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401919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4.32KB
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
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壮语;
(3)动词作名词;
(4)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
(6)形容词作名词;
(7)
形容词作动词。
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
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结合已复习内容讲解练习卷第1、7题。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为、于、乎、焉
”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
(1)以
:
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等。
(2)之:
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
(3)其:
主要作用是代词、语气助词。
(4)而:
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5)为:
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
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
(6)于:
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7)乎:
可译为“呼、吗、于、对”
。
(8)焉:
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答题方法及注意点: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课内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并能结合课外语段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并运用字词意思疏通语句。
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结合已复习内容讲解练习卷第2题。
(二)、断句
应考策略:
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方法:
1、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云、言、曰)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句首语气词之前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等。
(3)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4)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关联词主要有故、由是、是故、是以、然则、然、然而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5)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6)对偶句之间、排比句之间断开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找名词(代词,辨主宾,主语前、宾语后)断开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结合已复习内容讲解练习卷第4、8题。
(三)、句子翻译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内容的理解,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
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1、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
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
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顺。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结合已复习内容讲解练习卷第3、9题。
(四)、内容理解(评析文章人物及文章思想内容)
解决这类题的步骤及方法:
步骤:
先浏览题目再读课文(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短文的大致意思。
)
第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的翻译)
第二,抓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
内容理解之思想内容:
1、启示应准确把握原文主旨,扣住中心回答,切忌牵强附会,主观臆断。
2、很多课外文段,无论是寓言还是人物传记,往往文末有一两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故事的寓意或文章的中心往往蕴含其中。
内容理解之评析文章人物:
1、人物形象的理解要结合人物在文中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具有的心理,旁人的感受以及最后的结果等方面。
2、归纳分析某一方面的内容,关键要分清说话的人物,抓住描述的对象,着眼于评价的重点,理清事情的因果。
结合已复习内容讲解练习卷第5、6、10、11、12题。
四、归纳总结:
致力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以内养外;
联系学过的知识,推及到陌生的语境——由已知到未知。
总的来说,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注重积累,多归类,善于比较分析,并且课外与课内相联系,融会贯通,就能提高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
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课内字词意思课外考
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理解句意,寻找规律,断句后再翻译检测
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留、补、换、删、顺
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六、作业:
完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用书》P157(十)P158(十一)
附录:
2017—2018年绍兴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资治通鉴》两则,完成1-15题。
(20分)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
“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
”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
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
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
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
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
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见睿微弱,谓曰
②因相视流涕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④众皆收泪谢之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
(《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3分)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译文: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3分)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将
和
济
!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答: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①
宋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
②秦:
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屋顶上的男孩
宋长征
①我生活的地方是老河滩,这是一片不算丰腴,也不算太过瘠薄的黄土地。
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座小小的村庄。
②我曾在深翻的泥土里捡拾到一枚螺壳,放在耳边,若风吹过,若浩荡的河水流过,先民耕耘的场景像一帧帧泛黄的胶片。
我自信孤独是存在的,只不过当年不懂,坐在落叶的黄昏下,思与想呈现出一幅空旷的图景。
③我沿着村后的池塘边行走,在逼仄的拐角处抓住一株细细的小树。
秋蝉在悲鸣,池塘里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我小心翼翼,生怕滑落在池塘里。
教室破旧,泥台子,泥板凳,老师在门前的空地上用着自制的日晷,纸板的圆心上插一根小木棍,时间就有了刻度。
④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会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放羊,羊们在河滩上吃草,我会专注于我的孤独之中。
仰躺在草地上,看行色匆匆的云走过田野的上空。
我在想云之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也有一座村庄,是否也有一个孤独的少年生活在某处。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⑤这是我最初的认知,对于时间、对于生命产生的某些想法。
但更多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人在田野上奔跑而忽略了方向。
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更好,也不知道村庄深处那座破旧的院落会有怎样的改变。
⑥十七岁那年我辍学,躺在一张棕绳编织的床上,异想天开,想要靠一支笔支撑起以后的生活。
——也仅仅只是梦想,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
⑦我在经历一个失败者的青春,或者说我从十七岁就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世间行走。
渤海湾的一艘渔船上,风大浪急,出海,归港,在人声嘈杂、鱼腥弥漫中上岸。
岸上是另一个世界,喝酒,然后醉醺醺上船,跌入思乡的梦里。
……我在经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我的另一个我从皮囊里抽身出来站在时间的某处看着。
他的孤独无人能解。
⑧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沈从文语)原来一切事物并没改变,原来流去的只是时间。
⑨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
淡蓝色的星空,一枚枚闪烁的星辰如棋子般排布在夜空,像一盘下不完的棋。
在老河滩上觅食的鸡们,此时静卧在一片森森的树荫里。
多少年了,它们不曾改变自己的作息表,以星空为依靠,以茂盛的树荫为家园,等待黎明用一声嘹亮的啼鸣撕开夜幕。
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
⑩他看见了自己的一生。
他看见月光下的家园,在时间的流水中飘荡而来,又飘荡而去。
⑪里尔克①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
那么我的家园呢?
