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docx
- 文档编号:24572675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67.19KB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docx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课题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理论依据
六、研究目标
七、研究内容
八、研究方法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明确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
(三)探讨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
(四)剖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五)分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环境的建设途径。
(六)总结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方式的具体内容。
(七)研究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八)探索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运行机制。
(九)分析政府创造卓越教育的必备条件。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反响
(一)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实践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十二、问题讨论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
XJK06AJJ002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
黄佳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第十五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
刘世军聂庭芳任忠武翁光龙张桃周合云周小虎
李荣勇昌海峰徐业权杨鑫陈彦杨巧玲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社会基础靠经济,经济腾飞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
2000年在塞内加尔举行的全民教育论坛上发表的《达喀尔宣言》指出:
“向所有人提供教育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所有的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
因而,全民优质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新世纪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
因此,普通中学如何全面地高水平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追求卓越,扎扎实实地全面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界定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卓越”一词的释义,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素质教育才是卓越教育。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而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素质教育,涉及范围很广,内部要素和外部条件很多。
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为”要素,即以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五个维度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构建成五角星模式。
1
三、研究综述
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TheNationalCommissiononExcellenceinEducation)1983年出版了一系列的“卓越报告书”(TaskForc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上提出了“全民教育行动框架”,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接受卓越的基础教育”。
2003年10月,又印发了《关于教育质量的部长圆桌会议公报》,12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作出了这方面的承诺。
当年12月,国际教育局在其《教育信息与革新》期刊上发表了提升教育质量处处长玛丽·乔伊·皮戈齐(Pigozzi·M·J)的论文《全民优质基础教育的要素》,对卓越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六个关键性维度。
《现代汉语词典》诠释“卓越”的词义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早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号召办世界一流大学,并将其标准概括为“四个应当是”。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中学作支撑,普通中学卓越教育应当有自身的要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许多中小学出类拔萃,《教育研究》(北京)2002年第3期发表了书评《理想:
追求卓越的教育》;2005年第6期又发表了《实施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论述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经验及启示。
2005年7月,浙江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该省海宁市实验小学的《走向卓越教育》一书。
四、研究意义
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
”2005年6月,陈小娅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
“我们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积极鼓励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一步……从而有效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由此可见:
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形成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极”,对全省普通中学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起示范、带动作用。
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掌握发展学中“发展极”的结构与功能,应用教育科学知识,明确卓越教育五大要素的内涵、处延及其相互关系,对示范性中学具有认识论(何为示范、为何示范)和实践论(作何示范、如何示范)的价值,在这方面补充和更新教育学理论。
实践价值在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5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办好省级示范性中学,使其对市、县示范性中学“有效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需要。
五、理论依据
一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二是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三是依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论述,应用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结构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四是依据发展学中关于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的的辩证关系的理论;五是依据现代教育学的教育论、课程论、教学论和管理论,特别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主体论、互动论、乐学论、创新论等。
六、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完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为”要素:
一是以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二是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三是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四是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五是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
这“五为”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
以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范式之一。
“十一五”规划期间初显端倪,2015年大见成效,使本校成为全市领先、全省示范、全国知名、全球居上的学校。
七、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分8项:
1、普通中学为什么要追求卓越的教育?
2、普通中学怎样树立卓越的教育观念?
3、普通中学怎样扩大卓越的教育资源?
4、普通中学怎样建设卓越的教育环境?
5、普通中学怎样选用卓越的教育方式?
包括学校德育的实践体验式、学校智育的自主学习式、学校体育的身心和谐式、学校美育的多元一体式、劳技教育的持续创新式等。
其中每种方式既有范式,又有变式;既有质的规格,又有量的要求。
6、普通中学怎样评价卓越的教育质量?
7、学校怎样建立卓越教育的运行机制?
