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入门到精通.docx
- 文档编号:24118268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74
- 大小:100.09KB
DVD入门到精通.docx
《DVD入门到精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VD入门到精通.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VD入门到精通
DVD入门到精通
第一章 缘起
那片直径120mm的小小的塑料片,闪耀着一种迷幻般的光泽。
一束绚丽的激光照射在这小小的塑料圆片上,成千上万比特的数据流沿着一根细细的光纤从DVD影机输送到AV功率放大器,在那里,经过杜比逻辑解码器无声而神奇的工作,无边无际的光影弥漫开来,在客厅幽暗的灯光下,我们的灵魂仿佛在片刻间从世俗生活中抽离,进入一个由声画构成的幻想国度……无数个夜晚,我们就在灯光明灭之间,一次次地穿梭于真实与梦幻之间,泪和欢笑,偷窥和遗忘。
这就是我们个人意义上的DVD!
当然,技术意义上的DVD远远没有这么浪漫和简单。
尽管对我们这些终端消费者来说,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学会制造一片DVD,但了解一点关于DVD技术的基本知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购买、收藏和欣赏以DVD为载体的影音文化和艺术。
所以,我们从DVD的常识说起吧!
第一节 DVD前传
20世纪70年代末,磁记录技术(比如录音带,录像带)已经熟透,激光存贮(简称光贮)技术开始被研究,结果这个桃子被荷兰著名的PHILIPS(飞利浦)公司摘得,他们推出了LD(LaserDisk)激光视盘,当时它仍然是模拟信号的产品,而且体积庞大,外形笨重,但400线的画质使录像带望尘莫及。
从LD那张一尺见方的激光盘到我们今天手中的小小的DVD,当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一个可以凭借光贮技术来建立个人电影博物馆的时代,已经由此拉开了帷幕。
SONY敏感地意识到了PHILIPS在光贮领域的过人之处,于是二者开始密谋合作。
1982年,在LD的基础上,SONY不失时机地与PHILIPS确立了CD唱片的标准,就是现在的CD音乐盘,这个小小的光盘显然比LD要成功得多,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还在被广泛使用。
SONY与PHILIPS成为业界的两大巨头,牢牢控制住了消费类电子娱乐市场,世界上每台CD唱机或与之兼容的机器都要给这两大巨头上供(专利费),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CD机、DVD机、每张正版的CD盘、DVD盘,其价格中都已包含了几百项专利费,其总额约占您花费的约20%!
索尼与菲利浦也被称为了索飞联盟,强大得令同行只能望其项背。
虽然LD只是昙花一现,但正是它系紧了二者的联盟,也算不辱使命。
继而不久,电脑业使用的CD-ROM标准也被他们括入囊中,从此财源滚滚而来。
同样,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电脑的光驱、每张正版软件或正版游戏的光盘,其价格中也包含了无数项飞利浦和索尼的专利费!
商场上有句名言: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标准制定者。
可是先机已失的其它几大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看着CD光盘先机已失,松下、东芝、日立、先锋、NEC等,都暗暗卯足了劲,要与索飞联盟一争长短。
此时,有识之士都已明白,磁贮之争或许走到了尽头,光贮才是未来必争之路。
CD这趟车算是赶不上了,于是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在了下一代产品上,DVD即将横空出世了!
