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考点.docx
- 文档编号:24093126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35KB
经济常识考点.docx
《经济常识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考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常识考点
经济常识部分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考点1、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及地位(理解)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1)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2)交换是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
(3)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
(4)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考点2、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析说明)
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的原因。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
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事业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3、科学发展观(分析说明)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
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发展:
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各个环节、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的永续发展。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考点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分析说明)
二者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5: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及地位和作用(分析说明)
1.劳动者的劳动。
它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土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
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
3.资本。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资本通常有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商品形态。
4.经营管理。
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
因而,经营管理也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
5.科学技术。
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其中
劳动
土地这三类要素看得见,摸得着,被称为实体性要素;
资本
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
考点6: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分析说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考点7: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分析说明)
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
③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④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考点8:
GDP统计指标的含义及意义(分析说明)
★1.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GDP的意义。
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统计指标。
①一国(或地区)GDP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②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
③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考点9、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理解)
★1.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10、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分析说明)
①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②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科学化、规范化。
③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考点11、个人可支配收入(理解)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这里的“储蓄”不仅指银行储蓄,还包括购买股票、债券等)
考点12:
适度消费(分析说明)
1.适度消费的含义:
①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
②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2.适度消费的意义:
①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②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考点13、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分析说明);。
(1)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2)消费对生产又有反作用,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
适度消费的意义。
考点14、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设计方案)
(1)消费水平的高低,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2)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也会影响生活质量
(3)生活质量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①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②与闲暇时间多少相关③与生活环境相关。
考点15、提倡艰苦朴素的现实意义(理解)
①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②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③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考点16、恩格尔定律及系数(理解)
1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称作为恩格尔定律。
2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
3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由于恩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考点17、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分析说明)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
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主要变现为:
①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②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③日常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④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⑤消费结构的进步还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考点18、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评价)
①攀比心理②炫耀心理③从众心理④逆反心理
考点19、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评价)
1.在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1)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2)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费,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法人。
2.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②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考点20、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分析说明)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等。
★考点21、消费者维权的主要途径(设计方案)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和解达成的协议是一种私下约定行为,并无法律效力。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不能就此再向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是最有权威的方式。
消费者往往选择将此作为解决争议的最终途径。
新增考点消费的弹性和刚性(设计方案)
有些消费支出项目,不论它们的价格和家庭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对它们的消费支出都差不多,这些项目的弹性就比较小。
例如食物费用、水电煤气费用、接受普及教育所需要的费用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也可以说这些方面的消费具有刚性。
有些消费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增减以及这些商品和服务本身价格的升降关系比较大,既消费弹性比较大。
例如高档奢侈品及旅游消费等
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考点22、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含义及其重要作用(分析说明)
(一)、第一产业(农业)
(1)含义:
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2)地位和作用:
(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
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3)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在组织形式经营农业,不断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第二产业(工业)
(1)含义:
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2)地位和作用:
主导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三)、第三产业(服务业)
(1)含义:
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行各业的总称。
(2)地位: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意义:
①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考点23:
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识记)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考点24、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理解)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考点25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分析说明)
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机构是密切联系的。
1.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
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3.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堀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考点26、正确对待择业问题(评价)
①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②既要考虑经济待遇,又要有精神的追求。
③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考点27、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一种法定用工制度(评价)
1.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
2.签订劳动合同,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
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立下来。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考点28: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分析说明)
1.劳动者的权利
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②取得劳动报酬
③休息休假④获得劳动保护
⑤接受职业培训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
义务:
①完成劳动任务,这是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④遵守劳动纪律;⑤遵守职业道德;
考点29、解决劳动争议主要方式(设计方案)
附表:
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方式
程序性质
解决机构
是否要选择
协商
选择程序
当事人双方
非必经程序
调解
选择程序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法定非必经程序
仲裁
最重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法定必经程序
最重要的环节
诉讼
最终程序
人民法院
法定最终程序
第四课:
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考点30:
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主要形式(识记)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和债务收入;
财政支出的主要形式: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考点31: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辨证关系(分析说明)
(1)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
(2)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之处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考点32、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
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国家职能实现,促进经济的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考点33:
国家每年度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分析说明)
财政收入的原则: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的原则:
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考点34、财政作用(分析说明)
(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考点35、税收基本特征(识记)
强制性、无偿性、相对固定性
考点36、我国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理解)
国家的税收制度是由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根据,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向。
考点37、我国税收的本质(理解):
我国的税收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考点38:
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分析说明)
①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③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考点39:
依法纳税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理解)
1.纳税人的义务主要有:
①纳税申报;②及时提供信息;③按时纳税;
2.纳税人的权利主要有:
①及时获取税法信息②监督税务部门工作;
③纳税人信息资料保;④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
3.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公民依法纳税既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贡献。
考点40:
公民要依法诚信纳税(评价)略
第五课:
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考点41、识记:
我国实行纸币本位制,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考点42、识记货币借贷的含义:
让渡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这就是货币的借贷活动。
考点43: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理解)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执行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两项功能。
考点44:
单利和复利的计算公式(运用计算)
单利计算公式:
单利=本金×利率×年数
复利计算公式:
本利和=本金×(1+利率)年数
考点45:
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主要任务:
1.性质:
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特殊金融机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而是受国务院领导的国家行政机关。
2.主要任务:
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考点46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理解)
①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实施金融调控的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而是受国务院领导的国家行政机关。
②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可代表国家统一发行人民币。
③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只为其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存贷款和资金划拨清等业务。
考点48: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主要业务(理解)
(1)地位:
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干,占据着主体地位。
(2)主要业务: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最重要的是转账结算)
考点49:
保险的职能:
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理解)
(1)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
散风险是补偿损失的基础,补偿损失是分散风险的体现。
(2)保险的派生职能是资金融通和防灾防损
考点50:
债券和股票区别与联系(理解)
1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债券的发行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
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信誉最高,
2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公司财产所有权证书。
股票持有者不得退股,但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出售转让。
考点51:
投资理财(设计方案)
三、设计方案
考点51。
投资理财
1.投资理财要考虑的因素安全性、赢利性、流动性
2.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
分散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个性投资。
第六课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
一、识记:
考点52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53.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考点54.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构成: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二、理解
考点55.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构成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构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在我国,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2)集体经济是,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混合所有制经济由几种所有制成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所有制形式。
考点56.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公有制经济控制力的增强。
考点57.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分配制度。
考点58.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1)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则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
三.分析说明
考点5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1)含义: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重大意义:
略
考点60.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
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考点61.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形式。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考点6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
(1)含义:
就是把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使劳动者获得的个人消费品同他的劳动支出成正比,以此决定社会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必然性:
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
考点63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1.社会保障制度含义:
是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
社会互助等内容。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考点6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作用):
1对企业深化改革起着促进和保证作用
2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评价:
考点6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一.识记:
考点66.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理解
考点67.市场交易的原则:
自愿、平等、互利。
考点68.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最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分析说明
考点69.现代市场的特征: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考点70。
市场经济的作用:
(1)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2)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
(3)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的“平台”;
(4)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常识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