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理会考知识要点精华版.docx
- 文档编号:24986101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6.68KB
天津地理会考知识要点精华版.docx
《天津地理会考知识要点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地理会考知识要点精华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地理会考知识要点精华版
天津地理会考知识要点(精华版)
1、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其他恒星体统
河外星系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
(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活动周期,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
影响短波通讯:
影响地球磁场: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地方时差和区时的含义:
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北京东8区,伦敦0时区,相差8小时。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规律:
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着
5、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夏至北回归线
春分秋分赤道
春分
冬至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具体变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半年(3.31---9.23)
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3.21)
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
各12小时
赤道
全年昼夜等分
季节更替的原因
6、地球的内外部圈层
内部:
由外到内依次地壳、地幔、地核。
岩浆(软流层)位于地幔。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外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生物圈最活跃。
7、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转化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8、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及其地貌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
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着位移而形成的。
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内力)作用,常常发生断裂,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形成山谷。
向斜成山原因:
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9、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流水侵蚀:
地面在内力抬升基础上,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我国横断山地的“山高水深”峡谷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赤道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低纬东风带
流水沉积:
河流上游山前冲积扇,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使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沉积:
在干旱地区,风速变化使沙粒堆积成为沙丘,沙丘移动会带来流沙危害。
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多雨的气压带是低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多雨的风带为盛行西风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或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12、冷锋、暖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及影响下的天气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暖锋所产生的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低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向外逐渐增高;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
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看是辐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
(画气旋图掌握台风东南西北方向的具体风向,及逆时针旋转特点。
)
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向外逐渐降低;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
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看是下沉辐散的,不易成云致雨。
13、水循环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水循环的意义:
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流水侵蚀、沉积地貌);使能量(太阳能、热能、重力能、势能)在地理环境中不断转化和交换。
14、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5、城市多分世界城布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2)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3)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着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4)山区的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16、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和技术难度
地形
密度
布局形态
走向
工程造价
平原
大
网状
顺直
低
山地、丘陵
小
单一线状或带状
较弯曲,多呈“之”字形
高
17、地球气候变化的表现:
冷暖千湿交替
近代气候具有整体变暖的趋势——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农业,工业、人类键康、海平面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
1、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林、牧、渔等部门的影响更显着。
如对于低纬度国家可能因为干旱,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可能因为热量增加,农作物会增产。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热浪、洪涝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8、水资源的组成、地区分布与季节变化
水资源的组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
原因是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通常以河流年径流总量的多少为主要指标。
河流年径流总量的多少,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
19、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原因: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等地的冷气团大规模南下。
危害:
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寒潮影响的范围大,而且多种灾害并发。
20、构造地震及其危害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
21、世界人口增长的发展阶段及模式
A:
高高低模式
B: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
C:
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
D:
三低模式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1、经济发达程度
2、文化教育水平
3、医疗卫生条件
4、生育观、风俗习惯、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目前世界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地区分布
22、人口迁移的含义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县级及以上),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一年及以上)地改变。
注意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
空间移位、定居地改变、一定的时间性。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23、环境承载力的含义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反比,其余成正比。
24城市内部的主要功能区: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城市主要功能区
分布特点
商业区
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街角、交通干道两侧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住宅区
住宅是城市中最广泛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区
工业区分布在城市的边缘,一般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不同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历史、经济、社会、行政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各种活动愿意付的地租水平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功能区分化越明显
城市功能区分化越明显,城市服务功能越强
城市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广
25、城市化的含义(过程)及标志
意义的表现:
①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④促使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改变乡村的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
水平
目前速度
当前现象
发达国家
早
高
慢
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晚
低
快
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26、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等
技术条件:
保鲜、冷藏技术
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环境
工业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27、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通讯、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山区交通不便,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商业网点密度大
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常形成中心商业区。
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环境污染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谋求人地协调
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必修三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貌
平原丘陵
高原山地盆地
高原为主
气候
季风影响显着
降水少温差大
高寒
太阳辐射强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
气候和地形地貌
产业转移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
(1)乡村地区工业化地区
(2)导致环境污染
人文环境
(1)失业人口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加快工业化进程
(2)缓解就业压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自然:
(1)黄土疏松
(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
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
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
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生物:
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工程:
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小流域原则: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方针:
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
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⑴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⑵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
(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⑶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⑷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治理措施
⑴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⑵因地制宜地开发
⑶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⑴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⑵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经验
启示
案例:
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生态特点:
干旱脆弱
环境原因:
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
问题:
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
节水防渗、山区水库
治理
(2)中游:
建闸、筑堤、造林
(3)下游:
跨流域调水
(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
(5)增强节水意识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多
(2)温带季风气候
(3)林地面积大
(4)草场资源、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
(5)其它:
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
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
法国洛林;后期:
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1)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结合整治的核心)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公路、铁路、水运等)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
现状工业化中期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问题措施
生态:
环境污染(水体)治理污染
调整行政区划提高聚集力
经济:
城市化质量不高(特大城市少)发展城市群(组团式)和辐射力
建设小城镇(工业)
社会:
忽视“以人为本”保障农民利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 地理 会考 知识 要点 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