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工技术建设方案1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3503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46KB
应用化工技术建设方案1文档格式.docx
《应用化工技术建设方案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化工技术建设方案1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组主要成员张学才教授、于宗保副教授、江棂教授和华玉洁副教授等皆系安徽理工大学的退休人员,在安徽理工大学几十年化工类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经历,使我们可以较方便地利用安理大的硬件资源(例如,安理大较高档次的分析检测仪器)。
此外,淮化集团、中安煤化等企业相当一部分领导层及中层人员是安理大化工学院和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这对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将会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化学工程系所在的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优异成绩:
是2010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连续三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
(二)专业建设的不足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成立时间不长,在实施“五对接“上还有一定距离,在项目化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尚有一定提升空间;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有待完善;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淮南市及周边地区,面向我省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服务地方化工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胜任化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校企紧密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实行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淮南市及周周边地区以煤化工为新兴战略支柱产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中心,将其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技术开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内重要的化工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职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以及化工类企业的技术支持基地。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与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中心,完善产学研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创新。
(二)专业发展目标
1、围绕淮南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推进校企对接,构建面向行业企业,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项目化课程及其标准,将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项目化课程。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支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和行业协会工程技术人员构成的专兼结合的“三师型”(讲师、工程师、技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3、加强能够满足生产性实训实习需求,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4.建成一个辐射化工技术类专业的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
5.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6.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把我系建设成淮南市乃至皖北地区的高素质、高技能化工类人才培养基地。
(三)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化工行业对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备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良好的敬业精神,从事化工生产一线,服务于化工生产操作、化工设备维护、化工产品检验、化工环境监测和化工产品营销等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修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合作企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五对接”的指导思想,从培养目标、方法等多方面构建“专业+项目+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
1、把职业考证课程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中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参照淮南市及周边地区化工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岗位职业道德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按照化工技术类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扩大加深与企业合作范围和层次。
2、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依据:
①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②淮南市及周边煤化工类企业的实际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③化工类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标准,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建设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所用的多种高职高专的《物理化学》教材,仍然侧重于理论的系统性,不但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而且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帮助甚少。
但物理化学的有关知识对化工类专业,例如化工原理却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此,我们拟取消原作为四大基础化学之一的物理化学课程,而将其中必要的知识分解、溶入新开发、编写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和化工原理中去。
这项工作正在进行。
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中,拟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根据企业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中,更大一部分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让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更贴近生产实际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除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课程的设置及相关实习、培训教材的编写也是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努力,在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下,拟推出4门核心课程,编写10本教材,其中培训教材4种,正式出版2种,建成4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制作相应的配套课件。
(三)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组织专职教师参与化工类企业一线实践,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
聘请有真才实学的行业专家到院讲学和兼职,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的数据库,打造一支实实在在的“三师型”型教师队伍。
通过引进和培养二种方式,为专业群培养2位专业带头人,6位专业骨干教师。
同时通过对外引进和聘任等方式,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特别注意从企业引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四)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场所,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教学内涵,提高技能训练效率。
形成具有开放性、职业性的实验实训环境,不但更有利于本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为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
拟在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增加如表1所示的如下设备:
表1 新增及扩建的实训室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总价/万元
1
化工实训与考证中心
11台套
40
2
化机实训室
8台套
30
3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验室
50位
25
4
仿真实训室
10套仿真软件
5
计算机
100
15
6
材料及配件
10
合计
150
注:
(1)化工实训与考证中心:
大型精馏装置2套(考证用),套管式、浮头式、螺旋板式换热器各一套(共3套),板框压滤机、真空转鼓过滤机、叶滤机各一套(共3套),双层玻璃反应器和精制设备各一套(共2套),化工工艺流程模型展示室一套(管道可拆装)。
(2)化机实训室:
厚壁圆筒爆破测试实训装置、薄壁容器应力测定实训装置、外压容器稳定性实训装置、换热器性能测试实训装置、多功能柔性转子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测定实训装置、压缩机排气量及功率测定实训装置各一套(共8套)。
(3)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验室: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各一台(共3台),若干小型仪器。
(4)仿真实训室:
围绕几类职业标准的要求,拟在已有仿真软件的基础上,引进压缩、制冷、干燥、结晶、吸收、萃取、化工机械与设备、管工基础知识、电工、仪表等10套左右的仿真软件。
(5)计算机:
考虑到学院实验中心计算机房容量的限制以及化工系的特点,拟购进100台计算机,成立化工系单独的计算机房。
此计算机房一方面为学生上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用于仿真实训。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与合作企业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淮化集团)、安徽省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中安煤化)、淮南矿业集团合成材料厂(合成材料厂)和上海华测检测公司(华测检测)完善所达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目的:
使学生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更接近生产真实任务和情境。
校企合作共建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校企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其次,在软件支持上,建立和完善便于在基地展开情境教学和实训实习活动、实现校企互惠互利的工作安排、方案举措和制度约束;
在建立完备、有效的校企一体的专业实训体系的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第三,2年内,与安徽华塑集团有限公司、化三建等5家大、中型化工企业签订相似的协议。
在上述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五对接”提供可靠的保证。
(五)服务能力建设
1、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按照以应用化工技术为龙头的化工技术类岗位群的职业技术标准,开发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化学检验工、维修钳工和管道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使毕业生的“双证”获得率达95%以上,高级职业证书获得率达15%左右。
与此同时,开展对培训职工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利用我院丰富的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为企业培训职工1000人/年,培训农民工500人/年。
2、利用我系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开展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为企业解决有关技术难题,研发新的产品。
(六)教学资源库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优质的专业建设成果尽可能多地挂在网上。
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培训教材,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和设备等。
尽可能地将建设成果与院内各系、兄弟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共享,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建设的作用。
(七)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建立档案。
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地说,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包括:
①毕业生信息反馈——毕业生向学校反馈就业信息,并就业质量及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②学校调查——学校就业办及本系教师及时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③企业评价——由企业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
④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调研——利用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通过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工作的整体情况,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素质进行评价。
