误;
B、除了卵细胞,其他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形态、功能不同,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各细胞中的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不同,C错误;
D、细胞的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正常情况下,不会再回到分化前的状态,D正确。
【点睛】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但RNA和蛋白质会出现差异。
12.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阶段A是糖酵解,发生在细胞溶胶中
B.阶段A、B为阶段C提供ATP和还原氢
C.物质②既是需氧呼吸产物,也是反应物
D.物质④在呼吸过程中作为氢载体
分析】
由图可知,①二氧化碳、②水、③ATP、④[H]。
【详解】A、阶段A是糖酵解,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该过程会产生丙酮酸和少量的ATP,A正确;
B、阶段A、B为阶段C(第三阶段)提供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第三阶段不消耗ATP,B错误;
C、物质②是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物,也是第二阶段反应物,C正确;
D、物质④是[H],在呼吸过程中作为氢载体,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水,D正确。
【点睛】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可以产生少量的ATP。
13.一个人从25℃的房间进入0℃的冷库中,将会发生的是
A.总产热量增加B.总散热量降低
C.产热量一直等于散热量D.只通过神经调节维持体温
人体体温调节:
(1)机理:
产热═散热;
(2)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详解】A、人进入低温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会增加,总产热量增加,A正确;
B、人进入低温环境中,总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升高,B错误;
C、人刚进入低温环境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C错误;
D、该过程中存
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1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用2条5cm长的红色橡皮泥和2条5cm长的蓝色橡皮泥代表已复制的2对同源染色体
B.在模拟MⅡ时期时,构建的2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
C.模拟过程中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
D.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在模拟制作完成时,可以得到4个子细胞,2种类型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详解】A、用2条5cm长的红色橡皮泥和2条5cm长的蓝色橡皮泥代表已复制的1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在模拟MⅡ时期时,构建的2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B正确;
C、模拟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C正确;
D、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在模拟制作完成时,可以得到4个子细胞,2种类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四个精子,2种类型,D正确。
15.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未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B.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R形菌的菌体从粗糙转化成光滑
C.因为噬菌体没有独立代谢能力,所以不能用32P标记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D.TMV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思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即格里菲思的实验只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A正确;
B、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加入R型菌和S型菌DNA的培养基中,可以观察到转化出的光滑的S型菌,B错误;
C、因为噬菌体没有独立代谢能力,所以不能用32P标记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C正确;
D、TMV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点睛】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
B.杀虫剂消灭害虫过程中,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
C.研究种群遗传和进化时,要考虑基因在种群的相继世代中的传递和分配
D.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这个种群不一定发生了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详解】A、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A正确;
B、杀虫剂消灭害虫过程中,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而不是突变率,B错误;
C、研究种群遗传和进化时,不仅要考虑个体的遗传结构,还要考虑基因在种群的相继世代中的传递和分配,以及种群基因型的变化规律,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这个种群不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
【点睛】种群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一定发生进化;
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生物不一定进化。
17.下图为某一遗传病患者体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图像,由图可知该遗传病类型
A.单基因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
C.常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D.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21号常染色体为3条,即多了一条染色体,故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
综上所述,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18.如图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生长但不弯曲的是
A.③④B.①④C.②⑤D.①⑤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①中尖端不能感光,故直立生长;
②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会向右弯曲生长;
③无尖端,无生长素,不生长;
④无尖端,不能感光,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
⑤右侧生长素含量较高,故会出现向左弯曲生长。
综上所述,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点睛】是否生长看有无生长素,是否弯曲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19.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动物细胞膜上具有相同的MHC分子
B.同一个体内所有成熟B淋巴细胞表达的基因相同
C.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需要呈递在巨噬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的激活
D.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识别所有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将其消灭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淋巴细胞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
【详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细胞膜上具有不同的MHC分子,A错误;
B、成熟的B细胞能合成特定的抗体,故同一个体内不同成熟B淋巴细胞表达的基因有所不同,B错误;
C、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需要呈递在巨噬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的激活,进而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
D、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只能识别特定的抗原,D错误。
20.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
A.t1-t2过程中A、B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