1994年底,SONY与老伙伴PHILIPS率先推出了大容量的下一代光贮产品MMCD(MultiMediaCD),其容量已经达到数G,并与PHILIPS欲立其为数字影音的新标准。
一直以来,技术与材料的科技革新,一直主导着媒体的发展。
你可以不会摄影,但如果你发明了照像机,那么摄影的天下就是你的,你可以不会编新闻,但如果你发明了电视机,那么整个电视网络都是你的。
SONY在CD唱盘、CD-ROM领域让唱片公司与电脑公司的臣服,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但这一次,两大光贮巨人的联手,依然受到了强劲的挑战,技术革新媒体的定律这一次被颠覆。
这就要从“八大影业”说起了。
第二节 谁是幕后真正的“黑手”
美国的好莱坞,是全球影业的霸主,其中有几家历史悠久而庞大的公司主宰着全世界70%以上的电影市场,俗称它们为八大影业公司,简称八大影业。
八大影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佼佼者,基本代表着当时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优秀作品最多的电影公司。
老牌的八大影业,前七名是如雷灌耳的:
时代华纳(Timewarner),米高梅(MGM),20世纪福克斯(20thcenturyfox),迪斯(Disney),环球(Universal),哥伦比亚(Columbia),派拉蒙(Paramount)。
第八位一直有争议,比如曾出品过《公民凯恩》的RKO,现在已经难见踪影,还有新生代如新线(NewLine)、米拉麦克斯(MiraMax),梦工厂(DreamWorks)等,可惜它们都有七大影业的背景,不是它们的子公司便是他们的衍生物,最具实力争夺第八位的是博伟(BuenaVista),也有译成“远景”的。
它的资本运作相当出色,控股很多电影公司,如果你是个电影迷但对博伟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提起试金石(TouchStone)和米拉麦克斯(MiraMax)的名号应该有所耳闻,还有一个与好莱坞同名的公司Hollywood,甚至是DISNEY也有大量博伟的股份。
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影业霸主,博伟比起前七家来还差些。
所以也有人将八大影业称为七大影业。
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余下的天下文人共分之。
这第八个名额也可以由其它电影公司共分之,称为八大影业也不为过。
八大影业到底有多大势力,实在难以估计。
不能简单地从AOL当年的1900亿美元并购华纳来估算。
我们看这样一个数字,2003年的统计,好莱坞在当年新产大片的平均制作费用每部是八千万美元。
这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一部一两小时的电影足以顶上一个比较成功的中型以上企业的投资。
相比之下,电影之乡欧洲,还有数量之王印度和香港,再加上日韩这些东南亚盛产电影的国家,全世界电影绑在一起也无法与好莱坞抗衡。
电影界有一部权威的列奥纳德?
马尔丁(LeonardMaltin)电影指南,收录了20000部电影的简单目录,其中有18900部是好莱坞的作品,而其版权完全被七大影业瓜分占据。
所以日资流进美国时,最大的突破口便在影业上,SONY与松下都曾斥天文数字的巨资对哥伦比亚和环球下手收购,但是好莱坞水深莫测,两大巨头都先后吃尽了苦头。
这些影业巨头最可怕的财富,不是片厂等不动产,而是电影版权和拷贝,俗称片库。
也许某部电影不是该公司制作的,但他会在合适的时候购买过来,或者是趁对手不如意时落井下石抵债过来的。
每换一次版权,便会在电影的片头打上自己的烙印,就好象我国古代的字画收藏一样,每换一位藏主都会盖上一方藏印,弄得收藏品跟花瓜似的。
在好莱坞的过气电影片头中便会出现有趣的现象,一个接一个的不同版权公司的标志片断和版权声明。
好莱坞是个玩弄电影工业的地方,一部电影不是只有在档期的票房才体现它的价值,其周边产品还有很多,玩具、形象标志、唱片、电子游戏,2003年的统计,票房收入只占成功电影的14%。
在这其中,有一项非常诱人的收入使八大影业流连往返,那便是每一项新的视频技术诞生后,它们便会将许多老电影从片库箱底翻出来,重新用新技术制作翻新,然后卖个好价钱。
录像带、LD、VCD时代皆是如此,有时候他们还会重复翻新老电影,几部弄个合集,甚至加点花絮,美其名曰特别版。
这一点是电影无可比拟优势,你不会去看60年代的电视节目,不会去听40年代的歌曲,但你一定有兴趣看看30年代的电影。
从技术厂家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最好永远能替他们赚钱下去,直到他们认为有必要再开发下一代技术(比如竞争对手的危胁)。
