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10724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7.38KB
小学语文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语文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在观察与体验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来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习作。
其次是在习作中学会生活。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还学会了生活,生活的经验,体验感受在习作抒发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炼、感受和抒发,更加深刻的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而学会生活。
㈢一荣俱荣——积累与习作同步
胸藏万汇任凭吐,道出了厚积而薄发的真谛,如果说兴趣是习作的动力,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那么积累就是习作坚强的基石,只有持之以恒的积累的发展与习作共同发展,实现一荣俱荣。
首先要在积累中学会习作。
积累就其内容来说无非就是三种:
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
二是生活感悟的积累;
三是写作方法的积累。
积累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在潜移默化的阅读。
感悟中来的。
在生活习作教学中,反对“死记硬背”的积累词汇和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现好词佳句及写作方法。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接受词汇、感悟新生活,领会新方法,逐步在积累中发展习作,学会习作。
其次是在习作中运用积累,在习作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学生能用的较少,要实现积累与习作的共同发展,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词汇,积累的生活体验和写作方法,如学生学习了《桂林山水》之后,领会了“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可以趁热打铁,引导运用积累进行仿写练笔活动,既是一种深化积累的活动,也是运用积累过程,努力实现积累与习作的同步发展。
㈣息息相通——表达与习作共生
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和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中应用的能力,习作能力也就得到了增强。
因此,在生活习作教学中,创设表达了促进习作的发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由说过渡到写,效果明显。
习作时,可以由说故事到写故事,由说感受到写感受,即降低了难度又激发了习作的热情,特别是低年级可以由写故事入手。
首先让学生听短小的故事,然后口述故事,最后把故事写下来,实践证明,学生在表达中能写出流畅的故事来。
这就是在口语表达中实现了习作的进步与发展。
二是应用表达来促发展。
应用表达就是让学生应用习作进行表达的活动。
如出一份板报,写一封感谢信,为班写一份通知等,教师有意识地把习作与现实运用结合起来,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习作应用的环境,创造性地开展习作活动。
放假了可让学生给老师写信,在真实的表达交流中促进学生习作的发展,写一写人物的性格……在一系列的应用中激发学生写的欲望,促进学生习作的提高。
实践证明,在生活习作的协同发展研究中,将学生的情感的发展,生活体验发展,积累的发展和表达的发展时刻与习作结合起来,共同协调,相互促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在生活积累中学会了习作,又在习作中学会了积累,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
真可谓一举多得,真正实现了语文习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浅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口语能力的新要求。
[关键词]:
口语交际 培养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却又处处充满合作的气氛。
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发展了原有的听说训练,强调了交际中的人际交往功能,他是听说双放的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
通过创设的一个个具体情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待人处世、临场应变、表情达意等综合素养。
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具有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的人才呢?
一、设交际情景,让学生自然交际
《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学生进入情境,宛如在生活之中,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
”所以,教师要想放设法地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然交际。
1、图画创设交际情境
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
如“畅想未来”主题中,教师出示三张图分别画了三个学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个正畅想着自己正驾驶着直升机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一个在畅想着自己驾驶着海底飞船在欣赏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一个畅想正自己穿着宇航服等上月球进行科学考察。
这样的插图怎能不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神奇的想象天地,进而有感而发有话要说。
2、教师语言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尤为重要。
教师先用语言描绘出图中的一个场景,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给予学生说的内容的提示。
如:
看图说故事《两只小花狗的对话》。
在看图之前,教师先用语言描绘出图中的一个场景,“可以说是两只一模一样的小花狗,怎么会出现如此情景呢?
”这样既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漫画大意,创编有趣的“小狗对话”。
3、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演愿望,让学生参与故事的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便于学生直接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在具体事件中该怎么做、怎么说。
如教学《田忌赛马》,让学生演演田忌、齐威王、孙膑,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会到故事中,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人物间的口语交流,发散思维,丰富语言,更进一步体会到为什么孙膑只是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使田忌轻松赢了齐威王,是多么聪明机智。
4、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可以把课堂和外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真实的生活中,把现代与历史融合起来,以其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本人执教的口语交际课—《自选商场》:
上课伊始,先播放拍摄的超市购物录像,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视觉,然后启发学生:
这是什么地方?
