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docx
- 文档编号:25883954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362.68KB
专题十三.docx
《专题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三
[考纲要求] 常见金属元素(Na、Al、Fe、Cu等)与常见非金属元素(H、C、N、O、Si、S、Cl等)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热点一 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物质鉴别
1.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
(2)利用盐酸和其他试剂检验
CO
:
加入BaCl2或C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
SO
:
先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沉淀生成,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SO
:
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利用AgNO3(HNO3酸化)溶液检验
(4)利用某些特征反应检验
I-:
滴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蓝色(或加入氯水和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
2.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H+―→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3.离子检验实验操作的答题模板
操作 ⇒ 现象 ⇒结论
取样,加入……⇒有……生成⇒……的是……
例如:
检验某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的方法是取适量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H2O2(或新制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
4.物质鉴别遵循的原则
(1)选择的方法或试剂要简单,实验现象要明显。
(2)用物理方法时,一般可按观察法→嗅试法→水溶法的顺序进行。
(3)用化学方法时,对固体可按加热法、水溶法、指示剂测试法、指定试剂法等进行;对液体可按照指示剂测试法、指定试剂法等进行;对气体可用点燃法、通入指定试剂法等进行。
题组一 离子检验的直接判断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BaSO4难溶于酸,所以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
(√)
(2014·广东理综,9B)
(2)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2013·江苏,13A)
(3)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2013·江苏,13D)
(4)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
(2012·山东理综,12B)
(5)用BaCl2溶液鉴别SO
与SO
(×)
(2012·广东理综,9B)
(6)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2012·新课标全国卷,7C)
(7)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2012·新课标全国卷,7D)
题组二 离子检验的综合应用
2.(2014·上海,18改编)某未知溶液可能含Cl-、CO
、Na+、SO
、Al3+,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
取少量试液,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一定有Cl-B.可能有SO
C.一定没有Al3+D.一定没有CO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和检验。
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含有H+,则一定没有CO
;取少量试液,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一定有SO
;因加入了氯化钡溶液,无法判断是否含有Cl-,Al3+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所以选D。
题组三 常见物质的鉴别
3.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
(2014·福建理综,8A)
(2)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2014·重庆理综,2A)
(3)用湿润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2014·重庆理综,2B)
(4)用CO2鉴别NaAlO2溶液和CH3COONa溶液(√)
(2014·重庆理综,2C)
(5)用BaCl2溶液鉴别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
(2014·重庆理综,2D)
(6)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2014·大纲全国卷,8D)
(7)用Na2CO3溶液不能区分CH3COOH和CH3COOCH2CH3(×)
(2014·北京理综,10C)
(8)CCl4可用于鉴别溴水和碘水(√)
(2014·海南,10C)
(9)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2013·江苏,13C)
热点二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基本原理
(1)“四原则”
①不增,不得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尽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③易分,使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跟其他物质易分离;④复原,被提纯的物质要易被还原。
(2)“三必须”
①除杂试剂必须过量;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除去过量试剂带入的新杂质,同时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③选择最佳的除杂途径。
2.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
(1)升华法;
(2)过滤法;(3)蒸馏法;(4)萃取分液法;(5)洗气法;(6)燃烧法。