8、政府怎样创造卓越教育的必备条件?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四种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法。
按课题研究目标,对本校教育工作进行现状调查、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并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赴江苏省考察卓越教育。
二是文献法。
上网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并按课题研究内容,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的报刊论文中选编6辑学习资料,连续分发给课题组成员。
三是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四是个案研究法。
对本校个别优良班级、优质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精品、课后反思)、优秀师生、优美设施等进行跟踪研究,获取案例。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一)组织了外出观摩
为了进一步开阔课题组成员的视野,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经验,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措施,先后五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活动。
2006年下半年,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洋思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
2007年上半年,在学校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衡水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
2007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深圳高级中学考察,学习经验。
2008年,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永威中学考察学习。
学习期间,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几所名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听取了公开课,在返校后对学习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写出考察报告,并举行了全校教师参加的考察学习报告会。
(二)举办了科研讲座
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措施,课题组先后邀请湖南师大石欧教授、黄中益教授、辛继湘教授、刘铁芳教授到我校进行科研讲座,我校还请来了全国政协委员、特级教师王沛清教授为全校教师做了校本教研专题讲座。
此外,长沙市教科院规划所所长段晓宏受邀到我校作了教育科研专题讲座。
(三)印发了学习资料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一方面精选理论文章,先后编印了4大本学习资料,共收录高质量论文98篇,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另一方面课题组购置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以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
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定期举办了学习交流活动,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开展了专题研讨
开题以来,课题组先后组织了十一次大型的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设置了校刊专栏。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校以校刊《教育瞭望》为载体,为教师研究交流提供平台,为教师培训学习提供途径。
课题组在校刊上开辟了卓越教育专栏,现已编辑设卓越教育专栏的校刊共15期,转载外来稿件70余篇;刊登内部教师稿件100余篇。
(六)改革了课堂教学。
课题立项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并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卓越教学方式,2006年,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引入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了“自学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提倡“三定”即以学定讲、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确定了“九个能让”的教学思想即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体验的让学生体验,能让学生实验的让学生实验,能让学生教学生的让学生教学生,能让学生归纳的让学生归纳,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合作的让学生合作,能让学生实践的让学生实践,从而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学有成效。
课题组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写入专著之中,如有效教学课堂实录、课件精品、课后反思及教学模式,既有理论的论述,又有案例的阐述。
(七)制定了课改方案。
为了进一步落实高中新课改的工作,学校在认真论证、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科、理科、艺术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改方案,为学校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八)进行了成果把关。
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由期刊编辑严格把关,已发表论文共10余篇;最终成果是专著《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有总论、分论、个案、方案四部分组成,42万字。
对最终成果进行了三层把关:
实践层面由学校领导把关;理论层面由师大教授把关;政策层面拟请省督导室把关。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明确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的战略意义。
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既是入世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所需要的,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所希望的,更是普通中学的地位及其作用所决定的。
(二)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
1
“五角星”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范式,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模式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
既有范式或称基本模式;又有变式或称变化的模式。
它由五大要素构成,如右图所示:
1、以卓越的教育观念为先导
3
2
2、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
3、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
5
4、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
4
5、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江泽民: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这就是说,研究教育问题要应用系统科学,进行立体思维,开辟多元思路,兼顾各种因素,并将它们构成系统,视为整体。
课题组将卓越教育的五要素用五角星的五条边线联系,表示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追求整体效益。
“五为”要素不是并列关系,分别是卓越教育的先导、基础、保障、关键、目的。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
首先,把卓越教育发散成“五为”要素,运用了发散思维;再把“五为”要素聚合成“五角星”模式,运用了聚合思维。
两种思维方式从对立到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
其次,从卓越教育的这一概念拓展到“五为”要素,升华为“五角星”模式,是“质”的飞跃。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又为量变(这里指“五为”要素的细化)开拓了思路,符合马克思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
再次“五为”要素是对卓越教育实践的抽象,“五角星”模式则使“五为”提炼成更高境界的具体行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课题组在研究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创立的“五角星”模式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模式,是发展当代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这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创新,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实践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这种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普通中学校本科研中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
(三)探讨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
1、普通中学新的教育观及其特征
(1)新的教育观:
当代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工作重点的人才培养活动,这就是普通中学的卓越教育观。
就是说卓越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人人成功、人人成才。
卓越教育是素质教育模式,是体现普通中学新的教育观即卓越教育观的新模式。
(2)卓越教育观的基本特性:
第一,主体性。
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主体性要求来看,主体性教育观的确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卓越教育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体。
第二,主动性。
不主“静”,而主“动”,即主张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外多种多样的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卓越教育是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实质只有每个学生都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
如果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高分低能型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子铸就的。
学生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至于像“应试教育”中那样,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第三,主导性。
教师在卓越教育施教过程中导向(引导学习方向)、导学(辅导学习方法)、导用(指导应用知识和技能)、导评(诱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卓越教育是教师风格化的教育。
