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 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16513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2.99KB
23出师 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3出师 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出师 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
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
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
【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
非常恨。
布衣
贫民百姓。
臣本布衣。
布的衣服。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感激
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
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
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
(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课时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
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
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
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
志。
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
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
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
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
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
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
“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
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最后概括
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
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这是他
“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11.提问:
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
推贤了哪些贤臣?
目
的是什么?
1)宫中:
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
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
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
“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
虚语)
13.提问: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教学目的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
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给课文分段;
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返回上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2.比较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5)
(6)
三、研习新课
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
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同学注意:
“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
“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
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
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背涌课文第1段。
2
完成“朗读·
背诵”题一、2和“辨折·
比较”题四。
第二课时
抽背课文第1段。
;
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一、复习检查背诵第1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
根据何在?
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
(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
ng;
(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
ng。
课文从“乘”
(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
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
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指导背诵课文2、3段。
四、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https:
///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
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
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1.“理解·
积累”题五。
2.“理解·
积累”题六。
3.背诵并默写全文。
(高天兰)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
(同学背诵: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
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
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
o巢 应和hè
酝酿yù
nnià
ng 晕yù
n
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
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
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
明朗,润泽。
“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
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
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再写什么?
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
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
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
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
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什么意思呢?
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
“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
灯光给人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出师 23 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