但这与八大影业的利益是冲突的,他们会有等不及的时候,也只有他们会主动对新技术实行催生。
好了,书归正传。
现在,八大影业要用他们在这个地球上对电影工业和娱乐消费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来催生DVD这个数字时代的新宠儿了。
第三节 “意外怀孕”:
VCD
激光存贮技术在音乐市场的成功,使得八大影业希望涞缬笆只4妗K墙桓说笔惫馀檀嬷拿酥鱏ONY与PHILIPS一项任务,要在光盘上存放两小时左右的电影节目,以供家庭电视播放。
这当然需要很好的压缩算法,于是两大厂商将目光锁定在动态影像压缩算法标准组织MPEG身上。
MPEG是MotionPictureExpertGroup的缩写,意为动态图像输出组织。
MPEG当时制定了两套标准,MPEG1和MPEG2。
MPEG1的解析度是32×240(N制),是标准的4:
3电视规格,一小时的节目可以压缩到600M左右;MPEG2的解析度是720×480(N制),支持16:
9的电视规格,一小的节目需要占用3000M以上的容量。
当时的民用光盘容量只有600M左右,索尼摸了摸口袋,只翻出这一枚硬币,受技术所限,只得选择了MPEG1作为缩标准,这就是VCD(VideoCD)的诞生。
很显然,MPEG2对于MPEG1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们是几乎同时制定的。
虽然MPEG2在参数上出色的不是一个量级,但用户不可能接受一部电影占用七张光盘的体积,使用MPEG1的VCD便成为了折衷方案。
VCD采用了双张普通CD盘来制作,这样可以存放两小时以内的电影,这一思路是延续了PHILIPS在推行LD时的做法,DiskA&DiskB。
SONY拉拢了包括先锋在内的几家大厂商一起来组建VCD联盟以推广VCD。
因为它的解析度太低,只有电视扫描线的一半,比最传统的VHS录像带还略有不及,八大影业对这份答卷显得有些失望,反应冷淡。
VCD联盟只得以日本为中心在亚洲推行这项技术,没想到竟然获得了成功。
于是形成了亚洲国家VCD风行,而在消费者十分幼稚的中国,VCD取得了全世界音像界不可理喻的成功——它取代了录像带!
而对影音标准要求更高的欧美消费者却依然固我,以消费录像带为主。
八大影业对VCD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VCD标准在防盗版技术上几乎无任何障碍可言,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复制。
这一点是令八大影业最不满意的地方,VCD片源便得不到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只拿一些老旧影片出来充数。
于是大量的从录像带上翻制的和从电影院中偷拍的盗版VCD面市,市场一片混乱。
索飞联盟只得将VCD技术暂时用于电脑上解压观看,没想到被中国人搅了局。
中国安徽的万燕推出了用于电视上直接观看的VCD机,类似于录像单放机。
这一举动引发了VCD机的大战,中国各个厂家纷纷仿效。
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的提倡者SONY与内容的创造者八大影业,都没有在VCD一战中受益。
而VCD机生产商与碟片盗版商竟然成了受益者。
当然还有两位隐藏更深的受益者,一个是电视业,一个是PHILIPS。
VCD本是为电影业发布的标准,为摆脱电视业赖以生存的录像带而进行数字化革新,结果竟然最终被电视业所采纳。
拿我国来说,大量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都在以VCD形式被二次发行。
而所有的VCD机中,几乎都要用到PHILIPS的解码芯片。
这样的输赢局面,实在令人意外。
好在DVD后来如日中天,VCD作为市场过渡产品不再被苛刻地对待,反而得到了与DVD同步发行的优待,可惜此时的VCD已气息奄奄,为时晚矣,这是后话。
第四节 DVD——让你拥有自己的电影院
当时不但八大影业打算放弃VCD,连索飞联盟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研发下一代的光贮产品。
VCD这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产物,在我国曾如此兴盛过一阵,以至于VCD机生产商居然成了央视广告的标王,真是出乎意料。
在VCD时代收藏了N多录像带版或者枪版级电影的爱好者,算是技术时差的牺牲品。
白衣收藏过2000多部VCD,每部一般是两张盘,平均每部约13元,投资也相当大了。
到了DVD时代,白衣真是欲哭无泪!
!
!
只留了几张心爱的盘,其余的全部送人和丢弃!
!
!
