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docx
- 文档编号:25589515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68.04KB
高一物理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docx
《高一物理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物理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一物理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从容说课
本节学习共点力平衡及条件。
内容包括平衡状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
2.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3.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4.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有关受力的分析,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及其简单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充分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正交分解法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本节研究的共点力平衡从表象上看是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本质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结合上述特点:
本节采用实验法、归纳法、问题解决法和分层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本节的教学程序如下:
直接导入新课→复习共点力的知识,分析实例得到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学生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课堂讨论强化本节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辨证唯物主义的相对性观点.
2.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问题解决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用具
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本节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物体可以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其中常见的是平衡状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如起重机、建筑物等就需要保持平衡状态.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这一章就来学习这方面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二、新课教学
说明: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结合对各部分的掌握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态度、兴趣等综合因素,大致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如下:
A层次:
对物理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牢靠,学习习惯较好,能主动预习且能超前认知的同学.
B层次:
自我感觉学习物理没有多大困难,自我学习约束能力一般,能跟上老师上课的步骤的同学.
C层次:
没有或兴趣不大,需要老师或他人的督促,学习习惯不太好,属于被动学习的阶段,相对而言成绩也较差.
课堂布置:
C层次靠前
B层次居中
A层次自愿
(一)平衡状态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阅读思考题:
1.什么是平衡状态?
2.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分为哪两类?
3.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4.谈一下你对静止的理解.
[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1.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又分为两种情形,即静平衡(物体静止)和动平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学生可能举的平衡实例有:
①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的物块;
②沿斜面匀速下滑的木箱;
③天花板上悬挂的吊灯;
④上抛到最高点的物体;
⑤一个物体拿在手中,在松手的瞬间.
[实例讨论]
同学举的实例平衡中:
前三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都等于零,而后两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都不等于零,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特征是a=O.所以同学们所举的前三个例子都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而后两种不是平衡状态.
4.[教师点拨对静止的理解]
静止与速度v=O不是一回事。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说明v=O,a=O.两者同时成立,如果仅是v=0,a≠0,例如上抛到最高点的物体,此时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并非处于平衡态.
[总结并板书]
(一)平衡状态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
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
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
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实际问题中如果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当作一个质点时,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力都可以看作共点力.
(2)平衡状态的种类
①静平衡: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注意:
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只是变速运动的一个瞬间,不是平衡状态,因为它并不能一直保持速度为零——静止状态.
②动平衡: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有时说“物体缓缓运动”即认为物体处于动平衡状态.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就是物体的加速度恒为零的状态.
[投影]巩固练习题
下列物体中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是.
A.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
B.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C.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D.以恒定速率沿一圆周运行的人造卫星
[参考答案]BD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请同学分析刚才所举的例子中各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
A口头表述(包括汽车匀速直线运动)
BC:
画出受力示意图(包括汽车匀速直线运动)
[结论]物体在平衡时既可受两个力,又可受更多的力.
(2)实例分析,理论推导.
[思路]分析受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设计]
感性理解认识:
F合=0
独立理论推导
[投影]过程:
从平衡状态得:
a=0
又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合=ma=0
结论:
平衡状态的条件为:
F合=0
(3)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先测演示物体的重量G
再用两个弹簧秤向上成一角度提起演示物体,使其保持静止状态.
读出弹簧秤的示数
板画:
物体的受力图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结果: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合力为零.
分组实验:
按已经准备分好的组(A、B、C搭配)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a.一个弹簧秤提起某物保持静止.
a1受力分析
a2F合
b.两个弹簧秤提起重物保持静止
b1受力分析
b2画出力的图示
b3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F合.
抽查同学验证结果.
请一A层次同学归纳所学知识及思路.
[强化训练]
下列关于质点处于平衡状态的论述,正确的是
A.质点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B.质点一定没有加速度
C.质点一定没有速度
D.质点一定保持静止
[学生活动设计]讨论解答、提问(B层次)
参考答案:
B
(三).拓展
(1)结合前面所学,思考:
物体受两个共点力平衡时,这两个力是什么关系?
是否学过?
学生思考得:
二力平衡.
(2)静止的理解
思考题:
静止与v=0是一回事吗?
试举例说明?
与“保持”的理解类比.
参考解答:
保持静止:
v=0,a=0
v=0:
可能a=0
可能a≠0,例自由落体起始时刻.
