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道主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15770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99KB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的人道主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过共产主义的这种社会
效益马克思并不曾着重强调,也没有论证共产主义满足这种分配原则的必然条件。
我疑心这是后人许诺给穷汉和懒汉的一块奶油面包。
因为对
物质的拥有和贪欲,这恰是马克思一贯鄙视的人生态度。
冲着“按需分配”而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比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高尚不到哪里去。
把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的理由,那不是最高的理由。
马克思主张解放无产阶级,那是“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15]。
意在解放全人类的工程目标即共产主义,其效益理论是应该撇开阶级性而以人的“类特性”立论的。
普天之下人共其乐,这才是足以号召天下
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为实现人道社会理想而设定的过渡性目标,不是终极目标。
资本主义社会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社会工程的改造对象,处
在实现人道主义道路的起点上。
因此,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统一性和接近性,资本主义同它的对立性和疏远性,这在马克思看来都是
显然的道理。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冷淡,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对之充满热情,这可能出于同一种认识原因:
以为马克思人
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同一或可以混同于一的。
这是一种遍及世界的误解!
笔者愿另文加以澄清。
(二)唯物主义历史学说
关于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研究动机、过程和内容,笔者已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三部曲》一文中粗陈拙见[16]。
这门学说能否解决工程问题
系统中的“社会结构及变革要点问题”呢?
这里只须从马克思对这门学说的经典性说明文字中摘引几句话便可明了。
他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
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
的总和够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17]这些话正是
在揭示社会生成结构的同时,又揭示社会结构的根基,也就是社会变革的要点,或者也无妨谓之社会的“牛鼻子”。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结构理论,二是历史发展机制理论,三是历史分期理论。
社会的结构原本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分析与建构。
如从施政角度看,可以把行政社区、部门或群体组织作为构成单位,把整个社会视为由行政首
脑统帅的社群层级组织。
再如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可以把各类传播渠道和传媒中心作为构成单位,把整个社会视为由这些渠道和中心组成的网
络组织。
还可作多种不同的划分。
但是这些类别的社会结构都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操作要领,以改变社会的性质。
马克思分析社会结构,却是
为着要改变社会的性质。
这种特定的实践目的,只有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分析特定性质的社会结构的生成,得出社会的生成性结构,或者说
社会发生学结构,才能满足目的的要求。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所揭示的社会结构,正是那种生成性社会结构:
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物质→获得生活
资料必进行生产→进行生产必然结合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特定生产关系产生特定国家→特定国家产生特定意识形态。
在这样一种生成性社会结
构中,便极容易看出决定整个社会特定性质的初始因素——生产关系。
显示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这正是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目的所在,
抓住了这个根本因素,改变社会性质的工作就有了切实集中的目标,就可把理想愿望落实为实行方案。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中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的。
历史衍变的机制,是整个社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
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
,也是由经济基础亦即生产关系的不同形式来决定的。
唯物史正是社会结构性质的生成衍化史。
这个学说中历史规律的叙述原本不是目的,唯
物主义历史学说建立之前和之后,马克思都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历史。
我们从工程问题系统的要求来看,有了上述社会观,已能回答“社会结构及变革要点”这个问题了。
那唯物社会观为什么还要发展为唯物历史
观呢?
