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227161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02KB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docx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
2020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春心态: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
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
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
《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
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
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
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
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
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
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
B.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
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斗争。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文化。
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期生猪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明显上涨。
新措施密集出台,2019年9月2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说,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发放方式,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自然资源部明确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
压实百姓“菜篮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说,关键要突出发展生猪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突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保供、突出“用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突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秩序。
全国生猪生产和调出大省江西已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増养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引种扩繁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增加生猪存栏规模。
当前尤其要防止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
有关业内人士说,国家已作由专门部署,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摘编自《生猪生产恢复向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材料二:
材料三:
2019年盛夏,猪肉市场颇受关注。
自2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回升,此后逐月上行,6月下旬以来快速上涨,至今维持高位。
那么,目前猪肉产销情况如何?
能否保障供给?
目前供给偏紧,但整体链条保持平稳。
生猪供给很难马上增加,因为养殖本身需要半年周期。
生猪养殖正在上量,但还要维持一段紧平衡。
有关人士分析,这轮生猪行情的老问题,就是猪周期,两年涨、两年跌,或者三年一小周期、五年一大周期,这一轮自2017年,历经15个月,现在回暖了。
但为何这轮生猪价格似乎比往年涨得更猛?
是因为几大因素碰头,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政策性调控等聚在一起,老问题叠加新问题。
这一轮猪周期好多散户退养了,猪源减少;去年发生非洲猪瘟,猪源又减少;活下来的因为还没有疫苗,担心非洲猪瘟,也限制规模,猪源更少;政策性调控影响也恰好显现,这两年,许多个体养殖户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因为环保整治“一刀切”地退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敢再养猪的,大多是小规模养殖户。
许多养殖户担心非洲猪瘟,不敢大规模投养,瘟疫来的时候他们纷纷抛售,疫情过去之后,产能降低、猪价上涨,但不太敢补栏了。
可以看出,小户、散户普遍信心不足,大多“不敢养”。
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为养殖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也是破解养殖户“不敢养”的关键。
(摘编自《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猪”到底养还是不养?
》,2019年9月6日,新浪网)
【注】猪周期:
一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经济现象。
“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
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4.下列不属于导致近期猪肉价格“紧平衡”现象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囤积居奇、串通涨价。
B.受当地群众消费习惯影响,区域猪肉消费量比较高。
C.猪肉价格下降时期结束,“猪周期”来到上升通道。
D.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养猪农户不敢养,生猪供应紧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国家密集出台的新举措之一,交通运输部关于“绿色通道”政策的恢复执行对加快猪肉市场流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在四川省系列举措中,“用地、资金、人才”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面对市场困境,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C.根据材料二表中所列时段地区相关内容,大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较上周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与各省的生猪养殖、流通情况密切相关。
D.目前生猪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过了半年的养殖周期之后,市场行情就会恢复正常,因此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
6.假如你是某集生猪养殖、猪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牧业集团的负责人,在当前生猪养殖不景气、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下,你应该怎么做?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
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
我认识它们。
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
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
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
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
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
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
两千多年前印度历最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
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
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
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
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
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
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
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
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
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
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
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模拟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