⑤学校长期跟踪——对于毕业就业人员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不断了解其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的变化。
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制订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制订“工学交替”开放式教学环境下教学管理的“四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校内联系教师评价,实习过程阶段性评价,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实施办法;
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中全环节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
四、改革举措
(一)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11]201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五个对接”为目标,以提高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使他们毕业后能为国家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以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方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
在培养途径上,通过建立“教学工厂”和实施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将教学环境置于实际的企业环境中,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型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学习和实训的过程转变为“工作过程”,并通过这个“工作过程”,充分发挥不同程度、不同兴趣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分析、创新和应变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加强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教学工厂”建设。
根据“教、学、做”合一的需要,不断充实设备和场所。
目前,学院独资的化工技术实训中心已投入使用,并由中安公司、淮化集团参与,在课程开发、教学、产品生产和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积极探索“教学工厂”的新机制:
一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机制,使之在保障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发挥更大的人才和设备效益;
二是积极探索在院内建设合资股份制型“教学工厂”的新机制,学院以场地、实训设备和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在管理上成立董事会,明确为教学服务的职责,这类“教学工厂”将以经营为主,兼顾学生的实训;
三是积极探索引进先进企业在校内建设独资“教学工厂”。
这类“教学工厂”,学院不占股份,利用学院的场地和公共服务,把企业引进校园。
企业除完成规定的实训任务外,每年向学校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和物业服务费用(或以设立奖学金的形式回报)。
引进这类“教学工厂”,主要是为了在校园内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利于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通过建立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教学工厂”,将专业人培养的环境置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对接”。
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构建培养目标。
设计教学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以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全面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与之配套,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3、科学制订培养计划。
落实“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工厂”环境下,制定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训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
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
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的需要,设定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4、构建“岗证结合式”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的内容是实训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为突出能力培养,构建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教学模式。
就是将各个实训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将实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训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掌握必备、完整、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每个环节实训任务,根据不同内容可采取项目驱动型、任务导向型、工学结合型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
此模式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多角度考核评价教学等方面,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
5、建设一支精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平台为核心,在教学团队目前已具备“三员化”(教师最低达到集教员、实验员、技术员于一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和水平。
一是在现有教师中选拔2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硕士学位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有针对性地将其培养成具有高级技能证书的“双高型”专业带头人,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并承担相应的市级、省级科研课题或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1~2项。
二是培养6名骨干教师。
在专业教师中选拔6名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分别到淮化集团和中安公司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他们分别成“双师型”骨干教师。
三是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和行业协会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训教学任务,到2013年兼职教师达到20人。
四是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每年暑假组织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
同时,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不少于30天;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操能力。
五是加强国际化、专业化素质培养。
利用我院与荷兰职业培训中心合作项目,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荷兰职业培训中心,荷兰方提斯大学学习、访问。
6、积极加强“项目驱动”型核心课程建设。
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加强“项目驱动”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通过2年的建设,使其中至少1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4门建成校级精品。
编写高职特色鲜明、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高度吻合的教材。
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需要,引入行业职业标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
在教材内容的组合、编排上,以受培训者易于掌握、教师易于传授、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为原则,打破专业界限,结合培训特点,推出模块式、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材;
推进教材形式创新,根据职业技能传授特点和“教学工厂”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以新颖、直观的呈现方式编排教材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专业资源库将做为一个整体的课程系统进行建设,课程系统建设以团队为主,吸收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多媒体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7、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所有“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式课程的教学,都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工厂”授课,采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工厂”的真实生产环境,完成项目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每个项目有精心设计的作业单,至少包含一项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内容,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独立自主完成。
8、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多元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成绩评价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考核、企业评价、“工作过程”型课程形成的产品评价、第三方独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团结协作、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
推行“专家把关,督导监控,学生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元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来开展。
一是教学培养单位要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程,专业教学团队严格实施专业教学计划;
二是健全督导制度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和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的实施;
三是坚持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者,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学方法研讨会,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保障专业建设健康开展。
(三)完善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
作为安徽省列入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淮南煤化工产业,淮南市正规划建立面向全国、连接世界的开放型市场网络体系,将煤化工产业列入优先发展产业,着力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
这些政策不仅为淮南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打造了新的开放平台,而且为学院建设应用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的化工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2、组织保障。
学院为确保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立专业建设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同时聘请有关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务处、专业所在系领导、实训基地管理中心、校企合作办、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后勤集团负责人为成员。
在学院专业建设小组统一领导下,专业所在的化工系成立了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为成员,对建设方案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3、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学院将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
如《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制定《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专项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规范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完善“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建立,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4、经费保障。
为确保专业建设取得成功,学院规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单项列支专业建设资金,优先安排,保障专业建设所需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确保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能够如期按质按量完成。
5、管理保障
(1)实施精细化管理和项目管理问责制。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把专业建设任务分解为多个子项目来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用 化工 技术 建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