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63612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97KB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文档格式.docx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容、形式及时间设置上都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我校地处乡镇,虽然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但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具有乡镇特色校本课程的前景广阔。
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乡镇小学所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了本课题,试图通过探索和实践,寻找到突破口,最终走出一条乡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好路子。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校本:
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
它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和教师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2、校本课程。
亦称“学为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
简单地说,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开发:
《牛津英语词典》中,把“开发”解释为“一切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
”而在课程开发中,指的是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以便去运用现有的教学大纲,包括教科书和教学材料的选择。
或者也可指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级教学使用,特别是指教科书、教参的编写以及教具的配备,有时还包括课程目标和评价手段。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
然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
创设适宜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实现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所在。
校本课程正是基于教育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开设的课程。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一贯主要重视书本知识,但是也从来认为知识最深厚的根源乃在于实践之中。
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这是现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
3、现代课程的有关理论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
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科学全面地分析校本教学资源,组织编写以“***********”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并有效地开展实施和评价。
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通过实验,更新教师观念,建立课程意识,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展现教师教育智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3、强化学生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和非语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产生效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扬。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协调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教学资源,鼓励和吸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是按照原先制定的研究方案,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以调查研究法、文献总结法等,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一)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酝酿、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先设计了一个初步研究方案,然后成立课题组,形成了研究工作网络,之后通过召开课题组会议,进一步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同时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文献研究阶段
本阶段,我们主要是利用假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专著,进行文献研究,并通过召开研讨会,再次讨论、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
主要是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结合乡镇特色及学校实际,精心对校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制定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课程目标。
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并依靠各方力量,制定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并组织编写了以“********”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3)实证研究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环节,我们遵循修改、完善后的具体实施方案,依照环境分析后所制订的校本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而务实的研究并开展评价。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然后再实践、再论证、再修改,并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最后展示研究成果,在校及校外推广研究经验和成果。
(二)实验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教研紧密结合,通过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反思、再体验、再反思,不断深化研究,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实验工作的开展。
2、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容进行调控,以参与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前后的认识和发展作为原始依据,组成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理性的总结和研究。
(三)实验措施
1、组建实验课题组。
2、成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每周学习制度,引发和推荐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信息,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以实验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参与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及时交流、展示、推广不同阶段的成果。
4、开展听课、评课、课例分析、研讨等活动,各分项负责人直接面对每位实验教师,亲自参与研究课的备课、试讲及评课活动。
倡导实验教师勇于改革,不断总结新鲜教学经验。
5、保证实验经费按时到位,专款专用。
五、研究的容分析:
课题研究应该是务实而规的。
按照既定的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环境分析研究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的根本原因。
环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斯基尔贝克曾经说过:
“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从学习理论中推理出来,或者从对儿童的理解中感受出来。
相反,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
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我们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
我镇地处汉江支源,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我镇的豆腐制品享誉海外,可以说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学生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浓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目标设置研究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的性质。
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一定的依据。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本课题组成员综合分析了影响目标设置的各种因素,认真、全面地考虑了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方向,既制定了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又制定了具体的、细化的目标,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研究
课程组织就是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容及其呈现方式。
我们在分析学校环境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课程组织。
编写了一套以“
********”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容包括“可爱的、神秘的钟祥、我们的母亲河、礼仪教育、家乡特产、科技大观”等。
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还编写出了相关的配套材料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实施过程研究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对于此项容的研究,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及课程组织,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正在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上指出:
研究性学习的容有很浓郁的地域容,更有学校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考察探究活动中去。
我们给学生创造了适合的实践情境,使学生放心、放松地参与实践研究,他们的学习表现非同一般。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小课题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先后确定了如下研究小课题:
豆制品制作与销售、母亲河的变化等。
我们在选题上针对本地的丰富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本地特色,教师在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进行有效的辅导。
由于学生身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面对的是身边熟悉的研究材料,比以往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合作空间,有了更多难得的体验。
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自由研究,努力自助和适当寻求他助,伴随着探究过程感受挫折与失败。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强化。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中去,在与环境的相处相适中发挥了特长,优化了个性,提升了研究能力。
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
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当然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
”教师介入校本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着新的教育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心,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实践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效果更好。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逐步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及评价观念,认识到了教育必须从关注共性、关注社会性的要求中逐步走向满足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体会到了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文本,而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过程。
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间改变了以往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例如,在《科学大观》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了研究小组,由于这项课题涉及到多种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体协调一致,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教师。
由于校本课程的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需要具备多项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
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本课题研究全面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积极利用网络优势,积累素材,真正成为了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等。
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3、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材料。
它以其形象生物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校本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
“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固有的,它必须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现代媒体是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具有浓郁古镇氛围的《古镇寻踪》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演示了用数码相机自拍的石牌古镇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地欣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趁势揭示课题。
临近下课,朗诵由石牌本土作家蔡兴荣创作的《小巷》,学生边听边学,气氛异常热烈,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校本课程开发素材转化为具有直观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
我们课题组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容和细节,并取得了预期的评价效果。
1、学生学业的评价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评价又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认知容。
例如,在学习了《古镇寻踪》这课后,我们并不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我镇的古代建筑、自然资源等方面记忆性的认知因素,而是让学生根据实地考查的情况,认真查阅各种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然后写出小课题研究报告,在撰写课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见识,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小豆腐闯出大世界》后,让学生进行豆制品制作表演,考察豆制品市场并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市场经营策略的若干意见,为石牌豆腐走向世界出一份力。
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学生学业的评价中来。
教师在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上,加强纵向比较,减弱横向比较,并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
通过这样的学生学业评价实践,我们课题组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研究
为了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课程本身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学校领导和课堂教师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
因此,在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前,我们课题组制定了详尽的评价计划,邀请学校领导参加,建立了专门的评价小组,并指定一名课题组成员主持评价活动的组织工作,确定了评价的目标。
然后,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座谈等评价方法收集各种不同途径的信息,用数理统计和描述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力求做到科学客观。
通过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评价小组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符号学生的需求,课程组织形式及容恰当,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
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以上对校本课程研究容的分析只是针对于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际,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
我们认为,只有在认真地分析不同学校的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目标,并对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才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强化学生的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和非语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好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最终走出一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和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倾力协作,本课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开发、收集了一批校本课程资源
编写了《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案》,设计了《校本课程纲要》,开发了部分校本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操作性,为今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丰富了素材资源,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们在编写与实施教师指导用书时,力争做到主题鲜明,趣味性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活动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好地适应学生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我们主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了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和实施:
1、整体性原则:
把各科融为一体,发挥其整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个性、身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围绕一个主题的多科容有机结合的活动方式。
2、活动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中发展个性,提高能力。
活动是该课程的主要形式,基本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活动,为学生的活动充分地创造条件。
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操作来完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3、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前准备——活动过程——评价——反思,学生自始至终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
4、愉悦性原则: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到充分的快乐。
努力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使学生充分获得情感和审美的愉悦体验。
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情感。
(二)开发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在人类知识经验和教育教学活动之间建构起了一座桥梁,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教材容丰富性的特点,教育教学的真谛在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以适应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因此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就要尽可能地拓展教材容的领域,使那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容因时因人而异地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教师的“教”成为极富创造性的“教”,学生的“学”成为极具个性化的“学”。
为此,我们构建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和策略。
1、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兼顾能力层次不同的每一类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通过参与、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
(2)科学性原则。
精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容,保证学习材料的科学性,同时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性的评价。
(3)开放性原则。
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资源容更加广阔,特别要在教学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开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较充分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中小学 校本 课程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