[学生活动设计]A讨论
B、C独立思考
(3)了解力的平衡.
方法:
同学阅读P71最后一段认识.`
(4)思考题:
(A层次)
试推导四个力,五个力、n个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5)三个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关系.
方法:
A、B讨论C独立思考
[结论]抽查:
F1、2与F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四).补充说明
方法:
教师介绍强调
(1)物体做什么运动与我们选取的参考系密切相关,我们判定物体是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应选择惯性参考系,常用的惯性参考系是地球或相对地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深化
F合=0→
(3)三力汇交原理
若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定共点共面,合力为零,称为三个共点力的平衡.
[强化训练]投影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沿倾角为θ的斜面匀速下滑,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多大?
[分析]关键词—匀速(下滑)处于平衡状态,则所受合力为零.
解:
沿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坐标系,受力分析得:
在x轴上合力为零,有F-mgsinθ=0
在y轴合力为零,有FN-mgcosθ=0
又F=μFN所以μ=F/FN=tanθ
[说明]该结果在很多时候对做题有用.
[课堂讨论]
1.谈一下静止与平衡状态I速度为零与静止的区别.
2.试从二力平衡条件及共点力的合成说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3.物体在共面的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
这三个力的作用线是否一定交于一点?
[学生活动]
讨论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点拨]
1.静止的物体一定平衡。
但平衡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静止状态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速度为零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而物体速度为零可能是物体静止,也可能是物体做变速运动中的一个状态,加速度不为零.
由此可见,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2.如果物体在多个共点力Fl、F2…Fn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据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可将Fl、F2…Fn用其合力F′代替,则Fl与F′就是一对平衡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所以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3.物体在共面的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相交于一点(简称三力汇交原理),并且其中任一个力跟其余两个力的合力等值反向.三、小结
[投影小结思考题]
1.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或,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
物体所受合外力,其数学表达式为F合=或Fx合=,Fy合=,其中Fx合为物体在x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Fy合为物体在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
3.叫力的平衡若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
4.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
四、作业
1.课后作业:
P73
(1)(A、B、C)
2.预习第二节,完成相关题目(A、B)
3.思考题:
(A层次)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C放在水平木板AB上,当以mg的水平力作用于C物体时,恰可使C匀速运动,现将木板一端抬高,当AB与水平成45°时,求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多大?
[参考答案]:
F=mg
提示:
匀速运动,符合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特点.
故F合=0所以mg=μmg推得μ=
当AB与水平成45°时,mgsin45°=mg
判定此时已运动所以F=μmgcos45°=mg
五、板书设计
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
1.
(1)下列哪组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A.3N,4N,8NB.3N,5N,1N
C.4N,7N,8ND.7N,9N,6N
(2)用手施水平力将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在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情况下()
A.压力加大,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加大
B.压力减小,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减小
C.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为定值,与压力大小无关
D.不论物体的压力改变与否,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总等于重力
(3)如图所示,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受水平力F1=10N,F2=3N而静止,当撤去F1后,木块仍静止,则此时木块受的摩擦力为
A.0B.水平向右,3N
C.水平向左,7ND.水平向右,7N
2.
(1)重300N的木箱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个人用200N的力F作用在木箱上,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斜向上,当木箱沿地面运动时,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______N.
(2)质量相同的甲和乙叠放在水平面上,用力F拉乙,使甲、乙一起匀速运动,此时,设甲与乙之间的摩擦力为F1,乙与地之间的摩擦力为F2,则F1=______,F2=______.
3.如图所示,当用大小为20N,方向与水平成37°的力F推物体时,恰能使重15N的重物靠在墙上不下滑,问:
(1)此时物体所受摩擦力是多大?
(2)当推力方向不变,大小为22N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
(3)欲使物体与墙壁间不存在摩擦力,则推力大小应变为多大?
[参考答案]
1.
(1)CD
(2)CD提示:
本题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即是指物体一直处于平衡状态,则据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有
F合=0
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右图
可得F=FN,Ff=G
(3)B提示:
静摩擦力始终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
(1)200N提示:
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
(2)F1=0F2=F
3.
(1)3N,沿墙向上
(2)1.8N,沿墙向上(3)25N
2019-2020年高一物理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三、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从容说课
本节是继共点力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之后学习物体另一种平衡状态,即转动平衡。
力矩的概念应从分析中得出,使学生知道:
要使物体转动或改变转动的状态,不仅跟作用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力的作用线离转轴的远近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出力臂的概念.建立力臂的概念之后,介绍力矩的概念就不困难了.