B.t2-t3过程A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C.t2-t5过程中B种群密度呈现“S”型增长
D.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且都达到“K”值
由题意可知,δ>
1,种群数量会上升;
δ=1,种群数量不变;
δ<
1,种群数量会下降。
【详解】A、t1-t2过程中B种群的δ<
1,种群数量会下降,A错误;
B、t2-t3过程A种群δ>
1,种群数量会上升,B错误;
C、t2-t5过程中δ>
1,B种群数量会上升,由于δ先增后减,故B种群密度呈现“S”型增长,C正确;
D、t5时刻,δ=1,A、B种群数量不变,但由于两个种群起始数量不同,故无法判断此时A、B
种群密度是否相同,D错误。
21.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是
A.毛竹林中竹笋、一年生嫩竹和多年生老竹分层分布在竹林的不同高度上
B.海拔4000米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不同的植物带
C.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依次分别配置在森林的不同高度上
D.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在春夏秋冬有很大的不同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
【详解】A、竹子属于同种生物,毛竹林中竹笋、一年生嫩竹和多年生老竹分层分布在竹林的不同高度上,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海拔4000米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不同的植物带,是由于地形引起的,属于水平结构,B错误;
C、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依次分别配置在森林的不同高度上,属于垂直结构,C正确;
D、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在春夏秋冬有很大的不同,属于时间结构,D错误。
竹子有高有低不属于垂直结构,因为是同种生物。
22.下图表示下丘脑和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A能分泌调节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达到垂体前叶
B.下丘脑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
C.垂体前叶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
D.垂体前叶能分泌生长激素,刺激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
由图可知,细胞A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细胞B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
【详解】A、细胞A能分泌调节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达到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垂体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下丘脑可以调节垂体的活动,B错误;
C、垂体前叶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垂体前叶能分泌生长激素,可以作用于全部组织,刺激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促进生长,D正确。
23.下列关于膝反射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反射弧不包括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B.脊髓受损后伸肌可能会出现收缩反射
C.伸肌既是感受器分布的部位又是效应器
D.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膝反射的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不包括抑制性中间神经元,A正确;
B、脊髓作为神经中枢,受损后伸肌可能会收缩,但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B错误;
C、伸肌既是感受器分布的部位又是效应器,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
D、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D正确。
24.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模拟中心法则的过程,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X和物质Y,可得到相应产物Z。
A.可用来模拟DNA复制过程,X是DNA,Y是逆转录酶,Z是DNA
B.可用来模拟转录过程,X是DNA,Y是DNA聚合酶,Z是RNA
C.可用来模拟逆转录过程,X是RNA,Y是核糖核苷酸,Z是DNA
D.可用来模拟翻译过程,X是mRNA,Y是氨基酸,Z是多肽链
DNA复制的模板是D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产物是DNA;
转录的模板是D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产物是RNA;
逆转录的模板是R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产物是DNA;
翻译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产物是蛋白质。
【详解】A、可用来模拟DNA复制过程,X是DNA,Y是DNA聚合酶,Z是DNA,A错误;
B、可用来模拟转录过程,X是DNA,Y是RNA聚合酶,Z是RNA,B错误;
C、可用来模拟逆转录过程,X是RNA,Y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
D、可用来模拟翻译过程,X是mRNA,Y是氨基酸,Z是多肽链,D正确。
【点睛】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想保护生物多样性只需要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B.温室效应是因为温室气体吸收了地球向外太空散失的热量
C.臭氧层破坏是因为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含氯的化合物
D.酸雨的pH小于5.6,有利于土壤中矿质离子被植物吸收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要想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温室效应是因为温室气体吸收了地球向外太空散失的热量,使地球升温,B正确;
C、臭氧层破坏是因为人类活动释放氟利昂引起的,C错误;
D、酸雨的pH小于5.6,会伤害植物、农作物等,不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D错误。
26.血浆中的抗体是由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关于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抗体多肽链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之后在细胞溶胶中加工后转移到高尔基体中
B.抗体多肽链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之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后形成囊泡
C.抗体多肽链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之后在高尔基体和溶酶体中加工后形成囊泡
D.抗体多肽链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之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后形成囊泡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
【详解】抗体是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以囊泡的形式经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
综上所述,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点睛】胞内蛋白在游离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由附着核糖体合成。
27.心室肌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在接受刺激时,也能产生动作电位变化,引起细胞兴奋进而收缩。
图甲表示心室肌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图乙表示心室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有关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图1可知心室肌纤维的静息电位大约为-90mV,此时肌膜的电荷分布是外负内正
B.AB段去极化是因为肌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通过主动转运进入心室肌纤维
C.BC段表示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能是Na+通道打开时间较长
D.肌膜上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以传播至心室肌纤维内部,引起心室肌纤维收缩
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依赖于钾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依赖于钠离子内流。
【详解】A、由图1可知,A点表示心室肌纤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浙江省 温州 十五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