这种风格表现在教师自觉转换角色,在学生面前不当司令当参谋,不当高手当助手,不当主演当导演。
课堂教学评价不偏重教师的表演,而注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卓越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全体性。
卓越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进步,反对淘汰;强调普及,反对筛选;强调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反对选择适合教育方式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发挥潜能,都能获得成功。
对“超”(智力超常的学生)、“尖”(成绩拔尖的学生)、“特”(有某种特长的学生)、“普”(各方面一般的学生)、“弱”(智能和体质较弱的学生)、“贫”(家庭贫困的学生),一视同仁。
人人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跨越式发展,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实水平。
第五,全面性。
卓越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的水平;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师德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前两者为后者服务,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学校的生命,学生的素质越高,学校的生命力越强,发展前途越大。
学生高水平的素质表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不是五者平均对待,不分先后,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第六,全程性。
卓越教育把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学校都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培养和谐社会的成员,要从建设和谐校园抓起;全面实现小康,需要青少年身心健康。
因此,家庭和社区既要考虑中学生在校时的六年,又要考虑中学生毕业后的六十年,都要为中学生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
2、普通中学新的课程观
(1)新的课程观基本内涵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第二,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
首先,自然即课程。
课程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
课程应该使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责任、保护和关爱。
其次,生活即课程。
课程应直面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
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泉。
再次,自我即课程。
课程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意义、自我创造。
在向自我开放的课程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第三,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动态生成的课程观要求课程内容的规定是一个预设系统,而不是既定系统。
师生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是生成的,教学经验是生成的、教学程序是生成的,教学方法是生成的,教学质量也是生成的。
学生和教师都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果。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意、灵活性强、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检验、问题识别等方面进行训练。
第五,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观。
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意味着课程权力的分享,意味着课程由统一化走向多样化。
这次课程改革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立足点。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
即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并行,承认教材版本的多样性,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2)树立新的课程观: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抓住六个要点:
一要将课程视为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二要将课程视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分出现;三要认识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四要认识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五要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六要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力求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达成共识。
其次,新课程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直接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因而自觉地将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最根本体现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教育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再次,新课程观应视课程为动态发展的过程,据此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这一体系以开放性、弹性、综合性为特点,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普通中学新的教学观
(1)应由旧的教师中心论转向新的学生主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主体教学论是新的现代教学论,与旧的传统教学论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教师的教适应于、服从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
把教学过程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自始至终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活出生命的意义”。
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单纯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其课堂效率将伴随生命意识的提高而提高。
(2)应由旧的工具性教学观转向新的生成性教学观。
生成性的教学观反映以下三大诉求:
首先,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价值诉求.生成性的教学观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价值,反对片面的、机械的、功利的教学目的。
其次,是对教学活动的经验诉求。
主张教学回归人的生活、人的经验,要求人(学生)的“在场”、知识与人的“意义建构”;凸显“过程”和“情景”的发展价值;强调学生经验、生活履历参与教育活动。
再次,是对教学活动的民主诉求.生成性的教学观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反对“文化资本”霸权和隐性的“话语霸权”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粗暴干预,强调对学生的权利、人格、潜能、需要、个性差异和完整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3)应由旧的单一认知教学观转向多元智能教学观。
知识只有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
智力与能力的关系是内隐与外显的关系,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多元的,任何一种外显的能力都有多种内隐的智力作为支撑。
单凭考查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智力和能力水平,必然导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助长应试教育,加重学生负担,压抑学生多种智力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因此,旧的单一认知教学观应转向新的多元智能教学观。
4、普通中学新的教师观
(1)教师是专业化职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一名专业化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应有三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确立并自觉遵守本工作领域的伦理纲领;其次是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结构;再次是长期专门训练而形成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情感、品德、意志、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领路人,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引导学生提升主体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坚强的意志力,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会学、善学。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注重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
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加强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善于分享别人的经验。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潜能开发和促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过程转变,有大一统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克服“教书匠”所存在的问题,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
与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相比,教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来完成,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
5、普通中学新的学生观
(1)个性化的学生观——学生是各具特点的人
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教师不但要身入学生,而且要心入学生,做每个学生的知心人。
为此,要从自然信息源(每个学生在学习、劳动、文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人工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普通 中学 卓越 教育 要素 研究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