对于力矩,没有说明它是矢量,只是说明力矩可使物体向不同方向转动,所以只知道力矩的大小是不够的,但应注意力矩的正负并不表示力矩的矢量意义,物体的转动方向也不是力矩矢量的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了解转动平衡的概念。
2.理解力臂和力距的概念。
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4.平衡能应用平衡条件处理有关转动平衡问题。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力矩平衡条件的理解.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力臂大小的确定.
本节采用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来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CAI课件模拟,分析设疑,导入新课→类比归纳,拧计转动轴、转动平衡和力臂等概念→师生互动探究得到力矩的平衡条件→课堂讨论拓展强化本节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转动轴和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力臂的概念,会计算力矩.
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兴趣,了解科学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转动平衡状态,力矩的概念.
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力臂和力矩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
分层教学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力矩盘、钩码、弹簧秤.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本节课学习目标]
1.了解转动平衡的概念.
2.理解力臂和力矩的概念.
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导入新课
[CAI课件模拟物体转动实例,学生观察、思考]
①用手开门
②用扳手拧螺丝
③用撬棒撬石块等
[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归纳.
[师生互动]归纳:
①物体在转动
②力的作用效果
设问引入:
这类转动问题在初中已学过,并不仅仅由力来决定转动效果,那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转动轴
[CAI课件展示]
门的转动,车轮的转动,电动机的转动.
问题思考:
画面上的各物体都在转动,那么物体上的各点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学生讨论可得:
轨迹是圆周,做圆周运动.
问题思考:
圆周的中心是一个吗?
有什么特点?
[结合实例师生互动分析]
结论:
圆周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知识点认知]这条直线叫做转动轴.
思考题:
研究物体的转动时,物体能否当作质点看待?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A层次的同学对转动轴有深入的认识.
[教师点拨]
1.转动轴有时是物体转动的实际的轴,例如门、窗、车轮都有实际的轴,通过这个实际的轴的中心线是转动轴.
2.有的情况不一定有这种实际的轴。
如图所示,用外力推一截面为圆柱的物体,使其无滑动地滚上台阶,运动过程中轮子始终绕着它与台阶的接触点A转动,可以设想通过A点垂直于圆柱有一根固定的水平转轴,把圆柱向上的滚动看成是绕着这根转轴的转动.
3.处于转动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失去平衡,物体将发生非匀速转动.
4.在研究物体的转动时,物体不能当作质点看待.
(二)转动平衡
设问: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一定会转动吗?
[师生结合实例分析]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可能静止,可能匀速转动,还可能变速转动.
[指导学生阅读P74第一段]
概念:
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转动平衡
分析“关键之处”
①物体要有固定转动轴
②受到力的作用
③保持——“持续”
(三).力臂
设问: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转动时,转动效果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已有知识猜想,先记下自己的猜想结果.
演示实验
情景1:
推门时,在离转轴较远的地方推,用比较小的力就能把门推开;在离转轴不远的地方推,用较大的力才能把门推开.
情景2:
用手直接拧螺帽,拧不太紧,但是用扳手来拧,很容易就拧紧了.
[针对实例结合已有知识体系师生共析]
结论:
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和力到转动轴的距离有关.力越大,力到转动轴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就越大.
[过渡引导]为了反映转动效果与力到转动轴的距离有关,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力臂.
定义:
从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强调]①到力的作用线
②距离——垂线
思考题:
力臂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引入力臂的概念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设计]
A.讨论解释
B、C.师生共析,给出提示:
从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考虑.
[结论]力臂的大小是由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共同决定的;力臂概念的引入,实际上是把力的三要素中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这两个因素归合为一个因素.
例:
画出图中F1和F2的力臂
[教师介绍找出力臂的“口诀”]
一轴二线三垂直
解释:
第一步:
找到转动轴
第二步:
找到画出力的作用线
第三步:
从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转轴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力臂.
(四).力矩
设问:
力的转动效果既跟力F的大小有关,又跟力臂L的大小有关.为此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力矩.
(1)定义:
力F和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符号为M.
(2)公式:
M=F×L
(3)意义:
描述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
(4)单位:
牛米(N·m)
(5)正负:
力矩可以使物体向不同的方向转动.规定:
使物体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为正力矩;使物体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为负力矩.
