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 文档编号:25438942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6.43KB
葫芦岛市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葫芦岛市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葫芦岛市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葫芦岛市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葫芦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葫芦岛市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葫芦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第一章 规划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积极进取,团结奋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支撑、沿海开发”三大战略,克服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达到了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
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5.9亿元,同比年均增长20.2%。
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25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工业支柱产业持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十五”末期增长92%。
城区经济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壮大,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
沿海经济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伴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分布于葫芦岛全域的重点经济区顺利起步,竞相发展,大开发大开放的态势全面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12个重点经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形势喜人,100平方公里实现“七通一平”,建成和在建项目达到375个。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国企改革有序进行,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在全省率先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部门预算改革并逐步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前完成,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稳步进行。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引进内资近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多美元。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绥中电厂二期工程、南票电厂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30万千瓦。
葫芦岛港柳条沟港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
葫芦岛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
铁路、公路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滨海公路工程竣工通车。
村村通油路、通电话、通广播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青山水库开工建设。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效果显著,顺利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目标。
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40元,年均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0元,年均增长13%。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
重点民生工程取得成效。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
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发展。
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化事业日益活跃繁荣。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成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是葫芦岛建市20年来经济发展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社会建设成效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多的时期。
与此同时,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些重大困难和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主要是:
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较慢,城乡收入差距有所加大;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有待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对外开放还需要有新突破。
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葫芦岛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基本判断:
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中央出台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障民生的若干重大措施,为推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上升。
辽宁正处于加速振兴的重要时期,国务院出台了新一轮加快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上下形成了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
葫芦岛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重点经济区开发建设顺利起步,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科技研发机构初现雏形,将为葫芦岛的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市20年来持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使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可以基本得到解决。
全市上下已形成政通人和、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葫芦岛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新任务,面临着建市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
葫芦岛正处于全面振兴的追赶期、调整期和生活水平提升期,具备了“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继续实施工业强市、项目支撑和沿海开发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
把又好又快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葫芦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跨越。
——坚持协调发展。
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创新发展。
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渤海翼经济腾飞、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努力把葫芦岛建设成为:
中国北方生态宜居滨城
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为8∶50∶4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环境保护得到明显加强。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率达到国家及省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基本建成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 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
第一节 构筑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平台
抢抓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着力建设重点经济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沿海区域的区位和资源等独特优势,主动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双重辐射,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外向型经济。
统筹规划,重点开发,整合资源,集聚优势,逐步建成体制机制新、开放程度高、牵动作用大、竞争实力强的沿海经济地带。
推进腹地在能源、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与沿海地区对接合作,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十二五”期间,要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基础稳固的充满活力的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平台。
第二节 推进重点经济区建设
全面推进重点经济区建设,按照定位科学、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原则,全力打造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推进形成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空间格局。
葫芦岛经济开发区建设新兴装备制造和新型原材料基地。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海洋工程园区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船舶修造产业基地。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打渔山工业园区建设集产、学、研、销于一体的泵业基地。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葫芦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国北方聚氨酯产业基地。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龙湾中央商务区打造集商务会展、康体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海洋、生态型中央商务区。
兴城临海产业区建设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针织服装等产业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型产业园区。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绥中滨海经济区建设“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重点打造数字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觉华岛旅游度假区建设集旅游度假、商务会展、康体养生、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岛、中国北方佛岛。
“十二五”期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打造以钼为主的新型材料工业区和资源型矿区经济转型示范区。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八家子经济开发区以有色金属、非金属矿采、选、深加工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导产业,建设“中国北方铸造基地”。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南票煤炭工业区重点推进经济转型,依托劣质煤及煤矸石等资源开发,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建设煤电建材循环经济园区。
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建昌工业园区打造东北最大的肉食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力争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第四章 加速推进城镇化
以葫芦岛主城区和绥中滨海新城两个百平方公里大城市建设为核心,在沿海一线推进形成城镇连绵带,结合腹地重点城镇建设,整体推进全市城镇化步伐。
科学编制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实行“大、中、小”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县域中心城区建设,支撑城镇体系;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对农村的服务和辐射。
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化率达到50%。
第一节 加快都市核心区建设
继续加大主城区建设力度,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
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区划,构筑城市发展新格局。
以建设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大城市为目标,推进形成连山、龙港、兴城有效对接的“三位一体”大城区格局,实现城市空间南北拓展,东西优化,整体推进,建设亲海近水的海滨城市。
按照“生态新城区”的发展定位,开展绥中滨海新城建设,积极推进东戴河国际旅游新城整体开发。
实施搬迁改造,调整城区布局结构。