历史的叙述有两大功能:
第一是以史实来证明社会结构的科学性,用人类的历史实践来证明社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
这样做也
是不同于哲学认识的实践认识方式的特别要求。
我们在前面说过,实践认识要求认识结果必经实践检验。
可是社会变革规律这种认识结论,不
可能通过现实实践来验证,只好用已有的整个人类历史实践来验证。
第二,历史叙述同时还具有另一种功能,就是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说
明一种特定社会形态只是暂时的历史现象,变革是必不可免的,从而在这种一般意义上昭示,对现存社会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
唯物主义历史
学说中生产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引入,正是适应这种论证要求的结果。
历史叙述的这两种功能的第一种,实际是为社会观功能服务的,即是证实社会结构及变革要点问题的,也就是解决社会变革的“可操作性”问
题。
历史叙述的第二种功能或目的,则超出了可操作性问题,进入了变革可能性问题。
让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兼具这两种功能,马克思似乎想通
过它,指着现存社会告诉人们说:
这头牛是一定会向前走的,喏,牛鼻子就在这儿……。
正由于从动机到理论功能所贯注的这种实践性,所以马克思当年竭力要将该学说宣传到社会主义者和工人群众中去。
星移斗转,这一具有强烈
实践性的学说,今天早已作为科学,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南,作为一种解释模式,悠然踱进了学者们的书斋,在历史的思考中载沉载浮。
唯物主
义历史学说诚然能够解释历史,但马克思着述当年是极不满于只是解释的。
他说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
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这种现存的东西。
”[18]“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拂去薄薄的历史尘
埃,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实践锋芒显然可辨,它当年可是象作战地图一样,高挂在无产阶级革命大军帅府会议厅里的。
(三)资本主义经济学说
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是解决“现存社会要点趋势问题”的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一版序言》中告诉我们: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
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9]那是一种怎样的规律呢?
马克思在该书“第二版跋”中引述了一段他自己认为很“恰当”的评论说,马克思“这种研
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20]这可说明,马克思
的经济学说从目的到内容,都在于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命运。
;
在唯物主义历史学说中,马克思虽然从历史发展规律上昭示了特定社会形态的历史暂时性,但这只是一般的历史趋势,还不足以说明当代资本
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必然性,所以必须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作具体研究。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既已揭示社会根源于经济关系,马克思就把考察资
本主义社会命运的聚光灯,对准了该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角——资本。
因为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的命运,维系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
在这项研究中,马克思把黑格尔用以分析精神与现实之关系以及现实之发展的辩证法,移植过来分析劳动与资本之关系和资本之发展问题(所
谓辩证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方法论,并非一门独立的学说)。
资本作为积累的劳动,通过剥削活劳动而发展自己。
但资本
实现自己的发展却又须依赖劳动者的购买力所形成的广大消费市场。
每个资本家加重剥削自己的工人,却希望并依赖别的工人多买自己的产品
。
资本就在与劳动对立又依存这种自身矛盾中奔向其极限——生产过剩危机。
“在这种危机中,资本的这种矛盾暴风雨般的突然爆发出来,日
益严重的威胁到作为社会基础和生产基础的资本本身。
”[21]这就是现存社会要点亦即根基的必然趋势。
上面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前期思路。
在继续研究过程中,他的辨证思路遇到了困难。
今天我们看到的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二、三卷,对资本命运的限制,不是来自他与劳动的对立和依存关系,而是来自资本本身的社会盲目性,以及资本自身发展导致的其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的社会盲目性造成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间的失衡,从而导致社会流通障碍而使社会生产停滞。
这是第二卷的主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增加了成本,导致社会“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资本失去运转的动力,其保值增值的前途可忧。
这是第三卷前三篇的主题。
至于第三卷后面的内容则是一个“补论”,说明其他类别资本由于依存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与工业资本的命运相连。
《资本论》二、三卷由于脱离了资本与劳动对立矛盾的辩证关系,所以虽然揭示了资本的危机,但无法达到辩证法规定的“否定之否定”即资本被扬弃的必然结论。
但这是后来的事。
当初,马克思看到资本与劳动落入辩证法规定的对立矛盾关系之中,资本否定了劳动,是无法逃脱被再否定的命运的。
[22]这正是工程问题系
统中“现存社会要点趋势问题”的答案。
(四)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与“变革社会的行动方案问题”的对应性十分明了,这无需多说。
人道主义社会学说,以其确定的价值系统观念批判了现存社会制度,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3]即理想社会形式,从而确定了变革
社会的必要性和目标;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指示了变革社会的要领;
资本主义经济学说则证明现存社会的根基日趋穷途,不变革是不行的。
于是,社会变革的理由和根据都齐备了。
根据辩证法的理解,资本是劳动的积累所至,是对劳动的否定。
它在与劳动的对立依存关系所构成的自我矛盾中,走向自我否定,即对否定的否定。
通过否定之否定,资本要复归于劳动才能获得新的存在与发展。
但是,资本如何摆脱私人贪欲的羁绊,弃暗投明,站到社会需要的立场上来,回到它的创造主——劳动者的怀抱中来呢?