在过去,一项新的技术诞生后,至少要十年到二十年左右去更新和淘汰它,因为商家还没有赚取足够的钱。
前文提到,碍于当时的技术,MPEG1是无奈的选择。
但这一次索飞联盟与八大影业的不欢而散,为下一代产品的降生加快了速度。
VCD上市不到一年,DVD就已在欧洲露面。
因为VCD兼容旧式光盘系统,价格相对低廉,所以仍然存活了几年。
如今几乎完全退缩在电视领域了,谁还在拿VCD看电影的话,白衣也只能对他深表同情了。
1994年底SONY发布了MMCD后,东芝在1995年初发布了SD,这都是下一代的光贮产品,MMCD的容量可以到3.7G,而SD达到了5G。
对这一技术感兴趣的,除了八大影业外还有计算机业的巨头,比如IBM,Microsoft等。
对这两种标准,他们只想支持一种。
SONY更倾向于计算机业,因为他们在CD-ROM的合作中非常成功,于是SONY承诺MMCD肯定会用来支持大容量数据写入与刻录,而这正是八大影业头疼的问题,这便使得东芝看到了希望。
想要游说八大影业支持自己,比起索飞联盟来东芝自认份量不够,于是他找到了消费电子的另一巨头松下。
最终,东芝说服了松下在光贮产品上与之联合。
其实松下也早已不满在CD时代SONY的耀武扬威了,于是新的东松联盟成立,这样说服八大影业就容易得多了,更何况东松联盟开出了一个让好莱坞无法拒绝的条件,承诺它的技术只用作电影内容的播放,不向用户提供可以写入与刻录的设备。
这个条件简直是一针兴奋剂,于是以华纳为首的影业公司,开始网罗各大娱乐公司加盟到这个新的视频阵线中,其中包括米高梅(MGM)和百代唱片(EMI)等,而以东芝为首的技术厂家,其阵营也不断扩大,先锋等大厂家都相继加盟。
最终,八大影业同意了东芝与华纳推行的新一代光贮计划,取名为DigitalVideoDisk——DVD瓜熟蒂落了。
对于索飞联盟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计算机业发展还不够快,民用电脑硬盘也只有几个G的容量,软件业没有体积太可怕的东西需要DVD如此大容量的光盘系统,除了用来备份数据不知道要做什么用,所以他们依然青睐着CD-ROM。
看到大势已去,SONY痛定思痛,于是收起架式,假意奉迎,与东芝和解认怂。
最终DVD被统一成为4.7G的标准容量。
大部分标准还是采用了东芝的技术,只在一些边角技术上象征性地安慰了SONY一下。
这为后来SONY的报复埋下了伏笔。
鉴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为防各加盟厂商心怀鬼胎,东芝提仪成立了DVDForum,也就是现在的DVD论坛组织。
加盟厂商多达220余家,唯DVD论坛马首是瞻,东芝自任主席,成立了11个庞大的分支机构,并得到八大影业的支持,使得DVD在国际家用影视领域一统江湖,东芝终于实现了武林盟主的梦想。
SONY向来在尴尬之后,兼容产品做得也很欢。
它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生产解码芯片板,为DVD机提供核心动力。
继而中国人也不甘落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VDPLAYER生产国,可惜卖产品的终究拼不过卖标准的,每生产一台DVD机,厂家需要向DVD论坛支付总计12美元的各种专利费,而DVD机的平均售价还不到100美元,其中核心成本便是SONY的主板。
自此,以MPEG2为压缩标准的DVD诞生了。
它是为电影而诞生的,也是电影爱好者的福音。
这个原本单纯的目的,到后来产品多元化后,又上演了一些恩恩怨怨。
我们现在先关心眼前的现实,这个被八大影业力捧,被DVD论坛的认可的统一DVD-Video标志铺天盖地而来,真正的家庭影院时代开始了。
第二章 身怀绝技的DVD
DVD从诞生开始,就是为娱乐业服务的,八大影业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影业公司外,EMI等唱片公司也难耐寂寞,要求DVD支持他们的节目,所以就出现了DVD-AUDIO光盘,它与DVD-VIDEO是DVD的两个主要用途,所以DVD也被称为DigitalVersatileDisk,数字多用途光盘。
虽然DVD有两个名字,而且以第二个名字传播最为广泛,但千万不要忘记DVD的诞生初衷:
DigitalVideoDisk。
以东芝为首的厂家联盟――DVD论坛,自然屈就于八大影业,与他们合伙制定了与广大消费者为敌的各种防盗技术标准,从DVD介质、内容以及播放器上都做了手脚。
为了能继续下去我们的话题,先介绍点围绕DVD光盘介质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DVD的光盘结构