我在寻找。
当我面对一件老旧的器物时,我会想起那些流逝的光阴,在光影中活动着的人。
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老河滩上的乡民。
⑫我在物里醒来,此时的物是故乡的风物。
月光流泻,我像世间所有的婴孩那样睁开双眼,或者是老祖母的臂弯,或者是一只摇荡的摇篮,有人在轻轻唱,那歌谣唱了千年万年仍如流水般轻柔、温暖。
但我不可能知道,多年以后,那个在物中苏醒的孩子执拗折返,企图描绘那些缥缈的音符,企图重新沭浴在一片安然的月光下。
⑬我穿行在草木间,麦子是青的,梧桐花是一串串的紫粉色。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
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璧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
这或许就是一个支点,木炭、麦面、芝麻,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人在草木间。
⑭我的书写在夜色中进行,曾经有一段时间,故乡的草木如春天般浩荡而来,在纸上排布成阵。
⑮我在物里生长,我会想起灯光下的织布机,母亲坐在上面,像一艘小小的方舟承载一家人负重前行。
我会想起父亲身披蓑衣站在田野上,夏雨滂沱,他依旧不紧不慢走过田塍,这是一个农人的自信,相信风雨过后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⑯我也这样想,转眼写作十年,我几乎记下乡间的所有事物,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五依偎。
我要做的,只不过是沿着时间生成的脉络,记下爱,记下暖,记下那些苦难的刻痕。
⑰我也会在物里老去,当孤独再次袭来,我会有所庆幸——在缺少一切的时节,我真的发现还有个自己在乡间行走。
那个屋顶上的男孩未曾改变,那淡蓝色的星空未曾改变。
⑱一个人书写的过程即是对孤独画像的过程。
此时的线条清隽,一条河、一座村落、一声嘹亮的鸡鸣、一片云走过的天空,组构成一个简洁的画面。
⑲我在走过田坎时终于看见自己孤独的身影,来来去去间,隐入乡土的纹理。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5期,有删改)
【注】①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
(1)下列对本文情感脉络的梳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河滩是我生长的地方,少年的“我”常常专注于自己的孤独,虽然那时“我”并不懂。
B.
十七岁的“我”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外独自闯荡,经历了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时,“我”的孤独无人能解。
C.
“我”花去了青春,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经常爬到自家的屋顶上。
“我”在鸡鸣声中读懂了孤独的含义。
D.
后来,“我”折返故乡,记下故乡的风物,终于把自己孤独的身影隐入乡土的纹理。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分别简要赏析。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
(3)第⑪段中划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第⑦⑩段中加点处为什么用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叙述?
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之处。
(帮帮你)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
散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
但是,也可以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答案】
(1)C
(2)①【甲】处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
作者描写蚂蚁其实是在写自己(或以拟人的手写自己/隐喻自己),表现自我的迷惘和无助。
②【乙】处作者细细碎碎地去描写街镇上嘈杂的生活场面,其实写出了“我”在物中醒来的状态(或这些故乡的风物让“我”醒来/“我”意识到了我在故乡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亲切。
(3)这句话内容上以里尔克的“物”引发作者对家园的思考,“我”在故乡的“物”中苏醒、生长、老去,让“我”在故乡的风物中找到家园;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使行文从叙事过渡到议论(或:
由回忆往事过渡到思考人生),引发下文围绕“物”而展开的思考。
(4)文中的“他”即是另一个“我”。
“我”曾迷失了生活的方向,离家漂泊,在陌生的世界里游荡,“我”的人生迷惘无措,“我”的孤独无人理解。
当“我”从另一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我开始寻找自己,寻找月光下的家园。
于是“我”折返故乡,故乡老旧的器物,故乡流逝的光阴,故乡亲切温暖的点点滴滴,让“我”醒来、生长、老去,“我”书写故乡的一切,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互依偎,终于理解了“孤独”,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使本文的意蕴变得更深刻,当我们迷失生活,当我们找不到自己,我们需要这样的自我对话,自我审视,才能在生命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追寻自我的精神栖息之处。
【解析】【分析】
(1)依据文章第6段“十七岁那年我辍学,……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
第8段“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
第9段“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可知,“经常爬到自家的屋顶上”是对过去的回忆,并不是生活安定下来后的行为。
故答案为C。
(2)A语句“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采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来喻写自己的生活,表过自己的迷惘和无助心理。
B语句“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运用场景描写(环境描写),描写街镇上嘈杂的生活场面,让“我”在物中醒来所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亲切,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文章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里尔克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内容方面,以里尔克的“物”引发作者对家园的思考,让“我”在故乡的“风物”中找到了生活的家园;
在结构方面,由回忆往事延伸到对人生的思考,从叙事过渡到议论,引出下文围绕“物”而展开的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要结合题目中的提示“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和文章的内容分析作答。
文章中的“他”,是经历了迷失方向的“我”后的另一个“我”,是一个审视的眼光来寻找故乡老旧的器物,故乡流逝的光阴,故乡亲切温暖的点点滴滴,让“我”醒来、生长、老去……最终理解了“孤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对故乡的眷恋。
这样用“他”来改变叙述角度,告诉人们,当我们迷失生活找不到自己的时候,要自我对话,自我审视,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追寻自我的精神家园。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甲】处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
⑶这句话内容上以里尔克的“物”引发作者对家园的思考,“我”在故乡的“物”中苏醒、生长、老去,让“我”在故乡的风物中找到家园;
⑷文中的“他”即是另一个“我”。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
⑶本题考查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有:
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而结构上通常有:
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⑷解答有关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选用第一人称,能使读者对姚纳的内心世界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中考 课外 文言文 专题 复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