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
建设北港新区。
推动市内机场搬迁,腾出城市发展空间。
加强市容市貌建设。
整合新、老商业区资源,按照“规划导向、政策鼓励”的原则,制定“退二进三”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商业向城区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
打造4~5个城市服务业副中心区,实现城区与郊区、工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老城区整体改造。
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管理体系的对接与融合,促进客运交通公交化,加快主城区与兴城城区同城化进程。
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葫芦岛,加强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居民文化生活水平。
第二节 加强县域中心城区建设
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高标准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为支撑,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以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城镇化进程;创新经营理念,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镇投资体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县城文化产业,不断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县城文明,增强县城凝聚力。
加快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发展、集聚,绥中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从农业大县向以高新技术、能源电力、农产品加工、旅游度假为主导的沿海经济强县转变;建昌以农产品、矿产资源深加工为支撑,打造辽宁腹地经济强县,建设成为依山傍水、连河通海的生态城区;南票建成宜居秀美山城。
第三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
有效整合沿海小城镇,优化沿海城镇布局,以建设五万人口城镇为目标,沿滨海公路,打造东自高桥、中经沙后所、西至万家的沿海城镇连绵带。
按照“引导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的人口向城市化地区转移”的原则,选取若干腹地小城镇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加强虹螺岘、钢屯、高家岭、大王庙、喇嘛洞、玲珑塔等腹地重点城镇建设。
坚持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紧密结合,统筹协调,加强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鼓励支持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服务业市场化,鼓励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私人资本、境内外资本参与,活化现金存量,转化为资本运作,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暖、邮电、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镇废弃物处置设施,保护城镇环境。
加强城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增强吸纳人口和集聚产业能力,提高小城镇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与中心城市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节 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
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引导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进城就业、定居,推进“一元化”户籍管理。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稳定就业并有居所人员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分类制定政策,政府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建设,逐步将各项公共服务扩大至外来人口,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
第五章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立足现有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体系的形成,有步骤地建设具有现代物流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
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第一节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花生、马铃薯、大根萝卜等优质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高产示范区创建规模。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地建设。
加快水果业、干果经济林发展,加快以核桃、大果榛子、大枣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建设。
进一步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森林生态旅游开发。
积极促进食用菌、药用菌、微生物肥料、饲料产业发展。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万吨以上,全市蔬菜产量达到36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100万吨;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2万千瓦。
第二节 推进沿海经济带观光农业建设
加强以沿海观光为特色的国家级优质苹果、梨、桃、葡萄、药材以及渔业产业带建设,加强农业观光园、生态观光度假村、万亩温室水果、蔬菜生产示范园和休闲渔业建设。
加快规划建设以前所果树农场为中心,集生态示范、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
沿滨海大道布设景观绿化带,配套亮化工程,在滨海大道两侧形成北起连山农业体验园、中经龙港葫芦山庄、兴城万亩温室设施水果与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南至绥中滨海经济区渔业产业带的沿海农业观光带。
建成一批富有自然气息、民俗风情浓郁的农业生态观光采摘园。
“十二五”期间,沿海观光农业逐步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引领地区整体经济发展。
第三节 加强畜牧、水产品生产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优化畜牧业结构,建成畜产品主产区,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积极发展猪禽产业,抓好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畜产品加工、草原沙化石化治理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四大工程。
建设一批科学饲养、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畜禽养殖小区,进一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
每年改扩建、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50个,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400个。
大力发展水产增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规范发展现代设施渔业。
抓好水产健康示范小区建设,推广循环水养殖,提升设施渔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引导和带动全市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健康化、优质高效化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水产品精加工业,大力开展近岸渔场建设,鼓励发展渔业第三产业。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水产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
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大力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强化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监管、检测、标准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安全。
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1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3万吨。
(下转第二版)第四节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建设
按照“一县一业”县域工业发展思路,加快培育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大力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园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和标准。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依托资源,促进集聚,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优势、特色、系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建设以雨润集团建昌生产基地为龙头、以加工肉食品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园区;以加工果酒、果汁、果醋、果药为主的果品加工园区;以加工土豆、大根萝卜为主的蔬菜加工园区。
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着力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产品链和销售链,应用现代科技实现有发展前景的农副产品价值增值,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发展。
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生产加工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0个,带动农户50万户,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60%以上。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努力建设文明、整洁、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就业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做好农村各级各类规划的研究编制,规划编制做到科学、民主、透明,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保障规划的实施。
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继续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增强节水、蓄水能力和保护水源意识,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平安渔业。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通讯、邮政网点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大部分自然屯通油路。
积极整治村容村貌。
着力实施“新网工程”。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和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基本形成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健全土地使用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培养各类人才,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顺利开展。
第六章 加快工业发展
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沿海经济带开发和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为重点,以深入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为抓手,走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打造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
大力发展传统产品的精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完善配套性,提高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变本市原材料工业“龙头大、身子小、尾巴短”现象。
积极发展石油化工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围绕石油化工基础原料,开发聚氨酯、水性氟碳树脂、聚碳酸脂和氯化聚氯乙烯等下游终端产品。
力争2015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积极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
结合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工业,开发高附加值的锌、铜、钼、铟、铼等系列的精细化学品和锌基合金材料,形成锌、铜和钼三大系列深加工产品。
力争2015年全市有色冶金产业总产值实现300亿元。
积极发展农林牧渔业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重点围绕粮食、蔬菜、水果、干果、水产品、农副产品废弃物和耐盐碱作物(甜高粱、能源草等),开发淀粉糖、果胶、饮料、海参肽、乙酸乙酯和海洋生物医药化工产品。
力争2015年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第二节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依托绥中滨海经济区和葫芦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葫芦岛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