你看到了什么?
想起了什么?
这样经过课件演示后的启发谈话,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了情景,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时,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交际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要求:
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情景的创设为交际做好了前期准备,下一步,老师的任务还应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
1、有序观察,按序交际
学会观察,特别是学会有序观察是学生顺利交际的一个基本方法,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会讲》时,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看懂每幅图,通过看第四幅图,让学生想猴子们用什么办法捞回了球,小组互评,谁的办法好。
让学生养成有序观察,认真思考,按序交际的好习惯。
2、认真倾听,灵动交际
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应不忘引导学生听别人说话要认真、专注,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以便能对别人的话做出及时反应,灵动交际。
3、清楚表达,出色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形成轻松、自由的交际心理,让他们多点时间,尽可能多的表达在训练中有技巧地处理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让他们形成清楚表达的能力,养成清楚表达的好习惯,在一次一次的交际训练中出色交际,在交际中获得成就感,更乐于交际。
三、在实践中练习交际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
光靠口语交际课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际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
《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说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方面的要求,都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
我们从以下途径引领学生进行实践:
1、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实践机会
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是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每一堂语文课都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
(1)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拥有语言实践机会的做法。
阅读课在语文教学中占的课时是最多的,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果我们在阅读课中也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无论从实现整个语文的教学目的还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在以下几处创造机会。
A、于课文的重点处
课文的重点之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刻的意义,因此,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不仅能使学生读深、读透,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教学《江雪》一文时,有学生质疑:
“冰雪这么大,柳宗元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呢?
”其实这也是文章的重点。
教师把这个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结合柳宗元的生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体会柳宗元的高洁品质。
B、于课文的矛盾处
很多课文在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
学生囿于认知范围、阅历的局限,有时未能理解作者的用心。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体验,感悟作者构思的巧妙。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对“耐心”和“焦急”的理解。
C、于课文的空白处
课文的空白处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
教师可以把握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交流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D、于思维的求异处
求异即不囿于传统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与众不同的设想、结论。
抓住求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大胆想象,有利于学生思辩能力的提高。
如《将相和》、《田忌赛马》、《草船借箭》等课文中都有许多熠熠闪光的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认识说说自己欣赏的人物及欣赏的理由,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聪慧过人的田忌,敢于认输的齐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热心忠厚的鲁肃……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的不同及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势必不会产生千篇一律的答案,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个人见解。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产生丰富多彩的回答,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让学生在其他课型中拥有语言实践机会的做法
只要教师用心,在作文课、识字写字课等课中也能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
比如教学生字“清”、“晴”、“睛”,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询问:
“小朋友,大家看这些字宝宝多像啊,大家有什么办法认清他们吗?
”学生们非常积极地观察、思考,然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有的说:
“清水的清,和水有关,所以这个字的偏旁是‘三点水’。
”有的说:
“太阳也可以说是日,日出来了就说明这是个大晴天的‘晴’。
“眼睛是目,目字旁的这个字读眼睛的‘睛’,眼睛有一双,所以大家别忘了偏旁里有两横。
”通过学生丰富的联想,使这些字和生动鲜明的语言环境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更有兴趣地探索这蕴涵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也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每周的班队会上,给学生提供“我是诵读小能手”、将故事、课外阅读经验交流或谈谈班级一周各方面的表现等机会。
还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等活动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说话、写话练习。
交际能力的训练应是长效的,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应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新一代的公民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如“滔滔江水”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春燕,《走向生活,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5期。
2、赵刚,《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福建教育》,2005年第8期。
3、林艳媚,《“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
、《培养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敢问 爱问 善问
——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开化县北门小学 陈红英
众所周知,创新始于质疑,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关注。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就要求学生和自己能做到“每事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大科学家爱迪生在谈到自己的业绩时说: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他们的话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
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敢问。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提问:
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
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没想好的允许再想;
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
我常对学生说:
“老师喜欢敢问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应展现一个共同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聆听意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上的小主人。
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消除他们质疑问难的顾虑。
这样,学生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在课堂上就会踊跃发言。
二、培养兴趣,使学生“爱问”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学习动力的基础,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及时点拨、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让学生引发课堂争论,激发学习兴趣,使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拓展思维。
如学习《草船借箭》后,我故意发问,“我看题目中有一个字用得不够确切?
