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5725863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3.79KB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带答案
班级:
姓名:
题型:
【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目录:
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第23课《马说》
第21课《北冥有鱼》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
②志怪者也:
③其正色邪:
④水击三千里:
⑤天池也:
⑥其视下也:
⑦野马也尘埃也:
⑧怒而飞:
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⑩天池也:
2、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
①怒而飞: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③志怪者也:
④水击三千里: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
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⑪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⑫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⑬亦若是则已矣:
⑭去以六月息者也:
⑮亦若是则已矣:
3、一词多义
其
①其名为鲲: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③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
之
①鹏之背: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③我知之濠上也:
而
①化而为鸟:
②怒而发: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固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②子固非鱼也:
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判断文言句式的种类: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你喜欢鲲鹏吗?
谈谈你的理由。
5、本文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文谈谈想象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②志怪者也:
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③其正色邪: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④水击三千里:
名作形,在水面上。
⑤天池也:
名作形,天然的。
⑥其视下也:
名词作状语,向下。
⑦野马也尘埃也:
古今异义,古:
山野中的雾气。
今:
野生的马。
⑧怒而飞:
古今异义,古义:
奋发。
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今异义,古义:
海动。
今义:
海上运输。
⑩天池也:
古今异义,古义: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2、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
①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移。
③志怪者也:
记载。
④水击三千里:
拍打。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飞翔。
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表虚数,不是实指。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这里指风。
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吹拂。
⑪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互相。
⑫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尽。
⑬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
⑭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
⑮亦若是则已矣:
罢了。
3、一词多义
其
①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表推测。
③其正色邪:
表示选择。
④其视下也:
代大鹏。
之
①鹏之背:
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我知之濠上也:
代词,“鱼之乐”。
而
①化而为鸟:
表示承接。
②怒而发:
表示修饰。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表示转折。
固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
4、判断文言句式的种类:
①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
二、《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方的大海。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野马: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
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
象。
4、你喜欢鲲鹏吗?
谈谈你的理由。
答:
示例一:
我喜欢鲲鹏。
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
我不喜欢鲲鹏。
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5、本文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文谈谈想象手法的运用。
答:
①在想象中夸张:
如对鲲鹏形象之大的描绘;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
列举野马、尘埃和鲲鹏进行对比来阐述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醉心“逍遥”,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习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循其本:
2、一词多义
固:
①固不知子矣:
②子固非鱼也:
之:
①是鱼之乐也: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课内简答题:
1、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循其本:
古今异义词:
古、追溯。
今、遵守、依照、沿袭。
2、一词多义
固:
①固不知子矣:
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之:
①是鱼之乐也:
助词,的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
主谓之间,不译
3、判断文言句式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于濠梁之上游”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肯定的。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又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内简答题:
1、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答:
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
庄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偷换为“怎么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
答: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谈谈你的理解。
答:
因为他对客观事物带有欣赏的态度,看到鱼儿出游从容,自己当时也悠闲自得,就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移情到鱼儿的客观事物上。
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⑤不知其善也:
⑥学学半:
前一个“学”:
2、一词多义
学
①学学半:
②学学半:
其
①其此之谓乎:
②不知其旨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期此之谓乎: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古今异义,即使。
今义:
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古今异义,甘美。
今义:
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古今异义,促进。
今义:
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
前一个“学”:
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①学学半:
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①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
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
4、期此之谓乎:
翻译:
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
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答:
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
类比论证。
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答案一:
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答案二:
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
。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
③不独亲其亲:
④不独子其子:
。
⑤使老有所终:
。
⑥选贤与能:
。
⑦选贤与能:
。
⑧壮有所用:
。
⑨幼有所长:
。
⑩故外户而不闭:
。
⑪故人不独亲其亲:
。
⑫鳏寡孤独:
。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
。
⑭盗窃乱贼而不作:
。
2、一词多义:
为
①天下为公:
。
②不必为己:
。
独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
而
①盗窃乱贼而不作:
。
②故外户而不闭:
。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7、是谓大同。
三、课内简答题: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
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
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大道之行也》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
通假字,同“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通假字,同“鳏”,老而无妻。
③不独亲其亲:
意动用法,“以……为亲”
④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子”。
⑤使老有所终: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⑥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⑦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⑧壮有所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中年人。
⑨幼有所长: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幼童。
⑩故外户而不闭: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外面。
⑪故人不独亲其亲: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人,这里指父母。
⑫鳏寡孤独:
古今异义,古义:
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
父母双亡的人。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今异义,古义:
指造反。
今义:
秩序差。
⑭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今异义,古义:
指害人。
今义:
指小偷。
2、一词多义:
为
①天下为公:
判断动词,是。
②不必为己:
介词,为了。
独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子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单单。
而
①盗窃乱贼而不作:
表示顺承。
②故外户而不闭:
表示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判断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使老有所终。
翻译: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翻译:
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务,作乱害人的事就不会发生。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7、是谓大同。
翻译: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课内简答题: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
答:
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那里的人们有着纯洁无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盗窃乱贼,人与人之间平等,公正,互爱。
这样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
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答:
“大同”与“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
人与人之间都是自由,平等互爱,和睦相处,是一个理想社会。
第23课《马说》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
⑥故虽有名马:
⑦策之不以其道: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⑨才美不外见:
⑩策之不以其道:
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⑫一食或尽粟一石:
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⑭食之不能尽其材:
2、一词多义:
而: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执策而临之:
其:
①其真无马邪?
:
②其真不知马也。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之
①鸣之不能通其意: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策之不以其道:
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4、判断文言句式:
①马之千里者:
②尽粟一石: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策之不以其道。
:
⑤执策而临之。
:
⑥其真不知马也。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策之不以其道
9、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三、课内简答题:
1、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它们的比喻义分别是什么?
2、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食马者:
通假字,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
通假字,同“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
通假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今异义,古义:
有时。
⑥故虽有名马:
古今异义,古义:
即使,表假设;今义:
虽然,表转折。
⑦策之不以其道:
古今异义,古义:
正确的方法;今义:
道路。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今异义,古义:
怎么;今义:
安全,安定。
⑨才美不外见:
古今异义,古义:
美好的素质;今义:
美丽。
⑩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
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⑫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⑭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2、一词多义:
而: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示转折。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承接。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示转折。
④执策而临之:
表示修饰。
其:
①其真无马邪?
: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代词,指千里马。
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shí,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通“饲”,喂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作动,用鞭子打
②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之
①鸣之不能通其意:
补足音节,无实义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③策之不以其道:
代千里马
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4、判断文言句式:
①马之千里者:
倒装句,定语后置。
②尽粟一石:
倒装句,定语后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冥有鱼 庄子 惠子游 濠梁虽有嘉肴 大道 行也马说 文言 现象 翻译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