马克思将这个过渡环节诉诸人力完成。
于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过渡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实现手段纳入了他的改变世界的工程思想系统。
他为唤醒无产阶级所作的论述,他投身社会革命实践所制定各种文件,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奠定了基础。
(五)“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变革社会性质的行动方案,它本身是不是可行的?
马克思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这里面还有可行性问题。
至于马克思的工程系统思考中该不该有“行动方案可行性”问题,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是否可行的问题,虽然这都已成为历史,但在笔者看来,其中并非没有讨论的余地。
但这已不是本文的任务了。
从上面的说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四门学说具有回答工程思考系统问题的功能。
我承认,马克思进入系统工作时并没有明确的工程思考结构意识,他的进入方式受其所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因素所驱使。
但实践思维的必然性潜在地规定着他的思考,规定着他的思考去完成工程思想结构的要求。
我们只有从工程论证功能出发,才能掌握他各门学说的灵魂和思路,才能理解贯通他的各门学说,才能评判他各门学说的结论和
价值。
完成工程思想结构的要求,这决不是他的思想的潜在功能,而是明显的直接功能。
我们还没有见到有别种动机和结构,能如此全面的解释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发生与联系。
这是一个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实践目标的完整的工程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可以作为这个工程思想体系总体的主题名称。
罗素在介绍马克思的思想时曾经抱怨,说“他很难归类”[24]。
这话确实不错。
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却不从思想史的发展中去选定自己的课题,
这先就让思想史家迷失了考察的线索。
进而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又不按思想家们惯用的各种序列结构来安排,谁料到他的思考会从哲学思想的天
宫下凡到工程实践的工地上,去接受工程实践思考的必然逻辑呢?
小打小敲的工程,自古以来不曾劳动思想家的大驾,又谁想到要实现上帝的
目标,把整个人世变为工地呢?
他这一番经天纬地的思考,给思想王国送去一座飞来峰,给人间工程师们树立了一个永难超越的界限!
五、思想学说的表述系统
当我们用上面所叙的整体思想框架征诸马克思的原着时,无论是在篇目内容的系统化上,还是在时间的分段上,迷惑依然大量存在。
然而,这
里的迷惑不是思想结构方面造成的,而是表述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因此,只有进而分析马克思的表述系统,才能将我们的理解贯通。
思想理论的思考、研究与对它的表述,也许在有些思想家那里是统一的,但在马克思这里却被区别对待。
他强调“叙述的方法必须与研究的方法不同。
”[25]如果说在理论本身范围内需要这样,那么,当理论来到实践领域,叙述者就更会身不由己了。
马克思的超常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独自完成了改变世界这么一项伟大工程的系统思考,而且更在于他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地把自己的设想推向了现实世界。
这是两种不同的事业,而且后一种事业更为不易。
理论制作只是在思考中完成,而思想的现实化却要到现实中去征服和占领。
即使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意识,也并不是一块等待播种的空地,而是荆棘草莱丛生的待垦之域。
所以书房和社会舞台是马克思一生两个基本的工作场境。
在不同的场境中工作,思维所接受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在书房里搞理论研究,思维只接受理论制作目标的主导,着述追求的是逻辑的连贯性和理论的系统性。
在社会舞台。
他要面对各种思想和现实问题。
在这里,其任务不是制作理论,而是宣传理论或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对象和具体事务成为理论引入和应用的取舍尺度。
由此可知,在马克思的着述中,存在着两个部分重迭的理论表述系统。
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理论主导系统和实践主导系统。
理论主导系统的主干着作,由前期的三部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后期的《资本论》
构成。
这四部着作之间以结论和课题相衔接,构成一个连贯的系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直承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批判结论。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26],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27]马克思于是就从分析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流行观念即黑格尔法哲学入手,将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念颠倒过来,论定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