思考题:
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转动没有效果.
[学生活动设计]
简单讨论验证归纳.
①F=0
②L=0
例:
如右图,质量为m的均匀直棒OA可绕墙上绞点O自由转动,在A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棒在细绳AB的作用下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已知棒长为l,AB与棒的夹角为α,则作用于棒上的四个力的力矩分别为多少?
[学生活动设计]
独立写出结果.
[投影结果]
MG=mglMm=-mgl
MF=-FlsinαM0=0
思考题:
力矩的正、负表示方向吗?
[学生讨论,教师强调]
力矩的正负不表力矩的方向,只说明转动效果.
(五).力矩的平衡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在一力矩盘上作用三个力矩,分别是F1、F2、F3的力矩.
1.这三个力的力矩大小如何求解?
2.这三个力矩分别是正力矩还是负力矩?
[教学设计]
①同学独立作答
②师生互动分析归纳
1.要求三个力的力矩,可以先找到三个力的力臂L1、L2、L3,再据M=FL分别求出它们的力矩.
2.判定力矩方向的方法:
先假设其余的力全消失,只剩下要判定的那个力矩,如果在该力矩作用下,物体逆时针转,则该力矩为正;如果物体顺时针转,则该力矩为负.
据此判定:
F1的力矩为正,F2、F3的力矩为负
[问]如果上图中的力矩盘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三个力的力矩满足什么关系呢?
[学生每两人一组,按图组装,研究这三个力矩在力矩盘静止时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当力矩盘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在力矩盘上的三个力的力矩满足下述关系:
M1=M2+M3或M1+M2+M3=0
[教师总结并板书]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
使物体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之和等于使物体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之和.即:
M1=M2+M3
或者: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力矩的代数和等于零.即:
M1+M2+M3=0(注意:
规定使物体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强化训练]
如图所示,一根均匀直棒OA可绕轴O转动,用水平力F=10N作用在棒的A端时直棒静止在与竖直方向成30°角的位置,直棒有多重?
[学生求解本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
解:
设直棒的长度为l,由力矩平衡条件有:
Flcos30°=sin30°
G==34.6N
[课堂讨论]
1.力越大,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是否就一定大?
2.试用杠杆平衡条件导出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3.力矩的单位和功的单位有什么区别?
4.如何求解力矩?
[学生活动]
讨论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点拨]
1.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力有关,还跟力臂有关.即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力矩,而不单取决于力,在力臂不为零且大小一定的情况下,才能说力越大,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越大.
2.如图所示,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F1L1=F2L2,即M1=M2.使物体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M1,等于使物体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M2.
如果规定使物体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为正,使物体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为负.
则有:
M1=一M2,则Ml+M2=O
即杠杆平衡的条件为力矩的代数和为零.
3.力矩的单位是N·m,不能写成J,虽然功的单位(1J=1N·m)与力矩的单位形式相同,但功与力矩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物理量,在功的单位中,“m”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单位,物体移动距离与力的方向一致;在力矩的单位中,“m”是力臂的单位,力臂与力互相垂直.
4.力矩的求解方法.
①光求出力对转轴的力臂,再由定义式M=FL求力矩.
②把力沿平行于杆和垂直于杆的两个方向分解,平行于杆的分力对杆无转动作用。
力矩为
零;垂直于杆的分力的力矩为该力的大小与杆长的乘积.
三、小结
[投影小结思考题]
1.的直线,叫转动轴.
2.叫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
3.叫力臂.
4.叫力矩。
定义式为,单位(S1)是.
5.叫力矩的平衡.
6.叫正力矩;叫负力矩.
7.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数学表达式为.
四、作业
1.课后作业:
练习二1、2
2.复习初中相关知识,温习该节内容.
3.预习第四节.
4.思考题:
在用力矩平衡条件解题时,为什么不考虑通过转动轴的力的力矩作用.
五、板书设计
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
1.关于力矩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对于同一转轴,两个大小相等、方向不同的力,产生的力矩不可能是相同的
B.对同一转轴,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产生的力矩一定是相等的
C.对同一转轴,两个大小相等,方向不同,但作用于同一点的力,产生的力矩不可能是相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物理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一课时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物理 第四 物体 平衡 一共 力作 第一 课时 大纲 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