光存贮的原理就是用激光在介质上烧出有规律的小坑,形成光盘轨道,类似“蚊香圈”结构。
如果将光盘比作农田的话,阡陌交错,行列纵横,那么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代表1,在同一列中,萝卜与萝卜之间的地方代表0,一列萝卜叫沟(Groove),列与列之间的田埂叫岸(Land)。
DVD所使用的激光波长比CD要短,前者是635/650nm,后者是780nm。
波长缩短,在光盘上形成的光斑也就随之缩小,密度增加,每张DVD的容量从CD盘的680M提高到了4.7G。
DVD成品光盘的外型与CD一样,直径都是12cm(5.25英寸),厚度都是1.2mm,这是为了使人们更习惯于它的大小,并使得模具生产厂家不至于更换全部的生产线,当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使DVD机同时能兼容原来的CD盘片。
而实际上,DVD的工艺已经比CD要精细很多了,每片DVD的数据盘只有0.6mm的厚度。
为了达到标准的1.2mm厚度,DVD盘都是“两片东西粘在一起”形成的。
如果你细心地看一看DVD的侧面,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再拿张CD来对比,就明白了它们的不同。
廉价厂家的DVD盘,在侧面还会看到有胶痕。
第二节 DVD的种类
顺着上面的话题,很容易就聊到那个常被新手问到的问题,什么是DVD5和DVD9?
它们有什么区别?
前文提到,每片DVD盘基只有0.6mm厚,基本存贮容量为4.7G,通过不同的组合,便产生出了不同的DVD规格。
DVD5:
如果在0.6mm的DVD盘背上再加一层0.6mm的透明保护层,那么这种单面单层的DVD便是DVD5,简称D5,它具有标准的DVD容量4.7G,一般为银白色盘面。
D5的盘片容易保存,如果将数据内容层比作躺在床上的人,那么他不但盖着一床“被子”,同时还铺了一床“褥子”。
DVD10:
如果将两张DVD盘基“背靠背”地粘在一起,便成了双面单层的DVD10,它的容量是4.7G的两倍,有9.4G之多。
但是想用另外一面,必须退出盘仓来翻面。
而且因为两面都有内容,所以无法印刷详细和印美的图案,只能在内圈小缝上写一点小小的字迹。
这些缺陷导致了它无法被广泛应用。
虽然“被窝”里出现了两个人,但因为“背靠背”的关系,保存度还算适中。
DVD9:
如果将两张DVD盘基“面靠背”地粘在一起,便形成了单面双层的DVD9,简称D9。
第一层很容易读到,资料写在透明的盘基上,和D5一样,但第二层就需要激光头重新聚焦,透过第一层的片基,利用特殊的反射层,去“看到”下面一层的内容。
这样的好处是读第二层不必翻面,坏处是因为由反射层来间接读取,有些地方只得损失掉,不可能完全读取第二层,所以利用率下降,使得DVD9的容量无法达到4.7G的两倍9.4G,而最多只能有8.5G。
因为需要重新聚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DVD机都能读取D9光盘”,一些老式机器没有这个功能。
其实D9与D5的标准几乎在同时(1996年左右)被制定,但八大影业一直用D5发布电影,直到1999年后才开始广泛采用D9。
因为它的特殊反射层结构,所以大部分工艺做出的的D9光盘,盘面看上去泛出金黄色。
要注意,D9的“被窝”中,最下面的那位直接背对着“床板”而没有铺“褥子”,所以需要像保护正面一样,细心保护背面(即印有图案的那面)。
DVD18:
这是一个奇怪的标准,虽然被称为双面双层,而且容量恰好是DVD9的两倍即17G,需要翻面,似乎它与D9的关系就好象D10与D5一样,是两张D9背靠背粘贴而成。
白衣猜想,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否则D18的厚度应该有2.4mm了。
D18应该只是利用了D9的原理,但两片粘贴的盘绝不是简单的D9,它由特殊的工艺制成,可以说是只有0.6mm的超薄D9。
所以许多DVD加工厂商声称能能做D5、D10、D9、但鲜有提及D18者。
而且因为与D10一样的原因,它也没有被八大影业广泛采用为电影载体,只能说是DVD技术的一种延伸。
小结一下,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三点推论——
第一点:
DVD是由两片东东粘在一起形成的,不同的组合出现不同的标准。
D9的容量比D5的两倍要少将近1G,所以理论上来说,双张D5会比单张D9放更多的东西。