3.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见类型
(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4)“气+气”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因为KNO3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2014·广东理综,9A)
(2)
除去粗盐溶液中不溶物(×)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0A)
(3)
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0C)
2.(2014·大纲全国卷,10)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g)
CO2(g)
NaOH溶液、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
过滤
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洗气
D
Na2CO3(s)
NaHCO3(s)
—
灼烧
答案 B
解析 A项,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CO3,而CO与NaOH溶液不反应,正确;B项,NaOH溶液不仅与Fe3+反应也会与NH
发生反应,还引入了Na+,错误;C项,HCl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正确;D项,灼烧可以使NaHCO3固体分解,且生成Na2CO3,正确。
3.下列除去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CO2中混有的CO:
用浓NaOH溶液洗气
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
加过量稀盐酸后,过滤、洗涤
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
加入适量氯水,过滤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适量稀硫酸后,过滤、洗涤
答案 D
解析 CO2会被NaOH溶液吸收,而CO不会,A项错误;稀盐酸可以将BaCO3除去,而不能除去BaSO4,B项错误;2FeCl2+Cl2===2FeCl3,杂质的量反而增加,C项错误;CuO可以被稀硫酸溶解,而Cu不会被溶解,D项正确。
4.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案正确的是( )
A.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B.用图1所示装置可从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I2
C.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来制备NH4Cl晶体
D.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答案 A
解析 SO2具有还原性,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除去,浓硫酸可以干燥气体,A项正确;该装置无法回收气态碘,B项错误;NH4Cl受热易分解,C项错误;除去Cl2中的HCl应用饱和食盐水,D项错误。
热点三 物质的特殊转化关系及框图推断
1.直线型转化关系
A
B
C
(1)X为O2
Na―→Na2O―→Na2O2
N2―→NO―→NO2或NH3―→NO―→NO2
S―→SO2―→SO3或H2S―→SO2―→SO3
C―→CO―→CO2或CH4―→CO―→CO2
醇―→醛―→羧酸
(2)X为CO2
NaOH
Na2CO3
NaHCO3
(3)X为强酸,如HCl
NaAlO2
Al(OH)3
AlCl3
Na2CO3
NaHCO3
CO2
(4)X为强碱,如NaOH
AlCl3
Al(OH)3
NaAlO2
2.交叉型转化
3.三角型转化
4.注意反应形式与物质的关系,特别是置换反应
(1)金属―→金属:
金属+盐―→盐+金属,铝热反应。
(2)金属―→非金属:
活泼金属+H2O(或H+)―→H2,2Mg+CO2
2MgO+C。
(3)非金属―→非金属:
2F2+2H2O===4HF+O2,2C+SiO2
Si+2CO↑,C+H2O(g)
CO+H2,X2+H2S===2HX+S↓。
(4)非金属―→金属,用H2、C冶炼金属。
通过反应形式梳理化学反应,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
5.抓住化学反应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多数化学反应需要一定条件,条件不同化学反应也不同。
(1)“催化剂”,无机化学反应需要的催化剂不同,但是根据“催化剂”这一条件,可将氯酸钾分解、双氧水分解、工业合成氨、SO2催化氧化、氨气催化氧化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
(2)“通电”或“电解”,可以锁定在电解水、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铜、硫酸铜、硝酸盐等溶液,熔融氯化钠和氧化铝范围内。
(3)“高温”,常见的有碳酸钙分解、SiO2和C的置换反应、制造普通玻璃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6.抓住特征颜色和特殊状态
(1)(淡)黄(棕)色固体:
Na2O2、S、FeCl3;黑色固体:
MnO2、C、CuO、FeO、Fe3O4;紫(黑)色固体:
KMnO4、I2;红色固体:
Cu;绿色固体:
Cu2(OH)2CO3。
(2)有色气体:
NO2(红棕色)、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
SO2、NH3、HX(X为F、Cl、Br、I);无色无味气体:
H2、N2、O2、CO2、CO、CH4、NO。
(3)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
Br2(非金属单质)、Hg(金属单质)、H2O、H2O2等。
(4)易升华的物质:
I2。
(5)溶液中的有色离子:
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MnO
[紫(红)色]。
(6)Br2在水中显黄(橙)色,在有机溶剂中显橙(红)色;I2在水中显黄(褐)色,在有机溶剂中显紫(红)色。
(7)有色沉淀:
①白色沉淀:
H2SiO3、AgCl、BaSO4(不溶于酸)、BaSO3、Mg(OH)2、Fe(OH)2、Al(OH)3、BaCO3、CaCO3、CaSO3、MgCO3等;②(淡)黄色沉淀:
AgBr、AgI、S;③红褐色沉淀:
Fe(OH)3;④蓝色沉淀:
Cu(OH)2;⑤砖红色沉淀:
Cu2O。
7.抓住特征反应现象
(1)燃烧:
H2+Cl2(苍白色火焰),C2H2(C6H6)+O2(明亮火焰,大量黑烟),Al+O2(耀眼白光),Mg+O2(白色固体生成),金属焰色反应。
(2)淀粉遇碘变蓝,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是NH3,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l2、SO2等。
