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119说课.docx
- 文档编号:2605165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66KB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119说课.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119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119说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119说课
11《晏子使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品味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晏子的魅力是本文语言学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一:
认读8个字,会写14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侮辱、敝国、面不改色、尊重”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目标二:
品味晏子语言之妙。
目标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
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
了解故事内容,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
教学难点是:
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理解晏子的智慧。
三、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
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能有效地体会晏子巧妙机智应对楚王的侮辱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说教学流程
(★过渡语)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真实展开我的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一)导入板块 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晏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生读课题,师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3、从课题“晏子使楚”中,你知道了什么?
(晏子出使楚国。
)
是啊,晏子出使楚国,那作者又是怎样写他出使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晏子去楚国看一看。
(二)识记字词
纠偏字音:
乘(第四声)机 枳(翘舌,第三声)大夫(注意多音字,这里念dafu)
注意字形:
晏辱(都为上下结构)柑橘枳(注意偏旁同为:
木)
(三)品读板块
(★过渡语)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步骤,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
细读第3自然段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标注出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语句,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找出晏子回击楚王的话,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谈谈晏子语言之妙。
(让学生自由说理)
(3)晏子回击的结果如何?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
(4)楚王开城门是无奈的,否则就要承认楚国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
第二步:
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第4、5自然段。
第三步:
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四)总结板块
本文通过讲述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给予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的故事。
展现了晏子外交语言的精妙与机智。
五、说板书设计
(★过渡语)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 晏子
反侮辱
12《半截蜡烛》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2课。
这是一篇剧本。
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写法上的不同。
3、明白课文内容,能通过人物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对文本的理解和依托文本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面对敌人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和勇敢以及紧张的激烈的心理活动,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5.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6.教学准备: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学法: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
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用一句话简单解说课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故事。
紧接着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依据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
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剧本前半部分是故事的起因,主要讲伯诺德夫人想了个绝妙的主意,把绝密情报封在半截蜡烛里。
通过重点句的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不惜代价。
(四)课本剧表演,加深理解
进行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文小结:
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
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13《打电话》说课稿 (略)
14《再见了,亲人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
(3)情感方面:
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
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六、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
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
出示“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教学中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
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
再反复朗读,体会文中表达的情谊。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
适时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提问这是什么句子?
你能换个说法吗?
使学生体会反问句使感情更加强烈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
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
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
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
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概括中心。
再读1-3自然段。
提问: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付出了什么代价?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九、说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朝送打糕昏倒路旁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鲜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人
大嫂挖野菜炸成残疾
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
为了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思想内容、语言和写作特点等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由表及里认知事物的水平,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本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高,基础知识扎实,朗读水平较高,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应重点加以引导突破。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提问法:
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
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侧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课堂上朗读品味、讨论、质疑。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通过看图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
2、引入:
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读一读。
(4)最后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地呼喊也无法唤醒他。
此时“我”做了怎样的举动?
并说出“我”为什么这么做?
为什么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
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这些问题的设计,抓住课文重点,直奔中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5)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总结
正是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才使它闪光发亮。
我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课文读好,更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老班长的品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品质,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五>、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忠于党,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16《桥》
一、教材分析: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
桥窄,水猛,人慌。
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
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
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
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为
1、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2、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3、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4、升华情感,理解桥
5、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一座桥生命桥
17《梦想的力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三、说教法
1、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然后围绕中心(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以读代讲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二、速读课文,了解“梦想”
三、再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
六、板书设计:
梦想的力量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自己挣善良、同情心众人的帮助
梦想成真
爱心的力量
18《将相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两个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人物的美好品质和他们的爱国精神,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问答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语言场景,引导学生采用读议辩演等学习方法,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境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
三、说教学程序。
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将相和》。
▲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理解:
课题中的“将”指谁?
“相”谁?
“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些问题:
如将相为什么不和?
他们又是怎样和好的?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
文中那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明确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官位一升再升,官居廉颇之上是造成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
而负荆请罪则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转变过程。
▲最后设计问题:
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
由此引入三个小故事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
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以“逼”制强。
▲然后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如“请你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引导学生通过读、演来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秦的优秀品质。
▲最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辩一辩:
如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通过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使学生认识到蔺相如是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精神得到官位,而不是仅靠一张嘴,从而使廉颇的说法不攻自破。
第三个环节:
深究课题,突破难点。
让学生讨论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而又曲折的故事,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爱国精神。
四、说板书设计。
我抓住蔺相如和廉颇性格特点以及将相和好的过程进行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能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一目了然。
18、将相和
和
将———————相
廉颇爱国蔺相如
知错就改机智勇敢
顾全大局
19《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改写而成。
故事发生在东汉未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
二、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高学段阅读名著的要求,结合本专题(中国古典名著)的特点,我设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亲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为: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以此深化理解课文,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新课标》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
学法主要以品读为主,采用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程序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以下四大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在这个环节中我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主线,组织教学。
(1)、让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划出与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3)小组合作、探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结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有个性地感受人物形象。
2、感悟人物形象随着学生的探究,我着重引导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诸葛亮知天文。
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感悟出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好天气,不是巧合,而是他善于观察,预测准确。
体会他的胸有成竹,即诸葛亮善识天文。
(课件出示:
识天文)
(2)、认识诸葛亮识人心。
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品读感悟。
A、知周瑜心: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以及诸葛亮给鲁肃说的话。
感悟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识周瑜。
(课件:
知周瑜心心胸狭窄)
B、知鲁肃人:
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和重点词语“果然”),反复读: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引导学生感悟“果然”一词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的为人。
(出示课件:
知鲁肃人忠厚、守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语文 下册 1119