但D9的价格比D5高出一倍不止。
第二点:
D9的特殊反射层结构以及激光头重新聚焦的原理,使得它不用翻面就可以读到另一层,为未来大容量光贮产品提供了思路。
D9只有两层,现在实验室技术已经推出了数十层反射,容量上百G的光盘实验品。
第三点:
由于D9的特殊结构,它需要小心的保护,因为它的背面很脆弱。
如果有D商给你的D9盘面是银色而不是金黄色的话,你要小心了,有可能是用D5冒充的。
第三节 容量是个啥东东
D5盘标称为4.7G,但是电脑界与家电界对1K的定义不同。
家电界的1K=1000,电脑界1K=2的10次方=1024,1M=1024K,1G=1024M,所以DVD在电脑上的标称容量是4.38G。
把它还原一下,4.38×1024×1024×1024=4702989189.12,也就是4.7G。
D9的8.5G也是如此,相当于电脑上的7.9G,7.9×1024×1024×1024=8482560409.6,约等于家电界的8.5G。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后面会遇到,就是每秒的数据流量BPS,电脑界数据一般都以bytes(字节)为单位,1byte=8bits(二进制位),但在说到bps时(bitspersecond)却用了bits为单位,除以8才是平时说惯的了字节单位。
比如56k的MODEM,是指56kbps,每秒的峰值流量只有56/8=7,也就是说它在下载时最大速度不会超过7kbytes/s。
第四节 说到最重要的了——DVDVIDEO的内容
DVDVIDEO的光盘标准,包含了许多功能,除了版权保护措施外,它支持最多达32个字幕通道(channel),8个声音通道和15个角度通道。
当然这些只是通道而已,并不是说一张DVD就需要有32种字幕,它们就好象高速路的车道,一辆都没有或者只有一辆,甚或32条车道同时都跑着夏利也是可以的,并不是非要跑上不同的车。
所以有些DVD盘,你在切换语言时,会发现它里面有同种语言字幕,比如两个中文字幕和一个英文字幕,算起来也是三种字幕了,占用了三条车道,但只是两辆夏利和一辆宝马而已。
角度画面也是如此,大部分电影都不提供角度变化,因为不同的角度实际上被看作是不同的视频而已,只是恰巧它们与某组画面内容有关联。
声道大同小异,下面会谈到两种不同的标准AC3和DTS。
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是,这么多东西都要放在D5或者D9这样有限的空间当中,如何放得下?
是啊,肯定放不下。
如果这些花哨的功能太多,必然会使制作者减少真正的画面内容空间。
电影画面的空间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看下一节——
第五节 DVD的目录结构
一张DVDVIDEO的光盘包含着Audio_TS和Video_TS两个目录,Audio_TS是留给DVDAudio的,在电影盘上它一般都是空的,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在Vudio_TS目录中,会有一堆文件,它们的扩展名有三种,BUP、IFO和VOB,IFO是一些段落(chapter)标记等,BUP有部分IFO的备份,它们占用极小空间,可忽略不计,真正的影音内容放在VOB文件中。
VOB文件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部分:
VIDEO_TS.VOB
第二部分:
VTS_01_0.VOB,VTS_01_1.VOB,一直到VTS_01_N.VOB
第三部分:
VTS_02_1.VOB一直到VTS_N_1.VOB
第一部分一般是版权声明。
第二部分的第一个以0结束的文件是DVD的菜单片头(menu)动画,从VTS_01_1.VOB这个文件开始才是真正的电影内容,这个文件被称为文件1。
因为技术上的历史原因,DVD制作时的最大文件只支持到1G,所以一部电影内容会被分成若干个0.99G的文件,依次从文件1开始命名,一直到VTS_01_N.VOB的文件N结束。
第三部分放的是拍摄花絮或者specialfeatures,有的还会放些电影预告(previews)。
这些长度都有限,不会超过1G而需要用到第二个文件。
由此可见,第二部分从文件1开始的内容越多,则电影正文相关的内容就越多。
受光盘空间的限制,即便任何乱七八糟的东东都不放,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VD 入门 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