(4)在空气中由无色变为红棕色气体的是NO。
(5)Fe3+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遇苯酚显紫色,遇SCN-显血红色。
(6)Fe2+遇OH-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2+遇SCN-无明显现象,在通入Cl2后溶液显血红色。
(7)与碱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中一般含NH
。
(8)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并产生气体的物质:
Al、弱酸的铵盐(碳酸铵、硫化铵等)、弱酸的酸式铵盐(碳酸氢铵、硫氢化铵等)。
(9)燃烧能生成烟:
Na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Fe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红棕色烟,Cu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
题组一 逐项验证法,突破“转化关系”选择题
1.(2014·福建理综,9)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 )
X
Y
Z
①
NaOH溶液
Al(OH)3
稀硫酸
②
KOH溶液
SiO2
浓盐酸
③
O2
N2
H2
④
FeCl3溶液
Cu
浓硝酸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①组:
Al(OH)3+NaOH===NaAlO2+2H2O,2Al(OH)3+3H2SO4===Al2(SO4)3+6H2O,故①组符合。
②组:
2KOH+SiO2===K2SiO3+H2O,但SiO2与浓盐酸不发生反应。
③组:
N2与O2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N2与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常温下均不反应。
④组:
2FeCl3+Cu===CuCl2+2FeCl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2014·江苏,8)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满足组内任意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反应的是( )
物质
组别
甲
乙
丙
A
Al
HCl
NaOH
B
NH3
O2
HNO3
C
SiO2
NaOH
HF
D
SO2
Ca(OH)2
NaHCO3
答案 B
解析 A项,Al与HCl、NaOH溶液都能反应生成H2,HCl溶液与NaOH溶液能发生中和反应;B项,NH3与O2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NO和H2O,O2与HNO3不能发生反应,NH3与HNO3反应生成NH4NO3;C项,SiO2与NaOH溶液、HF溶液分别发生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NaOH溶液与HF溶液发生中和反应;D项,SO2为酸性氧化物,可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盐,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SO2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Ca(OH)2溶液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aCO3沉淀。
3.(2013·江苏,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
甲
乙
丙。
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2
答案 C
解析 若甲为焦炭,丁为O2,转化关系为C
CO
CO2,A正确;若甲为SO2,丁为氨水,转化关系为SO2
NH4HSO3
(NH4)2SO3,B正确;若甲为Fe,丁为盐酸,则乙为FeCl2,FeCl2与盐酸不反应,C错误;若甲为NaOH溶液,丁为CO2,转化关系为NaOH
Na2CO3
NaHCO3,D正确。
1.注意总结反应规律,熟记特殊转化关系。
2.做此类题目,往往是把选项一一带入,按照箭头指向看是否能转化,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题组二 寻找“突破口”,破解“综合框图”推断题
4.为了探究常见的无水盐R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如下所示(部分生成物略):
已知:
G和R含有相同的阴离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R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气体Y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3)反应Ⅱ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
(4)写出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反应Ⅳ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空气中蒸干R溶液得到的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答案
(1)Fe2(SO4)3 碳酸钡
(2)CO2、N2、NO2
(3)S、N
(4)2Fe3++3ClO-+10OH-===2FeO
+3Cl-+5H2O
(5)4FeO
+20H+===4Fe3++3O2↑+10H2O
(6)Fe2(SO4)3
解析
(1)向R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得到血红色溶液X,说明R中含有三价铁离子。
由反应Ⅳ所加的反应物可知G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由已知可得R为硫酸铁。
白色沉淀Z与盐酸反应得到无色无味气体B,说明Z为碳酸钡。
(2)Y为红棕色气体,说明Y中含有NO2,再由气体A是空气的成分可知,气体A为N2,说明Y中还含有N2,由碳酸钡知Y中还含有CO2。
(3)向Fe(SCN)3溶液中加入浓硝酸生成NO2(还原产物)、N2、CO2和SO
,KSCN中硫元素为-2价,碳元素为+4价,氮元素为-3价,被氧化的元素是硫元素、氮元素。
(4)由反应Ⅲ的反应物可知E为高铁酸钠,三价铁离子在碱性溶液中与次氯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还原产物为氯离子。
(5)向高铁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氧气和水。
(6)蒸干硫酸铁溶液时即可得到硫酸铁,因为水解生成的硫酸难挥发。
“框图”推断题的答题要领
1.思维要有整体性:
解答时必须认真研究题目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每一个环节,结合限制条件,弄清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串联整个过程,回答力求完整。
2.假设推断要合理:
在框图推断中,抓住关键环节,进行合理假设是必须的,按照题目要求理顺后再确定,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3.检验一遍很重要:
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推断出结果后,将结果放入原题中进行检验,完全符合才正确,如有一处不符,可能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纰漏,则需再思考。
4.思维发散有必要:
注意多解,有时符合题意的解可能不止一种或一组。
热点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除在选择题中直接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及相互转变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综合氧化还原、强弱电解质、平衡移动原理、物质结构等理论知识,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该部分高考题的特点是新颖、知识覆盖面广、思维跨度大,不但考查一个知识点,而且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增大了试题的难度。
试题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化学实验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探究和验证;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三是化学反应原理对化合物知识的概括和演绎。
题组一 利用综合实验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1.某小组查阅文献得知:
氧化性IO
>Fe3+>I2,3Br2+6FeCl2===2FeBr3+4FeCl3;I2+2S2O
===S4O
+2I-;CuI是一种白色沉淀(Ksp=1.3×10-12)。
Ⅰ.该小组为确定一份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的成分,设计定性实验加以猜想和验证。
(1)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和现象
对应结论
步骤1
取一定量加碘盐,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试液分为3份
步骤2
第①份试液
碘盐中肯定含______
第②份试液
第③份试液
X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该碘盐中肯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__(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表达)。
(3)根据信息推断Fe3+、S4O
、I2、Br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4)第③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Ⅱ.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CuCl2·2H2O晶体的试样(不含能与I-发生反应的氧化性杂质)的纯度,过程如下:
取0.40g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KI固体,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加入淀粉作滴定指示剂,用0.100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0.00mL。
(1)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CuCl2溶液与K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试样中CuCl2·2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
(1)Fe3+ CCl4
(2)KI
(3)Br2>Fe3+>I2>S4O
(4)IO
+5I-+6H+===3I2+3H2O 2Fe3++2I-===2Fe2++I2
Ⅱ.
(1)蓝色褪去,放置一定时间后不恢复原色(或半分钟内颜色不变化)
(2)2CuCl2+4KI===2CuI+I2+4KCl
(3)85.5%
解析 Ⅰ.
(1)根据步骤2中第①份试液中的实验现象,加碘盐中肯定含有Fe3+;根据下层为紫红色知,X应为CCl4。
(2)因为IO
+5I-+6H+===3I2+3H2O,所以根据第②份试液中加入KIO3固体、淀粉无现象,证明碘盐中一定不含KI。
(3)由题干中所给信息,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氧化性:
Br2>Fe3+>I2>S4O
。
(4)由于在碘盐中含有Fe3+、IO
,所以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发生的离子反应为IO
+5I-+6H+===3I2+3H2O,2Fe3++2I-===I2+2Fe2+。
Ⅱ.2Cu2++4I-===2CuI+I2
I2+2S2O
===S4O
+2I-
CuCl2~
I2~S2O
1mol1mol
x20.00×10-3L×0.1000mol·L-1=2.0×10-3mol
x=2.0×10-3mol
所以CuCl2·2H2O的质量分数为
×100%=85.5%。
新高考实验命题对实验探究型试题特别青睐,本题就是以教材原理为载体,设计探究物质的成分,氧化性强弱比较,以及“滴定法”的迁移应用等,贴近教材,符合新课改。
探究模式一般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或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反思与拓展。
常考探究点:
①铁元素的价态;②硫元素价态;③浓硫酸、稀硫酸的氧化性探究;④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探究;⑤SO2、CO2、CO等气体性质探究;⑥CO2、SO2、H2S与NaOH反应产物探究。
题组二 利用“工艺流程”全方位考查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2.(2014·广东理综,32)石墨在材料领域有重要应用,某初级石墨中含SiO2(7.8%)、Al2O3(5.1%)、Fe2O3(3.1%)和MgO(0.5%)等杂质,设计的提纯与综合利用工艺如下:
(注:
SiCl4的沸点为57.6℃,金属氯化物的沸点均高于150℃)
(1)向反应器中通入Cl2前,需通一段时间N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