”一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
“课题中的‘借’字用得不确切,应该用‘骗’字才合适。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名同学站起来说:
“我觉得借箭是可以的,船装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我们平时借了他人的东西也要说感谢的话,诸葛亮也一样。
”
一名学生立刻说:
“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不是感谢,而是嘲讽,嘲笑曹操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支箭。
另一名学生说:
“我觉得借箭意蕴深远,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支箭不是不还的,在日后的交战中,他会如数奉还。
又一名学生说:
“我认为‘骗’字含贬义,若用‘骗’字有损诸葛亮的形象,而用‘借’字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虽说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但争之有理,争之有义。
通过课堂上的争议,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我渐渐发现,学生“爱问”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什么意思,那个词语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
这里存在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
从何疑?
怎样疑?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告诉学生。
1、抓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精髓,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上《飞夺泸定桥》一课,揭题后,我及时要求学生围绕课题展开思考,自由质疑“泸定桥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要飞夺?
”“怎样飞夺?
”“飞夺说明了什么?
”等等,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围绕课题发散开去,陆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抓课文的重点、难点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如教《狼和小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狼为了要吃小羊而先后三次“找碴儿”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寓意。
教学时,我围绕“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个重点句,引导学生质疑,开通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学生提到“什么叫碴儿?
”接着又有学生问“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狼非常想吃小羊,一共找了几次碴儿?
”“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
这说明了什么?
”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包含了学生的多少智慧呀!
我惊喜,赞赏学生们“善问”,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3、抓标点符号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还可以从标点处质疑。
如教学《忆铁人》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哦?
……咳!
”可引导学生质疑:
“这句话为什么用了一个问号,一个省略号,一个感叹号?
”从而体会铁人的性格特点和所表现出的品质。
4、抓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
引导学生读书时前后联系,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
指名读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自然段,有学生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句提出质疑:
“‘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这不是矛盾吗?
”表扬该生后,我立即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一点见到周总理的灵车,向周总理致哀;
“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气多冷,不管自己身体多差,不管要等多久,一定要等到周总理的灵车。
这样写更能表现出老奶奶对周总理的深切热爱。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抓课文结尾质疑,抓前后内容的联系质疑,抓写作特色质疑等等,只要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发问便能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会生疑走向会质疑。
总之,无论是“敢问”、“爱问”,还是“善问”,都是以问题为主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因此,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心灵的对话中享受语文
城关镇青联小学 方阳红
内容提要: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
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能激活学生的心灵,传递感动。
开放课堂,延伸课堂,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表达、交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让我们与学生平等交融,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欣赏尊重中、在真诚开放中对话。
让课堂在对话中富有活力和魅力,并在对话中享受语文,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关键词:
对话;
体验;
生成:
欣赏,开放
传统的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
进行了表演,
却没有了观众;
体现了权利,却忘却了民主;
追求了效率,却忘记了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话精神,意味着确立了人与作品之间、人与入之间的精神联系。
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所以我们要留有时间让学生亲历体验,阅读感悟,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班级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在交往中碰撞、反思、斧正先期阅读的感与知。
不是师问生答,也不是生述师判。
而是师生这个学习共同体间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课堂呼唤对话,而作为教师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对话呢?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感悟中对话
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形成相互交流、其乐融融的现代型师生场,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感所悟。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是我们的典范,在他的课上,那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动作和表演,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学生乐此不彼。
如仙、稻秧脱险记》教学中,教师指名学生读“杂草有气无力地说: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
”学生声音较大,于老师马上说道:
“还没完。
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
让我再洒一点点。
”说完,老师又朝学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这既儿童化又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引得了学生的朗朗笑声。
此时,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劲头十足,并受到启发,学生接着便喘着气读: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教师又随机点拨,有些“不满”地说:
“我可还没完,都还能这样大声说话呢?
”此时,学生便有气无力地读了“完了,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